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鼻子的故事(节选)

大鼻子的故事(节选)

导读提示

这是一篇短篇小说,通过流浪儿“大鼻子”的视角,用儿童化的语言叙述故事,于“轻松”中反映了当时特定历史背景下旧上海的社会状况。例如,文中多次出现游行队伍中的口号:“打倒××帝国主义!”“中华民族解放万万岁!”这样写,既可以让人身临其境,充分感受游行群众的爱国热情,又可以具体地描画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

这,大概不是无稽之谈,因为有人确实看见他从这不在天上也不在地下的“家”很大方地爬了出来。

这一天不是热天,照日历上算,恰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将到尽头,然而这一天又不怎样冷。

这一天没有太阳。对了,没有太阳。老天从清晨起,就摆出一副哭丧脸。

这一头,在“大上海”的什么角落里,一定有些体面人温良地坐着,起立,“静默三分钟”。于是上衙门的上衙门,到“写字间”的到“写字间”……

然而这一天,在“大上海”纵贯南北的一条脉管(马路)上,却奔流着一股各色人等的怒潮,用震动大地的呐喊,回答四年前的炮声。

我们的大鼻子那时正从他的“家”出来往南走,打算找到一顿早饭。

他迎头赶上了这雄壮的人流,以为这是什么“大出丧”呢。“小五子不够朋友!有人家大出丧,也不来招呼我一声么!”大鼻子这样想着,觉得错过了一个得“外快”的机会。他站在路边,想看看那“不够朋友”的小五子是不是在内掮什么“挽联”或是花圈之类。

没有“开路神”,也不见什么“顶马”。走在前头的,是长衫先生、洋装先生、旗袍大衣的小姐,旗袍不穿大衣的小姐,长衣的像学生,短衣的像工人,像学徒,——这样一群人,手里大都有小旗。

这样的队伍浩浩荡荡前来,看不见它的尾巴。不,它的尾巴在时时加长起来,它沿路吸收了无数人进去,长衣的和短衣的,男的和女的,老的和小的。

有些人(也有骑脚踏车的),在队伍旁边,手里拿着许多纸分给路边的看客,也和看客们说些话语。忽然,震天动地的一声喊——

“中华民族解放万万岁!”

这是千万条喉咙里喊出来的!这是千万条喉咙合成一条大喉咙喊出来的!大鼻子不懂这喊的是一句什么话,但他却懂得这队伍确不是什么“大出丧”了。他感到有点失望,但也觉得有趣。这当儿,有个人把一张纸放在他手里,并且说:

“小朋友!一同去!加入爱国示威运动!”

大鼻子不懂得要他去干什么,这里没有“挽联”可掮,也没有“花圈”可背,然而大鼻子在人多热闹的场所总是很勇敢很坚决的,他就跟着走。

队伍仍在向前进。大鼻子的前面有三个青年,男的和女的;他们一路说些大鼻子听不懂的话,中间似乎还有几个洋字。大鼻子向来讨厌说洋话的,因为全说洋话的高鼻子固然打过他,只夹着几个洋字的低鼻子也打过他,而且比高鼻子打得重些。这时有一片冷风像钻子一般刺来,大鼻子就觉得他那其实不怎么大的鼻子里酸酸的,有些东西要出来了。他随手一把捞起,就偷偷地撩在一个说洋话的青年身上。谁也没有看见。大鼻子感到了胜利。

似乎鼻涕也有灵性的。它看见初出茅庐的老哥建了功,就争着要露脸了。大鼻子把手掌掩在鼻孔上,打算多储蓄一些,这当儿,队伍的头阵似乎碰着了阻碍,骚乱的声浪从前面传下来,人们都站住了,但并不安静,大鼻子的左右前后尽是愤怒的呼声。大鼻子什么都不理,只伸开了手掌又这么一撩,不歪不斜,许多鼻涕都爬在一个女郎的蓬松的头发上了,那女郎大概也觉得头上多一点东西,但只把头一缩,便又胀破了喉咙似的朝前面喊道:

“冲上去!打汉奸!打卖国贼!”

大鼻子知道这是要打架了,但是他着眼得意地望着那些鼻涕像冰丝似的从女郎的头发上挂下来,颤巍巍地发抖,他觉得很有趣。

队伍又在蠕动了。从前面传来的雄壮的喊声像晴天霹雳似的落到后面人们的头上——

“打倒一切汉奸!”

“一·二八精神万岁!”

“打倒×——”

断了!前面又发生了扰动。但是后面却拾起这断了的一句,加倍雄壮地喊道:

“打倒××帝国主义!”

大鼻子跟着学了一句。可是同时,他忽然发现他身边有一个学生,披一件大衣,没有扣好,大衣襟飘飘的,大衣袋口子露出一个钱袋的提手。根据新学会的本领,大鼻子认定这学生的手袋分明在向他招手。他嘴里哼着“打倒——他妈的!”身子便往那学生这边靠近去。

但是正当大鼻子认为时机已到的一刹那,几个凶神似的巡捕从旁边冲来,不问情由便夺队伍里人们的小旗,又喝道:

“不准喊口号!不准!”

大鼻子心虚,赶快从一个高个儿的腿缝间钻到前面去。可是也明明看见那个穿大衣的学生和那头发上顶着鼻涕的女郎同巡捕扭打起来了,——他们不肯放弃他们的旗子!

许多人帮着那学生和那女子。骑脚踏车的人丁零零急驰向前面去。前面的人也回身来援救。这里立刻是一个争斗的旋涡。

喊“打”的声音从人圈中起来,大鼻子也跟着喊。对于眼前的事,大鼻子是懂得明明白白的。他脑筋里立刻排出一个公式来:“他自己常常被巡捕打,现在那学生和那女郎也被打;他自己是好人,所以那两个也是好人;好人要帮好人!”

谁的一面旗子落在地下了,大鼻子立刻拾在手中,拼命舞动。

这时,纷乱也已过去,队伍仍向前进。那学生和那女郎到底放弃了一面旗子,他们和大鼻子又走在一起。大鼻子把自己的旗子送给那学生道:

“不怕!还有一面呢!算是你的!”

学生很和善地笑了。他朝旁边一个也是学生模样的人说了一句话,而是大鼻子听不懂的。大鼻子觉得不大高兴,可是他忽然想起了似的问道:

“你们到哪里去?”

“到庙行去!”

“去干吗?这旗子可是干吗的?”

“哦!小朋友!”那头发上有大鼻子的鼻涕的女郎接口说。“你记得吗,四年前,上海打仗,大炮、飞机、炸弹,烧了许多许多房子。”

“我记得的!”大鼻子回答,一只眼偷偷地望着那女郎的头发上的鼻涕。

“记得就好了!要不要报仇?”

这是大鼻子懂得的。他做一个鬼脸表示他“要”,然而他的眼光又碰着了那女郎头发上的鼻涕,他觉得怪不好意思,赶快转过脸去。

“中华民族解放万万岁!”

这喊声又震天动地来了。大鼻子赶快不大正确地跟着学一句,又偷眼看一下那女郎头发上的鼻涕,心里盼望立刻有一阵大风把这一抹鼻涕吹得干干净净。

“打倒××帝国主义!”

“一·二八精神万岁!”

怒潮似的,从大鼻子前后左右掀起了这么两句。头上四个字是大鼻子有点懂的,他胀大了嗓子似的就喊这四个字。他身边那个穿大衣的学生一边喊一边舞动着两臂。那钱袋从衣袋里跳了出来。只有大鼻子是看见的。他敏捷地拾了起来,在手里掂了一掂,这时——

“打倒一切汉奸!”

“到庙行去!”

大鼻子的熟练的手指轻轻一转,将那钱袋送回了原处。他忽然觉得精神百倍,也舞动着臂膊喊道:

“打倒!到庙行去!”

他并不知道庙行是什么地方,是什么东西,然而他相信那学生和那女郎不会骗他,而且他应该去!他恍惚认定到那边去一定有好处!

“中华民族解放万岁!”

这时队伍正走过了大鼻子那个“家”所在的瓦砾场了。队伍像通了电似的,像一个人似的,又一句:

“中华民族解放万万岁!”

读与思

大鼻子在游行队伍中先是想偷钱包,后来却又送回了钱包,大鼻子为什么这么做?你认为作者想借此表达什么?

作者在描写游行爱国示威运动场面时,既有对游行者的群像塑造,也集中笔墨描绘了队伍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如“女郎”和“学生”。这种点面结合的手法,在描写大场面的时候经常被用到,你能否也运用这种写作手法写一写校运动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