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

建筑

中世纪宗教献身行为中颇为感人的一种转变,是越来越多的人前往罗马、坎特伯雷、科隆、孔波斯特拉(Compostela)和圣地朝圣,这也在上文提及的传奇文学中有所反映。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故事便是寻找圣杯,这样的情节吸收了朝圣之旅的主题并将其发扬光大,甚至还与正当暴力行为联系到了一起。理想中的骑士秉承了骑士精神,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十字军战士——他使用暴力是迫不得已的正当行为,他的征途便是朝圣之旅,走向圣地,也通向他永恒的救赎。

当时有数以千计的朝圣场所,信徒在那里能够瞻仰圣徒的遗骸,饮用据称有着神奇功效的圣水。其中一些朝圣场所不过是摆放在路边的十字架,也许还带有小雕像,以服务偶尔路过的旅人与邻近的村民。不过,一部分朝圣场所则在当地获得了重要地位,而且正好紧挨着主要道路,沿着这些道路,人们可以从大城市或已经很热闹的朝圣场所去往其他著名的朝圣地。随着时间的推移,位于主要朝圣路线之上的朝圣地将获得朝圣者的奉献,得到当地贵族的庇护,朝圣地的教堂将得到扩建或重修,容纳更多前来朝圣的虔信者。在距离圣地不远的地方,接纳朝圣者的旅舍也会发展起来。在更富有吸引力的国际性圣地附近可能会有多个旅舍,为使用不同语言的旅行者提供服务。匈牙利国王伊斯特万的主要贡献之一,便是建立了大量的朝圣者旅舍。

在当时建起的朝圣教堂中,后来只有少数保留了11世纪和12世纪时的形式或元素。当时的其他建筑物后来几乎都经过了改造。不过可以确定,旅舍和其他许多建筑形式都采用了与教堂相同的建筑风格。这种建筑风格吸收并发展了古罗马时代建筑的特征,因而被称为罗马式建筑(Romanesque)。

罗马式建筑以较大的石质结构和圆拱结构为特征。工程学研究表明,圆形拱顶在结构强度方面要逊于哥特式建筑的尖顶,因此和使用简单尖顶的建筑相比,罗马式建筑的墙体需要承受更大的重量。这就意味着罗马式建筑必须使用厚重的墙壁,窗户的数量也不能太多。确实,有些罗马式教堂犹如堡垒,在必要时可以善加利用。盎格鲁-诺曼风格的罗马式建筑模式,在诺曼征服之后成了一些英格兰建筑的共性,其中最为鲜明的例子便是达勒姆大教堂(Durham Cathedral)。在北方,这座大教堂向被征服的英格兰人展示权威,也是对苏格兰人的一种警告。有本流行的教科书说,“(英格兰的)诺曼大教堂向我们展示的,不过是因恐惧外界而发狂、挤成一团的可怜人,他们对杀戮与劫掠的恐惧铸成了这座建筑”,相比之下,盛期哥特式(High Gothic)建筑则“表现了自由世界中自由人的关系,对上帝的爱把他们联系在一起”。(Harvey,1961年,第44页)这么说恐怕就过头了。

罗马式建筑的门也采用圆拱设计。一些著名罗马式教堂的门上方还有半圆形的浮雕装饰——楣饰(tympanum)。体现于楣饰上的场面都很生动,比如最后的审判、基督圣像或迦南的婚宴,除此之外,罗马式教堂的外部装饰就相对简单了。当然,只是“相对”简单,而且是跟盛期哥特式建筑相比。不过,在从烈日炎炎的托斯卡纳到罗马的朝圣之路上,也有一些风格较为繁复的意大利罗马式建筑,建筑正面有华丽的雕饰,雕饰多展现耶稣生平事迹,比如耶稣在第一个棕枝主日(Palm Sunday)荣入圣城耶路撒冷,这是朝圣者喜爱的场景,也常在十字军艺术作品中出现。

和哥特时期的雕塑相比,罗马式教堂外部和内部雕塑的线条较为平直,这也导致人们在进行比较时戴上了有色眼镜。传统说法是,罗马式雕塑缺乏表现力,庄严肃穆到了压抑的程度。

说到罗马式教堂的风格,人们的印象往往是呆板阴沉。此外,与盛期哥特式教堂相比,罗马式建筑较为低矮,只有少数圆形窗口,采光不好,这更加深了这样的印象。罗马式建筑的采光的确不好,在没有人工照明的情况下,大部分教堂内部都很暗,但高耸的哥特式教堂也好不到哪里去,即使安装大量窗户,教堂的采光依然不好,至少在中世纪晚期黄色玻璃取代彩色玻璃之前是这样。但很重要的一点是,当时已经有了人工照明的手段。教堂中有油灯,还有数量众多的枝形烛台(多为银质)。油灯和蜡烛那晃动的光照在金属质地的圣物(特别是圣物箱)上,也照亮墙壁。墙壁上往往装饰有叙事油画,绘有圣经和圣徒行传中的场景,需要用烛光或灯光照亮。这些杰出画作如今只剩下少数残片,学者们花费大量精力复原了部分内容,我们才得以管窥其中的奥妙。在各类游行活动与仪式祭典中,人们还会在教堂内添置大小蜡烛以补充室内光线,令圣殿沐浴在光辉之中,并通过投射出的光影来展现教堂内部一根根柱子与肋架拱顶的轮廓。烛光照亮教堂内部那些根据基督教故事和民间传说创作的艺术品,让前来敬拜的信徒目不暇接。赞美诗的歌声在圣殿那完美的回音结构中回荡,再加上气味浓郁的焚香,教堂中的礼拜者无疑会深感震撼。

当然,这不是说当时的人不愿意改进罗马式的设计与建筑结构,不愿意尝试新的建筑理念。建筑史学家们发现,在当时的一些罗马式建筑里,就已经有了后来兴起并流行的哥特风格的雏形。人们普遍认为,哥特风格走出孕育时期、成为独特的建筑风格,是在巴黎北部圣德尼修道院的教堂重修之时,重修工作是在1140年完成的。在这件事上,圣德尼修道院的院长叙热(Suger)功不可没。叙热认为当时的教堂太小、太狭窄,因此竭力促成教堂重修。幸运的是,他正处在大有可为的位置上。叙热是法王路易六世的顾问、路易七世的挚友,也是路易七世参加十字军远征时的摄政者,还是法国境内最重要的王室修道院的院长。修道院中存放着许多法国王权的象征物,其中就有王室军旗(oriflamme)。在圣德尼,修士们还负责写下王室与国家的官方历史。修会的教堂后来也成了王室墓地所在,至少男性成员去世后都会葬在这里。在叙热改建圣德尼的过程中,教堂实际上得到了重建。

当然,现在我们看到的圣德尼修道院教堂跟叙热改建的教堂是不同的,因为在他之后,教堂又经历了多次重修。因此,我们对于叙热改建的教堂的了解,主要依靠的是公认的12世纪建筑遗迹、叙热自己对修道院和藏品的描述,以及一代代艺术史和建筑史专家对这座教堂那详细却充满了个人想象的还原记录。此外,我们还应该记住,哥特风格出现后,又经过了许多发展。人们将哥特风格分为早期哥特式、盛期哥特式和晚期哥特式,但其实每个时期建筑的风格都颇为不同。这些术语该不该继续使用是应当存疑的。有的学者特别反对“盛期哥特式”这个暗示建筑风格已臻完善的名称,他们认为,那个时期建筑的风格可以用更恰当的词来描述,比如“辐射式”(rayonnant,意为“辐射而出”),因为12世纪晚期和13世纪的许多建筑都以辐射式玫瑰窗为特征。不过考虑到人们的习惯,我们在本书中还是会沿用传统的名称。

早期哥特风格并不以高耸的建筑和玫瑰花窗著称,那是13世纪时盛期哥特式建筑的特征。被称为“扇形拱顶”(fan vaulting)的华丽穹顶和朴素的黄色玻璃是晚期哥特式建筑的特征,并不是早期甚至盛期建筑的特征。但哥特式建筑还是有一些共性的,比如尖券(pointed arch)、复杂的交叉穹顶、较大的窗户。哥特式建筑的外墙雕刻非常精致,人物线条也比罗马式建筑雕刻上的更为流畅。在哥特式风格出现后,罗马式风格也没有消失,而是继续流行了一段时间。

12世纪90年代,沙特尔大教堂开工,标志着盛期哥特时期的开始(不过,说该教堂是这一流派中纪念建筑的典范,其实是浪漫主义者的夸大),当时的建筑师一边吸收并改进既有的建筑理念,一边提出新的理念。有些地方的建筑师非常强调建筑的高度,但高度本身并不是盛期哥特式建筑的特征[也就是说,我们称这种风格为盛期(High)哥特式,并不是因为那个时期的建筑都很高]。话虽如此,在现代人看来,哥特式建筑之高的确叹为观止,大教堂不仅内部挑高,还在外部加上塔楼和尖顶,进一步增加高度。这么高的建筑,要保持墙体稳固,单靠尖券是不够的。扶壁(buttressing)在哥特时期之前就已出现,但直到这个时期,飞扶壁(flying buttresses)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纪念建筑中,用于减少墙体承受的屋顶重量。

哥特式建筑高耸入云,其中还有许多艺术品,比如教堂圣所中那些用于礼拜仪式的华丽手抄本、彩色玻璃窗、镶嵌黄金与宝石的圣骨匣,许多圣所还建成缩小版哥特式教堂的样子。问题是,这一切的费用是谁承担的?在哥特式风格的诞生地法国,这个问题比较好回答。信徒的奉献是一部分,而由于许多采用新风格的宏伟建筑都是主教座堂,地处城镇,因此富人是主要的捐赠者。最重要的资金来源还是贵族与王室成员。对于自己地盘上的城镇和乡村教堂,贵族们往往会给予丰厚的捐赠。王室则青睐巴黎的教堂,当然其他一些城市教堂和一大批乡村修道院也是他们出资修建的。教堂兴建有赖于贵族和王室慷慨出资,一旦大批贵族和国王撤资去进行其他的事业(比如十字军远征),原本奔走在法国国内各地的施工队就会在规模上大幅缩水,甚至因为缺乏资金而彻底解散。

哥特式建筑风格传播到法国之外,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流行,其他地区也采取了类似的资金支持方式。不过,不同身份捐赠人的比例在不同地区有所不同。在意大利,帝国的权威遭到了削弱,城市居民只能靠自己。在许多城市中,建造这类纪念建筑时往往由出身较低的显贵说了算,尽管跟法国北部相比,意大利的贵族更倾向于在城镇里居住。在不怎么富裕的地方,当地的经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哥特式建筑能拥有哪些建筑元素,尽管这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在欧洲,许多哥特式教堂要么有玫瑰花窗却没有尖顶,要么有几个小型尖顶却没有玫瑰花窗。

无论建筑经费从何而来,哪怕是最小型的哥特式建筑也需要中世纪社群的大量资金投入。不管是主教座堂还是教区教堂,建筑计划中断都可能留下烂尾建筑,这些未完成的建筑很容易损坏。如果人们在停工五年、十年甚至半个世纪之后重新开工,就既得修复已经出现的损坏,又得满足捐赠者和赞助人的新要求,跟上新时代的潮流。时隔多年,尖顶还流行吗?当时存留至今的许多建筑是不对称的,正体现了它们不是一次建成的。因此我们会看到,本该有两座塔楼的地方只有一座,有两座塔楼的地方,塔楼的建筑风格又不同,该有楣饰的地方空空如也,同一个建筑上用了不同的石材,还有的建筑上突兀地出现了“外来”的风格或物件,那是因为有个捐赠者参加过十字军,他要求在建筑物中融入东方风格,凡此等等。尽管困难重重,但建造者们往往还是能够克服万难,完成工程(某些建筑物,例如科隆大教堂,直到19世纪才最终完工)。这些非同凡响的哥特式建筑见证了中世纪社会在12世纪漫长的文艺复兴历程中,体现于创造方面的非凡活力与巨大潜能。

【注释】

[1]这名卡斯提尔贵族和军事领袖原名罗德里格·迪亚兹·德·比瓦尔(Rodrigo Diaz de vivar),埃尔·熙德(El Cid)是他的敌人给他的称呼。——译者注

[2]所谓的圣帕特里克炼狱(St Patrick's Purgatory)位于爱尔兰,是一个古代的朝圣地点。据传,耶稣基督向圣帕特里克显现,向他展示了当地的一个可以通往炼狱的洞穴。小说描写的是一名爱尔兰骑士前往当地的赎罪之旅。——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