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 微量元素含量变化

5.1.2 微量元素含量变化

根据从山顶到山脚剖面中微量元素含量平均值大小,将26种微量元素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山顶平均值最大,第二类为山腰平均值最大,第三类为山脚平均值最大,见表5-2。

表5-2 微量元素富集情况

通过表5-2,可以明显发现两点规律:①元素容易在山顶和山脚出现富集,山腰只有V富集;②结合表生状态下元素的相对活动性[205],富集在山顶的元素化学性质相对活泼,富集在山脚的元素地球化学性质相对稳定。

山顶剖面XP(1)土壤受侵蚀作用随地表径流迁移的形式有两种:①难溶黏土颗粒以碎屑状态物理形式迁移;②易溶物质呈胶体或真溶液以化学形式迁移。物理迁移的碎屑颗粒在流水的搬运过程中发生的沉积作用称为机械分异作用,这种分异作用除决定于碎屑颗粒大小、形状等性质以外,还与自然地理环境、搬运介质的性质与速度、搬运时间及距离等有密切关系[206]。对于山腰XP(2)和山脚的XP(3)剖面,主要由地形因素决定分异作用。XP(2)属于侵蚀-沉积剖面,且侵蚀作用强于沉积作用,沉积的物质在XP(2)停留一段时间便会受侵蚀作用影响,继续向下迁移至剖面XP(3)。风化产物以胶体或者真溶液迁移的迁移过程中受化学沉积分异作用随搬运的时间和距离而发生顺序的沉淀,除V、Cr、Co、Ni等在迁移过程易被黏土矿物和胶体质点吸附而沉淀以外,其余易溶解的盐类会随流水迁移至距剥离区较远的地方[206]。综上所述,侵蚀的物质随流水迁移的过程中,由于机械的分异作用使得不活化元素迁移至山脚部位,而活化元素由于化学分异作用迁移至更远的地方,使得这些元素在山顶的含量高于山腰和山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