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紫禁伶人
戏曲演出在清宫十分频繁,演戏被纳入了朝廷的仪典。每年最隆重的三大节日——元旦、万寿节(按:清帝与太后诞辰)和冬至——的庆典,都离不开戏剧演出;诸如元宵、端阳、中秋等各大小节令乃至皇帝大婚、册封后妃、皇子出生等重要活动,内廷都要上演与之内容相关的戏剧以营造喜庆氛围。上古时期祭祀虽已有戏剧雏形——巫觋表演出现,而将戏曲演出列入朝廷仪典,只见于清代。
朝贺仪典中演出杂剧始于入关之前。天聪九年(1635),曾因梅勒章京张存仁建议“元旦朝贺,大体所关杂剧戏谑,不宜陈于殿陛”(《清太宗实录二十六卷》),元旦杂剧表演因此一度被停止,而后只在新年前几日演剧。
演剧不同于礼乐端重肃穆,却适宜以相关内容为仪典和节日营造氛围。康熙以后,各种仪典演剧渐成定制。及至乾隆年间,各种庆典、节令、喜庆活动演戏安排已经十分规范。光绪九年(1879),咸丰朝状元、同治光绪两朝帝师翁同龢在日记里记录了这样一件事:光绪帝万寿节时逢大雨,他和百官冒雨入宫。皇帝要大臣们商议“昨夜雨势如此,今日行礼听戏应否停止”。翁同龢认为“听戏可止,行礼不可止”,而有的官员认为听戏也是典礼,不能停止。皇帝寿诞是否因大雨而停止演戏,朝廷要员们各抒己见,听戏成为典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已是清代官员的共识。
(一)管理演剧的衙署
清初,沿袭明宫旧制,内廷主要由教坊司衙署管理演剧。顺治十一年先农坛祭祀,尚有教坊司表演杂剧。康熙年间,宫廷建立了南府和景山。南府原称南花园,后为梨园子弟所居。旧址位于南长街南口路西,包括今北京十六中和二十八中校舍。景山与南府同样因居住地而得名。景山西北角,有连房百余间,为苏州选进的伶人居住,俗称苏州巷。另有大庙三楹作为排戏的地方,伶人出入走景山西门(参看[清]吴长元《宸垣识略》)。康熙至道光初年,景山、南府同隶属内务府,承应(按:专指为帝王演戏)内廷戏差。道光七年(1827),改南府为昇平署。
(二)内廷伶人
乾隆年间,清宫伶工人数最多,一度总计超逾千人,相当于如今十个以上文艺团体的总合。分为内学和外学:内学为太监伶人;道光七年撤销景山、南府,成立昇平署之前,外学分为旗籍伶人和民籍伶人,其后专指由民间戏班选进的艺人。
太监伶人 太监唱戏,明代宫廷即有之。《明宫史》载,万历皇帝朱翊钧为方便太后看戏,设近侍(太监)二百余人,演出宫戏或民间戏曲;又在玉熙宫设三百余近侍,专门为自己演剧。民间职业伶人技艺高超,却不能取代太监在内廷演戏,观看太监表演,乃是帝王家特有的权力。宫墙以内,嫔妃众多,政务之余,皇帝可随时传太监至寝宫表演,不存在任何约束。
清代太监伶人隶属内府三旗。内廷从幼年太监中挑人习艺,能学戏的就留在南府,不能学戏的仍交宫内当差。

小太监演出《金山寺》

太监演出《武家坡》
唱戏也是太监获得晋升的捷径,如太监刘得印(人称印刘)于咸丰七年进入昇平署学戏,同治二年调入储秀宫,后升任慈禧寝宫长春宫总管,在慈禧擅权时期,可谓是显赫的官职。
清代太监外逃事屡禁不止。教授太监唱戏不易,昇平署太监逃走惩罚要加重。道光七年二月,有关治罪条款特别规定昇平署应差太监人数不多,不能依照其他各处逃走之例处理,应从重责罚。
外学伶人 南府、景山时期,外学伶人有旗籍、民籍之分。旗籍伶人由内府三旗包衣子弟中选进,并非民间戏班职业艺人,实则为内三旗后裔安排差事。撤销南府后,旗籍伶人交内务府另行安排差务。
早期民籍伶人基本来自江南,经织造挑选技艺精湛者送进。康熙南巡时,就有织造以寒香、妙观等戏班到行宫献戏,备受嘉奖(参看[清]焦循《剧说》卷八)。康熙帝还曾从各班各选二三人回京,在内廷承差,命其教习宫中的伶人。道光以前陆续有伶人从苏州、扬州一带选入内廷,后也从南方优伶之弟侄儿孙中物色人选。民籍伶人技艺明显高于太监,清前期演出传奇、杂剧,多以民籍伶人为主角。南府、景山时期民籍伶人曾有官职。咸丰后入选伶人再无官衔。
民间对清廷从南方召进伶人颇有微词,康熙六十一年(1722),杨士凝《芙航诗襭·捉伶人》诗曰:
江南营造辖百戏,搜春摘艳供天家;
贿通捷径冀宠利,自媒勾致姑苏差;
采香中使暂停毂,不劳官府亲擒拿。

故宫藏剧照

故宫藏剧照
“营造”即织造。清代因袭明朝旧制,在江宁、苏州、杭州三处各派织造一名,通常称作“江南三织造”。明文规定的职责看来有限,品级也不算高,但系钦差官员,可以专折奏事,实际是皇家派在江南一带的心腹,地位十分特殊。这职务就连一般旗籍人氏也没有资格担任,只能从内府三旗的包衣中挑选。他们除了监制宫廷日常所需的大量丝绸织品外,还附带为皇家从江南一带戏班中挑选艺人。由织造挑选伶人,显然是因为他们生长于内府,了解皇家欣赏戏剧的品位,选中的伶人比较适合在宫廷承差,另一方面,也可以反映出皇家对挑选伶人之事相当看重。《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曾先后担任苏州和江宁织造,他精通诗词戏曲,剧作有传奇《虎口余生》(又名《表忠记》)、《后琵琶》,杂剧《太平乐事》等等。康熙南巡时,他与其妹丈——时任苏州织造的李煦多次献戏。曹寅死后,其子曹颙继任江宁织造,也曾同李煦一道,向康熙帝呈奏折,承办购买制作笛箫的竹子和磬石等事宜(参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档案文教类朱批)。
道光元年(1821)正月开始,包衣昂邦(按:总管内务府大臣)英和传旨革退外边旗籍民籍学生。登极刚刚半年的旻宁显然将裁减过多的伶人当作了首要大事之一。
于乾隆末年进宫的南府总管太监禄喜,看惯了极盛时期演剧挥金如土的大场面,他随即上奏:“今现在南府、景山外边学生等虽有三百余名,较比嘉庆四年之数不及其半。若承应大戏等差,实不敷用。”历经嘉庆朝,内廷伶人已减少了一半,演出大戏已是人手不足,禄喜虽不情愿,却毕竟不敢违背圣旨,先后两次近百名外学学生被裁退。同年六月,英和传旨与南府总管禄喜等,“其景山大小班着归并在南府,永远不许提景山之名。再大戏有一百二十余人之戏,可矣(以)减去一百名,上二十名皆可”。景山与南府同为康熙年间建立的演剧衙署,已存在百年之久,一向自诩“咸遵旧制”的道光帝却并没因循定例,将其撤销。七年二月,旻宁断然将南府民籍学生悉数退出,传旨:“南府著改为昇平署,不准有大差处名目。”随后禄喜面奉谕旨:“……今改总名昇平署者,如同膳房之类,不过是个小衙署就是了。原先总名南府,唱戏之处不必称府。”

故宫藏京剧《黛玉葬花》中的林黛玉剧照(梅兰芳饰)
从此,内廷演剧的太监伶人一直保持在百名左右。据保存完整的道光九年“昇平署人等花名档”统计,连同总管、首领在内,上场人69名,后台人34名,总共103名,不及乾隆年间的十分之一,大致相当于现在一个剧团的编制。以清宫每年正月初一日在乾清宫或漱芳斋演出宴戏《膺受多福》为例,道光帝即位之初,沿袭旧制,用100名钟馗(或作福判)。改昇平署后,道光八年就减少到60名,二十九年,又减到40名。此后,用四十名钟馗又延续了五十余年,光绪末年,不得不减少到三十二名。随着清王朝的衰落,演剧规模也一再缩减。
咸丰十年,奕詝三旬万寿节前夕,内廷正式挑选民间戏班伶人进宫唱戏。此时清军与太平军江南战事正酣,苏州、扬州一带演剧受到极大影响,而京城戏曲水平大大提高,徽班进京后则更兴盛。昇平署总管、首领可直接进入戏园挑选伶人,大可不必舍近求远。此次先后共有四喜、三庆、怡德堂、景福堂、双奎、春台等戏班四十余名艺人被选进宫。六月初九奕詝诞辰前后,还曾传三庆、四喜、双奎、双和(秦腔)、春台、广和成、万顺和(秦腔)等京城著名戏班到圆明园唱戏。
同治二年七月,奉两宫皇太后(即慈安和慈禧)懿旨将咸丰十年所传民籍人等着永远裁革。直至慈安太后去世,慈禧擅权,才又大量从京城戏班挑进伶人。二十余年间,京剧老生后三鼎甲孙菊仙、谭鑫培和汪桂芬以及杨隆寿、陈寿峰、王楞仙、孙菊仙、时小福、杨月楼、谭鑫培、陈德霖等相继入宫,内廷名伶荟萃,演剧盛况空前。
光绪十九年,清宫再传京城戏班。数年间传京城戏班承差频繁,三庆、四喜、福寿、宝胜和、义顺和、丹桂、小天仙、同春、玉成等班社均曾进宫,各演其擅长剧目。外班还获准参加万寿和元旦演出。雇用外班唱戏,清宫不惜重金,通常每班每次赏银达四百余两,少者亦有三百余两。外班进宫至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之变后停止。
私坊 清末,宫中出现由长春宫太监为主体的演戏科班,并不隶属昇平署。光绪五年起,其演出载入档案,被称作本家戏或本宫戏,演出剧目前,加写一“本”字。与之对应,昇平署演出剧目前写一“府”字,乃沿袭南府旧称。据曾在太监科班唱戏的太监耿进喜介绍,太监科班又称私坊,最早创设于同治年间。同治帝载淳喜好唱戏,成立私坊,以便于自己随时表演武生,他最爱唱《武当山》;载湉在私坊里喜好打鼓。太监科班正式名为“普天同庆”,其演剧时放在后台的象牙牌位至今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现今唯一能见到的太监科班的花名单收藏于内务府档案当中。总管是慈禧的亲信太监连英(即李莲英)和喜寿;首领有多环、喜禄、三顺、祥福;回事为谦和。总计有太监一百八十余人,其中少数注明为膳房、药房、南花园、永安寺、佛堂的太监,多数应是太后寝宫长春宫的太监了。姓名前多写明其行当或担任场面、刀枪把乃至梳水头,等等。有些太监的名字下面注有其小名,小生行太监耿敬喜后面注有耿四儿,他于光绪二十年进宫,后到太监科班习艺。1950年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戏曲史料展览,耿进喜(即耿敬喜)还曾协助朱家溍先生布置过畅音阁戏台唱戏的台面供游人参观(参看《太监谈慈禧》耿进喜谈,朱季黄记)。
太监科班一直延续到清亡后,民国初年,科班里的太监仍在宫中为小朝廷演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