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开“天地网络”——空间站的通信方式

第四节
张开“天地网络”——空间站的通信方式

空间站在太空遨游时需要与地面实时通信,航天员在太空生活时也需要与家人和地面工作人员随时联系。为此,空间站和地面站之间架设了一张看不见的“天地网络”。

1.“天地网络”的组成

“天地网络”由多个终端组成,包括空间站、“天链”通信卫星、地面测控站、测量船等,通过天线和通信链路上的数据解码、译码设备等获取、传递信息。中国空间站以核心舱的测控通信链路作为主要的天地通信途径。

2.“天地网络”的设计原则

第一,通信全球覆盖。在天地通信中,为了保障信息传递准确、及时,同时在空间站围绕地球快速飞行的过程中保持信号稳定,需要时刻处于通信状态。

第二,高速低延迟。空间站除了要实时传输遥测和图像信息,还要支持航天员在轨生活的网络需求,以及太空授课、天地通话等专项任务。目前,中国空间站向地球传输数据的速度已经达到了1.2Gbps,几乎与5G通信速率一致,语音通话的时延更是在1秒以内,与在地球上打电话几乎没有差异。

3.“天地网络”的巧设计

空间站的天线和地面上的天线需要在彼此的测控区才能通信。可问题在于空间站和地球都在运动,怎么保证两者能够随时联络呢?

为此,设计人员围绕中国空间站建设了一张覆盖全球的“通信网络”。在地面上,有喀什测控站青岛测控站等陆基测控站;在海面上,有“远望号”航天测量船这种海基测控站;在太空中,距离地球36 000km的地球同步轨道上运行着“天链”中继卫星“北斗”导航卫星,可以提供稳定的大范围通信和定位支持。海陆空共同构成了为空间站服务的全方位“天地网络”,让空间站始终与地面的“家人”保持联系。

新疆喀什航天跟踪测量站(左)和航行在大洋上的“远望号”航天测量船(右)。

图片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

“天地网络”小课堂

中国空间站的“天地网络”要发挥作用,离不开两个重要的数据支撑——位置和时间。这两个数据来源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要使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空间站定位,需要几颗卫星才能实现呢?

假设,空间站的空间位置坐标是(x,y,z),“北斗”卫星的已知位置是(x1,y1,z1),信号传输时间是t1,那么空间站和“北斗”卫星之间的距离就可以通过两点间距离公式计算得出。

这个方程里有3个未知数,没有唯一解。如果想得到唯一解,就需要一个三元二次方程。此时,再多加两颗卫星的位置及信号传输时间(x2,y2,z2,t2)和(x3,y3,z3,t3),就有了一个三元二次方程组,从而能顺利得到空间站的位置。综上,需要3颗“北斗”卫星才能确认空间站的位置。

理论上,3颗“北斗”卫星就可以完成定位,可实际上是使用4颗卫星进行精准定位的,增加的这一颗则是为了确定时间。通过“头顶”飞行的4颗“北斗”卫星,中国空间站得以掌握自身的位置和时间信息。

注:实际应用中往往借助第四颗星,或者排除明显不合适的坐标来确认待求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