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深宫演剧

二 深宫演剧

(一)百花齐放

清宫前后演出曲种主要为昆腔(昆曲)、弋阳腔、乱弹(皮黄戏)、秦腔(梆子腔)四种腔调。前期宫廷只演出昆腔和弋阳腔。康熙帝将昆弋两腔并列正统地位,赞赏有加。乾隆帝并未一概排斥地方戏,南巡时,江南地方官员要准备昆腔戏和当时称之为乱弹(包括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等)的戏曲接驾(参看[清]钱泳《履园丛话》)。乾隆五十五年,弘历八旬万寿,多种地方戏班进京祝釐,道路两旁搭建彩台,以呈京城衢歌巷舞之乐。

故宫藏剧照·京剧《请医》中的刘高手、苍头(罗寿山、王凤卿饰)

随着时代变迁,地方戏曲陆续步入清内廷。新兴的乱弹等腔最初被称为“侉戏”,颇含贬义,或许是因为当时演出的民间戏曲常带有地方口音。乾隆年间即有演出侉戏的记载,嘉庆、道光两朝也曾演出侉戏。道光六年上演的《淤泥河》开始注明是乱弹戏。咸丰十年传进宫演戏的外班既唱昆腔,也唱乱弹,还有戏班专唱秦腔。同治二年裁退民间伶人,内廷回归到以演出昆弋腔戏为主的状态,与民间距离加大。同治八年,印刘传西佛爷(慈禧)旨,令太监学二簧鼓、武场及二簧笛、胡琴等,并强调“不准不学”。此后二簧戏剧目有所增加。

光绪九年,慈安太后去世后的服期结束,慈禧选进民间戏班艺人。由此,乱弹腔戏占据主流位置。慈禧又命将《青石山》、《昭代箫韶》以及《双钉记》等昆弋腔戏改为乱弹戏。光绪十八年,著名秦腔艺人十三旦(侯俊山)、相九霄(田际云)等进入昇平署,选进呼呼(即秦腔主要伴奏乐器板胡)演奏随手(乐队伴奏,或称场面)。

另外,清宫也曾演出《花鼓》、《倒打杠子》、《刘二扣当》、《打面缸》等演唱时调的玩笑戏,属罗罗腔(南锣)、银纽丝、柳枝腔等小调,不算是独立曲种。

(二)经典剧目

清宫经常演的剧目繁多,其间可反映出皇家的欣赏品位和兴趣爱好以及帝王的心态。二百多年间,清宫所藏剧本浩如烟海,起码逾千种,其中一些久演不衰。

观赏戏 内廷演剧大致可分为观赏戏和仪典戏。经常演出的观赏戏多为元、明、清三代的传奇、杂剧名著。未见清宫上演传奇全剧的记录,基本都以折子戏形式上演,一般只演其中精华场次,表演生动的情节和曲调优美动人的唱段都浓缩其中。保存比较完整的嘉庆二十四年恩赏档记载,全年在圆明园和紫禁城内宁寿宫、养心殿等处多次演出的传奇、杂剧名作就有:

秋幕离怀

《西厢记》(《寄柬》、《佳期》、《拷红》);

《邯郸记》(《扫花》、《三醉》、《云阳》、《法场》);

《百顺记》(《荣归》、《三代》);

《玉簪记》(《琴挑》);

《烂柯山》(《痴梦》、《泼水》);

《琵琶记》(《吃糠》、《描容》;《别坟》);

《牡丹亭》(《学堂》、《拾画》);

《长生殿》(《絮阁》、《疑谶》);

《绣襦记》(《当巾》、《打子》)等等。

折子戏经常出现在清宫戏台上,涉及剧目广泛,均堪称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经典之作,直至当今,仍在戏曲舞台上展现其恒久的艺术魅力。

剧作家、孔子六十四世孙孔尚任所著《桃花扇》剧本曾送入内廷。其《桃花扇本末》记载:

《桃花扇》本成,王公荐绅,莫不借钞,时有纸贵之誉。己卯秋夕,内侍索《桃花扇》甚急;予之缮本莫知流传何所,乃于张平州中丞家,觅得一本,午夜进之直邸,遂入内府。

康熙帝无疑读过《桃花扇》。此后不久孔尚任丢掉了官职,没有说明原因。档案记载内廷藏有《桃花扇》剧本,但从未见上演过其中一折。“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桃花扇》内有多处明显反对满族统治的倾向,虽然作者有意掩饰了自己对南下清兵暴行的强烈反抗情绪,却仍保留有“开国元勋留狗尾,换朝元老缩龟头”一类倾向明显的词句,相对开明的康熙帝读后也绝对不能无动于衷,只将孔尚任罢官,已算对圣人后裔客气了。

然而清王朝统治者似乎并不介意演出大量南宋抗金戏,各种版本的杨家将剧目(含《昭代箫韶》及各种单折戏),在清宫舞台上一直占有相当比重。剧中满洲贵族的祖先金人多为战败求和的形象,作为杨家一门忠烈的陪衬,这些戏却在内廷常演不衰。

京剧《乌盆记》中的刘世昌、张别古

清宫藏戏曲人物画《普天乐》之刁氏(吴赣生提供)

明万历乔山堂刻本《西厢记》插图

明万历刻本《牡丹亭》插图

玩笑戏 在清宫戏曲档案中,演出玩笑戏记录很多。这类剧目多为“三小戏”或“二小戏”,即以小丑、小旦和小生或以小丑、小旦为主角,内容情节十分简单,多为互相调笑和嬉闹。

清宫经常上演玩笑戏,颇耐人寻味。其中有的剧目格调不高,甚至出言庸俗,清帝似乎并不以此为怪。

《倒打杠子》曾在道光朝多次演出,演张三嗜赌向舅父借钱,舅父怒命其去行劫。在松林里张三欲打劫一个少妇,反被少妇设计诓去杠子,取回包裹,剥去张三的衣裤。据早年看过此剧的人介绍,少妇得到杠子后,迫使张三脱裤子,张三在台上一连脱去多条裤子,最后穿着短裤逃跑了。

清康熙刻本《桃花扇》

《刘二扣当》又名《刘二当衣》,原为弋腔戏《还带记》中的一折《刘二勒债》,不仅在内廷经常上演,在民间也流行甚广,演开当铺的刘二嗜财如命、见利忘义,扣下其姐夫管家裴旺送来典当的粗布旧衣抵押欠账。裴旺向他索取当银,他装疯卖傻,企图抵赖,最后竟大喊快放“白老虎”来咬裴旺,裴旺不知“白老虎”即银子,被吓得慌忙而逃。其间穿插了民歌、小调和其他剧目的唱段,艺人可以临场自行发挥,随意增添许多笑料。《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王熙凤为了讨好贾母,在家宴上特意点了这出既热闹又有谑笑诨科的小戏。

《打面缸》从清中叶一直演到清末,情节为妓女周腊梅请求从良,被县官判给衙役为妻,县官故意遣派衙役出差,夜晚到其家调戏周腊梅,县衙的书吏等人也先后前往,相互调笑。后衙役回家,扒去了县官的官衣,才放他离去。

道咸年间常演一出叫《花鼓》的杂剧,情节为一对伶人夫妻沿街卖唱,有看客调戏女伶,男伶便出面拦阻,以歌舞为主。剧中有男伶见女伶与看客亲嘴,与之发生争吵的情节,对白言辞粗俗,噱头鄙俚。各地方均有这一类小戏上演,民间草台上演出出现异性挑逗表演本不足为怪,然而在宫内却曾一演再演,抑或正是清帝消磨和排遣深宫枯燥乏味生活的一种方式。另有《逢人拐骗》、《懒妇烧锅》玩笑戏,演出也历经几朝。

清宫藏戏曲人物画·斩子

康熙、乾隆南巡,在江南见到了花部戏曲演出的盛况。富有的盐商不惜重金征聘名伶,昆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等各色声腔云集扬州,戏曲演出形式新颖,并花样迭出,引得清帝不断召入南方优伶进京献艺。一些民间新编剧目也会很快出现在宫内,嘉庆七年旨意档记载十一月演出了侉戏《双麒麟》,《燕兰小谱》(成书于乾隆五十年)记述京城演出色情戏时,称秦腔艺人魏长生之徒陈银儿演《双麒麟》“裸裎揭帐令人如观大体双也”,当然,内廷演出该剧时未必会出现类似场面。

咸丰十年奕詝三旬寿诞,召外班和民间伶人演戏,乱弹腔由此正式步入清宫,十一年,在热河避暑山庄演出了大量乱弹戏,例如《大保国》、《二进宫》、《四郎探母》、《玉堂春》、《叫关》、《三岔口》、《穆柯寨》、《甘露寺》等等,这些剧目作为传统中的经典,至今仍保留在京剧舞台上。

连台本大戏 清宫演出的连台本大戏,民间是无法效仿的。乾隆初年,有词臣张照(雍正朝曾任刑部尚书)等主持修编了以中国著名小说和民间流传故事改编而成的连台本戏。宫廷连台本戏中最为知名的有《劝善金科》、《升平宝筏》、《鼎峙春秋》、《昭代箫韶》和《忠义璇图》五部。这些剧目大都角色众多,规模宏大,需要制作精良的切末、戏装等,只有宫廷才能演出其恢宏的气势。嘉庆朝往往每天一本,连演十天,演完二百四十出戏。道光七年改南府为昇平署后,因艺人数量减少,很难集中一次演完,有时拖拖拉拉要演上一两年,才能演完全本。有的连台本大戏不能演出了,而其中部分场次却被当做折子戏反复演出。《昭代箫韶》和《升平宝筏》两剧,演出全本需要一两年才能演完。《劝善金科》动用角色和切末极多,全本无法演出,其中单折《罗卜行路》、《奋勇王家》、《鸨儿赶妓》、《讨油扫地》以及《升平宝筏》中的《回回指路》等则经常演出,直至清末。

此外,内廷先后演出过的连台本戏还有《锋剑春秋》(《后列国志》王翦与孙膑故事)、《封神天榜》(《封神演义》故事)、《楚汉春秋》(刘邦、项羽之争故事)、《阐道除邪》(张天师捉拿五毒的故事)、《征西异传》(薛丁山、樊梨花故事)、《铁旗阵》(杨七郎、杨八郎平南唐故事)等等。

仪典戏 戏曲起源于先民祭祀,酬神娱人,古来有之。清宫祭祀、仪典活动时演出的戏剧表演,在宫中演出占据重要地位,尽管清帝未必欣赏,却是各种礼仪中最不可或缺的部分。仪典应景演出的剧目一般放在最前面,王瑶卿曾说:慈禧开场的头两出戏一向不听,要昇平署算准了时刻,到了她愿意看的戏开演,她才过来。算错了时刻,耽误了她想看的戏,有时则要重演,总管还要被罚俸银(参看王瑶卿《我的戏剧生活》)。

乾隆初年,庄亲王允禄及张照、周祥钰等奉旨撰写并修改了前朝(包括康熙朝甚至明代)保留下来的大量宫廷戏剧本,着重编写了一批与年节、时令、喜庆活动内容有关的剧目,为内廷演剧树立了规范。嘉庆年间,礼亲王昭梿(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代善后裔)所著《啸亭续录·大戏节戏》记述了乾隆初张照率人编写剧本,以备各节令时内廷演出。演元旦、端午、中秋各个节令由来典故的剧目为“月令承应”戏;演内廷诸喜庆事,显示祥征瑞应的剧目为“法宫雅奏”戏;演群仙神道在帝后寿辰添筹锡禧的为“九九大庆”戏。昭梿的介绍是针对庆典性演出而言,并非宫内经常性的演出。贵为亲王,昭梿只能在朝廷仪典上看到宫廷戏,却并不能看到宫内日常的演出。有“王大臣”在座时,内廷对演出剧目也有所限制,道光五年就曾降旨有王大臣听戏时不准承应侉戏。除了年节喜庆活动的仪典演出之外,日常随时传的演出更多,剧目内容也更为广泛。

后世论著常据此推论清宫演戏分为月令承应、法宫雅奏、九九大庆等,但至多曾见有内府抄本以此分类,内廷演剧档案中通常称其为节令戏、喜庆戏及寿戏。

① 节令戏

元旦、元宵、端午、中元、中秋直至除夕所编演的剧目。一般情节较简单,通常是仙女、道童等,根据节令内容载歌载舞,唱词多为歌颂皇恩浩荡或是神佛仙道见人间丰年盛世,百姓欢庆,便降下祥瑞,等等。

元旦 节令戏里,以元旦的承应戏数量最多,情节总是和新年相关的内容,多数是讲神仙给皇家拜年问安之类的故事。剧目有《放生古俗》、《喜朝五位》、《椒柏屠苏》、《贺节诙谐》、《太平春宴》、《福山寿海》等等。正月初一日午膳招待群臣承应宴戏《膺受多福》、《万福攸同》,这一定例几乎一直延续到清末。

《膺受多福》内容简单:元旦之际,上帝因人间圣母(皇太后)、圣主(皇帝)临朝,圣德如天,特遣派福德星君率众金童、众福星前往朝贺。《万福攸同》演福德星君奉上帝之命,遣众钟馗(福判)前往丹墀献福。逢元旦良辰,上帝降下无量之福,众钟馗(有的剧本注明用钟馗一百名)欢欣忭舞,摆出“锡福”二字,向阙廷拜贺,同声唱道:“春从天上来,金庭奉命到帝乡,教俺献福丹墀上。”

《放生古俗》演东方朔、黄眉翁等四位寿仙出门,遇到牧童挑来鸟雀放生,给万岁爷庆祝元旦。又见前方瑞气扶舆,红云缥缈,原来是上元夫人、四位真人携贡献礼物赴京,众仙齐向玉殿觐圣。

《喜朝五位》演五对男女喜神同八方神在天下迎新之日来到人间,同贺圣寿无疆,遇和合神迎面而来,将喜神撮合成双。从天上降下来一个大喜字,众神欢庆“喜从天降”。

立春 每年立春时日不定,立春当天演戏,承应《早春朝贺》、《对雪题诗》、《春朝岁旦》等。

乾隆八旬万寿图·观戏

《早春朝贺》演唐代名臣、诗人张九龄立春之日一早去五凤楼朝贺天子。张家花园里腊梅、水仙等名花开放,看管花卉的花郎正在采花,丫环梅香来传话,说老爷、夫人要来游园,命花郎打扫花径。这时瑞雪降落,花郎忙又扫雪。《对雪题诗》则是《早春朝贺》的继续:张夫人忙于安排筵席,张九龄上朝归来,在壁间题诗:

忽对林庭雪,瑶花处处开;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

夫妻赏雪吟诗,对景畅饮。

上元 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上元之夜即“元宵”。照例在这天晚上要观灯,吃汤圆(也叫元宵)。清宫要在元宵夜舞灯。

上元前一日承应《悬灯预庆》、《景星协庆》、《灯月交辉》等。

《悬灯预庆》演正月十四日本是放灯之期,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要与母亲郑太夫人一同预庆元宵佳节。书童们悬挂花灯,敲锣鼓放花炮,又有内监送来皇帝特赐欧阳修十枝宫花。

京剧《阳平关》中的黄忠、赵云(谭鑫培、杨小楼饰)

《灯月交辉》演月天子、木德星君、奎壁二星携金童、玉女同到世间,见龙灯飞舞,在闹元宵。百姓与举子在长安街上观灯。只见天空除了月亮外,还有半个月亮大的星星,一个老举子认出这是因天下太平而出现的景星,百姓便一同观赏灯月交辉。

上元当日承应《万花向荣》、《紫姑占福》、《御苑献瑞》等。上元宴戏承应的《万花向荣》演八位花神携八位仙童在上元佳节之际,与十六位散花玉女相约来到人间,为太平圣主祝贺。又遇八位福神到御前呈祥献瑞,遂一路同往人间。

《紫姑占福》讲张元精、张灵源两位真人奉五帝旨到人间考定善缘,各增福禄,遇紫姑率其姊妹歌舞而来,真人嘱咐紫姑等下界去广增人间福祉。众村妇、众小儿在上元夜看灯之时向紫姑乞福。

上元后(正月十六日)承应《海不扬波》、《太平王会》。

《海不扬波》内容是洞庭公主奉上帝敕旨,在外国朝贡中华圣主的使臣渡海时,不许鲸鲵为害,海水不能扬波。她的叔父钱塘君要鼋、鼍、蛟、龙四将随她同去,洞庭公主怕四将出入会引起波涛汹涌,便予拒绝。其间穿插歌舞,等各国使臣平安渡海后,公主回去缴还上帝敕旨。《太平王会》演元宵佳节前门大街举办盛大灯会,御史等接会同馆(按:清代礼部接待外国使臣或少数民族首领的衙署,乾隆朝改名国宾馆)文书,称有外国人前来观看花灯,要他们防止闲杂人生事。有扮演东方九夷、南方八蛮、西方六戎、北方五狄的人各持花灯表演。百姓踏月玩灯,与圣主共享太平之福。

燕九 即正月十九日,为道教的节庆。传说此日为长春道人邱处机诞辰,在京西的白云观有热闹的庆祝活动,清宫历年每到此日必有戏,剧目有《洞宾下凡》、《太平胜事》、《鹤驾翩迁》、《群仙赴会》、《圣母巡行》、《齐赴白云》等。《太平胜事》演燕九佳节时,童子们练习秧歌,准备去白云观演艺。又有背着傀儡切末的傀儡人、唱采茶歌者、竹马童子、打五虎棍的等各种艺人,前后相继去往白云观表演,一派太平景象。

太阳节 二月初一日,此日要上太阳供,有昇平署太监首领带领太监在太阳供前念斋意。

花朝 二月十五日常在花神庙拈香,恭贺花神寿辰。承应《万卉呈祥》、《千春燕喜》、《百花献寿》等戏。

《千春燕喜》演二月十五日是百花之王牡丹花神的生日,花妃杨玉环前来朝贺。《百花献寿》演十二位花童、二十四位催花使者来给牡丹花神庆贺千秋。花王、花妃与花童、催花使者在此良辰吉日一同歌舞,千葩呈艳、万卉争妍,向御苑呈祥。

清宫藏《普庆升平》图

寒食 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承应《追叙绵山》、《芳节行吟》等戏。《追叙绵山》演寒食节这天日已过午,八旬老儒一家还未动炊烟。老儒给其妻和来访的邻女讲述寒食节的来由:随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回国后赏赐臣属,却忘记了功臣介子推,介子推便偕母隐居绵山。重耳亲自访请,介子推不肯出山,重耳火焚绵山,欲迫他走出山来,介子推母子被烧死在山中。为悼念介子推,将这天禁火寒食,定为寒食节。邻女明白老儒夫妇原是无米了,便送来柴米相助,于是老儒也动烟火,做饭来吃。

浴佛节 四月初八日,为佛祖释迦牟尼寿诞,也称浴佛节。多承应《六祖讲经》、《佛化金身》、《长沙求子》、《光开宝座》等戏。

《佛化金身》是演襄阳檀溪寺老僧道安筑成部西精舍,发愿铸造丈八金铜无量寿佛,请来工匠,多日也铸造不成。老僧听说有游方头陀讲能手到像成,就请来相助。头陀口吐火光,光彩照耀,倏忽之际,金像已成,老僧甚是惊异,便筹开佛会,请金身登座。

端阳 五月初五日,即端午节,为中国传统的三大节之一。清廷极注重端阳节,清帝此时赏赐伶人和太监的银两物品等仅少于新年。通常承应《阐道除邪》(即《混元盒》,连台本戏)、《灵符济世》、《祛邪应节》、《采药降魔》、《奉敕除妖》等剧目。

《祛邪应节》演端阳节之际,天师张道陵下界降妖。蛤蟆精、蜈蚣精、蜥蜴精、蝎子精、蜘蛛精五毒化作红粉佳人,想避过朱砂符、雄黄袋。医生宋一贴和道士发现五毒化为五女,与之相斗。张天师赶到,召来五雷公、五电母,殛毙五毒。

道光初年端阳节曾在圆明园望瀛洲斗龙舟摆当(),多为曲艺、木偶和杂技,如“学八角鼓”、“搬演戏法”、“彩台偶戏”、“把式卖艺”、“洞仙歌”等。

关帝诞辰 关羽被奉为关帝,传说诞辰在五月十三日,道光之前有在圆明园内关帝庙献戏的旧例,剧目不定。

七夕 七月初七日是神话中的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的日子,民间风俗妇女要在这天晚上向织女乞求智巧,称为“乞巧”。承应戏有《七襄报章》、《仕女乞巧》、《银河鹊渡》、《双星佳会》等。

《七襄报章》是每年七夕几乎都演的戏。织女在天宫用七襄机织成云锦。时逢七夕,织女要渡过银河去,把龙梭传给聪明有福的人间女子。

《仕女乞巧》演人间老少妇女均要在七夕向织女乞巧,见织女驾祥云来到人间,众妇人只觉得异香满庭,神气盈盈,忙向织女跪拜,而后,织女又驾云升天。

中元 七月十五日为道教的中元节,佛教称盂兰盆节,民间也称这一天为鬼节。承应《佛旨度魔》、《魔王答佛》、《迓福迎祥》等戏。

《佛旨度魔》等是佛经故事。七月十五日,盂兰大会,大目犍连到铁围山释放忏除恶业的佛弟调达,十殿阎君称自己没有能释放调达的灵通,大目犍连便到无间地狱去会调达。

《魔王答佛》演大目犍连在地狱中见到如来佛之弟调达,调达问佛为何不来地狱,大目犍连说佛证佛果,哪有入地狱的份儿。调达则说我证我果,哪有出地狱的份儿,而不肯离开地狱。

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日在秋季正中,故称“中秋”。承应戏有《会蟾宫》、《天街踏月》、《霓裳献舞》、《丹桂飘香》、《憨儒拾桂》、《祥云捧月》等及大戏《天香庆节》。

《会蟾宫》演十洲三岛的群仙和东胜神洲的罗汉、玉兔看到中华世界天光明朗、景物融和,一派升平景象。月宫仙子也来歌舞,与世间共庆太平。

《霓裳献舞》演众仙奉上帝之命来赴霓裳盛会,与嫦娥同往清虚殿,观桂花,赏霓裳羽衣舞。《憨儒拾桂》讲中秋佳节,太阴星主命令嫦娥把桂子撒向人间,拾得实心桂子者即会取得功名。儿童和书生们争相捡取月中桂子,有拾到空心的,也有拾到实心的。

《普天乐》之 柳金蝉(吴赣生提供)

康熙万寿图上的戏曲演出

重九 九月初九日为重九,也称重阳节,民间有在这天登高的习俗。承应《九华品菊》、《仙女降真》、《江舟送酒》、《东篱啸傲》、《登高览胜》等戏。

《九华品菊》演九华先生感于圣主御宇野无遗贤,万邦咸宁,命催花御史选送菊花奉献。催花御史到众香国选来十八种菊,以示重九之庆。

冬至 又称长至,每年冬至是清代祭天的大典,这天在圜丘坛祭祀后,要承应《金仙奏乐》、《玉女献盆》、《太仆陈仪》、《金吾勘箭》、《瀛洲佳话》、《彩线添长》等戏。

《玉女献盆》演冬至朝贡之期,华山明星玉女将每逢冬至洗头用的玉盆献给天家(指帝王),以期万年长庆。

《太仆陈仪》演晨鸡高唱,宋仁宗赴南郊斋宫祭祀。太仆卿宋绶颇谙典故,被任命为仪仗使,向文武百官教授仪典。宋仁宗朝享太庙后,赴郊坛祭祀。

《彩线添长》演冬至大节,六宫宫女随中宫娘娘早朝后,回宫刺绣。见宫监又增添了绣线送来,小宫监解释说,冬至日长,正好要比昨日多用一条绣线。宫女感叹宫中推测天文的法儿比占验还要准,有宫监送来万岁爷给她们与众学士相同的赏赐,众宫女感激天恩。

腊日 即腊月初八日,俗称“腊八节”。承应《孤山送腊》、《萧寺寻僧》、《洛阳赠丹》、《仙翁放鹤》等戏。

《孤山送腊》、《萧寺寻僧》演苏东坡任长沙太守,时和年丰,民安物阜。在腊日,他要去孤山游玩,并访惠勤、惠思二位僧人。二沙弥在雪天吟诗作乐,见苏东坡来访,因师父入定,不肯通报,苏东坡执意入内。惠勤、惠思与苏东坡谈笑诙谐,并留苏东坡用斋。

乾隆生母崇庆皇太后万寿图·观戏

《洛阳赠丹》演太和真人尹軓腊日到洛阳去施度金丹,见一家门首瑞气曈曈,祥光霭霭,想是积善人家,便叩门投宿。这家老人认出是炼金施药的太和真人,即率儿孙求真人救度,尹軓取出金丹,赠与其父子祖孙分食,都得成仙。

祀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为送灶神上天之日,通常要演《灶神显佑》、《太和报最》、《东厨敛福》、《蒙正祭灶》、《喜满门庭》、《司命锡禧》等。

《太和报最》演太和君与玉池夫人奉灶主之命,在年终奏报各家善恶之事,同硎上童子、紫宫君及天帝大夫、天帝长兄、天帝娇孙、天帝都尉等诸神会齐,将一年间所记录的节、廉、忠、孝等事送交灶主核查。

清宫藏戏曲人物画《四郎探母》之铁镜公主

《蒙正祭灶》演土地与土地婆在人间稽查善恶,见东边破窑里新来了刘太师之女刘小姐,她在彩楼选婿嫁给了吕蒙正。刘太师一见即知道吕蒙正不是等闲之辈,却又怕他不肯发奋,就假意把他们夫妻双双逐出。腊月二十三日祭灶时,夫妻二人仅能用一盏清泉和一炷香祭灶。天寒无食,吕蒙正只得冒雪去木兰寺要求施饭。《喜满门庭》演吕蒙正得中后,官居宰相,家中婢仆成群。祀灶之日,牺牲玉帛。夫妻回想起当年在破窑中以清泉祭灶之事,乃一同顿首向玉皇、灶君称谢。

除夕 除夕夜承应剧目很多,常演《升平除岁》、《彩炬祈年》、《藏钩家庆》、《金庭奏事》、《锡福通明》、《如愿迎新》、《吉曜承欢》、《贾岛祭诗》、《德门欢宴》、《善门集庆》、《南山归妹》、《瞎子拜年》、《傻子拜年》、《开筵称庆》、《瑞应三星》、《宣扬文德》。

《藏钩家庆》演一对百岁的老夫妻在除夕夜特奉恩纶,同建百岁坊,儿、孙、重孙等各捧觞上寿,一家做藏钩游戏,欢度年夜。

《贾岛祭诗》演唐代诗人贾岛在除夕之夜摆香案祭诗。诗人张籍、王建相约到贾岛家中守岁,一同击鼓催花饮酒,直到天明。

《善门集庆》为目连救母戏中的一折。演王舍城人氏傅罗卜(目连未出家前的名字)在岁月更新之时,安排香案,与父母一同拜祝天地,庆贺百年荣祉。

《如愿迎新》演如愿原为青湖君的侍妾,商人欧明路过青湖时,常常祭献,青湖君就将如愿嫁与欧明。欧明原来家徒四壁,在如愿的帮助下成为巨富。谁知欧明竟因小过逼打如愿,如愿一气之下隐身不出。福德星君派福神在除夕之夜接出如愿,再到人间。

此外尚有不定具体日期的承应戏:

赏荷 荷花盛开时有赏荷承应之戏,演出《玉井标名》、《昆明赏荷》、《御筵献瑞》、《莲观令节》、《花里闻歌》等。《玉井标名》演玉井莲仙采撷自己的荷花。准备恭献御园。西王母也要将千年碧藕、百子素莲送给圣天子,瑶池仙使以白云笼住荷花,再以丹霞护之,送入京都。

清茶园演剧图

赏雪 瑞雪降临赏雪时承应的戏有《柳营会宴》、《谢庭咏絮》、《寻诗拾画》、《僧寮寒社》《冶雪为银》、《香雪因缘》、《梁园延宾》、《兔园作赋》等。《谢庭咏絮》演东晋才女谢道韫在大雪天回到娘家,与父亲安西将军谢奕、叔父大将军谢安及诸从兄一同对雪吟诗、谈笑。谢安道“白雪纷纷何所似”,其侄谢朗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则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大喜,称其为继班昭之后的“万古真才女”。

赏梅 赏梅时承应《瑶林香世界》、《约会花仙》、《美人入梦》等戏。

《约会花仙》演绿萼仙子生辰,花仙武陵仙子、庐陵仙子、洛阳仙子、广陵仙子、五都仙子、华清仙子等携花奴在漫空大雪之中前去恭贺。绿萼仙子备筵相迎,众花仙饮酒作歌。得知有一书生赵师雄最爱梅花,绿萼仙子要去下界幻出奇迹,传一千古佳话。

《啸亭续录》载:“乾隆中,元旦后三日,钦点王大臣之能诗者宴于重华宫,演戏赐茶,仿柏梁体联句,以纪其盛。”在年节庆典或赏风花雪月时,清帝召群臣品茶赋诗赏戏,以此为风雅乐事。

万寿戏 皇帝万寿承应《福禄寿》、《九九大庆》(大戏)、《青牛独驾》、《环中九九》、《寿庆万年》、《山灵应瑞》、《益金阶恭祝无疆》、《群仙祝寿》、《百福骈臻》等戏。

《福禄寿》演天福星君、天禄星君、天寿星君恭逢圣主万寿圣诞,下凡献上宝物,并随班行礼。《青牛独驾》演太上老君见当今圣人御宇,五行顺度,万国咸亨,太平有象,故而独驾青牛,神游碧落,以观其妙。《环中九九》演东方朔、寿星及南极老人等,与太上老君讲道,九男仙、九女仙起舞,共祝万寿无疆。

皇太后万寿承应《佛仙会议》、《天人普庆》、《芝眉介寿》、《宝塔凌空》、《福禄天长》、《灯燃瑞塔》、《添筹称庆》、《龙凤呈祥》等。清末慈禧当权近半个世纪,因而昇平署保存太后万寿戏剧本最多。

《芝眉介寿》在皇太后和皇后寿辰都可承应。演南极星君圣诞之期亲诣神京献瑞,见中华世界人和岁美、民安物阜、升平景象,乃叹皇太后德治之功,命仙童将万年仙芝献上,以报皇恩,“芝眉同介无疆寿”。

宋杂剧绢画

《龙凤呈祥》内容是伏羲、神农、轩辕三帝的母后主持庆典,命龙神、凤神恭呈祥瑞,使龙盘凤舞,向太后祝寿,并传谕释迦牟尼之母和老君之母率佛、道各界庆贺皇太后。

皇后千秋承应《莲池献瑞》(大戏)、《螽斯衍庆》、《恭祝千秋》、《寿益千春》等。皇后寿诞剧目多与太后相同,如《芝眉介寿》等,只是将唱词和念白中的“皇太后”改为“皇后”。《螽斯衍庆》喻子孙昌盛。“螽斯”本来是一种昆虫,因诗经中用以形容子孙众多而演变为祝颂之词,是常在皇后和嫔妃寿辰上演的剧目,内容是九天圣母派遣座下的送圣郎君前往神州,护皇宫多庆,子孙繁衍。送圣郎君路遇天福星君与天寿星君,同赴人间,献螽斯衍庆之瑞。

皇太妃和皇贵妃地位低于太后、皇后,寿诞礼仪并不严格,往往在剧本或档案上注明将“所有的话白念皇太妃慈寿”,就是把太后或皇后的寿戏改改词句就可以了。道光朝因两位皇后去世后,由皇贵妃摄六宫事,道光二十一年谕旨称“承应寿戏内不必提皇贵妃字样,按寻常曲子话白”。

② 喜庆戏

皇家各种喜事均有相关剧目演出。

皇上定婚 承应《红丝纳吉》、《璧月呈祥》等戏。《红丝纳吉》演月主娘娘嫦娥遣吴刚传命月下老人,前往人间为皇上初行大婚之礼赞襄庆典,牵绾红线。《璧月呈祥》演吴刚带月下老人去见嫦娥,嫦娥命月下老人去绾系红线,并把月中的宝瓮赉向皇朝,为喜筵献瑞。

皇上大婚 承应《列宿遥临》、《双星永庆》。清代在帝位上结婚的皇帝只有顺治、康熙、同治、光绪朝。从现有的记录上看到,同治帝、光绪帝大婚之日都曾承应过这两出戏。

《列宿遥临》演五福星随同福禄寿三位星君蹑云前往神京叩荷皇上大婚。众散仙、众群仙、众寿童见前方郁郁纷纷,非云非雾,不知是何祥瑞,福禄寿三星认出是卿云吉兆,众仙乃同到金銮殿恭贺。

故宫藏戏曲两人剧照

《双星永庆》是演木公、金母率萧史与弄玉、裴航与云英、刘纲与樊夫人、文萧与吴彩鸾等仙家夫妻同赴神京恭贺大婚。曾为文王与太姒、虞帝与英娥撮合的冰人月老也赶来贺禧。庆典之后,众仙各回洞府。

皇子诞生 后妃生养皇子是内廷的大事,承应《慈云锡类》、《吉曜充庭》等戏。

《慈云锡类》演观音大士在皇子诞生之日前去保护,五方老人献上了圣瑞吉言,恭贺王潢诞降。

清宫藏戏曲画《打登州》之秦琼

明应王殿元杂剧壁画

《吉曜充庭》演天吉星、天德星、天贵星于皇子诞生之时在午门迎候。七佛八仙护送皇子来到人间,在吉星轮值的吉时,皇子诞生。七佛八仙叩贺已毕,便上天去回复玉旨。

皇子洗三 “洗三”是指婴儿出生第三天所举行的洗澡仪式,承应《大士显灵》、《群仙呈技》。《大士显灵》演送子观音在皇子洗三之际,邀同天南寿星、华峰玉女前去保护。《群仙呈技》演四位女仙子接王母娘娘旨,说是中华佳气抚舆,必有奇瑞,便试奏钧天雅乐。观音大士告诉女仙子,她要去保护皇子洗三之庆,女仙子们要随同拜贺,她们各执手中的仙家乐器,奏出九天法曲,呈献众仙之绝技。

皇子弥月 皇子满月时承应《山川钟秀》、《福寿呈祥》。《山川钟秀》演皇子满月良辰,张仙、五岳四渎之神汇集前来,邀文昌帝君同往神州庆贺。《福寿呈祥》演观音大士携沙弥、善才、龙女及罗汉等赴神京为皇子满月称庆。龙王送他们过海,又遇木公、金母、魁星、四渎五岳神、文昌帝君一同向君王稽首。

康熙、乾隆朝清帝曾多次出巡,于是相应有了“大驾还宫承应”、“迎銮承应”“行幸翰苑承应”和“行围承应”剧目。

大驾还宫承应戏有《神霄清跸》、《群星拱护》。《神霄清跸》演紫府真人孙思邈奉上帝之命,在皇帝大驾还宫之日,掌管上下呵护的神祇。孙真人召来值日功曹、各个星官及风姨、雷公、电母、云将、雨师等,叮嘱诸神各尽职守,护驾回宫。《群星拱护》演京师土地神请雨师洒道,风伯清尘,为圣驾还宫做好准备。伏魔大帝关圣帝君带周仓驱除鬼魅,恭护圣驾返宫。雷公、电母、风姨、雨师及诸星官遵孙真人之命,送圣驾入宫后,各归本职。

迎銮承应戏有《庆昌期吉曜承欢》,演天福星君、天寿星君、天喜星君在圣驾返宫之时,率长寿老人、喜童等载歌载舞前去迎銮献瑞。

行幸翰苑承应戏有《群仙导路》、《学士登瀛》等。

行围承应戏有《行围得瑞》、《献舞称觞》等。

清帝向皇太后恭上徽号时,承应戏有《一门五福》、《祝福呈祥》、《平安如意》、《喜溢寰区》、《吉曜承欢》、《喜洽祥和》、《万寿同春》、《添筹称庆》、《三元百福》、《福禄寿》、《升平集庆》、《慈容衍庆》等。《一门五福》演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向母亲陈氏拜谢教养之恩,为母亲请得冠诰。其子梁固、其孙梁栋亦因此被赐予冠诰。曾孙梁材与梁灏考作了同年,也被授官。五代人同谢天恩。

册封妃嫔承应《五福五代》、《福寿双喜》、《天官祝福》等。

元墓杂剧砖雕

清宫藏戏曲人物画·借赵云

宋杂剧绢画

清宫还有一出作为喜庆承应的“嘉庆殄灭邪教献捷承应”——《八佾舞虞庭》。清宫档案有嘉庆七年三月曾演出的记载。从情节来看,是乾隆年间编演的剧目,加入了嘉庆镇压白莲教起义的内容。演舜帝见大清皇帝政通人和,天下太平,命八能之士奏箫韶九成之乐,八佾之士舞朱干玉戚,以祝升平。又因先皇帝平定伊犁、西域,当今皇帝殄灭“邪教”,安奠海洋,再传旨意,命八能之士大奏铙歌,八佾之士持兵器作舞,以颂圣德。该剧在道光以后也曾演出过几次,排场浩大。道光三年七月在圆明园同乐园演出时,佾士人数达六十名,南府内外学的三名总管禄喜、如喜、陆福寿都参加了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