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3 讨论

4.3.3 讨论

1.研究区长期侵蚀评估

XPB(2)和XPB(3)两个剖面的侵蚀模数分别为28.6t/(km2·a)和10.92t/(km2·a),距今8500~3000年前为全新世暖气,植被生长茂盛,人为扰动少,土壤侵蚀量处于较低的水平。上文使用137Cs评估该地区短期的土壤平均侵蚀模数达到了近700t/(km2·a),两者差距悬殊。近几十年来,该地区人口快速增长,而人口增长必然导致“人与植被争夺土地”的局面,过多开垦、伐木和放牧的现象直接导致了大量的水土流失。葛佳杰等[203]使用14C测年法研究了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自治县麻窝山石漠化地区近5万年来三个地质时期的土壤侵蚀速率,结果分别为10.81t/(km2·a)、12.04t/(km2·a)和8.10t/(km2·a),而近50年的侵蚀模数达到了2900t/(km2·a)。与本书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可能在早期地质时期,贵州全省喀斯特地区的侵蚀速率处于相同的水平,而近期的人为扰动的强度的不同使得两个地区的侵蚀速率才开始出现了差异,出现石漠化现象。

2.研究区石灰土物质来源

王世杰等[204]对贵州省岩溶山区5个基岩为白云岩和灰岩的土层剖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因碳酸盐岩泥质含量的不同,5个剖面在不考虑侵蚀条件下形成1m厚的残积土需要时间分别为28~790ka,证明了贵州省碳酸盐岩地区原位风化成数十米厚风化剖面的可能性。刘丛强等[159]对贵州化溪场盆地石灰土来源的研究表明,连续碳酸盐岩地区土壤与下伏基岩酸不溶物之间有较好的相似性,且两者的化学组成和UCC标准配分模式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认为碳酸盐岩风化输入是研究区石灰土唯一的物质来源。

根据XPB(2)和XPB(3)两个剖面的长期侵蚀速率以及土层厚度、土龄可以计算得到成土速率分别为0.0038cm/a和0.0025cm/a,两者形成1m厚土壤所需时间分别为76ka和58ka,结果与王世杰计算结果相近。研究区位于连续碳酸盐岩地区,两个采样点又位于山顶位置,剖面成土物质来源可以排除上覆硅酸盐岩风化输入、高地坡积输入、表示流体携带这三种可能。综合以上条件,证明碳酸盐岩风化成土是研究区石灰土的主要来源,从而支持了王世杰和刘丛强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