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御苑戏楼

三 御苑戏楼

清宫建造了多处装修华丽精致的戏台,分别坐落于紫禁城、圆明园、西苑(北海和中南海)及颐和园等地,避暑山庄也有几处。既有“崇台三层”的大戏楼;又有中大小适宜的戏台;还有室内演出帽儿排、花唱、清唱的小戏台;也于池水之中的“水座”;另有临时搭建的“行台”。适应了皇家看戏不同的需求和极其铺张的排场。

清宫室外戏台一般坐南向北,到了冬天,艺人在台上顶着风唱戏,正北方为帝后看戏和休憩的地方。

清代宫苑大小适中的戏台较多。主要几处为:

紫禁城内重华宫漱芳斋戏台;

颐和园内听鹂馆戏台;

重华宫漱芳斋戏台

西苑漪澜堂(今北海公园仿膳)东院晴栏花韵戏台;

西苑(中南海)的清音阁、春耦斋和颐年殿戏台;

圆明园的恒春堂戏台、长春园含经楼戏台、敷春堂戏台;

承德避暑山庄如意洲的一片云戏台;

另有主要用于排戏的昇平署戏台(位于今北京长安中学校园内)。

这种戏台只有一个台面,对面就是看戏的殿堂,与舞台相隔不远,看戏比较舒适,实际演出次数最多,台面大小适宜,寻常演戏最为实用。宫廷档案记载中,漱芳斋的演出相当多。京剧大师梅兰芳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三)中记述了1923年小朝廷时期,在重华宫漱芳斋戏台演出的情景,可以增加今人对清宫演戏及前后台安排的了解:

漪澜堂东侧晴栏花韵前戏台

到了唱戏的那天,我们进的是神武门,有内务府的司官和太监带着我们顺着大红墙往西走,进一个随墙门,门上有铁皮,进了这个门又走了几个过道,在一个院子的东厢房里坐下。……这个后台很宽绰,院子也很大,东西南房也都属于后台,各箱口都摆得整整齐齐,我们几个班都是只来人,用不着进箱。到了辰时开戏:先《跳灵官》,十六个灵官都勾脸穿灵官大铠,有织锦的,有刻丝的两堂。我们在后台耳房隔着窗户正好看戏台的西侧面,灵官跳的很热闹,最后检场的一把松香火从十六个灵官的上面飞过去,落在台口一个大火盆上,火盆里松柏枝和黄钱元宝(纸的)冒出很高火焰,同时火盆里有一挂鞭炮也响起来,这场灵官就跳完了。开场戏是一出昆腔叫做《迓福迎祥》。据凤二爷(王凤卿)说:“这叫承应戏,照例是昆腔的吉祥戏文。”是原来南府太监唱的,云童用得很多,是由“富连成”小孩现排的,好在走的是熟套子。开场后第二出刚唱完,有太监到后台传旨:“迎请!”立刻场上有很多唢呐吹《一枝花》。原来这也是老规矩,皇帝皇后来入座听戏,就有这么一套,待一会儿戏又打住;又吹《一枝花》,是老太妃来了。我看见方先生(星樵)和茹先生(来卿)、锡先生(子刚)等等几位场面先生从前台进来,他们都穿着红缎衣裳绣团花,腰里扎着带子,戴着盆式的黑毡帽上面有一根羽毛缨,原来在场上做活的场面和检场的都是这个扮相,据说这是乐部里乐生的制服。方先生说:“迎请”是接驾,照例是八支唢呐吹《一枝花》。……后台范围的几个院子有很多大白炉子从拔火罐口熊熊的冒出很高的火苗,这都是备用的,只要屋里炉子微一点,就有两个“苏拉”拿着火钩搭出去换上一个。后台屋里每间两个白炉子,很暖和。后台有三间屋里都有可着整个墙面的大镜子,扮上戏可以前后左右的照一下,看合适不合适。我和玉芙的《游园惊梦》,姜妙香的柳梦梅。这个台比外面戏馆旧式方台要大得多,我出场以后慢慢地迈步,顺便看一看周围,只见北面五间正房有廊檐正中悬着红边贴金蓝地金字竖匾,‘漱芳斋’三个楷书,并排三个满文,堂屋中间隐约地看见三个老太太同坐在一个小榻上,东间靠近窗户侧身坐着一个戴眼镜的青年,一看便知这就是溥仪先生。我唱完“梦回莺啭……”一段,看见屋里缓缓走出一个十几岁小姐气派的丽人,梳着两把头穿着大红刻丝氅衣,花盆底鞋。在这个局面里敢于随便走动看戏,这当然就是皇后婉容了。她看了一会儿又进屋,坐在西一间靠窗的地方。廊檐上满挂着大圆牛角灯,有红寿字的圆泡子上面是金色镂花的毗卢帽,灯泡子下面有一圈很长的红丝穗子。院子里空空落落并没有听戏的人,只在东游廊拐角上和东边门罩子下以及南廊檐上站着些人。

虽然已是民国12年,小朝廷仍保持了前清的排场。这段文字清楚地记下了当年在清宫演戏的情景,梅兰芳还说:“重华宫这个戏台虽然在院子里,可是非常聚音,台顶上有天井,台板下有一大口井,是重檐的台。”这是梅兰芳在漱芳斋戏台上唱戏的亲身感受。

梅兰芳还在北海漪澜堂戏台唱过戏,他说:“这个戏台比漱芳斋、纯一斋的台都小一些,是一个很玲珑精致的戏台,台的对面是几间南房,中间悬着匾额‘晴栏花韵’,两边抄手游廊,廊外有些疏疏落落的花木山石。”

清宫前后曾有五座三层大戏楼:圆明园同乐园清音阁、热河避暑山庄福寿园清音阁、颐和园德和园戏楼。除同乐园的戏台大约建于雍正初年,德和园的戏台改建于光绪十七年外,其余都建于乾隆朝。现存只有宁寿宫畅音阁与颐和园德和园。

三层戏楼最上一层称作“福台”,中间一层称“禄台”,下面一层称“寿台”。寿台四周共有十二柱,前后部分作两层,上层较窄,类似一个横廊,有几步阶梯可以拾级而上,称为“仙楼”。日常演戏在寿台上,三面均可看戏,帝王看戏在戏楼对面的宫殿里。只有承应一些神仙戏时,才会用到上面的福台和禄台。台面要比普通民间戏台大上几倍,德和园戏楼高21米,底层宽17米,台基高1.2米,寿台面积大约为14米见方。

寿台的天花板顶上有可以移动的“天井”;寿台的地板上设有四周和中央共有五处能够移动的地板,台底下有五口“地井”,中间一口是水井,其余为土井,可以增大音响共鸣。地井口处有绞盘,通过人摇动把柄,可以控制各种切末升降。天井和地井是为了在一些神怪戏中出入演员或切末。据武生泰斗杨小楼(光绪三十二年入选昇平署)介绍,《地涌金莲》一剧就是从五口地井上升起五朵大莲花座,上坐五尊菩萨,每个莲花瓣里都有灯,井下有人通过绞盘将人托上来(参看朱家溍《清代内廷演戏情况杂谈》)。

清赵翼《檐曝杂记》中称热河避暑山庄清音阁戏台可“……列坐几千人,而台仍绰有余地。”“几千人”当是“几乎千人”,足见相当宽敞。作者赵翼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曾任军机处章京的文史学家,他先后四次扈从乾隆帝木兰狩猎,多次看到过山庄演剧,超豪华的宽阔台面,容纳了众多的演员同时上台表演。乾隆四十五年朝鲜朴趾源随使团在避暑山庄看戏,也对戏台留下了深刻印象,认为其间“广可容数万人”,形容虽有夸张,却令山庄清音阁戏台宏伟之气势跃然纸上。

乾隆五十八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抵达热河行宫,他记述的看戏经历不只限于台上的演出,也记下了观众坐席与西方的不同:

承德避暑山庄清音阁戏楼

重华宫金昭玉粹室内戏台风雅存

演时皇帝自就戏场之前设一御座坐之。其戏场乃较地面略低,与普通戏场高出地面者相反。戏场之两旁则为厢座,群臣及吾辈坐之;厢坐之后有较高之坐位用纱帘障于其前者乃是女席,宫眷等坐之,取其可以观剧,而不至为人所观也。

演戏时,吾辈所座(坐)箱座做通长之式,不似欧洲戏场,各厢互相分隔者,故座客尽可自由往来随意谈话。于中有大员数人情意颇为殷恳,时时离其原定之座位至吾座旁闲谈,然以鞑靼为多,汉人绝少。……([英]马戛尔尼《英使乾隆觐见记》)

热河行宫戏楼已毁于火灾。

据有关记载,圆明园同乐园清音阁戏楼最大,建造精美。乾隆、嘉庆、道光和咸丰朝经常在同乐园演戏,皇帝来往于紫禁城和圆明园之间,往往从正月初起就经常“下园子”(指去圆明园),并非只是夏天才去避暑。同乐园戏楼在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一炬之下。

紫禁城畅音阁大戏楼

宁寿宫阅是楼的畅音阁戏楼位于紫禁城东北,为皇城中最大的戏台。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后曾经多次修缮。据内务府奏销档载:“嘉庆二十二年,畅音阁后台接盖两卷抱厦扮戏楼三间,西边添修牌楼门一座,两边添砌掐子墙二通。”二十三年遵旨“畅音阁前东西配楼楼座拆去,上一层改盖围房。扮戏楼后,南面添盖值房二座,各计三间”(见章乃炜、王霭人《清宫述闻》)。

乾隆生母崇庆皇太后也好看戏,乾隆十六年(1751),为了给太后操办六旬寿辰庆典,乾隆帝下令改建寿安宫,曾临时在院里搭起了三层戏台。二十五年,为了筹太后七旬万寿庆典,再次修葺寿安宫时,在中庭院正式修建了一座三层大戏楼。崇庆皇太后去世后,戏台闲置下来。嘉庆四年,嘉庆帝传谕将寿安宫的戏楼拆除,建筑材料被用来修建了其他宫殿。因此,寿安宫曾有大戏台往往不为人所知。

颐和园原为乾隆年间的清漪园,曾遭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起慈禧太后动用巨资重修了颐和园。光绪十七年,又以热河行宫的清音阁和紫禁城内的畅音阁为样本,在清漪园怡春堂旧址修建了德和园戏楼,耗银七十一万两,这一戏楼至今保存完整。

自德和园戏台落成,慈禧在颐和园看戏最多,光绪三十四年慈禧临终前最后一次看戏也是在此。宣统朝只有三年,服期结束后,再未在德和园戏台演过戏。

南海纯一斋水中戏台

长春宫戏台(慈禧曾在此看戏)

宫中还有为数较多的室内小戏台,只宜花唱、清唱、演杂耍、戏法、说唱之类。例如重华宫漱芳斋室内的风雅存小戏台、宁寿宫院内倦勤斋室内小戏台、长春宫院内的怡情书史小戏台、宁寿宫颐和轩后景祺阁内的小戏台、储秀宫内丽景轩室内的小戏台。现存档案未见“风雅存”和“倦勤斋”小戏台演出,一般记载说乾隆帝常在这两个小台听演曲艺说唱。长春宫为慈禧的住处,从同治朝起,档案上就有在慈禧当时居住的长春宫承应戏的记载。景祺阁和丽景轩在光绪朝都曾使用过。

另外,档案中曾提及在圆明园慎德堂、奉三无私、展诗应律、九洲清晏、生冬室演戏,当是简单地铺上“红氍毹”(红色地毯)就能演唱。嘉道咸三朝都常在寝宫养心殿唱戏,由太监承应装扮简单的“帽儿排”、“上排”等。嘉庆二十四年正月初四日就曾在养心殿承应《南渡》、《琴挑》等戏,但未见有养心殿曾建戏台的记载。

西苑(南海)纯一斋戏台为一处水台。清末曾随外班在宫内承应戏差的笛师曹心泉追记道:

大内夏日演戏,多在南海之纯一斋,四面环水,满植荷花,凉爽宜人,芬芳扑鼻,所谓“水殿风来暗香满”,故又名“水座”。

梅兰芳也曾在纯一斋唱戏,他回忆道:

颐和园德和园大戏楼

这个纯一斋北面是楼,楼前是水池,池周围长廊四起,南面一座水榭式的戏台。我在进去的时候顺便在附近看了一下万字廊、静谷、听鸿楼,这一带景致布置的最为宜人,尤其静谷的假山非常有真趣。在没扮戏之前我在后台外面游廊上闲坐,看着楼台倒影,听着场上的吹打,借着水音很悦耳。

清宫也临时搭建行台唱戏。宗亲宴演剧,行台大小、座次,均有一定之规。乾隆十一年上谕“在丰泽园崇雅殿,赐王公宗室筵宴。……院内张二丈四尺行台演剧”(《清高宗实录》卷二百七十三)。道光十八年正月初九日,沈魁传旨:“十八日展诗应律承应戏天气寒冷,改在敷春堂搭行台侍候戏。钦此。”圆明园被毁前,冬天在暖和之处另外搭建戏台演戏,在清宫是常事。咸丰二年五月禄喜为有关万寿戏事请旨,得到的答复是“其宴戏奉三无私搭行台”。

二百余年间,清工匠修建的宫廷戏台外观富丽精美,音响设计也很科学,演员唱来相对省力,观众席上听来声音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