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至2010年期间《中庸》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

第四章 1960年至2010年期间《中庸》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思想文化运动进入大批判时期,年轻一代开始奉行与父辈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不断挑战原有的传统思维,对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进行严肃的反思和批判,原有的思想伦理、文化价值与标准不断受到抨击与反叛。此外,“二战”的结束使得世界各国人员流动、思想交流、文化交流与碰撞达到前所未有的兴盛,人们开始对不同的思想文化持包容的心态,虽然冷战时期的思想意识形态在较长时间内对西方政治有较大影响,但是西方学术界还是尽可能保持了一定的包容性和独立性。20世纪八九十年代至21世纪,西方各国与其他国家在技术交流、文化交流、思想交流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高,西方世界对外来思想也更为包容与开放,《中庸》及其他儒家典籍也为更多的西方读者认识。翟楚与翟文伯、陈荣捷、莫兰、浦安迪、安乐哲与郝大维等致力于英译《中庸》及其他儒家经典,并将他们对《中庸》及其他儒家经典的理解融入英译实践中,丰富了《中庸》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为传播儒家思想作出了重要贡献。本章将重点梳理1960年至2010年期间《中庸》在英语世界的译介,探究《中庸》的接受状况,归纳和总结其相应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