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设“强电设施”——空间站的能量来源
铺设“强电设施”——空间站的能量来源
在地面上,由于大气层的存在,太阳能设备的转化率较低,还会受昼夜、天气等因素的影响。但在太空中,没有稠密的大气,没有乌云蔽日,太阳能就有了大放异彩的“舞台”。因此,空间站的“强电设施”可以通过太阳获得源源不断的能源。
1.“强电设施”的组成
空间站的“强电设施”主要包括太阳翼、电路和配电单元三部分。通过太阳翼上面粘贴的太阳能电池片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在配电单元的统一调配下,电能通过电路源源不断地输送给空间站的各个设备。
2.“强电设施”的设计原则
第一,大面积可展收。空间站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各有一对柔性太阳翼。这种太阳翼具有极高的收纳比,以核心舱上的柔性太阳翼为例,单个电池片仅为纸片厚度,但随着在轨犹如“定海神针”般展开后,单翼可以达到67㎡。

第二,就近配电。太阳翼收集的电能并不是直接传输到各个设备中使用,而是需要在电能调配控制中心进行统一分配。在空间站内,按区域分布着多个“配电箱”,按照“就近原则”分布在用电设备周围,从而减少线路损耗。
第三,安全用电。在地面上,一旦家里某个电器短路,全屋就会跳闸断电;而在太空之中,空间站无法承受整体断电的风险。因此,在设计电路时,关键设备之间尽可能不使用串联的方式;同时为了保证空间站的用电安全,每一台设备都设置了熔断器,即使某一台设备出现短路也不会影响空间站的整体供电。
3.“强电设施”的巧设计
相比于其他航天器,空间站的结构非常复杂,各舱段非常容易互相遮挡。这种状态下,如果太阳能电池片不能面对着太阳,再大的太阳翼也无法发电。苏联的“和平号”空间站由于各舱段并不在同一平面,太阳翼相互遮挡问题非常突出,因此损失了40%的发电能力。
中国空间站设计之初就考虑了这个问题,将整个空间站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了细致地遮挡分析,将各舱段布局于同一平面,以减少舱体相互遮挡。通过两个实验舱对称放置,利用单舱近20m长的主结构及舱段尾部小桁架,将实验舱大面积的太阳电池翼布局于整体构型的两侧,同时配置双自由度驱动机构,使太阳电池翼能够随时保持与太阳光线垂直,保证发电效率始终保持在最高状态。当两艘实验舱发射之后,为了保证整体发电效率最优,核心舱的太阳翼将在机械臂的配合下转移到实验舱的两侧,进一步解决了实验舱太阳翼对核心舱太阳翼的遮挡问题。这样,中国空间站各舱段太阳翼能够接收到太阳光的面积得到全面优化,就可以产生更多的能量。

中国空间站建成后在轨飞行三维模拟图。
“强电设施”小课堂
太阳翼为什么可以发电呢?
太阳翼上布满了由半导体材料制作成的太阳能电池片,当太阳光照射到太阳能电池片上时,光子的能量可以被电池片中的电子吸收,吸收了足够多光子能量的电子就会从半导体表面逃逸出来,形成电子-空穴对,在电场的作用下产生光电流,从而将光能转化为电能,这就是半导体的光电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