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滩上的脚迹

沙滩上的脚迹

导读提示

本文和《雷雨前》一样,都是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散文,都是具有浓郁象征意味的抒情散文,本文接近于散文诗。茅盾先生曾说过:“我愿意推荐《雷雨前》和《沙滩上的脚迹》;这两篇也是象征意义的散文,但所象征者,和《白杨礼赞》与《风景谈》之所象征,时代不同,背景也不同,方法也不同,可以说,《白杨礼赞》等两篇只是把真人真地用象征手法来描写,而《雷雨前》等两篇,是用象征的手法描写了20世纪30年代整个中国的政治与社会矛盾。”本文以辨认脚迹为外在线索,以情绪变化为内在线索,通过对沙滩上多种脚迹的辨认,描写了人们在寻找人生出路中出现的彷徨、悲观、等待、失望、坚定和努力求索的心路历程,表达了作者在逆境中仍对革命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的人生态度。

他,独自一人,在这黄昏的沙滩上彳亍[1]

什么都看不分明了,仅可辨认,那白茫茫的知道是沙滩,那黑魆魆的是酝酿着暴风雨的海。

远处有一点光明,知道是灯塔。

他,用心火来照亮了路,可也不能远,只这么三二尺地面,他小心地走着,走着。

猛可地,天空瞥过了锯齿形的闪电。他看见不远的前面有黑簇簇的一团,呵呵,这是“夜的国”吗,还是妖魔的堡寨?

他又看见离身丈把路的沙上,是满满的纵横重叠的脚迹。

哈哈,有了!赶快!他狂喜地跳着,想踏上那些该是过去人的脚迹。

他浑身一使劲,迸出个更大些的心火来。

他伛着腰,辨认那纵横重叠的脚迹,用他的微弱的心火的光焰。

咄!但是他吃惊地叫了起来。

这纵横重叠的,分明是禽兽的脚迹。大的,小的,新的,旧的,延展着,延展着,不知有几多远。而他,孤零零站在这兽迹的大海中间。

他惘然站着,失却了本来的勇气;心头的火光更加微弱,黄苍苍得像一个毛月亮,更不能照他一步两步远。

于是抱着头,他坐在沙上。

他坐着,他想等到天亮;他相信:这纵横重叠的鸟兽的脚迹中,一定也有一些是人的脚迹,可以引上康庄大道,达到有光明温暖的人的处所的脚迹,只要耐守到天明,就可以辨认出来。

他耐心地等着,抱着头,连远处的灯塔也不望它一眼。他相信,在恐怖的黑夜中,耐心等候是不错的。然而,然而——

隆隆隆地,他听到了叫他汗毛直竖的怪响了。这不是雷鸣,也不是海啸,他猛一抬头,看见无数青面獠牙的夜叉从海边的黑浪里涌出来,夜叉们一手是钢刀,一手是人的黑心炼成的金元宝,慌慌张张在找觅牺牲品。

他又看见跟在夜叉背后的,是妖媚的人鱼,披散了长发,高耸着一对浑圆的乳峰,坐在海滩的鹅卵石上,唱迷人的歌曲。

他闭了眼,心里这才想到等候也不是办法;他跳了起来,用最后的一分力,把心火再旺起来,打算找路走。可是——那边黑簇簇的一团这时闪闪烁烁飞出几点光来,飞出的更多了!光点儿结成球了,结成线条了,终于青闪闪地排成了四个大字:光明之路!

呵!哦!他得救地喊了一声。

这当儿,天空又洒下了锯齿形的闪电。是锯齿形!直要把这昏黑的天锯成两半。在电光下,他看得明明白白,那边是一些七分像人的鬼怪,手里都有一根长家伙,怕就是人身上的什么骨头,尖端吐出青绿的鬼火,是这鬼火排成了好看的字。

在电光下,他又分明看到地下重重叠叠的脚迹中确也有些人样的脚迹,有的已经被踏乱,有的却还清楚,像是新的。

他的心一跳,心好像放大了一倍,从心里射出来的光也明亮得多了;他看见地下的脚迹中间还有些虽则外形颇像人类但确是什么只穿着人的靴子的妖魔的足印,而且他又看见旁边有小小的孩子们的脚印。有些天真的孩子上过当!

然而他也在重重叠叠的兽迹和冒充人类的什么妖怪的足印下,发现了被埋藏的真的人的足迹。而这些脚迹向着同一的方向,愈去愈密。

他觉得愈加有把握了,等天亮再走的念头打消得精光,靠着心火的照明,在纵横杂乱的脚迹中他小心地辨认着真的人的足印,坚定地前进!

读与思

本文和作者的其他散文一样,采用了象征手法表达文章的主旨。本文的意象比较多,每一个意象都有其丰富的象征内涵,这些象征内涵共同组合成了一个完整的象征世界,那就是追求“真的人的足迹”——寻找光明之路。沙滩上的脚迹有三种:禽兽的脚迹、妖魔的脚迹、真的人的脚迹,请根据全文思考,这三种足迹各自象征什么?“夜叉”“人鱼”“光明之路”“穿着人的靴子的妖魔的足印”又各自象征什么?

【注释】

[1]彳亍:chì chù,意思为漫步行走;徘徊:比喻犹豫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