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至1960年期间《中庸》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

第三章 1900年至1960年期间《中庸》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

1900年至1960年期间,世界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原有的世界秩序一再被打破,曾经统治西方世界的宗教观、道德观、普世观、现代文明观在一次又一次的世界大战中被彻底颠覆,人们对于西方社会现代文明价值观产生了极大的怀疑、失望、不满乃至绝望,导致了无数迷惘的一代的产生。人们一方面不断修复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战争创伤,一方面却又因找不到精神出路而苦闷困惑,传统的道德信念已经破灭,而新的价值观又无从寻觅,现实的残酷与理想的冲突导致悲观情绪和反叛情绪的并存,社会开始弥漫着孤独感、异化感,人们陷入道德困境,产生认同危机等。在这种精神世界动荡不安、没有思想引领的时代,汉语典籍作为东方思想的代表悄然登台,被引介至西方世界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辜鸿铭、休中诚、林语堂、庞德等知识分子、哲学家、作家、诗人通过英译《中庸》将自身对中国哲学思想文化的思考传播至英语世界,为《中庸》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本章将重点梳理1900—1960年期间《中庸》在英语世界的译介,探究其间《中庸》的接受状况,归纳和总结其相应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