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智能家居”——空间站的现代生活
享受“智能家居”——空间站的现代生活
随着物联网的高速发展,智能家居应运而生,它让生活更加节能、健康、合乎心意。清晨,卧室的窗帘自动地慢慢打开;出门在外,通过手机指挥家里“大扫除”;回家前,空调已开启,房间温度已调整到舒适的温度;回到家后,灯光自动亮起、电视机打开了你喜欢的频道、音响自动播放着你喜欢的歌曲。地面上,智能家居已经重新定义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在空间站上,依靠“智能家居”,航天员过上了更便捷的生活。
1.“智能家居”的组成
“智能家居”由空间站测控分系统统一指挥,以无线Wi-Fi网络和有线电缆网络为连接方式,各类交互式仪表、大小家电共同构成了全屋智能家居。
航天员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设备,直接操控空间站内各类家电,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空间站的运行状态,还可以看电影、听音乐、做运动,为太空生活增添色彩。
2.“智能家居”的设计原则
第一,网络“全屋”覆盖。空间站的Wi-Fi网络不但在空间站内部构建起一个无线网络空间,还延伸到空间站外部,支持航天员舱外工作时的无线通信需求。
第二,设备种类齐全。空间站的“智能家居”多种多样,不仅有多功能交互式显示屏、智能手机这类控制和显示终端,还有微波炉、冰箱、跑步机等你能想到的各种生活家电。
第三,使用人性化。空间站的“智能家居”可以按照使用者的需要进行调节。比如照明的灯具可以模拟地面生活时的光照变化,设置不同的色温、亮度和照明区域,以减少航天员在太空生活的不适感,同时还能针对航天员工作、就餐、睡眠等不同场景需求,定制情景照明模式;此外,航天员可以在空间站里看电影、刷剧,随时与地面上的家人视频聊天,还可以通过手机控制各类家电。
3.“智能家居”的巧设计
空间站的设计师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航天员构建一个安全、舒适、便捷的工作生活环境。
在空间站的舱内外分布着大量的传感器,时刻监测空间站的各项指标,比如压力传感器、氧浓度传感器、二氧化碳分压传感器、火灾监测器等。这些传感器如同航天员的眼睛和耳朵,可以随时监测空间站舱内的运行情况,通过报警的方式提醒航天员留意异常情况。
空间站内大量的仪器设备,以及舱壁电路、热控管路的运行都会产生噪声。为了让航天员拥有良好的睡眠环境,设计师用一年多的时间研发了专门的隔振器,将内部空间的噪声隔绝到舒适的范围。
“智能家居”里的小知识
在空间站上有上百个货包,为了让航天员可以方便地取用、查找货物,空间站上专门配置了一套“智能管家”系统——RFID(射频识别技术)信息管理系统。
这套系统有什么神奇之处呢?
RFID系统主要由标签、读取器和数据库组成。每件货包根据不同的用途都会粘贴一个RFID标签,相比于二维码,RFID标签不但存储的数据更多,而且有内置天线,可以发射信息。这样,航天员就可以用RFID的专用读取器对一定范围内区域的货物进行识别,而不需要像二维码那样必须一对一地扫描,节约了找东西的时间。
这种技术在我们身边应用得非常广泛,从物流行业的货品管理,到超市的商品管理,在RFID的帮助下,物品的数量统计将更精准、更高效。此外,常见的无人值守便利柜中货物拿出来后就自动结算,用的也是这种技术。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汤洪波正在用RFID设备识别货包内部货物。
图片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