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 非农耕地模型

3.1.2 非农耕地模型

非农耕地基本不受人类耕作活动影响,137Cs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特征与农耕地有很大的差异,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分布规律。为干扰地进行土壤侵蚀评估需要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和模型,137Cs侵蚀模型主要包括经验公式、剖面分布模型、扩散迁移模型和简化传输模型四种。

1.经验公式

Eilliot等[172]、Loughran等[173]学者在对澳大利亚为干扰地土壤侵蚀研究的过程中,得到相似的经验公式:

2.剖面分布模型

我国学者张信宝[174]在对黄土高原进行土壤侵蚀研究过程中,根据137Cs在本地区非农耕地中随土壤深度呈指数分布的特征,提出了适用于未干扰地的剖面分布模型。在非农耕地137Cs浓度随深度的变化可以表示为

式中 C z——深度z处的137Cs浓度,Bq/g;

C 0——土壤表层137Cs浓度,Bq/g;

h 0——剖形指数,反映137Cs随深度变化的分布参数;

z——深度,cm。

根据上式,土壤侵蚀速率可以推导为

式中 A ls——采样剖面中137Cs损失的总量,Bq/m2

A ref——背景值137Cs总量,Bq/m2

z——侵蚀深度,cm。

3.扩散迁移模型

基于物理过程的137Cs扩散模型,最早应用评估土壤侵蚀速率是由Waling等开发的一维扩散对流模型[169]。该模型对未侵蚀土壤剖面137Cs扩散分布进行模拟,模型中包含扩散项D和对流项V,衰减项λ。

式中 C——浓度,Bq/g;

t——时间,a;

D——散系数,cm-2/a;

V——达西流速,cm/a;

λ——137Cs衰变系数。

式(3-19)是式(3-18)的解析解[15]

式中 I(t′)——第t年137Cs的输入量,Bq/m2

H 0——第t年以前沉降到土壤表层137Cs扩散的深度,cm。

对于侵蚀剖面,认为非农耕地侵蚀速率较低,表层(约0.5cm)137Cs浓度C(t)与非侵蚀剖面相等,则侵蚀土壤表层浓度C(t)可以表示为式(3-20):

利用表层土壤浓度变化就可以根据式(3-21)获得侵蚀速率[169]

式中 P——粒子大小校正因子;

R——侵蚀速率,cm;

Ais(t)——侵蚀剖面损失137Cs总量,Bq/m2

4.简化传输模型

传输模型考虑因素较多,比较接近实际137Cs扩散过程,但是存在三个问题:①使用该模型需要知道137Cs沉降年份每一年的沉降通量,世界不同地区差异很大,数据很难准确获得;②模型中含有对流项,在边界条件比较复杂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有限差分法获得数值解,很难得到解析解;③当侵蚀速率较大,侵蚀剖面表层137Cs浓度与未侵蚀土壤表层浓度不能视为相等。为了解决前两个问题,张信宝教授针对未侵蚀土壤剖面的137Cs迁移提出了两点假设:①将逐年的137Cs沉降量由1963年这一年来完成,即1963的沉降量与所有年份沉降总和相等,扩散类型视作瞬间面源扩散;②由于很多研究结论表明对流作用对137Cs的迁移影响作用很小,几乎为零,所以可以在模型中去除对流项[175-178]。简化后的模型的偏微方程见式(3-22)[179]

式(3-22)的解为式(3-23),其解与高斯分布形式完全相同。此类问题可以通过统计处理的方法来解决[180]

式中 M——初始137Cs面积比活度总量。

式(3-23)是未侵蚀土壤剖面的137C扩散模型,数值模型如图3-1所示。对于发生侵蚀的土壤剖面,张信宝提出如下假设:每一年的土壤侵蚀作用时间很短,认为侵蚀只发生在每一年的最后一段时间,忽略侵蚀过程对表层以下137Cs扩散的影响,如图3-1(b)所示。侵蚀速率计算公式见式(3-24):

式中 A rm(T)——侵蚀剖面剩余137Cs总量,Bq/m2

T——侵蚀总年份(始于1963年),a;

H——每年的侵蚀厚度,cm。

图3-1 非农耕地扩散模拟图

式(3-24)可以修改为

式中 A rm(T)′——取样剖面面积比活度实测值,Bq/m2

A ref(T)——取样年份137Cs面积比活度背景值,Bq/m2

简化传输模型很好地解决了上述前两个问题,但是对于侵蚀过程的假设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模型假设侵蚀发生在每一年的年底最后一段时间,即忽略侵蚀过程对表层以下137Cs扩散的影响。这种假设合适干燥少雨的内陆地区,例如中国西北地区,这些地区年降雨量小,且降雨主要集中雨季的1~2个月之间。对于容易受季风影响的地区,这种假设就不再满足实际情况,例如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充沛,雨季较长(4—10月),个别地区甚至在冬季也有相当数量的降雨,这些地区就必须考虑侵蚀过程对扩散的影响。如果忽略这个因素,会使式(3-24)中的A rm(T)大于实际值,则式(3-25)得到的侵蚀速率H将大于实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