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 侵蚀研究进展
按照国内外通用标准,土壤侵蚀可以分为6个级别:微度侵蚀、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度侵蚀、极强度侵蚀和剧烈侵蚀。最大允许土壤侵蚀侵蚀量是区分不同侵蚀区域侵蚀强度的基本指标,我国南部丘陵区以及西南喀斯特地区为500t/(km2·a)[144]。但是由于喀斯特地区低成土速率、绝对侵蚀量小、低允许侵蚀量的特点,因此用一般的侵蚀模数等分类指标不能准确地评估出喀斯特地区的实际侵蚀状况。万军等[145]认为按照年均土壤侵蚀模数确定土壤侵蚀级别的方法在喀斯特地区存在很大的争议。陈晓平[146]针对喀斯特山区环境和侵蚀特点,探讨了适应该地区的土壤侵蚀状况特征和侵蚀分级标准。SL 190—2007《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对于西南喀斯特地区并不适用,该地区的土壤侵蚀分级标准体系仍存在很大的争议,很有必要确定一套适用于喀斯特地区的土壤侵蚀标准,为调控和治理该区域土壤侵蚀提供标准和参考。
安和平[147]分析了贵州1952—1988年以来山区的土壤侵蚀变化,研究结果指出,珠江水系以南、北盘江流域侵蚀最为严重;牛拦江和乌江为长江水系侵蚀最严重的流域;黔东南土壤侵蚀面积最小,黔南石质低山和黔中石质丘陵盆谷地次之,但是石质低山和丘陵土壤侵蚀潜在危险程度高。研究结果还表明,旱坡耕地是贵州水土流失最主要的来源地。
关于石漠化研究,安和平等[148]认为在南、北盘江流域(贵州部分)内70.36%的喀斯特山地是该区域内石漠化形成的基础,该流域石漠化面积占总面积的12.93%,明显高于贵州省其他区域。郑永春等[149]研究了喀斯特地区石灰土土壤侵蚀和土地石漠化的形成原因。林昌虎等[150]认为贵州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主要是因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以及外部地质、地貌和降水等诸因素共同作用结果。韦启璠[151]认为,喀斯特地区由于土层薄、土壤允许流失量低,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植被破坏后难以恢复。白占国等[152]从区域侵蚀速率和水化学组成的不稳定性来定量论证区域土层处于负增长状态。孙承兴等[153]研究了碳酸盐岩风化作用和地球化学作用下,石漠化形成的机理与修复的基础理论问题。
研究方法上,白晓永等[33,154,155]使用137Cs示踪法研究了贵州普定、茂兰峰丛洼地小流域的侵蚀泥沙堆积速率。张信宝等[156]使用137Cs断代法评估喀斯特林地砍伐后的小流域的土壤流失量。何永彬等[157]结合137Cs示踪法和孢粉分析法,对喀斯特峰丛草地洼地土壤泥沙及侵蚀环境的评估研究。杨广彬[158]通过集成遥感和GIS的方法,利用修正土壤流失方程(RUSLE),对贵州省土壤侵蚀现状和土壤侵蚀敏感性进行了评估,确定了该地区土壤侵蚀的评价模型。倪九派等[114]基于水系改进的高分辨率DEM和GeoWEPP模型,从坡面、子流域和流域三种空间尺度对重庆万州喀斯特地区五桥河流域的产沙进行了估算。
由于西南喀斯特地区特有的气候、地貌、地形等条件的原因,使得许多研究方法和标准在该地区是否适用存在许多争议。除了上文提到的土壤侵蚀分级标准以外,张信宝对137Cs侵蚀示踪法在西南喀斯特的地区的适用性提出的质疑,解决争议最好的办法就是大量的实验论证和实地考察,所以此方面的研究仍需进一步的努力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