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朋友圈容易给人一种错觉叫作“以为身边人都在关注我们”。翻开航天人的朋友圈,每当航天有大事发生,朋友圈都会被相关的消息“刷屏”,让我以为大家都在关注航天事业。有一次,正好赶上发射任务,我的朋友圈早已“铺天盖地”。但这时,我翻看了身边几个其他行业朋友的朋友圈,发现他们的朋友圈里甚至一条相关的消息都没有。事实上,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爱好、不同的知识结构早已把我们分成了不同“圈层”,每个圈有自己的话语体系、关注点,在每个圈的边界上都清晰地写着“非请勿入”。
我们在“B站”(Bilibili网站)上建立了一个科普账号,邀请航天设计师作为主播讲解航天知识、分享前沿动态,用动画模拟、实景拍摄等多种形式制作科普视频。这些视频一经推出就取得了不错的播放量,也让科普账号得到了一些关注。但我们发现,每当视频里讲到相对“硬核”的部分,弹幕里就会重复刷屏一句话“大佬竟然试图教会我们”,甚至形成了独特的粉丝文化,这样的“互动”让我们又好气又好笑,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破圈”的不易。
所以,这一次我们的科普以书的方式呈现,告别“零敲碎打”,以“家”作比,系统梳理中国空间站的发展历程、建设历程、系统组成等。从家居“硬装”和家居“软装”两个方面深入空间站内部,比较太空和地面“建房子”的异同,帮助读者对太空中微重力、真空、高温差以及充满宇宙射线的空间环境有更深入的认识,也对中国空间站背后的“中国智慧”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在此,感谢对本书提供内容支持和专业把关的各位航天设计师,他们分别是:范高洁、曲少杰、周昊澄、王冉、彭华康、王储、郑红阳、刘晓震、李蒙、朱超、陈伟跃、韩海鹰、易予生、刘欣、张琳、任亮、程天然、李皖玲、曲溪。感谢为本书作序的杨宏院士和禄薇女士,感谢为本书提供手绘图和插图支持的石萌、李浩、刘泽康、贾肇睿、李明、杨卓、朱进以及载人航天工程官网,感谢我们可爱的编辑李文瑶和出版社各位同事的大力支持。
最后的最后,以此书献给跟随本书一起诞生的“大壮”和挺着大肚子还给予指导校对的“蹦蹦”,以及无限支持、永远元气满满的“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