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的奢华——乾隆朝

二 盛世的奢华——乾隆朝

乾隆朝正值清国运如日中天之时,清宫戏剧活动也达到顶峰,其规模可谓空前绝后。热河避暑山庄清音阁、紫禁城内畅音阁和寿安宫三处三层戏楼及漱芳斋、倦勤斋、风雅存等小戏台先后落成,经修葺的戏台更不计其数,它们为皇家提供了最为豪华安逸的观剧场所。

至乾隆年间,内廷演剧已有固定规范。当时档案制度完善,戏曲演出记录详尽,却不幸被毁。后世清帝的仪典活动往往要查阅乾隆定例,以便安排。道光二年十一月,南府总管禄喜奉旨查阅乾隆朝新年礼仪的档案后上奏:

奴才遵旨查得乾隆十九年:

正月初一日 皇太后受贺,中和乐伺候中和韶乐。受贺毕还宫,内学承应戏。

初二日 万岁爷请皇太后金昭玉粹早膳。

内头学承应节戏一分毕,前台内外学接唱节戏。

正月十六日 巳时 皇太后正大光明殿擦连(),中和乐伺候中和韶乐。女官进茶、进酒毕,垂帘上什邦麻克新筋斗,放盒子毕,奏乐还宫。乐器不动,伺候万岁爷晚宴。

除夕日 寿康宫内二学承应戏。谨此奏闻。

即位之初的道光帝显然要依照乾隆旧例来安排新年仪典。内廷其他活动也要按照乾隆初年制定的规范进行。

编写修改连台本戏和节令戏

弘历继位不久,即命庄亲王允禄以及张照、周祥钰等人编写和修改大量连台本戏和节令、喜庆戏,为后世内廷演戏树立了规范,此后,元旦、上元、燕九、端阳、七夕、中元、中秋等各节令及皇上大婚、皇子诞辰、册封后妃、皇上返京、皇子定亲等各种活动,都有了相应内容的剧目。连台本戏《劝善金科》、《升平宝筏》、《鼎峙春秋》、《忠义璇图》等均完成于此时。为适应这一时期清宫演剧的大排场,连台本戏大都角色众多,规模宏大,需要特别制作精良的切末、戏装等,并不便于随时演出。嘉庆朝演出这些连台本戏往往每天一本,连演十天,演完二百四十出戏。撤销南府后,艺人数量锐减,道光中后期演出《升平宝筏》等连台本戏,前前后后需要一两年,才能演完。

昆剧《铁笼山》中的姜维、司马师

《竹叶亭杂记》([清]姚元之)载:每年坤宁宫祀灶,要在正炕上设鼓板。皇后先到,乾隆帝驾到后,坐炕上自击鼓板,唱《访贤》一曲。执事官等听唱毕,即焚钱粮,然后乾隆帝回宫。姚元之认为其间蕴含求贤之意,但不理解为何只在祀灶时唱之。后嘉庆帝则不再演唱,也不再在炕上设鼓板了。这里唱的《访贤》一般认为是李玉传奇作品《风云会》之《访贤》一折,也有可能唱的是《文王访贤》,即姜太公隐居垂钓遇周文王的故事。

追求盛大的演出气势

乾隆时期内外学伶人机构最为庞大,起码超逾千人,众多伶人一同登台势必气派非常,经常举办的大型演出令人惊叹不已。赵翼描述热河行宫演戏十分生动:

戏台阔九筵,凡三层。所扮妖魅,有自上而下者,自下突出者,甚至两厢楼亦作化人居,而跨驼舞马,则庭中亦满焉。有时神鬼毕集,面具千百,无一相肖者。神仙将出,先有道童十二、三岁者作队出场,继有十五、六岁,十七、八岁者。每队各数十人,长短一律,无分寸参差。举此则其他可知也。又按六十甲子扮寿星六十人,后增至一百二十人。又有八仙来庆贺,携带道童不计其数。至唐玄奘僧雷音寺取经之日,如来上殿,迦叶、罗汉、辟支、声闻,高下分九层,列坐几千人,而台仍绰有余地。

康熙伊始,清王朝与海外各国交流日益增多,乾隆年间看戏成为招待外国来宾的常用形式。

热河行宫举办的乾隆七旬万寿节不是大型庆典中最为隆重的,却足以使随朝鲜使团来华的朴趾源艳羡赞叹不已,他记述道:

八月十三日,乃皇帝万寿节,前三日后三日皆设戏。千官五更赴阙候驾,卯正入班听戏,未正罢出。戏本皆朝臣献颂诗赋若词,而演为戏也。另立戏台于行宫东,楼阁皆重檐,高可建五丈旗,广可容数万人。设撤之际,不相罥碍。台左右木假山,高与阁齐,而琼树瑶林,蒙络其上,剪彩为花,缀珠为果。每设一本,呈戏之人无虑数百,皆服锦绣之衣,逐本易衣,而皆汉官袍帽。其设戏之时,暂施锦步障于戏台阁上,寂无人声,只有靴响,少焉,掇障,则已阁中山峙海涵,松矫日翥,所谓《九如歌颂》者即是也。歌声皆羽调倍清,而乐律皆高亮,如日出天上,无清浊相济之音,皆笙箫篪笛钟磬琴瑟之声,而独无鼓响,间以叠钲。顷刻之间,山移海转,无一物参差,无一事颠倒。自黄帝、尧、舜,莫不象其衣冠,随题演之(《热河日记》卷十五《山庄杂录》)。

乾隆五十四年档案首页

避暑山庄福寿园清音阁规模恢宏,现已被焚毁。其建筑高大宽阔,在当时空前绝伦。每本戏上场有几百名伶人,他们穿着汉族服饰的锦绣戏衣,每本戏都要更换。现存唯一一份乾隆朝戏曲原始史料是乾隆五十四年三月由圆明园南府后台领出的衣靠等项物件的清单,其中也记有各色缎织金男蟒、大红扎花道袍以及绫、绢、纱、锦、西洋毯等高档面料制作的戏装。朴趾源所说的每一戏前用锦步障于台前,即类似当今舞台上在幕后变换布景,除了脚步声外,没有其他声响,井然有序,然后台上出现了高山海水、红日松树之类的大型布景。当时的舞台美术工作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设计堪称精巧。

乾隆五十五年,朝鲜陪臣柳得恭由热河入京,其诗(《滦阳集·圆明园扮戏》)云:

督抚分明结采钱,中堂祝寿万斯年;

一旬演出《西游记》,完了《升平宝筏》筵。

乾隆五十八年,英国政府派遣曾任驻俄国公使的马戛尔尼为特使,用为大清朝皇帝祝寿的名义来到中国,乾隆帝在承德接见了英国使团。英使在大学士和珅等的陪同下,骑马游览了热河行宫的西园。马戛尔尼在其所著《乾隆英使觐见记》中写道:

未几,又至一处,见广厅之中建一剧场,场中方演傀儡之剧,其形式与演法颇类英国之傀儡戏,唯衣服不同,剧中情节则与希腊神话相似。有一公主运蹇,被人幽禁于一古堡之中,后有一武士,见而怜之,不惜冒危险与狮、龙、虎、豹相战,乃能救出公主而与之结婚。婚时,大张筵宴,有马技比武诸事,以壮观瞻。虽属刻木为人,牵线使动,然演来颇灵活可喜。

……据云,此项傀儡戏,本系宫眷等特备之游戏品,向来不轻易演与宫外人员观看。此次华官因余到廷叩视之故,请于皇帝,皇帝特颁恩典,始许送至宫外一演。故各华官观看时,均兴高采烈。中有一场,各华官同声喝好,声震屋瓦。余就各华官神色间观之,知此项游戏品,皇帝及内廷各宫眷必甚爱之也。

…… ……

戏场中所演各戏时时更变,有喜剧、有悲剧,虽属接演不停,而情节并不连贯。其中所演事实有属于历史的、有属于理想的,技术则有歌有舞配以音乐,亦有歌舞、音乐均屏诸勿用,而单用表情、科白以取胜者。论其情节则无非男女之情爱、两国之战争以及谋财害命等,均普通戏剧中常见之故事。至最后一折则为大神怪戏,不特情节诙诡颇堪寓目,即就理想而论,亦可当出人意表之誉,盖所演者为大地与海洋结婚之故事。开场时,乾宅坤宅各夸其富,先由大地氏出所藏宝物示众,其中有龙、有象、有虎、有鹰、有驼鸟,均属动物;有橡树、有松树以及一切奇花异草,均属植物。大地氏夸富未已,海洋氏已出尽其宝藏,除船只、岩石、介蛤、珊瑚等常见之物外,有鲸鱼、有海豚、有海狗、有鳄鱼以及无数奇形之海怪,均系优伶所扮,举动神情,颇能酷肖。

两氏所藏宝物既尽暴于戏场之中,乃就左右两面各自绕场三匝。俄而金鼓大作,两方宝物混而为一,同至戏场之前方盘旋有时,后分为左右两部,而以鲸鱼为其统带官员立于中央,向皇帝行礼。行礼时口中喷水,有数吨之多。以戏场地板建造合法,水一至地即由板隙流去,不至涌积。此时观者大加叹赏,中有大老数人,座与吾近,恐吾不知其妙,故高其声曰:好呀!好呀!余以不可负其盛意亦强学华语,连呼“好”“好”以答之。

演戏时,吾辈所坐箱座做通长之式,不似欧洲戏场,各厢互相分隔者,故座客尽可自由往来随意谈话。于中有大员数人情意颇为殷恳,时时离其原定之座位至吾座旁闲谈,然以鞑靼为多,汉人绝少。

…… ……

下午一时,晨会已毕,余等退至四时,复往观夜会。夜会地点在一广场之上,地在吾初次觐见皇帝之大幄之前。吾辈到场未见,御辇即至。皇帝降辇后,自就一临时所设宝座坐之,挥手发一起始开演之记号,于是广场之上即有拳术、跳舞、走绳、刀剑以及种种有趣之武艺陆续献艺。此项技师均穿中国宽大之衣服,蹑寸许高之厚底大靴;而演技时仍纯熟活泼,似不见碍于衣履者也。

马戛尔尼看到的是朝廷仪典经常演出的歌舞喜庆戏和神怪戏,还有一些是杂技表演。他并没有真正看懂究竟演了些什么内容,只是感到新奇而已。这些文字客观记录了二百多年前一个外国人观看中国戏剧后的真实感受。

随同马戛尔尼来访的使团其他成员没有马戛尔尼那么操心,他们兴趣更多的是观看为他们安排的演出。演员在许多飘带和五彩丝质旗子簇拥下舞弄着剑、枪和矛,同时还表演惊险的筋斗,引起观众阵阵喝彩。戏中的女角都由男演员扮演,“因为中国人不让女人演戏”。有人告诉他们,演女角的都是些两性人。使团成员们饶有兴味地观赏了戏曲表演,飘带、丝绸旗以及精彩的武打表演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对中国女人不能上台演戏感到奇怪,男扮女装的伶人和阉人演戏的怪异现象则更使他们大为吃惊([法]阿兰·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

乾隆生母崇庆皇太后万寿图·观戏

直至乾隆末年,宫禁中仍笙歌不断。六十年正月十二日起,“同乐园唱十日连台戏,每日午初伺候”(崔陟主编《中国宫廷生活》“乾隆六十年演十日连台戏折”),“万岁爷”面前有“果桌一桌”,妃嫔、公主、福晋及两边看戏的王子阿哥、军机大臣等均摆设果盒。

为母庆寿,戏剧演出排场奢华

乾隆帝素来自诩极尽孝道,其生母崇庆皇太后钮祜禄氏六十、七十、八十大寿排场与康熙六旬万寿相似,沿途点景,人群夹道,竞献歌舞。赵翼记下了展现皇家庆寿的奢靡场面:

乾隆十六年届六十慈寿,中外臣僚纷集京师,举行大庆。自西华门至西直门外之高梁桥,十余里中,各有分地,张设灯彩,结撰楼阁。天街本广阔,两旁遂不见市廛。锦绣山河,金银宫阙,剪彩为花,铺锦为屋,九华之灯,七宝之座,丹碧相映,不可名状。每数十步间一戏台,南腔北调,备四方之乐,侲童妙伎,歌扇舞衫,后部未歇,前部已迎,左顾方惊,右盼复眩,游者如入蓬莱仙岛,在琼楼玉宇中,听霓裳曲,观羽衣舞也。……二十四日,皇太后銮舆自郊园进城,上亲骑而导,金根所过,纤尘不兴。文武千官以至大臣命妇、京师士女,簪缨冠帔,跪伏满途。皇太后见景色钜丽,殊嫌繁费,甫入宫即命撤去。以是,辛巳岁皇太后七十万寿仪物稍减。后皇太后八十万寿、皇上八十万寿,闻京师钜典繁盛,均不减辛未,而余已出京不及见矣(赵翼《檐曝杂记·庆典》)。

乾隆八旬万寿图·观戏

极度铺张奢靡,皇太后也嫌过分,刚一进宫,就传令撤去。十年后的万寿节“仪物稍减”,而皇太后和乾隆帝的八旬万寿更有甚之。赵翼文辞华美,将二百余年前宫廷盛会重现在今人面前。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崇庆太后万寿图”(张廷彦等绘)则可以展示太后六旬庆典的直观效果。从皇城到郊外,有无数座戏台,其上都在表演,剧目为《西厢记》、《风云会》、《定天山》等传奇杂剧作品以及说唱、歌舞等。

盛典耗费的人力、财力难于估算。虽按例都有“内外大小臣工”和各地商人出资,但政府也需花费重金。被认作是盛况稍逊于一筹的皇太后七十寿辰过后,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大学士傅恒(贤纯皇后之弟)等就万寿盛典花费银钱数目上奏报账:

“准销银”是七万八千八百余两,所有承应彩戏:

大班十一班,每班雇价二百两,计银二千二百两;

中班五班,每班雇价一百五十两,计银七百五十两;

小班四班,每班雇价一百两,计银四百两;

歌童一百二十五班,每班雇价二十两,计银二千五百两;

杂耍等项人役五十二名,雇价三百九十四两;

自八月初一日起,至十一月十五日,演习承应彩戏共二十次,每次用饭食银一百五十一两五钱,计银三千三十两;

排演承应小曲杂耍共二十次,每次用饭食银五十六两四钱,计银一千一百二十八两;

往返运行头车脚用银八百十六两三钱七分;

戏班粘补行头、添办切末钱三千六百九两四钱九分;

小曲添补行头切末银一千二百九十七两一钱一分;

杂耍人役九百五十四两;

以上通共实用银一万七千二百四十六两九钱七分。

这笔巨额账目在皇家说来不算什么,乾隆帝朱批:知道了。钦此。

徽班进京

乾隆帝八十大寿提前三年开始筹备。大学士阿桂等于乾隆五十二年八月接到有关安排五十五年举行隆重庆典的谕旨。阿桂等对皇帝喜欢铺张场面的想法心知肚明,便将“内外大小臣工愿抒经费”列成清单上呈,主要开支转嫁给官员,实际最终仍摊派到百姓头上。

经再三酌议,阿桂等提出仍按当年皇太后七十、八十岁寿辰时的安排行事。他们上奏道:

恭查从前二十六年、三十六年节,经总理大臣等奏准,自西华门至西直门分为三段,令两淮、长芦、浙江商众来京办理点景。西直门外自长河一带至畅春园宫门旧有房座亭台,重加修理,由总理大臣等相地间段,点设景物。城内外两旁铺面一律修葺整齐,油饰见新,所需经费由王公大臣、八旗、各部院衙门及各省督抚解交应用,工竣后,据实核销等因在案。今此次应请照从前办定之例,自西华门至西直门仍分为三段,臣等仍董率稽查其西直门外石道两旁至圆明园宫门前,臣等酌量地势,点缀亭台、房座、山树、景物,使疏密相间,不至过于繁费。至城内城外,两旁铺面,亦一例修葺油饰见新,俾观瞻整肃。臣等派员详细踏勘,另行绘图,恭呈御览,敬候圣明指示。

乾隆八旬万寿图·观戏

乾隆八旬万寿图·观戏

乾隆八旬万寿,京师庆典规模达到顶峰。大学士阿桂等奉旨筹办,依照二十六年、三十六年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旧例,将西华门至西直门分为三段,“令两淮、长芦、浙江商众来京自行办理点景,以遂其衢歌巷舞之忱”(摘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高宗纯皇帝八旬万寿庆典”档案)。出资选派戏班进京唱戏,再次成为两淮等地官员、商人的重要差务。据万寿节后官员查核,三地参与“恭办点缀”的商人计47名,一同受赏。

《随园诗话》载,闽浙总督伍拉纳之子称,乾隆五十五年,举行万寿,浙江盐务承办皇会,先大人(按:指伍拉纳)命带三庆班入京,自此继来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班。各班小旦不下百人,大半见诸士大夫歌咏。进京戏班之多、规模之大,盛极一时。由此,以演唱乱弹腔为主的徽班在京城落户(尽管此前也有戏班中演出过乱弹),导致了第一个全国性剧种──京剧的形成,成为戏曲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1990年,全国范围内举行了大规模的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活动,以此弘扬民族传统的文化艺术

参加八旬万寿庆典戏曲演出的艺人超过六千三百人,规模恢宏至极。拟赏戏曲人等清单记有:

京城戏曲人等共三千二百六十五名;班头十名;

两淮戏曲人等共二千一百六十二名;班头八名;

浙江戏曲人等共八百七十五名;班头四名;

以上班头共二十二名,每名赏一两重银锞二个;戏曲人等共六千三百二名,每名赏一两重银锞一个(《乾隆朝上谕档》)。

外地专程赴京伶人超过三千,两淮扬州地区乃南方戏曲中心,竟有两千余名艺人北上祝釐,现在大型剧团编制在百人左右,当时戏班一般规模较小,足有数十个戏班涌进京城。

乾隆帝早年曾承诺不超过康熙朝的六十一年,在位六十年,即要让位给后代,他提前为日后的看戏做好了切实安排。乾隆六十年谕旨称:

重华宫为朕藩邸时旧居,朕颇加修葺,增设观剧之所,以为新年宴赉廷臣、赋诗联句,蒙古、回部、番众锡宴之地。来年归政后,朕为太上皇帝,率同嗣皇帝于此胪欢展庆。太上皇帝于正殿设座,嗣皇帝于配殿设座。

重华宫原为西二所,尚为皇子的弘历十七岁成婚被赐居于此处,他即位后提升为“宫”。所增设的戏台即漱芳斋,布局紧凑严谨,修葺精致,看戏十分舒适。退位前康熙帝不仅早已重修了戏台,就连日后与嗣皇帝一同看戏所坐的位置都提前做好了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