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奥斯曼帝国的海洋事业

16世纪奥斯曼帝国的海洋事业

昝 涛

一、 前言

一般来说,人们说起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往往会认为它是一个纯粹的大陆帝国,但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当然,它的确有大陆帝国的一面,但跟中国这样的更像是一个大陆帝国的古代国家相比,奥斯曼人所处的地缘环境并不允许它成为一个纯粹的陆上国家。

不过,上面说的这种误解的产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近代海洋成为重要的甚至是决定一个国家的实力和霸权的新空间后,与欧洲人相比,大部分东方国家的确在海上探索方面,显得是相对故步自封的。奥斯曼-土耳其人也不例外。但是有一点不同的是,奥斯曼帝国显然处在一个地中海世界,我们可以看得到,在奥斯曼人的极盛时期,奥斯曼帝国显然占据了这个地中海世界相当大部分的沿岸地区,尤其是在中部和东部地区。在这样一个被认为是海洋文明发祥地的世界中,红海、黑海都是奥斯曼帝国的“内海”,地中海大部分是其势力范围,在这样的情况下,奥斯曼帝国不可能不去关注和发展海洋事业。

另外,大家再看一下地中海的形势,就会发现,它有一个特点极为明显:南北窄,东西宽,它往西只有一个出口,也就是直布罗陀海峡,且这个出口很窄;但是,地中海世界也是足够宽广的,因为它容纳了欧洲海上军事强国的传统力量,最强的是意大利的威尼斯,还有热那亚,当然更早的还有腓尼基人、希腊人、拜占庭帝国,此后就到了奥斯曼帝国,当然也有近代的西班牙,等等。在地中海的东半部的周围,还有马穆鲁克、伊朗这样的陆地强国。而俄罗斯崛起以后,它必然要和土耳其竞争黑海,更重要的其实就是所谓出海口的问题。再往后,当然形势又变了,也就是奥斯曼-土耳其衰落了。不管怎么说,即便是到今天,相对于奥斯曼帝国来说已经大大缩小了的现代土耳其,因为其所处的这个海洋世界的地缘政治格局,它仍然必须发展海洋力量,因为,它始终面临着海上的重要威胁,也有来自海上的重要机遇。

二、 奥斯曼人的海洋形势概观

说到海洋,当然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不断有哲学家试图去理解,所谓海洋式的生存与大陆式的生存有何区别;从基础的条件来说,海洋是一种技术性的生存,而大陆是一种本能式的生存。在人类走出海洋,进化了以后,人类已经无法在海洋里作为一种生物自然地生存了,所以,在人类从大陆再回到海洋之后,就必须发展出一些技术,而大陆上的生存对技术的要求相对来说比海洋要低一些,因为海洋的风险要高很多。另外,海洋上的生存是流动性的,从航行的角度来说,海洋式生存颇类似于大陆上的游牧民族,只是“游牧”的方式不同罢了。海洋式的民族不会像定居农业民族一样固定在一个地方,因为除了渔业,海上的生存主要是商业,所以,他们生活的半径更长,视野更加宽广。海洋秩序有着不同的规则,需要的人也是不同的。正所谓“海门以出,洄沫粘天,奔涛接汉,无复崖埃可寻,村落可志,驿程可计也”。“那些没有出洋经历的人,只会把海洋看作一个充满危险和无序的混乱空间。”对海洋式生存来说,如果一个地方出现了困难和问题,它也不会老死在这个地方,还会去其他地方,这就是殖民。部分地是为了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古希腊就有许多殖民地,到北非、地中海岛屿、小亚细亚等地,当然这和后来说的近代殖民主义还不太一样。这大概是海洋式生存的一些特点。

有一些民族,如地中海周边的一些民族,确实存在着一种海洋式生存的传统,这个传统对他们的民族文化和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其他方面来看,像东亚地区的中国,应该说主要是大陆式的生存,俄罗斯早期也是大陆式的生存,这是一种民族特点;奥斯曼-土耳其,从起源上来说确实也不是威尼斯、热那亚、希腊这样的海洋民族,它没有一个很深刻的海洋传统。但即便如此,在早期对奥斯曼人祖先的追溯上,也有一种说法,虽然未必靠谱,就是认为奥斯曼家族的祖先起源上也可能是海上的海盗之类的人。这样说起来就非常奇妙了,因为关于奥斯曼人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比如皈依伊斯兰教的欧洲人说、中亚游牧民族说、海盗起源说,等等。海盗起源说似乎是最少被提及和讨论的。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可能也跟一种近代的西方中心主义的叙事传统有关,那就是现代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海洋性,但现代性只属于欧洲,海洋性在传统上也就只能是欧洲性的一部分了,没有自发地产生现代性的东亚、俄罗斯或穆斯林就只能是陆地性生存了。对这个问题来说,我估计跟这个强势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叙事是有关系的。不过,为什么会产生奥斯曼人的海盗起源这种说法呢?大概是跟奥斯曼人比较早就拥有了加入他们团队的海上力量有关系,在众多的小亚细亚的诸侯国中,奥斯曼人是其中较早跨过海峡到欧洲去的,所以,它应该有一支相对基础性的海上力量。另外一点,奥斯曼人所占据的地盘处在布尔萨——小亚细亚西北部分,因此,它跟拜占庭人、希腊人有很多密切交往和合作,所以,它对海上的生存和战斗的方式应该比较早就熟悉了,它也可以利用各个民族的特长。作为一个起源于边疆地带的“劫掠同盟”,奥斯曼集团里面是既有穆斯林又有非穆斯林的,既有土耳其人,又有非土耳其人,还有一些从拜占庭脱离出来的小公国,这些政治体后来也皈依了伊斯兰教,淹没在穆斯林的历史中,但他们是地中海-小亚细亚的本地人,对土耳其人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所以,即便普遍认为奥斯曼人是来自内陆亚洲的草原民族,不习海战,也没有海洋式生存的传统,但是,奥斯曼人是一个复杂的集团,它不等于是土耳其人,或者不只是有土耳其人,而是集结了小亚细亚以及后来欧洲的各种成分。在1453年,奥斯曼人攻陷了君士坦丁堡并建都在此以后,来自帝国各个不同地方甚至帝国之外的西班牙的乃至欧洲其他地方的人群,比如被迫害的犹太人,也逐渐来到了帝国的首都和一些富庶的港口,对帝国的手工业、商业和金融业等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还有医学,奥斯曼帝国的皇帝往往让犹太人担任财政官吏、医生等职务,他们显然是专业技术人才;与外国人打交道的时候,所需的外语人才当然也主要是基督徒充当的;此外,奥斯曼帝国的海上力量,也很自然地使用希腊臣民。这些问题对我们理解作为一个多元帝国的奥斯曼帝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单纯把奥斯曼理解成一个内陆亚洲和草原传统占主导的帝国,基于自身的处境,它对海洋也是有意识的。

另外一点,我们已经提到,地中海是南北非常窄的,今天大家都非常熟悉地中海东岸和南岸的穆斯林移民如何到了欧洲,并且已经造成了欧洲的所谓难民危机和右翼政治的发展。我一直有一个观念,也就是,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世界其实是各占地中海的一部分的,这两个“世界”或许在文明、文化、心理上的距离非常遥远,但是,其实体现在空间上的距离方面它们又是极其近的,尤其是借助于海峡和地中海的各个大小岛屿,两个世界又呈现出一种犬牙交错的状态。从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乃至从摩洛哥(当然奥斯曼帝国一直没有拿下摩洛哥)和的黎波里(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港口)去西欧,那是非常容易的。来自地中海南岸最重要的港口当然是阿尔及尔、突尼斯这些地方。埃及以西的北非叫作马格里布地区,这个地方以及它们的腹地如果出现了重大危机,那么,很自然地,人们就会聚集在这些港口并寻找向外的机会,对面的欧洲并非遥不可及。历史地看,近代马格里布国家的兴起,是以突尼斯、的黎波里、阿尔及尔这几个城市的兴起为基础的,而它们兴起的背景就是海盗;这几个城市是由海盗所积累的财富及其政治和军事力量所奠定的,海盗不只是掠夺财富,更会掠夺人口,比较突出的就是白人奴隶,据估计,历史上有上百万的白人奴隶被掳掠和贩卖到北非。当然这并不奇怪,这是适合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历史特征。

对于地中海的情况,我们至少需要以上的整体把握。

16世纪初,奥斯曼帝国的苏莱曼大帝继承了一个广阔的帝国;他的父亲塞利姆一世帮他打下了大片的领土,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征服了以埃及为中心的马穆鲁克王朝。这就造成了一个很重要的后果,也就是地中海的东岸、南岸的一部分进入了奥斯曼帝国的版图中;这些地方进入这个版图以后,当然会威胁到传统欧洲的香料贸易和丝绸之路等。对于传统的地中海贸易,意大利人和西班牙人自然是非常重视的(在大航海以后葡萄牙人主要是绕过非洲南部的好望角进入到印度洋以及西太平洋),所以,在地中海的争夺中就出现了这样的局面,即意大利人、西班牙人等大大小小的欧洲传统海洋强国和新兴的奥斯曼帝国之间的竞争。尽管奥斯曼国家一开始还没有马上成长为地中海上的一个霸权,但是请注意,海洋贸易离不开的是港口,所以对于马穆鲁克王朝的征服,就使得很多优良的港口,无论是地中海东岸的还是南岸的,都进入奥斯曼帝国的版图。这对奥斯曼人当然是一个很重要的优势,而对别人就是威胁;与此同时,奥斯曼人也扩大了自己的视野,除了在欧洲的扩张仍在继续(当然这是一个拉锯状态),如何更好地控制地中海上的海洋贸易带来的财富,就成为他们下一步要考虑的问题。而这个考虑首先就是要直面与西班牙、威尼斯这样的海上强国的对抗。所以,奥斯曼人这时候就必须去建立强大的海军,这支海军不只是为了运输人,还要能打仗,这就使得奥斯曼人的海上策略也从原来的那种保守的状态开始向进取的方向来转变。这个转变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对抗欧洲海军;二是建立扩张后的势力范围。尤其是西班牙在北非的扩张,更是给奥斯曼人一个很重要的刺激。

在北非,伊斯兰化已经经历了很长的时间,所以,北非主要还是由不同的穆斯林政权来控制的。1516年,在奥斯曼人征服马穆鲁克王朝之前,阿尔及尔就曾经向奥斯曼人伸出橄榄枝,当然不是给奥斯曼政府,而是给后面我们要提到的海盗“巴巴罗萨”兄弟,希望他们帮助阿尔及尔这个政权来对抗西班牙人的扩张。海盗兄弟来了之后,不仅帮助他们对抗了西班牙人,而且还把当地政权最终推翻了,然后自立为王。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有了重要的根据地,就既可以自己独立生存,又可以相时而动。海盗们的视野很宽广,他们做了权衡,从各个方面来说,他们认为加入奥斯曼帝国对自己来说是非常有利的,所以,他们就接受了奥斯曼帝国的册封,进而把自己控制的地方变成了奥斯曼帝国的一个省。

当然,这对奥斯曼人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它没费力就把马格里布地区变成了自己的新领土,奥斯曼人对当地有很好的控制。另外,阿尔及尔作为一个基地,也可以非常有效地威胁意大利和西班牙。所以,对奥斯曼人来说,海盗带来的阿尔及利亚变得非常重要。

三、 征服罗德岛

苏莱曼大帝在北边跟匈牙利人作战,他拿下贝尔格莱德以后,在围攻中欧的维也纳之前,曾有一段空闲时间,他打算利用此做海上的扩张。海上扩张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靠近今天土耳其本土的罗德岛(当然今天这里属于希腊而不是土耳其共和国。顺便说,土耳其当年建国前在国际会议上进行领土划分的时候,是很不利的,基本上,希腊的国境线快到土耳其的家门口了,而大家今天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欧洲难民危机的时候希腊人那么难以控制自己的边境,面对这一系列的大大小小的岛屿,的确是太难管理了,从叙利亚来的难民船贴着这个方向进入希腊和欧洲,是很容易的)。

我们要说的是1522年奥斯曼帝国征服罗德岛的问题。这是奥斯曼帝国一系列海上扩张的模板,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因为这意味着在地中海东部的奥斯曼人开始确立其霸权。

在当时,罗德岛实际上是由一波十字军的后代所控制的一个岛屿。十字军的兴盛,在这个时候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到1522年,十字军已经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此时,罗德岛被所谓圣约翰骑士团占据,他们是十字军的后代。十字军的出现是因为欧洲人想拿回圣地耶路撒冷,它其实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教共同的圣地,在7世纪中耶路撒冷被穆斯林征服以后,实际上基本上一直控制在穆斯林的手中。随着欧洲形势的发展,欧洲人后来出现了十字军运动,以前叫“东征”,但是我们的教材现在一般叫“东侵”,在汉语里的“征”“侵”“伐”都是有特定对象的,需要注意这种用词。十字军也是由各个国家的人共同组成的,他们之间也有联军。其中有一群人是给朝圣者和后来的人提供医疗服务的(如果要去耶路撒冷朝圣,无论是在耶路撒冷,还是在路上,都是需要医疗服务的)。有一支得到意大利人资助的医疗队,因为驻扎在圣约翰教堂旁边的医院里,所以被叫作圣约翰骑士团,又叫医院骑士团,之所以有这样的名称,是因为这批人后来就转化了自己的功能,从医疗队变成了一个骑士军事的团体。这支十字军的团体到第三次十字军运动的时候就已经变成了一个非常强大的军事力量。

当然,穆斯林的力量也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马穆鲁克人在13世纪末的时候,把地中海东岸的医院骑士团这一批十字军的后代打败了,赶跑了,最后,他们坐船到了罗德岛,当时也没有什么强大的力量在这里。医院骑士团的后代由此就占领了罗德岛,这里成为一个强大的军事基地,也是他们日常生活的据点。随后,他们半商半盗地发展。(其实,海盗并不都是靠抢掠生活的,往往条件好的时候他们也经商,条件不好的时候主要靠抢。)当然,在我们讨论的这个时期,他们主要战斗的对象就是奥斯曼人。奥斯曼人虽然此时还没有成为海上强国,但他们在地中海也有很大的商贸利益,只是经常被罗德岛的这些医院骑士团的人骚扰和劫掠。这对奥斯曼人来说当然是一个奇耻大辱。其实,早在1480年的时候,奥斯曼人就想去征服罗德岛,结果大败而回,之后一段时间也没有精力处理这个问题。

到苏莱曼大帝的时候,这样一个大的帝国的扩张运动,自然地会波及小小的罗德岛,奥斯曼人要想在这个地方确保自己的海洋霸权,就必须把罗德岛拿下。所以,在攻陷了贝尔格莱德,相对稳定了在中欧地区的局势以后,苏莱曼大帝就把目光转向了罗德岛,想要一举攻占罗德岛。当然,罗德岛并不容易被攻占,因为越是小而精的地方,就越是易守难攻的,而且十字军的后代在岛上按照各国来源划分,比如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守不同的方向,当时罗德岛被称为基督教世界最坚固的堡垒。在得知奥斯曼帝国的苏莱曼大帝正在进行战争和军事的动员、想要征服罗德岛的消息以后,这些人认为形势很危险,毕竟奥斯曼人现在如此强悍,圣殿骑士团的人到处去求救,然而,基本上也没有人帮助他们。这很像当年奥斯曼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的过程,希腊人当时也是到处求救、等待援军,但是,没有人来。

关于奥斯曼帝国的兵力,包括后勤苏莱曼大帝一共动员了十万人,过了一个月之后,他也御驾亲征。在1522年,奥斯曼人从达达尼尔海峡的加里波利出发,到了罗德岛,十万人把岛围起来,企图困死罗德岛。罗德岛当时只有六千多人,有身份、能打仗的骑士也就是七百多人,剩下的都是平民,所以,此时面对土耳其人的进攻,圣殿骑士团要防备的是百倍于自己的军事力量,如果纯粹从军事力量对比来说,实力就相差过于悬殊了。

但罗德岛上进行了非常充分的准备,围攻者耗得时间很长。到苏莱曼大帝的时候,攻占城堡的技术和攻占君士坦丁堡时没有太大变化,就是对城墙发动炮击,往城墙上发射燃烧弹;但是在攻城炮战之后,发现这效果不太明显,虽然城墙被打出了一个缺口,但骑士团的防守还是很有效,于是,奥斯曼人又尝试使用地道战的方式,从岸边往前挖,推动到骑士团的城根下。当然,圣殿骑士团也有很好的办法来对付土耳其人,后者死了很多工兵,结果是炸塌了一段墙,步兵紧接着发起攻击,但是并没有成功攻入,因为这个地方恰好属于英格兰的骑士防守,这些士兵打仗很英勇,双方交战多次,死伤惨重,最终土耳其人还是被击退了。

一个多月过去了,土耳其人发现这个本来以为可以轻而易举拿下的地方居然这么难以攻下,于是士气开始低落,当年在攻占君士坦丁堡的时候也有过这么一段类似的时间。9月下旬的时候,间谍战开始发挥作用,罗德岛的间谍告诉土耳其人,这一段不易攻破,最好去进攻西班牙人守的那一段城墙,那一段比较脆弱。刚开始的时候,土耳其人确实感觉挺容易,但是经过一次反扑,奥斯曼-土耳其人又被击退了,苏莱曼大帝很生气,换掉了前线的司令;攻城战一直进行到10月,对守城者来说当然耗费很大,但是对土耳其人来说耗费更大,又持续了两个月,一直进行到1522年12月,双方此时都形容凄惨,而且进入冬天后,土耳其人军中出现了流行病,结果军队就大量减员,土耳其军队伤亡很多,当然,罗德岛的圣殿骑士团打得也没有剩多少人了。奥斯曼-土耳其人攻打一个百姓和军队加起来不过一万人的罗德岛,竟然花了这么大力气,看来是非常不顺利的。

此后,双方开始和谈,苏莱曼大帝说,既然奥斯曼早晚都会赢,希望骑士团能够投降,投降之后他可以既往不咎,保证骑士团的安全。不过罗德岛的人对此并不放心,双方进行了长时间的谈判,苏莱曼大帝十分愤怒,再次攻打西班牙的那段城墙,并再次攻占了这里。然后在1522年12月20日,双方又进行了和谈,主流观点认为,苏莱曼大帝还是比较仁慈的,没有彻底消灭医院骑士团,而且允许战败的骑士们保持自己的荣誉,既不投降,也不归顺,也不杀死,而是撤走了,他们就撤到了马耳他岛,这对奥斯曼人来说又留下了一个隐患。不论如何,罗德岛最终是被攻占了。当然,西方人后来渲染说奥斯曼-土耳其人作风恶劣,虽然圣殿骑士团投降了,但还是发生了大屠杀。苏莱曼大帝在海上的一个大动作就是攻占了罗德岛,以此为标尺,大概半个世纪以后,土耳其人在地中海尤其是其中部和东部可以说纵横无阻,直到勒班陀海战。

这是一个重要的开端。由此,我们需要明白奥斯曼人的海洋战略到底意味着什么。

四、 与西班牙和葡萄牙人的竞争

15世纪初,奥斯曼人就和地中海的海上强国威尼斯进行了争夺,之后西班牙崛起;虽然欧洲人一开始是各自为战的,但后来发现土耳其人过于强大,欧洲人建立了神圣同盟,多次与奥斯曼-土耳其人发生海战,而且争夺非常激烈。总体上来说,从奥斯曼人15世纪发展海上力量开始,一直到奥斯曼帝国灭亡,在地中海上的斗争是非常激烈的,奥斯曼人大力发展海军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对付威尼斯人。威尼斯人当然在武器上、技术上是相对先进的,但奥斯曼人非常善于学习,在船上配备了最新的武器,所以,到16世纪初,奥斯曼人已经取得了在地中海东部的制衡权,其标志就是夺取罗德岛。

16世纪,奥斯曼帝国对北非和地中海东岸的统治逐渐巩固,使得奥斯曼海军有了更强大的基础去对抗接踵而来的西班牙舰队的威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在罗德岛战役中,刚刚归顺奥斯曼帝国不久的巴巴罗萨海盗也参加了对罗德岛的围攻。当然,他在更晚一些时候才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16世纪30年代的时候巴巴罗萨成了奥斯曼帝国海军总司令。此后,奥斯曼帝国的海军对威尼斯和西班牙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迫使威尼斯人和西班牙人结盟,即使如此,他们也没有打破奥斯曼人的优势,最后被迫和奥斯曼人议和。

值得关注的是,威尼斯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传统威胁,但西班牙的威胁是如何出现的呢?

到这个时间点为止,奥斯曼人基本上是处于上风的,似乎欧洲人一直处于溃败中。但事实并非如此,大航海时代的开拓早在16世纪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大家都知道,哥伦布发现美洲是在1492年。此时,西班牙和葡萄牙是两个相对比较小的国家,虽然他们是大航海时代的开创者。西班牙和葡萄牙所处的岛是伊比利亚半岛,这个半岛实际上从8世纪以后长期被穆斯林控制。白衣大食也就是所谓倭马亚王朝征服了伊比利亚半岛。到公元750年阿巴斯王朝取代了倭马亚王朝后,倭马亚王朝的后裔逃到了伊比利亚半岛,作为穆斯林政权,他们在这里控制了比较广阔的地盘。所以,当年穆斯林的势力从西边的欧洲伊比利亚半岛,一直扩展到东边的君士坦丁堡、小亚细亚、中亚、中国、北非、印度。从基督徒的角度说,西班牙北部的基督教王国也发展起了所谓“收复失地运动”,又称“再征服运动”。到15世纪初的时候,西班牙和葡萄牙崛起了。

西班牙是在排除伊比利亚半岛上的穆斯林势力的过程中,完成了统一,并紧接着开始对外扩张。这实际上是跟奥斯曼帝国的崛起是同步的,基督教文明实际上在此时在伊比利亚半岛进行了扩张,伊斯兰势力在这里是退缩的。以奥斯曼帝国为代表的伊斯兰势力,在地中海北部大陆上进行了很成功的大扩张,所以,双方有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西边伊比利亚半岛上的穆斯林只能退回到了北非,主要是阿尔及利亚等地,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经过几百年,穆斯林的力量在西班牙、葡萄牙越来越少。到1609年的时候,最后一个穆斯林被送上了前往摩洛哥的船只。而政治上基督教势力取胜的标志则是,1492年伊比利亚半岛上的格拉纳达,也就是最后一个穆斯林政权被西班牙人推翻。

实际上,当西班牙人在西边扩张的时候,曾经一度与埃及的马穆鲁克王朝结盟,因为他们其实也害怕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力量。伊比利亚半岛上陷入基督教围攻当中的穆斯林,尤其是格拉纳达的穆斯林统治者,联系了奥斯曼帝国。实际上奥斯曼和马穆鲁克人的竞争,跨越了整个地中海的东西两岸,其中存在着复杂的国际政治关系。格拉纳达被围攻的穆斯林也希望得到奥斯曼人的支持。所以实际上,西班牙和奥斯曼人的竞争很早就开始了。格拉纳达在1492年的陷落,标志着西班牙人完成了再征服运动;到此为止,伊比利亚南部穆斯林的统治已经延续了八百年,随着穆斯林统治的结束,西班牙人重新统一,西班牙人在美洲发现大量金银财宝,以及后来传播到世界各地的美洲作物,这些都为西班牙人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使得西班牙人迅速成为欧洲的强国,并一度称霸。

西班牙的贸易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传统的地中海贸易,一个是新开辟的大西洋贸易。往西,大西洋贸易和奥斯曼土耳其人基本上没有关系,而往东,西班牙人就与此时正好也在地中海东部扩张的奥斯曼帝国相遇了。所以,这个冲突其实是不可避免的。西班牙人的策略是,先占领还没有被土耳其人控制的北非地区的港口,这确实也是西班牙人扩张的一个需要。但与此同时,西班牙人不仅面临奥斯曼帝国的威胁,最重要的是这些地方都是海盗,西班牙人也要反击海盗对他们的骚扰。西班牙跟葡萄牙不太一样的地方就在于,西班牙人在北非对大陆没有直接的兴趣,对新世界即美洲反而兴趣更大;所以,他们对北非这些地方的应对,不是全心全意的,而是不得不做的,真的被威胁到才行动,这就是说,西班牙在这里没有特别积极主动的战略。

16世纪初,西班牙在马格里布地区夺取了阿尔及尔、的黎波里等地,对这些港口进行了控制;不过,西班牙人对这个地方的控制不像海盗或奥斯曼人控制得那么牢固,而主要是一种临时性的行为。在当地港口生存所需要的基本物资都是从西班牙本土运来的,所以,他们对当地港口的腹地也没有进行很好的管理和控制。而在之后,奥斯曼人借助海盗顺利地控制了北非的港口,西班牙人于是就失去了这些港口。这些港口就变成了奥斯曼人的军事基地,西班牙人开始和奥斯曼人互相争夺。

奥斯曼人在16世纪后期也经历过两次失败,先是远征马耳他失败,后来是在伯罗奔尼撒半岛北部的海湾勒班陀海战的失败。但是,奥斯曼人在大多数时候还是比较成功的。

苏莱曼大帝以后,奥斯曼帝国保持着海上的优势,并在1571年的时候达到顶点,当年奥斯曼人征服了塞浦路斯,确保了从开罗到伊斯坦布尔航线的安全。塞浦路斯的丢失,让欧洲人尤其是威尼斯人特别恐慌,因为,土耳其人现在已经把海洋生命线都抓在手里了。于是,双方在勒班陀进行了一场海战,这场海战实际上是欧洲联军对抗奥斯曼人,这令欧洲人非常震动,因为很长时期以来,他们面对奥斯曼人只有惨败。这场海战对欧洲人心理上的作用非常大,因为胜利提升了他们面对异教徒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士气,欧洲人也发现只有团结起来,才可能战胜土耳其人。《堂·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参加了勒班陀海战,并受伤失去了左手,从此获得一个绰号叫“勒班陀的独手人”;作为一个骑士一般的人物,塞万提斯在地中海上后来参加了多次战役,在回国的途中还被海盗俘虏了一次,五年之后家里人才花了一笔钱把他赎回去。在当俘虏期间,塞万提斯进行了一些创作,《堂·吉诃德》中那一段俘虏的经历就是作者经历的反映。所以,塞万提斯这个名人的经历,也是地中海历史的一个片段。

勒班陀战败后,土耳其人重新组建了海军,并进行了反攻,迫使威尼斯人签定了和约,所以,勒班陀海战对奥斯曼帝国的影响没有那么大,也不是真正的转折点。1574年,奥斯曼人夺回了被西班牙人无敌舰队占领的失地。所以,从攻占重要的港口据点和岛屿来说,奥斯曼人在地中海上的霸权,即使到勒班陀的时候,也是不能撼动的。直到17世纪后期,奥斯曼人还能够与西班牙人在海上进行竞争,攻占了克里特,确保了自己在爱琴海上的制海权,18世纪初,奥斯曼人还从威尼斯人手里夺取了伯罗奔尼撒半岛。尽管这个时候奥斯曼已经衰落(主要面临财政困难),但仍能守住领地,尤其是北非的主要港口基地,从这里能继续袭击基督徒的船,导致北非的港口腹地比如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利比亚等都成为奥斯曼帝国的正式领土。伊斯坦布尔的苏丹派到北非的官员,也在阿尔及尔、突尼斯和的黎波里进行了管理。不过,他们主要是住在城镇里,港口腹地的事务基本还是自治的。

而在地中海之外,奥斯曼人的主要精力就集中在对付葡萄牙人,那个时候还没有苏伊士运河,红海两岸都是土耳其人控制的领土,也就是说,奥斯曼帝国控制了阿拉伯地区和埃及,他们在这里可以建立自己的舰队。

在西班牙崛起的同时,葡萄牙也经历了亨利王子引领的大航海时代。1511年的时候,以印度的果阿为基地的葡萄牙人占领了马六甲,1517年,他们占领了中国香港的屯门,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已经占领了澳门。所以,这真是一个海洋的时代。红海地区再往东就是波斯湾地区,这里其实都有葡萄牙人的势力,因为它面向的就是印度洋。此时,奥斯曼帝国也有向印度洋扩张的想法,因为他们控制着埃及和阿拉伯半岛,以及也门、埃塞俄比亚、亚丁湾,葡萄牙人总是在这里与他们发生冲突,其实奥斯曼人也是不放心,所以,他们就要继续在这里进行竞争。16世纪初,葡萄牙人到达红海的时候马穆鲁克人还在。随着土耳其人组建了红海舰队,他们就进入了印度洋,而葡萄牙人也在这里占领了据点。

双方最初都没占到什么便宜。奥斯曼人有一个计划,就是从波斯湾进入印度洋,扩大领土,那里有一些小的王公,他们为了反对基督教异教徒还向奥斯曼人求救过。但总体来说,奥斯曼人在印度洋的活动是非常有限的,最终,他们被葡萄牙人打败了。这就改变了奥斯曼人的海上战略,他们认为海洋不值得经营,转而局限于港口,于是,奥斯曼人对也门、埃塞俄比亚等地的港口城市进行了控制,主要是借助于港口进行海洋活动。

显然,这种做法是一个保守的策略,也就是说它不是一个远洋的策略,而是紧贴大陆发展海洋事业;所以,奥斯曼人向东部海上的扩张缺乏海上的基础,海军力量不大,也缺乏海洋方面的人才,最后,就变成了仅仅是在大陆上牵制葡萄牙人。这和欧洲长期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海洋探险是不一样的。不管是从东地中海地区,还是从印度洋的扩张来看,都可以看到奥斯曼人在海洋上的行动有他们的被动性,和欧洲小国相比,奥斯曼人的海洋战略实际上主要是为了配合他们在陆地上的活动。他们没有努力地去发展远洋贸易和海上贸易,也没有去经营海洋工业的战略,这可能也孕育了奥斯曼人走向衰落的种子:大航海的时代和海洋的世纪已经到来了,这是脱离大陆向外拓展、空间急剧膨胀的时代,但也似乎是注定了奥斯曼帝国走向落后的时代。

这就是奥斯曼帝国海洋战略的基本情况。

五、 海盗与北非

最后我们补充讲一下前面多次提到的海盗。

海盗和陆地上的土匪其实是相似的,河里和湖里的叫“水贼”,海里的就叫“海盗”,陆地上叫“土匪”。在人类两三千年的历史中,海盗是很常见的,大家熟悉的维京人就是8—11世纪时活跃的北欧海盗。15世纪的大航海之后,海上运输日益发达,相应地,海盗就越来越猖獗,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地中海地区的海盗也是一种私人的地方武装。其实,这种海盗团伙里面包含了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的信徒,基督徒和穆斯林都有当海盗的。比较来看的话,在东亚的“倭寇”中,也包含了多元的族群。我们之前说过的圣约翰医院骑士团中,有一些人后来也沦为海盗,1522年以后他们就以马耳他为基地。在15、16世纪以前,地中海上的海盗其实还是以基督徒为主的,后来崛起的是北非的穆斯林海盗。

北非海盗的出现其实有一个大的历史背景,它和我们之前谈到的西班牙的再征服运动有很密切的关系,因为,西班牙被穆斯林占领了几百年,随着基督徒逐渐收复失地,这个过程中自然就爆发了很激烈的宗教-政治冲突。结果大量的穆斯林被驱逐(当然还有一些犹太人也被赶走了)。这些穆斯林在西班牙这个地方生活了好几百年,他们没有办法,只能到北非去定居。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西班牙人尤其是西班牙的政权,自然是充满了仇恨的。后来,奥斯曼帝国政府出手帮助过来自伊比利亚半岛的穆斯林难民,给他们土地,进行安置。有一种学术观点认为,这些从北边来的难民实际上很多人素质很高,他们高超的文化水平、建筑技术、管理技能都为北非伊斯兰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

一方面,被驱逐的伊比利亚半岛的穆斯林憎恨西班牙人,另一方面,有些人也想要进行报复。所以,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北非的穆斯林对西班牙海岸发动过多次报复性的攻击,在格拉纳达还没有陷落的时候,他们就和格拉纳达的穆斯林形成了呼应,当然,最终他们也失败了。在这个过程中有一批人沦为海盗,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劫掠西班牙人的商船,并报复西班牙人。当然,还有一些人成为职业海盗,在北非的地中海岸边的港口比如突尼斯、阿尔及尔、的黎波里这些位置很好的地方(这些位置几乎可以说是为海盗所准备的天然港口)盘踞,而且这些地方长期以来都是由一些当地的弱小统治者控制,他们根本无力对付海盗,甚至还被海盗灭掉。此外,还有一些人在摩洛哥沿岸的大西洋也占据了地盘,这些人很快也成为职业海盗,袭扰欧洲沿岸的船只,掠夺战利品。海盗也致力于掠夺白人奴隶,这是司空见惯的。白人奴隶被称为“白色的金子”,足以说明其获利之高。这些白奴大部分都融入了当地人口当中去。16—18世纪上百万的欧洲白人被掳掠为奴,更不用说还有大量财富和物品被掠夺。西班牙人对这些海盗是很头疼的。一百多年前,一位英国作家写过一本书《西班牙摩尔人和地中海巴巴里海盗的故事》,是了解这段历史的重要材料,已经有中译本。

奥斯曼人主要就是利用北非海盗和欧洲人进行竞争,同时利用他们来控制北非的港口。简单来说,奥斯曼人的做法就是把当地原来就存在的海盗,以某种形式纳入了奥斯曼帝国的体制内,把他们制度化了(institutionalized),实际上,在历史上,海盗集团和很多不同国家的政权都有这种类似的复杂关系。如果国家能力弱,就只能听之任之。毕竟海盗属于非法行为,有一些弱的地方政权就干脆跟海盗合伙,向海盗发放许可证,于是,海盗也就合法化了,成了当地政权的合伙人。欧洲很多政权也给他们的海盗发过许可证,当然,条件是他们只能袭击敌国的船只,不能袭击自己的。但在实际情况中,也未必管有那么精准。荷兰、法国、西班牙等国的王室都曾经利用海盗给敌国造成麻烦。他们一致要消灭海盗,其实要到了18、19世纪才开始做到。

在这个过程中,巴巴罗萨兄弟俩就在北非先找到了合伙人,他们每次抢劫完回去之后一定比例的战利品归当地统治者所有,大部分情况下他们抢劫的是基督徒的船只,还会劫掠基督教社会的海岸村庄、港口和城市,做法和倭寇差不多。“事业”做大了之后,很多有名的海盗和一些有野心的人,就会想要投入他们的名下,做他们的手下,大家一起“干大事”。在再征服运动中,穆斯林被西班牙人赶出伊比利亚半岛,巴巴罗萨海盗还派了一些船,把穆斯林从西班牙撤到北非来,所以,当时他们也因此获得了很高的声望。

巴巴罗萨兄弟俩中的哥哥,后来被西班牙人打死了,弟弟巴巴罗萨·海雷丁后来就成了奥斯曼帝国著名的海军将领。实际上,兄弟俩和奥斯曼人的合作从苏莱曼大帝的爸爸塞利姆一世的时候就开始了,1518年,塞利姆一世就接受了兄弟俩称臣,册封他们做当地的地方官,给了大约一千人的禁卫军,允许他们合法地招兵买马,给钱财、给船。所以,可以看得出来,奥斯曼人的这个目的是很清楚的,只要海盗能够帮助对付西班牙人就行,所以,这个合作是双赢的。经过这个转型,海盗算是主动被“招安”了,他们就成为奥斯曼帝国体制内的人,不再是非法的私人武装。而且,对海盗来说,奥斯曼帝国这个“东家”也足够强大。通过海盗,奥斯曼帝国就把阿尔及尔变成了他们事实上的海军基地,海盗积累的大量财富把这个默默无闻的地方变成了地中海上非常富裕的一个港口城市。

1538年巴巴罗萨率领奥斯曼舰队击败了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的欧洲联合舰队。从此之后,他们就在地中海一枝独秀,这是巴巴罗萨最辉煌的时代。历史上也把这个时代叫作大海盗的时代,之后三四十年的时间,可以说巴巴罗萨是所向披靡的。巴巴罗萨死后,他自己培养的海军将领继续延续他的能力和能量。突尼斯多次被西班牙人和奥斯曼人抢来夺去,西班牙人还发动过对阿尔及尔大规模的远征,可见这里的威胁有多大,只是因为风暴,西班牙人的远征失败了。此后,奥斯曼人又夺取了西班牙人控制下的的黎波里。

历史上,对地中海北岸的西西里、意大利的主要基地的袭击,就是从这些北非的由海盗控制的港口出发的。当然海盗们坐大了之后,背后也有了奥斯曼人的支持,欧洲有一波野心家发现和北非海盗合作能挣大钱,就有人暂时皈依伊斯兰教,加入了北非海盗,一起去抢基督徒的财富,然后,这些人拿了钱,有的又改宗回去变成基督徒。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总之,在这个时期,西班牙人、奥斯曼人和他们的海盗盟友进行了互有胜负的斗争,但是,到1580年,他们认为互相攻击对双方都没好处,就签定了和约,希望维持现状。到1583年,西班牙人吞并了葡萄牙。1588年,英国人打败了西班牙人的无敌舰队(当时英国的指挥官其实也是海盗出身的),西班牙从此走向衰落,就逐渐放弃了对北非的野心。这样,海盗的出身的人就成为北非地区主要的领导者,与此同时,他们日益深入地被纳入奥斯曼人的体制中。海盗的后代中有一些就变成了官兵。

 巴巴罗萨·海雷丁(1466/1478—1546)

到16世纪后期,除了摩洛哥,北非大部分领土已经成了奥斯曼帝国的行省,比如阿尔及尔、突尼斯、的黎波里。奥斯曼帝国借助海盗打下的基础,对北非领地进行了不是非常严密的控制,也就是说,奥斯曼帝国中央的权威并不寻求对当地的所有领土进行辐射,他们主要控制了沿海地区,尤其是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的地区。港口的腹地还是柏柏尔人、阿拉伯人部落的所在地。这些地方在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下维持了几百年的稳定。奥斯曼帝国的这种控制模式对当地精英来说也是有利的,他们可以继续纵容和支持穆斯林的海盗与北方来的基督徒海盗进行竞争。这几百年来海盗积累的财富也是使北非现代国家能够兴起的基础。可见,奥斯曼人和海盗的关系,对北非的历史影响是非常大的。

实际上,北非海盗有时候也会袭击奥斯曼人的商船,但更主要的是给西方人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海盗毕竟是双刃剑,不那么容易控制。18世纪后期美国诞生之后,美国海军为了保护自己的商业利益,也被迫卷入到对地中海海盗进行打击的过程中;直到19世纪,欧洲人才基本控制住了北非海盗,但是,也没有将其彻底消灭。进入21世纪,我们仍能见到海盗。

总之,要讲奥斯曼人的海洋政策,我们涉及了两个重要线索:一个是官方海军对地中海岛屿进行的控制和争夺,以及利用沿海港口进行军事和商业活动;另一个就是利用海盗,以北非地区作为基地,和基督教世界进行竞争,以及后来逐渐把这些地方纳入政治统治的范围。

作者简介:昝涛,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