印象主义音乐及其审美观

一、印象主义音乐及其审美观

“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这个概念最先来自19世纪70年代法国的绘画艺术。当时一批非学院派的画家在巴黎举行画展,有幅油画题名为《印象·日出》,是画家克洛德·莫奈(Claude Monet)的作品。此画描绘了在朦胧的晨雾中,隐约可见一轮红日出现在静悄悄的水面上空。一位官方评论家以讽刺的口吻嘲笑这次画展是“印象主义的展览会”,而这批非学院派的画家也就自称为印象主义者,后人则把他们的作品称为印象主义绘画。

印象主义画家在题材内容上回避社会矛盾现实,在艺术形式上反对学院派沙龙习气。他们提倡到室外写生,画自然风景,全凭光感,不勾黑线,不求精确,只图表现瞬间印象和主观感觉。他们作品中的图像模糊朦胧,含有诗意并留下想象的空间。

印象主义绘画的这种艺术倾向和格调后来也在音乐中获得了反映,其主要是通过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音乐作品体现出来的。克洛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生于巴黎近郊,其代表作有:管弦乐《牧神午后前奏曲》(Printemps a L'Apresmidi d'un Faune)、管弦乐组曲《夜曲三首》(3 Nocturnes)、交响素描《大海》(LaMer);钢琴曲《二十四首前奏曲》(24 Preludes)、《版画》(EStampes)、《快乐岛》(L'IleJoyeuse);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Pelleas et Melisande);等等。

德彪西创作的特征是:擅长用色彩斑斓的和声、变化丰富的织体、细腻透明的音色,来描绘自然景物或风土人情,强调个人主观感受和直觉印象,音乐往往具有朦胧、飘忽、空幻、幽静的气氛。正是由于这些与印象派绘画风格相似的特征,德彪西的音乐被人们称为印象主义音乐。实际上德彪西的音乐中还包含了一些象征主义的特征,因为他吸取了象征派文学的某些因素,用象征派诗词和剧作形式创作了若干艺术歌曲和唯一的一部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