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3 结果与讨论

4.4.3 结果与讨论

GeoWEPP输出结果侵蚀强度分级默认为十个类别,本书将其简化为五个,图4-25左下角图例所示。从图4-25中可以观察研究区侵蚀的空间分布:坡面顶部以微度侵蚀为主,随海拔的降低侵蚀强度逐渐增大,在坡底侵蚀强度最高,接近泥沙输出点的位置沉积点逐渐变多。图4-25中黑色小圆圈代表137Cs采样点,并在附近标注了使用137Cs方法评估得到的侵蚀模数及侵蚀强度(可参照表4-4),如果采样点侵蚀情况只划分为侵蚀和沉积,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基本可以吻合,但是在侵蚀强度上差别比较大,可能跟GeoWEPP模型侵蚀强度划分标准与本研究的不同有关。

图4-23 生成集水区

图4-24 加载参数文件

Geo WEPP模型除了可以评估研究区侵蚀的空间分布情况,还可以定量的获得每一个坡面的径流量、输沙量等参数,依据Geo WEPP模型,可将研究区划分为三个坡面H1、H2、H3,如图4-26所示,图中标示出了三个坡面径流泥沙输出方向。

图4-25 137Cs示踪法与GeoWEPP模型侵蚀评估对比

图4-26 坡面侵蚀示意图

表4-8中,H1、H2和H3三个坡面的侵蚀模数分别为116.1t/(km2·a)、102.5t/(km2·a)和362.5t/(km2·a),H1和H2两个坡面的泥沙量基本相同,可能跟两个剖面地形、地貌相似有关,而H3坡面地形更为陡峭,侵蚀模数明显大于H1和H2。前文使用137CS评估得到研究区侵蚀模数平均值为696t/(km2·a),与表4-8中三个剖面的侵蚀模数有较大的出入,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该模型结构比较复杂,所需参数较多,其中一个或几个参数设置如果不够准确就有可能会影响到模型最终的计算结果,除此之外也可能跟模型的适用性有关。

表4-8 坡面侵蚀模数结果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