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叶红似二月花(节选)

霜叶红似二月花(节选)

导读提示

《霜叶红似二月花》是茅盾后期的代表作,也是茅盾众多小说中比较特别的一篇,它不再紧跟时代的步伐,讲述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故事,而是特地与历史拉开距离。小说以“五四”前的江南村镇为背景,描写了新兴资本家和豪绅地主之间的钩心斗角、相互倾轧以及与农民的尖锐矛盾,中间还穿插了几对青年男女的感情纠葛,广泛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是一部富有民族特色风格的佳作。在20世纪40年代,作者完成了小说的前十四章,在“文化大革命”后完成续稿,虽然最后没有完稿,但还是能从中看到作者历经磨炼之后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审视。茅盾对这个书名的含义曾作过如下解释:这部书是写一群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有反封建的斗争性和坚决性,但他们不是彻底的革命者,他们只是霜叶而不是红花。

瑞姑太太的到来,使得张府上那种枯燥沉闷的生活起了个波动。从老太太以至恂少奶奶,都像心头凭空多出了一件什么东西,洗一个脸,开一顿饭,也像比往常兴头些了;可是兴奋之中,不免又带几分不安,似乎又怕他们自己向来不敢碰触的生活上的疮疤会被心直口快的姑太太一把抓破。

姑太太这次的来,在张府颇感突兀。农历新年,那位钱少爷来拜年,曾说姑太太打算来过灯节,老太太因此曾叫陈妈把东院楼下靠左边那间房趁早收拾妥当。但是清明也过去多时,姑太太只派长工李发送了端午节的礼物来,还说是因为少爷出门去了,姑太太的行期大概要展缓到秋凉以后。却不料正当这末伏天气,姑太太忽然来了,事先也没有个讯。这可就忙坏了张府的上上下下,偏偏地祝姑娘又被她丈夫逼回家去了。顾二只能张罗外场,内场要陈妈一人招呼,这婆子即使退回十年的年纪也怕吃不消;所以今天一早老太太就差小荷香到黄姑爷家去借他们的老妈子来帮忙,带便就请婉姑奶奶也来玩几天。

只有恂如一人游离在全家的兴奋圈子以外。

九点钟了,他还躺在床上,这时三间大厅楼上一点声响也没有,人们倘不在东院陪着姑太太,就一定在厨房里忙着安排酒菜,这样的清静,正合恂如的脾气,可不知为什么,他又感到一点寂寞的威胁。早上的凉气,像一泓清水,泡得他全身没一点劲儿,可是七上八落一些杂乱的念头,又搅得他翻来覆去,想睡又睡不着。隔夜多喝了几杯酒,此时他头脑还有些发胀,心口也觉着腻烦。他侧着身,手指无聊地刮着那张还是祖太爷手里传下来的台湾草席,两眼似睁非睁瞧着蚊帐上一个闪烁不定的小小的花圈;看了一会儿,惘然想道:“为什么卧房里要放着那么多的会反光的东西?为什么那一个装了大镜门的衣橱一定要摆在窗口,为什么这衣橱的对面又一定要摆着那个又是装满了大小镜子的梳妆台?为什么卧床一定要靠着房后的板壁,不能摆在房中央?——全是一点理由也没有的!”他无可奈何地皱了眉头,翻身向外,随手抓起身边的一把鹅毛扇,有意无意地扇了几下,继续惘然想道:“并不好看,也不舒服,可是你要是打算换一个式样布置一下,那他们就要异口同声来反对你了。”他冷笑一声,没精打采地举起那鹅毛扇来,又随手扔下,“为什么?也是一点理由都没有的。不过他们却有一句话来顶住你的口:从没见过这样的摆法!”他觉得浑身暴躁起来了,又翻一个身,嘴里喃喃念道:“从没见过!好一个从没见过呵!可是他们却又不说我这人也是从没见过的,可不是我也是不应该有的吗?”他粗暴地揭开帐门,似乎想找一人出来告诉他这句话。首先使他感到不大舒服的,乃是房里所有的衣箱衣柜上的白铜锁门之类都闪闪发光,像一些恶意的眼睛在嘲笑他;随即他的眼光落在那张孤独地站在房中心的黄椐方桌上——这也是他所不解的,为什么其他的箱柜橱桌都挨墙靠壁,而独有这方桌离群孤立,像一座孤岛?他呼那些依壁而耸峙的箱山为“两岸峭壁”,称这孤零零的方桌为“中流砥柱”。这“中流砥柱”上一向是空荡荡的,今儿却端端正正摆着四个高脚的玻璃碟子:两碟水果,一碟糕点,又一碟是瓜子。这显然是准备待客的了。恂如这才记起瑞姑太太是昨天午后到来的,自己还没见过。他抱歉地叹一口气,抓起一件绸短衫披在身上,就下床去;正待拔鞋,猛可地房门外来了细碎的脚步声,凭经验,他知道这一定是谁,刚才那一点兴致便又突然冷却,他两脚一伸,头一歪,便又靠在枕上。

恂少奶奶一进房来,也没向恂如看一眼,只朝窗前走去,一边把那白地小红花的洋纱窗帘尽量拉开,一边就叽叽咕咕数说道:“昨夜三更才回来,醉得皂白不分;姑太太今早起又问过你呢,我倒不好意思不替你扯个谎,只好回说你一早有事又出去了;谁知道——人家一早晨的事都做完了,你还躺在床上。”

恂如只当作不曾听见,索性把刚披上身的短衫又脱掉了,他冷冷地看着帐顶,静待少奶奶再唠叨;但也忍不住愤然想道:“越把人家看成没出息,非要你来朝晚唠叨不可,人家也就越不理你;多么笨啊,难道连这一点也看不出!”可是恂少奶奶恰就不能领悟到这一点。遇事规劝而且又不厌琐屑,已经是她的习性,同时又自信是她的天职。当下她见恂如毫无动静,就认为自己的话还不够分量;她走到那方桌边坐下,拿起水烟袋来,打算抽,却又放下,脸朝着床,又用那不高不低,没有快慢,像背书一般的平板调子继续说道:“昨天下午三点多,姑妈到了,偏偏你不在家。家里人少,又要收拾房间,买点心叫菜,接待姑太太,又要满城去找你,店里宋先生也派了赵福林帮着找。城里的亲戚和世交家里,都去问了,都不见,都说大热天你到哪里去了,真怪。挨到上灯时光,还不见你回来,真急死人,还怕你遇到什么意外。倒是宋先生说,意外是不会有的,光景是和什么三朋四友上哪一家的私门子打牌去了,那可不用再找;这些不三不四的地方,宋先生说连他也摸不着门路。等到七点钟才开夜饭,妈妈背着老太太和姑太太抱怨我太不管事,说早该劝劝你,别让你出去胡闹,糟蹋身子;你瞧,我的话你何尝听进了半句!可是我还得替你在姑太太跟前扯谎呢,要是让姑妈知道了,你也许不在意,我倒觉着怪不好意思,人家钱少爷规矩得多哩,姑妈还总说他没有出息呢。”

“嘿哼!”恂如听到末后实在耐不住了,“承情承情,你替我圆什么谎?已经敲锣打鼓,闹得满城风雨了,还说给我扯谎!昨天是王伯申邀我去商量地方上一件公事,倒要你代我扯起谎来了,真是笑话!”

“什么地方上的事情,大热天气,巴巴地要你去管?”少奶奶的口气也越来越硬,“你又不是缙绅,平时闲在家里,不曾见你去管过什么地方上的事,昨儿姑妈来了,偏偏就着忙了,一个下午还不够,骗谁呢,什么屁正经要商量到三更半夜才回来?”

这几句话,却大大损伤了恂如的自尊心。他气得脸色都变了。他“不是缙绅”,从没干过一件在太太们眼里看来是正经的事:这是他在家里人心目中的“价值”,可是像今儿少奶奶那样露骨地一口喝破,倒也是从来没有的。他睁大了眼睛,看定了少奶奶,觉得“不理”的策略再也维持不下去了——虽然昨天黄昏以后他的确被所谓“三朋四友”拉去胡闹了半夜,但白天之有正经,却是事实,而且晚上所去的地方也不是店里宋先生瞎编的什么私门子,恂如是有理由“奉璧”少奶奶那一顿数说的;可是又一转念,觉得这样的“女人”无可与言,还是不理她省事些,他只冷笑一声,便翻身向内,随手抓取那把鹅毛扇覆在脸上。

好一会儿房中寂静无声。少奶奶叹一口气,站起身来,望着床中的恂如,打算再说几句,但终于又叹口气,向房外去了;同时却又说道:“快起来吧,回头姑妈也许要来房里坐坐,你这样不衫不履,成什么话!”

从脚步声中判明少奶奶确已下楼去了,恂如猛然跳起身来,急急忙忙穿衣服,还不时瞧着房外;好像他在做一件秘密事,生怕被人撞破。他满肚子的愤恨,跟着他的动作而增高。他怕见家里人,怕见那激起全家兴头的瑞姑太太。“反正他们当我是一个什么也不懂也不会的傻瓜,我就做一件傻事情给他们瞧瞧。”他穿好长衫,闪出房门,蹑着脚走下楼梯,打算偷偷上街去。“再让他们找一天吧。”他一边想,一边恶意地微笑。但是刚走到厅房前的走廊上,真不巧,奶妈抱着他的两岁的女儿引弟迎面来了。那“小引”儿,手捧个金黄的甜瓜,一见了恂如,就张臂扑上来,要他抱。“我没有工夫!”恂如慌忙说,洒脱身便走。不料小引儿又把那金黄瓜失手掉在地下,跌得稀烂,小引儿便哭起来了。恂如抱歉地回过身来,那自以为识趣的奶妈便将小引儿塞在恂如怀里,说:“少爷抱一抱吧。”

恂如抱着引弟,惘然走下石阶;受了委屈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使他的动作粗暴。引弟感到不大舒服,睁圆了一双带泪的小眼睛,畏怯地瞧着她的爸爸,恂如也没理会,惘然走到院子里东首的花坛前站住,慢慢放下了引弟,让她站在那花坛的砖砌的边儿上。坛内那枝缘壁直上的蔷薇蒙满了大大小小的蛛网,坛座里的虎耳草却苍翠而肥大。恂如松了口闷气,重复想到刚才自己的计划,但同时又自认这计划已经被小引儿破坏。他本想悄悄溜出门去,不给任何人看见,让少奶奶她们摸不着头脑,然而此时不但有小引儿缠住他,并且数步之外还有那不识趣的奶妈。他惘然看了小引儿一眼,这孩子却正摘了一张肥大的虎耳蓦地伸手向她父亲脸上掩来,随即哈哈地笑了。恂如也反应地笑了笑,定睛看着这孩子的极像她母亲的小脸。梦一样的旧事慢慢浮上他的记忆:三年前他第一次向命运低头而接受了家里人给他安排好的生活模子的时候,也曾以现在这样冷漠的心情去接待同样天真的笑。而今这笑只能在小引脸上看到了,但这是谁的过失呢?当然不是自己,亦未必是她。……恂如苦笑着抱起小引儿来,在她那红喷喷的嫩脸上轻轻吻了几下,然后告罪似的低声说道:“小引,好孩子,和奶妈去玩吧。爸爸有事。”

读与思

《霜叶红似二月花》是茅盾继《蚀》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也是茅盾用生命在书写的小说,虽然写了两次,但最终仍是残稿。这部小说展现出茅盾“社会剖析型小说”风格的端倪,包含了作者对个体生命的反思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是对现实主义文学的一种新开拓,在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在现代文学史上,这种风格的文学作品很多,你能否举出一例,与本文作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