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中偶记

雾中偶记

导读提示

茅盾先生的散文一般篇幅比较短小,往往是用一小段人生片段来反映时代的苦闷。本文《雾中偶记》就是如此。《雾中偶记》这篇散文写于1941年。当时刚刚爆发皖南事件,茅盾内心郁愤难抑,只能用手中的笔对国民党同室操戈、残杀同胞的暴行痛加鞭挞,以杂记的形式抒发出心中的积愤,同时在文章最后指出“浓雾之后,朗天化日也跟着来”,表达了保卫祖国的决心和愤怒之情。文章开篇就是环境描写,写出了寒冬严酷的气候,为下文表现中国百姓生活的艰难、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作了铺垫。作者采取了多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还进行了多处引用,表明我们应该总结历史教训,并坚定必胜的信心。除此之外,作者还采用了象征的手法,“雾”“夜”“鼠”等形象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味,值得读者反复回味。

前两天天气奇寒,似乎天要变了,果然昨夜就刮起大风来,窗上糊的纸被老鼠钻成一个洞,呜呜地吹起哨子,——像是什么呢?我说不出。从破洞里来的风,特别尖厉,坐在那里觉得格外冷,想拿一张报纸去堵住,忽然看见爱伦堡那篇“报告”——《巴黎沦陷的前后》,便想起白天在报上看见说,巴黎的老百姓正在受冻挨饿,情形是十分严重的话。

这使我顿然记起,现在是正当所谓“三九”,北方不知冷得怎样了,还穿着单衣的战士们大概正在风雪中和敌人搏斗,便是江南吧,该也有霜有冰乃至有雪。在广袤的国土上,受冻挨饿的老百姓,没有棉衣吃黑豆的战士,那种英勇和悲壮,到底我们知道了几分之几?中华民族是在咆哮了,然而中国似乎依然是“无声的中国”——从某一方面看。

不过这里重庆是“温暖”的,不见枯草,芭蕉还是那样绿,而且绿得太惨!

而且是在雾季,被人“祝福”的雾是会迷蒙了一切,美的、丑的、荒淫无耻的,以及严肃的工作。……在雾季,重庆是活跃的,因为轰炸的威胁少了,是活动的万花筒:奸商、小偷、大盗、汉奸、狞笑、恶眼、悲愤、无耻、奇冤、一切,而且还有沉默。

原名《鞭》的五幕剧,以《雾重庆》的名称在雾重庆上演;想起这改题的名字似乎本来打算和《夜上海》凑成一副对联,总觉得带点生意眼,然而现在看来,“雾重庆”这三个字,当真不坏。尤其在今年!可歌可泣的事太多了。不过作者当初如果也跟我现在那样的想法,大概这五幕剧的题材会全然改观吧?我是觉得《鞭》之内容是包括不了雾重庆的。

剧中那位诗人,最初引起了我的回忆,——他像一个朋友:不是身世太像,而是容貌上有几分,说话的神气有几分。到底像谁呢?说不上来。但是今天在一件事的议论纷纷之余,我陡然记起了,呀,有点像他,再细想,似乎不像的多。不过这位朋友的声音笑貌却缠住了我的回忆。我不知他现在在哪里?平安不?一个月前是知道的,不过,今天,鬼晓得,罪恶的黑手有时而且时时会攫去我们的善良的人。我又不知道和他在一处的另外几个朋友现在又在哪里了,也平安不?

于是我又想起了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鲁迅先生说过那样意思的话:血的淤积,青年的血,使他窒息,于无奈何之际,他从血的淤积中挖一个小孔,喘一口气。这几年来,青年的血太多了,敌人给流的,自己给流的;我们兴奋,为了光荣的血,但也窒息,为了不光荣的没有代价的血。而且给喘一口气的小孔也几乎挖不出。

回忆有时是残忍的,健忘有时是一宗法宝。有一位历史家批评最后的蒲尔朋王朝[1]说:他们什么也没有忘记,但什么也没有学得。为了学得,回忆有时是必要,健忘有时是不该。没有出息的人永远不会学得教训,然而历史是无情的。中华民族解放的斗争,不可免的将是长期而矛盾而且残酷,但历史还是依照它的法则向前。最后胜利一定要来,而且是我们的。让理性上前,让民族利益高于一切,让死难的人们灵魂得到安息。舞台在暗转,袁慕容的戏快完,家棣一定要上台,而且林卷妤的出走的去向,终究会有下落。

据说今后六十日至九十日,将是最严重的时期(美国陆长斯汀生之言);希特勒的春季攻势!敌人的南进,都将于此时期内爆发吧?而且那雾季不也完了吗?但是敌人南进,同时也不会放松对我们的攻势的!幻想家们呵,不要打如意算盘!被敌人的烟幕迷糊了心窍的人们也该清醒一下,事情不会那么简单。

夜是很深了吧?你看鼠子这样猖獗,竟在你面前公然踱方步。我开窗透点新鲜空气,茫茫一片,雾是更加浓了吧?已经不辨皂白。然而不一定坏。浓雾之后,朗天化日也跟着来。祝福可敬的朋友们,血不会是永远没有代价的!民族解放的斗争,不达目的不止,还有成千成万的战士们还没有死呢!

1941年2月16日夜

读与思

茅盾的散文既有自己的特点,也有“鲁迅风”的特点,他的许多散文都是在反映时代,同时也超越时代。文中,作者想起的鲁迅先生的话,其实是在痛斥国民党反动政府发动皖南事变,同室操戈,这样的事情让作者感到压抑和愤怒。请你想一想,鲁迅有没有写过类似的文章?请举出一例进行分析。

【注释】

[1]蒲尔朋王朝,通译波旁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