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服饰切末

四 服饰切末

赵翼曾记道:“内府戏班,子弟最多,袍笏甲胄及诸装具,皆世所未有,余尝于热河行宫见之。”清宫所用的服饰、道具之奢侈的确是民间见所未见的。

清廷早期戏衣多数是用明代遗留织绣品制作的,而后戏衣多由江南三织造承办,由内务府造办处制作。通常先由承应绘画差事的如意馆画师描画出式样和图案,经送上得到了认可,才正式安排绣工缝制。还有一些则是做成成衣呈览,帝王点头同意之后,投入批量制作。乾隆朝动辄数百上千人登台,佛道仙人、帝王后妃的衣衫上描龙绣凤,绣锦织金,光彩袭人。蟒(戏曲舞台上帝王将相所穿的袍服)、靠(武将所穿的戎装)制作尤为精良。宫廷戏衣虽是在民间戏曲装扮之上加以改进,但其做工和质地是民间戏班望尘莫及的,明显过度奢靡,有些甚至豪华得不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

清宫藏杏黄色冠

清宫藏串珠花蝶粉白绒球大额子

清宫藏戏装·红缎平金龙纹软靠

清宫藏戏装·白缎平金龙绣花女靠

昇平署玫瑰紫平金彩绘女靠

宫中演戏道具·枪 刀 朴刀 鞭 狼牙棒

江南织造送进京城的精致绫罗绸缎,再加之以彩线和金线绣出各色精致的图案花样,皇家的戏衣行头富丽堂皇,展示了帝王之家无与伦比的气派。民间戏班戏装上的金线不久后就会因金粉脱落而变成黑色,而内廷使用的金线货真价实,民国时期戏曲史家王芷章先生的友人曾对他说,库房里存放的绸布已经灰败,“而金线犹未减色”。百余年过去,故宫藏品依然灿烂耀目。

清宫戏台上各种角色的穿戴有严格的规范,现故宫藏有两本扮戏所用的“穿戴题纲”,共记有数百出戏里剧中角色的服装、道具和扮相,是宫廷演戏化妆穿戴的依据,从档案记录中可以看到,如果化妆不合规范,最轻也要受到斥责,艺人必须遵从,不能根据自己的爱好随意修改。例如《牡丹亭·惊梦》一折中,睡魔神要戴公子巾、土地脸,穿花褶子,系鸾带,携阴阳镜,饰白飞鬓;杜丽娘穿红袄、软披云肩,头上揷凤;柳梦梅戴晋巾,穿红褶子,携柳枝;花神要戴花神帽,穿花神衣,黑三胡须,携拂尘。

进宫的随手也有统一服装。据陈德霖讲,要“用红缎或绿缎制成,宽袖长及膝盖之下,绣小团花、菊花或葵花,凡大驾卤簿打执事仪仗人员,都须穿此,故名驾衣。宫中给皇帝皇后等抬肩舆之人,也须穿此”(齐如山《谈四角·陈德霖》)。

故宫另藏有两册“戏曲人物画”,为彩色工笔绢画。现存这两册画都是京城徽班经常上演的剧目,如《群英会》、《艳阳楼》、《芦花荡》、《三岔口》、《辛安驿》、《探母》等,至今舞台上,也能看到这些戏。20世纪30年代《国剧画报》曾以《昇平署扮相谱》为名发表过梅兰芳的收藏品。这些戏曲人物造型准确,绘制精细绝伦。

“切末”(原作砌末)一词在金、元时期就已出现,本为“什物”之意。戏曲班社里将各种演戏中所用的道具和简单的布景都称作切末,从车、轿、兵器、布城到旗帜、灯笼、茶具、笔墨等等均属切末之列。这些道具在具有写意性表演特点的中国戏曲中,往往十分简约,而到了宫廷中,派有专人制作,几乎件件都精美细致。演出喜庆戏和连台本大戏,还特意制作了许多大型的切末:有可以容纳一人上下升降的云兜,有演目连地狱救母时用的刀山剑树等切末,有能向外喷水的大鱼等等。

清宫藏戏装·黄缎平金龙绣云蝠男蟒

乾隆五十四年三月,由圆明园南府后台领出衣靠等项物件数目的清单,由盘山、南府内头学、外头学、景山头学、二学、小内学、弦索学及宫戏等处交出的帐幔、桌围、雉鸡翎、八戒耳嘴、飞虎旗、车轮旗、报子旗、佛磕脑、虎头磕脑、柳树精磕脑、阎王磕脑、雷公脸子、判官脸子、山神脸子、土地脸子、城隍脸子、鬼脸子、牛面套头、马面套头、回回鼻子、方天戟、银瓜、钺斧、旗枪、御杖、钯乃至烘饼担子等等,大大小小各种类型的切末无计其数。有了这些精致道具的陪衬,乾隆朝戏剧演出的舞台场面才更显辉煌。

清宫藏戏装·白地云龙海水妆花缎女帔

制作道具需要得到清帝的允准。内务府档案中有:

十一月十三日 总管约勒巴拉斯奏准,奉旨,着盔头作成作切末:钱筐切末一个、米缸切末一个、彩船一只、葫芦瓢一个、豆兵小人切末八个、扫帚一把、幡竿蛋僧彩人切末一个、葫芦花盆切末一个、蛋僧彩头切末一个、磨盘一个。共计十七件。

约勒巴拉斯曾任南府总管,在嘉庆朝档案中多次出现,这当是嘉庆年间的文字记载。清宫演戏切末使用和制造的细致由此可见一斑。

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十一日,为《昭代箫韶》改为乱弹腔后添置布景切末,昇平署总管马得安面奉懿旨:

畅音阁后台及演戏所用戏衣、道具

成做灰色布城二份,一画墨道,一画白道。高宽合样放尺寸。背后山片一份、平台一份、前面带山片一份、太和山式一份,萧后用黄龙床一份、活扇黄围屏一份。松树四株。李陵碑一座、鼓台一份,随乐器。钉板一块、活山片洞门一份、桃树四株、随山势平台一份。黄小帐一份、黄桌围一份、黄椅帔、椅垫各四件。大云帐二块。……奉旨,交内务府大臣赶紧办理。为此特传。

慈禧为把《昭代箫韶》改成乱弹戏很费了功夫,懿旨所列名目十分详尽,内务府总管自当经心置办。制作围屏、山片、椅帔以及椅垫等本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在内廷要得到帝后首肯,传下圣旨才能动工。

清宫内制造盔头和其他切末的作坊是“盔头作”,其间聚集了手艺精湛的工匠。光绪九年应召进宫的艺人中不仅有各行当出众的艺人和随手,并且还有一名以制作切末闻名京城的张七。张七“制切末多参西法,虽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必求逼真”(见张次溪《燕都名伶传》),他参考外国工艺所做出的各色道具,正好迎合了内廷演戏处处务求其精的要求。

究竟清宫有多少戏衣、切末、布景之类的演出行头,大约任何人也说不清。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后,清点清室资产时也未能得到一个大致确切的数字。

道光二年南府总管禄喜奉旨清查“行头切末”,经查点,宫内大戏的衣箱、靠箱、盔箱、杂箱四式普共开除3999件,共库存20406件。圆明园大戏的衣箱、靠箱、盔箱、杂箱四式普共开除10890件。圆明园杂箱内的库存数他们未曾统计,仅衣、靠、盔三种箱内的库存就达到了23565件。其中大到炮车,小到眼镜,巨细皆全,库存和开除的数目将近十万。此外,尚有西苑(北海和中南海)、承德行宫、张三营行宫等处库存的衣、靠、切末都未计算在内,粗略估算,原库存行头切末总数起码也有二十万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