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豆腐的哨子
导读提示
本篇只有大约600字,开篇就直接点出“卖豆腐的哨子在窗外呜呜地吹”,这引起了作者不少惆怅。行文中作者想起了故乡和祖国,想到了异乡夜市中叫卖的小贩,引起了他的怅惘;文章结尾处说这种哨子声“像是闷在瓮中,像是透过了重压而挣扎出来的地下的声音”,它无法作为夜市中的小贩子们的生活的象征。哨子的声音原本可能是清脆的,但面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底层百姓吹出的哨声,也好像是低声叹气,充满悲壮和无奈,只能发出“呜呜”的声音。但作者侧耳倾听,似乎能从这单调的“呜呜”声中读出无数的文字。这些文字是什么?或许是他们求生的无奈,也可能是他们对生活现状的不甘吧。
早上醒来的时候,听得卖豆腐的哨子在窗外呜呜地吹。
每次这哨子声引起了我不少的怅惘。
并不是它那低叹暗泣似的声调在诱发我的漂泊者的乡愁;不是呢,像我这样的outcast(被抛弃者),没有了故乡,也没有了祖国,所谓“乡愁”之类的优雅的情绪,轻易不会兜上我的心头。
也不是它那类乎军笳然而已颇小规模的悲壮的颤音,使我联想到另一方面的烟云似的过去;也不是呢,过去的,只留下淡淡的一道痕,早已为现实的严肃和未来的闪光所掩杀所销毁。
所以我这怅惘是难言的。然而每次我听到这呜呜的声音,我总抑不住胸间那股回荡起伏的怅惘的滋味。
昨夜我在夜市上,也感到了同样酸辣的滋味。
每次我到夜市,看见那些用一张席片挡住了潮湿的泥土,就这么着货物和人一同挤在上面,冒着寒风在嚷嚷着叫卖的衣衫褴褛的小贩子,我总是感得了说不出的怅惘的心情。说是在怜悯他们吗?我知道怜悯是亵渎的。那么,说是在同情于他们吧?我又觉得太轻。我心底里钦佩他们那种求生存的忠实的手段和态度,然而,亦未始不以为那是太拙笨。我从他们那雄辩似的“夸卖”声中感到他们的心的哀诉。我仿佛看见他们呼出的热气在天空中凝集为一片灰色的云。
可是他们没有呜呜的哨子。没有这像是闷在瓮中,像是透过了重压而挣扎出来的地下的声音,作为他们的生活的象征。
呜呜的声音震破了冷凝的空气在我窗前过去了。我倾耳静听,我似乎已经从这单调的呜呜中读出了无数文字。
我猛然推开幛子,遥望屋后的天空。我看见了些什么呢?我只看见满天白茫茫的愁雾。
读与思
卖豆腐的哨子“呜呜”地吹着,引起了作者的怅惘,作者从这单调的呜呜中读出了无数文字。鉴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你认为作者读出了哪些文字?如果让你扩写作者读出的文字,你会怎么写?在文字的结尾处,作者遥望屋后的天空,却只看见了满天白茫茫的愁雾。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