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中黄
性凉,治湿④病,《日华子》有方。
[1]此:文瑞楼本“此”下有“以”字。
[2]心:姚文清本、万历本作“妄”。
[3]十:姚文清本、万历本无此字。
[4]骨折:原本无,据姚文清本、万历本补。
[5]药毒:崇祯本、文瑞楼本均作“毒药”。
[6]家:据“人参”条引萧炳语,疑“声”字误。《四声本草》,唐·萧炳撰,原书已佚。
[7]谓:原作“为”,据文义改。
[8]荪:《本草衍义》作“兰荪”。
[9]其:姚文清本、万历本作“血”。
[10]豫:原作“预”,据《本草衍义》改。
[11]实:姚文清本、万历本作“啖”,大业堂本作“咽”。
[12]若:姚文清本、万历本作“盖”。
[13]王:《本草衍义》作“柳”。
[14]能:原无,据《本草衍义》补。
[15]蓝:《本草衍义》作“蓝实”,谓其“实与叶两用”,备考。
[16]荎:原作“茎”,据《尔雅注疏·卷八·释草第十三》改。
[17]都:文瑞楼本作“却”。
[18]过:姚文清本、万历本作“逼”。
[19]蓏(luǒ 裸):《诗·豳风·东山》作“臝”字。《毛传》:“果臝,栝楼也。”
[20]是:姚文清本、万历本作“最”。
[21]水:原作“火”,据姚文清本、多文堂本改,万历本、文瑞楼本作“木”。
[22]非:原作“升”,据万历本、大业堂本改。
[23]活:姚文清本、万历本作“治”。
[24]裸:原作“课”,据姚文清本、万历本及《周礼》改。
[25]郁鬯(chàng 唱):香酒。用鬯酒调和郁金之汁而成,古代用于祭祀或待宾。
[26](kuài 快):通“快”,迅疾。元·元好问《乙酉六月十一日雨》诗:“今日复何日,
雨东南来。”
[27]舍:原作“含”,据大业堂本、文瑞楼本改。
[28]水:姚文清本、万历本作“木”。
[29]不:原作“于”,据姚文清本、万历本改。
[30]博:姚文清本、万历本作“伟”。
[31]今:原作“令”,据姚文清本、万历本改。
[32]荬(mǎi买):苣荬菜,又名败酱草,菊科植物。
[33]菜:姚文清本、万历本作“采”。
[34]醋磨涂癣疮:姚文清本、万历本作“用摩涂癣疥”。
[35]蓫(zhú逐):原作“蓄”,据《诗经·小雅》改。又《传》:蓫,恶菜也。《笺》:牛也。陆注:今人谓之羊蹄。
[36]苧(zhù住):同“苎”,苎麻。
[37]似:姚文清本、万历本作“以”。
[38]丝:原作“纷”,据南朝宋·王微《茯苓赞》改。
[39]其:原作“具”,据南朝宋·王微《茯苓赞》改。
[40]气:原无,据姚文清本、万历本补。
[41]反:原作“及”,据姚文清本、万历本改。
[42]卫:原作“微”,据姚文清本、万历本改。
[43]邪:姚文清本、万历本作“寒”。
[44]卫:原作“微”,据姚文清本、万历本改。
[45]误:原作“设”,据姚文清本、万历本改。
[46]羾(gòng 贡):到达。姚文清本、万历本作“用”。
[47]置:原作“寡”,据姚文清本、万历本改。
[48]三:原作“二”,据姚文清本、万历本改。
[49]辛甘:原作“甘辛”,据崇祯本乙转。
[50]枝:原作“嫩”,据姚文清本、万历本改。
[51]精:姚文清本、万历本作“脂”。
[52]大:原作“失”,据姚文清本、万历本改。
[53]利:原作“义”,据姚文清本、万历本改。
[54]目:原作“日”,据姚文清本、万历本改。
[55]鄜(fū 夫)延:路名。宋康定二年(1041)分陕西路地置鄜延路经略安抚使,辖境约今陕西宜君、黄龙、宜川以北,吴堡、大里河、白于山以南地区。
[56]正行渗:《本草纲目·果部·卷之三十二》作“能行渗道”。
[57]楂:原作“柿”,据姚文清本、万历本改。
[58]榧:原作“柤”,据姚文清本、万历本及《本草衍义》改。
[59]数:姚文清本、万历本作“五”。
[60]病:原作“痛”,据《本草纲目·果部·卷之三十二》引“震亨曰”改。
[61]生:原无,据姚文清本、万历本补。
[62]故:姚文清本、万历本作“所”。
[63]经意:原作“意经”,据姚文清本、万历本乙转。
[64]移:隆庆本、万历本均作“疑”。
[65]与水:姚文清本、万历本作“属火”。
[66]水:姚文清本、万历本作“火”。
[67]然蚕:万历本无此二字。
[68]湿中:姚文清本、万历本作“中湿”。
[69]抹:隆庆本、万历本均作“酱”。
[70]有:原作“自”,据姚文清本、万历本改。
[71]产:《本草衍义》作“疰”。
[72]槁:原作“寡”,据《本草衍义》及宋·王安石《舒州被召试不赴偶书》改。
[73]者:原作“考”,据姚文清本、万历本改。
[74]马:原作“乌”,据隆庆本、万历本改。
[75]与:姚文清本、万历本作“木”。
[76]悁:隆庆本、万历本均作“渴”。
[77]干:文瑞楼本及王维《敕赐百官樱桃(时为文部郎)》作“关”。
[78]橘:原脱,据姚文清本、万历本补。
[79]焉:原作“为”,据姚文清本、万历本改。
[80]本草……百药:原无,据姚文清本、万历本补。
[81]食:原无,据姚文清本、万历本补。
[82]易种:《本草纲目·菜部·卷之二十八》引“震亨曰”作“大肠易动”。
[83]膈:原无,据姚文清本、万历本补。
[84]百:姚文清本、万历本作“白”。
[85]忌:原作“思”,据万历本、大业堂本及《食疗本草》改。
[86]用:原无,据姚文清本、万历本补。
[87]未升:原作“和”,据姚文清本、万历本及《本草衍义》改。
[88]能:原作“人”,据姚文清本、万历本改。
[89]醘:姚文清本、万历本作“醯”。
[90]水:原无,据姚文清本、万历本补。
[91]服:原空缺,据文义补。
[92]从:隆庆本、万历本均作“服”。
[93]老的公:词义不明,据《格致余论·疟论》载,疑为“詹公”之误。
[94]乏:原作“之”,据《本草衍义》、万历本改。
[95]乐:原作“药”,据姚文清本、万历本及《本草衍义》改。
[96]闰:通“润”。
[97]干:原作“下”,据姚文清本、万历本改。
[98]粗:原脱,据姚文清本、万历本补。
[99]手厥:原作“乎险”,据姚文清本、万历本改。
[100]象:即李东垣《药类法象》。
[101]辛:原作“卒”,据姚文清本、万历本改。
[102]稍苦:姚文清本、万历本无此二字。
[103]并见前大麦条:原无此注,据姚文清本、万历本补。
[104]又见前:原无此注,据姚文清本、万历本补。
[105]芎:姚文清本、万历本此下有“同用”二字。
[106]补:姚文清本、万历本作“泻”。
[107]然:姚文清本、万历本作“云”。
[108]寒:《本草衍义》作“塞”。
[109]多:《本草衍义》作“他”。
[110]次:隆庆本、万历本均作“用”。
[111]昆仑:《本草衍义》作“岷州”。
[112]屈:原作“菡”,据姚文清本、万历本改。
[113]痞:原无,据《本草纲目·木部·卷之三十六》引“震亨曰”补。
[114]宿:隆庆本、万历本均作“片”。
[115]冲:文瑞楼本作“除”。
[116]跸:原作“毕”,据《本草纲目·草部·卷之十三》引“刘宋王微《黄连赞》”改。
[117]仪:原作“宜”,据《本草纲目·草部·卷之十三》引“梁江淹《黄连颂》”改。
[118]和:原作“详”,据《本草衍义》改。
[119]蜜:本条与上文“石蜜”条及“糖”条基本重复,姚文清本、隆庆本、万历本均无此条。
[120]髪:原作“鬚”,据《太平广记·道术第三》、姚文清本、万历本改。
[121]九:原作“灰”,据姚文清本、万历本改。
[122]湿:原作“温”,据隆庆本、万历本改。
[123]南:隆庆本、万历本均作“兰”。
[124]为:姚文清本、万历本作“兼”。
[125]膏:原作“非”,据姚文清本、万历本改。
[126]腴:姚文清本、万历本作“服”。
[127]紧:隆庆本、万历本作“洁”。
[128]主:原作“土”,据姚文清本、万历本改。
[129]算:原作“散”,据《全唐诗·占辞》、姚文清本、万历本改。
[130]涩:原作“色”,据《本草纲目·草部·卷之十六》、姚文清本、万历本改。
[131]增:通“憎”。
[132]吐:姚文清本、万历本作“肚”。
[133]紧:隆庆本、万历本作“洁”。
[134]佛耳条:此条原在灯笼草条之后,考两者非同味药,今转行另作一条,以示区别。
[135]瘅:原作“痹”,据《素问·奇病论》篇改。
[136]俱:原作“冲”,据《本草纲目》、姚文清本、万历本改。
[137]阳:《本草纲目·木部·卷之三十五》载:“(元素曰)……气味俱薄,沉而降,阴也。(杲曰)阳也,降也。”
[138]杜仲能:原作“柱俱”,据姚文清本、万历本改。
[139]一:姚文清本、万历本无此字。
[140]石思仙:杜仲的别名之一,《神农本草经》称“思仙”,《名医别录》称“思仲”。
[141](guì愦):《药性论》作“臀”。腰忽痛。
[142]治:原无,据姚文清本、万历本补。
[143]荚:原作“英”,据《唐本草》改。
[144]上:原作“土”,据姚文清本、万历本改。
[145]积:原无,据姚文清本、万历本补。
[146]湿:原作“温”,据《注解伤寒论·卷五》、姚文清本、万历本改。
[147]别录:其下有“○”符号,据文义,未分段。
[148]骨:原作“国”,据姚文清本、万历本改。
[149]不:文瑞楼本其下有“足以”二字。
[150]疝:姚文清本、万历本作“痰”。
[151]散:原作“黄”,据姚文清本、万历本改。④湿:隆庆本、万历本、崇祯本作“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