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科学研究方向通常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联系。在经济相对落后的社会背景下,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往往是粗放的,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表现为通过自然资源数量上的开发利用来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增长方式表现为对自然资源的严重依赖,是自然资源依赖型的增长方式。随着经济的增长,国家的工农业生产水平和科技水平会有所提高,同时自然资源同经济增长的矛盾开始变得突出起来,获取自然资源的成本上升。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单纯依靠自然资源的大量投入与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要在生产要素数量投入的基础上注重技术进步的作用,提高要素的技术含量,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走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道路,即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就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在实现经济增长目标时,自觉将自然资源因素纳入经济增长体系中去,减少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在理论研究方面,随着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提出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深入,资源环境问题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研究成了资源环境经济领域研究的重要方面,并提出了自然资源约束条件下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模型。其意义在于:将污染环境和破坏资源而必须支付的环境资源成本纳入生产函数,得出最优可持续增长路径。我国学者根据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实际,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考虑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经济增长模型。
焦必方把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构建了一个环保型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范金建立了基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生态资本的最优经济增长模型,其研究表明:存在着唯一的可持续发展下的最优经济增长路径。沿着此均衡路径,生态资本最优分配的必要条件是生态资本的边际生产力等于其边际成本;从世代更迭角度,每一代的边际时间偏好率必等于其所面临的物质资本的利息率;劳动分工的结果是个人将调整其生态产品和非生态产品的生产——消费行为,使得自然生态社会系统趋于均衡。
何秋洁等研究了林业资源开发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指出单纯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现在的市场经济不能很好地解决林业资源的代际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这就要用贴现率来说明。林业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为未来利益牺牲当前消费。因为人们偏好当前消费,未来利益被打折扣,特别高的贴现率可能意味着不保存某一资源。高利率和低林业资源增长率可能使某一种资源耗尽,从而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刘凤良等认为,自然资源的可耗竭性对持续的经济增长起到严重的制约作用。抵消自然资源耗竭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只能依赖技术进步。在内生经济增长的框架中,引入知识积累将抵消资源耗竭的作用,实现持续增长。同时,由于自主决策会产生低效率,因而需要借助于政府干预,促进知识积累,抵消自然资源耗竭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从现有研究的情况看,我国资源经济学在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方面的研究,基本继承了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在自然资源最适耗竭理论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尤其是矿产资源的耗竭问题。刘朝马等针对矿产资源最适耗竭问题,将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发现引入到最优耗竭理论,建立以全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的矿产资源最优利用模型,并应用现代控制理论中的庞特里亚金最大值原理获得矿产资源的最优利用条件,寻求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规律,以期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芮建伟等从侯太龄定律入手,根据矿产资源的价值理论,建立了同时考虑资源开发过程中开采和勘探两方面因素的矿产资源价值动态经济评价模型,给出了模型求解的过程,得到了模型的微分解,指出矿产资源动态经济评价的解其实也就是矿产资源的最佳开采与勘探路径。魏晓平等根据可耗竭资源的最佳开采条件、最佳存量条件,从经济学角度对矿产资源耗竭过程进行了定量分析。对于可再生资源而言,我国学者对“动态优化”问题也进行了初步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