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汉、英》简介
《《中庸》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汉、英》这本书是由.江晓梅著创作的,《《中庸》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汉、英》共有44章节
1
前言
对《中庸》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进行探究,既可以从宏大叙事的角度探究《中庸》传播与接受发展历程中的方方面面,也可以专注于梳理200年以来《中庸》在英语世界的译介...
2
目录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问题及意义 第二章 1820年至1900年期间《中庸》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1820年至19...
3
第一章 绪论
...
4
第一节 选题缘起
《中庸》出自《礼记》,后为儒学大师朱熹推崇,独立成篇,与《论语》《大学》《孟子》并称为“四书”。《中庸》被认为是“在整个古代儒家的文献中‘最’具有哲学性的”著作...
5
第二节 研究问题及意义
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认为对《中庸》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既可以从宏大叙事的角度探究《中庸》传播与接受发展历程中的方方面面,也可以专注...
6
第二章 1820年至1900年期间《中庸》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
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爆发,清朝对外大门被迫开启,西方的枪炮携带着其文化开始进入中国。从西学东渐至东学西渐,中西文化交流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文化环境中逐渐展开,其中...
7
第一节 1820年至1900年期间《中庸》英译
1820—1900年期间,英国传教士柯大卫和理雅各将“四书”及其他汉语典籍英译至西方,成为《中庸》最早的英译者,他们的英译实践在《中庸》对外传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8
一、柯大卫(David Collie)的《中庸》英译
(一)译者简介 关于柯大卫的生平资料非常稀少,其出生年月、教育背景及传教事迹也只能根据极为有限的资料推断。柯大卫[1](David Collie,1791—18...
9
二、理雅各(James Legge)的《中庸》英译
(一)译者简介 詹姆斯·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出生于苏格兰北部阿伯丁郡的亨特利。幼年时期受教于一位将《赞美诗》烂熟于心的盲人女教师...
10
第二节 1820年至1900年期间《中庸》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特点
由于1820年至1900年期间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庸》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呈现如下独特的色彩:...
11
一、以传播基督教为宗旨的汉语典籍英译
该阶段翻译活动主体译者为来华传教士,柯大卫和理雅各为伦敦教会委派来华传播基督教教义的传教士,他们的译书事业或译书活动具有十分鲜明的宗教特色,即以传播基督教为使命...
12
二、以深度翻译为主要方法的翻译活动
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以忠实于原文为基础,以深度注释为手段,以实现准确翻译为宗旨。这种重视注释功能的翻译方法也叫深度翻译,指“在翻译文本中添加各...
13
三、译书出版及读者接受
(一)译书出版 本阶段的《中庸》译本全部由英国伦敦出版公司出版,其中柯大卫的《中庸》译本由伦敦教会出版公司(The Mission Press)出版,理雅各的《...
14
第三章 1900年至1960年期间《中庸》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
1900年至1960年期间,世界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原有的世界秩序一再被打破,曾经统治西方世界的宗教观、道德观、普世观、现代文明观在一次又一次...
15
第一节 1900年至1960年期间《中庸》英译
1900—1960年期间,辜鸿铭、休中诚、理雅沃、林语堂、庞德等知识分子、哲学家、作家、诗人将《中庸》译介至英语世界,他们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结合其自身的哲学思...
16
一、辜鸿铭(Ku HunɡMinɡ)的《中庸》英译
(一)译者简介 辜鸿铭(Ku HunɡMinɡ,1857—1928)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的一个华侨世家。13岁前往英国留学,后游学欧洲多国,先后获得爱丁堡大学(U...
17
二、理雅沃(Leonard A.Lyall)与金诚昆(King Chien-Kun)的《中庸》英译
(一)译者简介 关于理雅沃(Leonard A.Lyall)与金诚昆(音译,King Chien-kun)的生平,可供查询的资料微乎其微。理雅沃(1867—?)...
18
三、林语堂的《中庸》编译
(一)译者简介 林语堂(1895—1976)出生于福建龙溪。1912年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1919年秋赴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22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赴...
19
四、休中诚(Ernest Richard Hughes)的《中庸》英译
(一)译者简介 休中诚(Ernest Richard Hughes[36],1883—1956)出生于英格兰,曾在牛津大学(Oxford University)...
20
五、庞德(Ezra Pound)的《中庸》英译
(一)译者简介 庞德(Ezra Pound,1885—1972)出生于美国爱达荷州的海利镇,曾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汉密尔顿学院(Hamilton Coll...
21
第二节 1900年至1960年期间《中庸》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特点
1900年至1960年期间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给人类、给世界文明带来近乎毁灭性的打击,人类未来该何去何从?人们渴望从思想上寻找答案,从精神上寻...
22
一、译书以致用
以传播儒家思想为目的,以英译《中庸》为手段,促使人们反思当下社会现实,寻求新的精神出路是本阶段传播的一个重要特色。该阶段《中庸》传播主体为学者、作家等知识分子,...
23
二、重视副文本功能的典籍英译
副文本(paratext)[59]只是相对于正文文本而言,指协调正文与读者关系,提供与正文相关的一切言语和非言语材料的文本,包括书内副文本或伴随文本(perit...
24
三、以目的语读者为导向的翻译实践
相对于第一阶段拘谨的译文风格和可读性较弱的特点,该阶段《中庸》译者更加注重目的语读者的阅读需求,更信奉“带作者接近读者”而非“带读者接近作者”[60]的翻译原则...
25
四、译书出版及读者接受
(一)译书出版 第二阶段的《中庸》译本出版呈现多样化的特点。首先,出版社不再单一,多家出版公司参与出版。辜鸿铭的《中庸》译本由Shanghai Mercury ...
26
第四章 1960年至2010年期间《中庸》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思想文化运动进入大批判时期,年轻一代开始奉行与父辈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不断挑战原有的传统思维,对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进行严肃的反思和批判,...
27
第一节 1960年至2010年期间《中庸》英译
1960—2010年期间,翟楚与翟文伯、陈荣捷、莫兰、浦安迪、安乐哲与郝大维等学者和哲学家将《中庸》译介至英语世界,他们对《中庸》进行全新解读,从多角度解构和诠...
28
一、翟楚(Ch'u Chai)与翟文伯(Winberg Chai)的《中庸》英...
(一)译者简介 翟楚(Ch'u Chai,1906—1986)与翟文伯(Winberg Chai,1932— )为美籍华人,是父子关系。翟楚1906年出生于安徽...
29
二、陈荣捷(Wing-Tsit Chan)的《中庸》英译
(一)译者简介 陈荣捷(Wing-Tsit Chan,1901—1994),广东省开平县人。1916年进入岭南大学学习。1924年7月,陈荣捷从岭南大学毕业,同...
30
三、莫兰(Patrick Edwin Moran)的《中庸》英译
(一)译者简介 帕特里克·埃德温·莫兰(Patrick Edwin Moran)于1940年出生于美国内布纳斯加州。在斯坦福大学攻读物理学,后来转修哲学。期间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