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选与马克龙政策调整
王 朔 武亦文
摘要:在法国2022年大选中,现任总统马克龙得以连任,但没能在接下来的议会选举中取得绝对多数,反映出法国社会已发生重大变化,政治碎片化、民粹化进一步加剧。马克龙作为欧洲新一代政治家,素有理想信念,可以预见其必将继续推进改革路线和欧洲战略自主,但同时也面临诸多严峻的内外挑战。总体看,马克龙连任有助于保持法国和欧洲对外政策的延续性,亦有利于中欧关系的稳定。
关键词:法国 大选 中欧关系
2022年4月至6月,法国举行总统大选和国民议会选举。现任总统马克龙得以连任,但其所领导的执政党阵营未能在国民议会取得绝对多数。对于一直将复兴法国大国地位视为己任的马克龙来说,如何弥合国内政治分歧、继续推进改革并重振欧洲战略自主,将是其接下来5年任期的主要任务。本文拟从法国此次大选的情况入手,与2017年的大选进行对比,分析法国国内政治社会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并结合马克龙的执政思维和逻辑,借以分析马克龙未来执政的前景,并研判其可能给中欧关系带来的影响。
一、 法国大选基本情况
法国属于典型的“半总统制半议会制”,总统在国家政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与议会一样拥有相当大权力,且事实上总统的权力更大,制约也更少。根据法兰西第五共和国1958年宪法第5条规定,总统监督宪法的遵守,通过其仲裁保证公权力的正常运行及国家的延续。简言之,第五共和国总统实际上起着“保证者”和“仲裁者”的作用。其权力主要包括:任免总理并批准总理提名的部长;主持内阁会议、最高国防会议和国防委员会会议;有权解散议会,但一年内不得解散两次;可不经议会将某些重要法案直接提交公民投票表决;在非常时期,拥有“根据形势需要采取必要措施”的全权等。 (1) 在实际选举中,总统大选采取“多数两轮投票制”,由全民直接投票选举总统。第一轮投票如果无人获得50%以上绝对多数票,则第一轮中得票最多的两位候选人进入第二轮,得票多者胜选。由于自1962年实行总统普选以来,无人能在第一轮投票中得票50%以上直接获胜,历届总统大选都进行两轮选举。因此,无论是从总统职位的重要性还是选举程序的审慎性上看,总统大选在法国的政治生活中都可谓意义重大。
按照宪法规定,法国在总统大选结果揭晓之后会很快举行国民议会选举。如果总统所在的政党阵营能够在国民议会中占据绝对多数,那么由此产生的政府内阁将成为总统政策的实际执行者,总理将成为总统的“大管家”,此时的政策效率会较高。但如果总统所在的政党阵营无法在议会中占据绝对多数,政策效率就较差,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反对党组阁,选出的总理必然会与总统争权,也就是所谓的“共治”;另一种是执政党组阁,但成为弱势政府。在第五共和国的历史上,“共治”并不罕见,主要在于1958年宪法规定总统任期为7年,而国民议会选举是每5年一次,这样会造成一个时间差,导致总统和总理党派相异、政见相左。比如1986年左翼社会党的密特朗任总统期间,右翼保卫共和联盟的希拉克出任总理,二者就产生了严重的左右路线之争。又如1997年右翼的希拉克担任统统期间,左翼若斯潘出任总理,同样使政治陷入僵局。但2002年希拉克第二次出任总统期间,对宪法进行了修改,总统任期改为5年,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共治”的出现,也有利于法国国内政治的相对稳定。
在2022年4月10日举行的第一轮总统选举中,中间派共和国前进党的马克龙得到了27.85%的选票,居第一位,极右翼国民联盟的勒庞紧随其后为23.15%,极左翼不屈法兰西党的梅朗雄为21.95%。按照规定,由马克龙与勒庞进入第二轮,最终在4月24日的选举中,马克龙获得58.54%的选票,战胜勒庞的41.46%,得以连任。
表1 2022年法国总统大选第一轮结果
数据来源:法国内政部网站(www.interieur.gouv.fr)
表2 2017年法国总统大选第一轮
(续表)
数据来源:法国内政部网站(www.interieur.gouv.fr)
相比2017年总统大选,不难看出,法国政治版图已经发生深刻变化。首先是传统大党“断崖式”衰落。第五共和国以来,法国政坛上一直是左翼社会党和右翼共和党(名称有所变化)为主,大致处于轮流坐庄的局面。2017年大选时共和党候选人、前总理菲永本来占优,声势超过当时刚出道的马克龙和极右翼的勒庞,但因为选前突陷“空饷门”丑闻,没能进入第二轮,才给了马克龙机会。马克龙当时拉走了左翼社会党的部分选票,使得社会党候选人阿蒙得票没能超过7%。而2022年的总统大选,左右两大传统政党可谓是彻底“沉沦”,呼声较高甚至被视为马克龙挑战者的共和党候选人佩克雷斯得票不到5%,社会党候选人巴黎女市长伊达尔戈得票甚至不到2%,可谓是惨淡收场。
其次是极右势力进一步崛起。在此次大选中,极右翼勒庞不仅再次进入第二轮,重演了2017年的一幕,而且与马克龙更加接近,二人得票比率超过2∶3,而不是2017年的1∶2,这也反映出民众对马克龙的支持度在下降。事实上,如2017年一样,马克龙获胜很大程度是得益于法国的选举制度安排和所谓政治正确的原则,而并不是他比勒庞占据多少优势。也就是说民众还没有准备好真正要接受一个民粹的总统,但力量的对比在发生变化。特别是此次大选中异军突起的“黑马”泽穆尔,其政策主张比勒庞更为激进,民粹主义色彩更强,而且在短时间内就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这更加令人警惕。
再次是民众对政治愈发不信任。一方面,法国民众的政治参与率在欧洲是相对较高的,但近些年来却在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例如,2020年法国市镇选举第一轮投票率仅有38%,而2021年的大区选举投票只有34.69%,是法国除全民公投以外所有选举中弃权率最高的一次。2022年总统大选第一轮的投票率仅为25.48%,低于2017年的28.54%,议会选举第一轮也仅有39.42%,也是2002年以来最低。 (2) 另一方面,此次总统大选极右翼和极左翼已经得到大约2/3的选票支持,远超过2017年时的不到50%,同时梅朗雄的极左翼联盟在国民议会中已经成为最大的反对党团,而极右翼国民联盟更前所未有地得到了90个席位。这都显示出民众对现有政治越发不感兴趣,其中既有对政治体制的不信任,也有对政党代表人物的不满意,整个社会也正在变得更加分裂。
二、 马克龙的政策思维
马克龙与法国传统的政治人物有较大不同,是所谓的“素人”,但年轻且有思想,对于法国和欧洲的前途有自己的见解和追求。目前看,马克龙的政策体系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即对内改革、大国地位和欧洲建设,而其内在的思维基础则是进步主义。
首先是对内改革。事实上,法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就陷入低增长、实力下滑的困境。虽然欧洲一体化带给法国不少制度性红利,但一些结构性桎梏始终没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特别是2008年金融和债务危机以来,法国自身的问题进一步暴露无遗,甚至被指为“欧洲区定时炸弹”“问题儿童”和“欧洲病夫”。事实上,法国诸多产业起步早、基础好、体系成熟,亦培养出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并能够产生大量新的创意,但国内始终未疏通将技术和创意转换成本土生产力的有效渠道,导致过去数十年来科技进展相对缓慢,人才大量流失。同时,社会保护力量又过于强大。法国社会一直以来都是国家概念较强,奉行“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政策,政府财政支出压力大。加之民众普遍不愿意信任市场,工会势力强大,动辄与政府唱对台戏,罢工示威乃家常便饭。营商环境的不佳使企业对扩大生产抱有疑虑,不愿加大投入,甚至大举搬迁海外,进一步造成产业空心化,反过来更加剧国内失业和财政负担。对此,无论是左翼社会党还是右翼共和党执政,都很难进行彻底的改革,不是不愿意改,就是改不动,只能任由法国的包袱越背越重。正如欧洲央行首席经济学家普雷特所言,法国“最令人惊讶”之处有二:一是“并无他国那样的严重债务或银行业危机,经济却表现疲弱”;二是“政府改革意愿真实,却选择碎步推进,至今成果有限”。 (3) 马克龙2017年就是在民众普遍求变的心理下当选的。可以说,他是打着改革旗号上台的,国内改革是其所有政策的核心,也是其执政根基所在。目前看,马克龙实行的是经济向右的改革策略,同时一定程度兼顾社会公平,主要着力点在于劳动力市场,目的就是创造资本友好型的营商环境,从根本上提升法国的产业竞争力。
二是大国地位。法国是一个素有大国梦想的国家,很多民众崇拜路易十四、拿破仑和戴高乐,这当然与法国的历史文化传承有关。因此,相比其他国家,法国人对总统外交成就的认可度更高,事实上法国的外交决策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总统大权独揽。但现实是,法国虽然还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是核大国,实力却是呈下降趋势。当今的法国已经不再是当年的“法兰西帝国”,因而常被人讽为“二等票做头等车”。马克龙致力于重振法国的大国地位,自认为戴高乐-密特朗主义的继承者,甚至自诩拿破仑,不仅是个人雄心的体现,也是顺应了法国民众的普遍心理。马克龙对全球外交投入了巨大的精力,推进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的落实,参与叙利亚、利比亚、伊朗等诸多热点地区问题的解决,与中美俄等大国领导人积极互动,重建与非洲的伙伴关系,等等。尤其是在近期爆发的俄乌冲突中,马克龙顶住压力,致力于危机的和平解决,同样是在力图发挥法国的大国作用。一般而言,大选中民众关注的更多是民生问题,但此次俨然外交也成了内政议题,无疑马克龙在这方面有相对优势,而他也将继续发挥这一优势。这既是马克龙重振法国的理想目标,也是其巩固执政地位的现实手段。
三是欧洲建设。法国是欧盟核心国,和德国一道被称为一体化的发动机,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欧盟的内外政策制定。二战后几十年的一体化进程让法国已经深刻融入欧洲,马克龙深知,法国和欧洲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无论是国内改革,还是大国地位,都离不开欧洲建设这个平台。换言之,国内改革依赖整个欧洲的政策和经济环境,欧洲不好法国的改革就很难成功,反过来国内改革搞得好,马克龙在欧洲就更有话语权,就更能够依托欧洲在世界上展现法国的大国地位。因此国内改革、大国地位与欧洲建设息息相关,互为依托。马克龙积极倡导欧洲战略自主,强化法德核心,推进欧元区改革和欧洲防务建设,就是意识到欧洲建设之于法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所谓时势造英雄,但人同样也有自身的能动性。应该看到,马克龙本人具有一些非常鲜明的特点,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法国的内外政策。一是有自信。马克龙年轻有为,从其成长经历看,无论是经商还是从政鲜有败绩。例如,他为竞选总统组建的共和国前进党,就是在短短的一年时间赢得了议会选举。这也很大程度塑造了他言必行、行必果的个性。二是有思想。马克龙年轻时曾师从两位哲学大师保罗·科利和雅克·阿塔利,并得到了诸多前辈的指点和提携,对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常被称脑袋里装了个“老灵魂”。马克龙提出重振法国,是将自己的政治抱负与法国的前途命运绑定,这与其他很多西方政客有很大的不同。三是重实际。马克龙受法国自启蒙运动以来的进步主义思潮熏陶,奉行“不为万物、只为改变”的进步主义主张,认为要将具体政策“置于技术层面”“少谈主义,多就事论事”。在他看来,只要能够达到目标,就可以突破限制,实用主义优先,方法上不拘一格,更崇尚“抓到耗子就是好猫”。这与马克龙的理想主义并不相悖,现实主义只是实现其理想的手段和工具。四是标新立异。马克龙喜欢制造新概念,抛出新思想,即便“搅局”“越界”亦在所不惜。例如,他提出的“西方霸权衰落”和“北约脑死亡”论断就搞得举世哗然,被西方世界认为是“异类”。又如,他在接受《巴黎人报》采访时还曾言辞激烈,称“对于那些未接种疫苗者,我真想把他们气死”,也颇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感觉。 (4) 当然,面对法国结构性桎梏和强大的社会惯性,马克龙不拿出点破釜沉舟的气势也是行不通的。
三、 马克龙的执政挑战
当前,法国内外面临诸多挑战,新冠疫情余波未平,乌克兰危机正陷胶着,国内经济复苏乏力,政治愈加分化,欧洲建设更是举步维艰,种种问题摆在连任后的马克龙面前。他在其竞选纲领中明确提出,自己的执政方针将基于 “三个哲学信念”,即“人民主权的回归”“对(技术、科学和社会)进步的信心”和“人文主义”。同时,他还特别强调,这对于法国和欧盟来说都是要做出 “历史选择”的问题。 (5)
一方面是继续推进国内的改革。改革的思路无非是开源和节流,一面要做大蛋糕,一面要分好蛋糕,而马克龙对这两方面无疑都非常看重。在开源方面,马克龙在选前正式提出了“法国2030”计划,旨在使法国在从现在起到2030年后疫情危机时代、迅速变化着的世界中,赢得“(工业生产领域的)独立战争”,提高生产,“重新成为一个伟大的创新民族”。 (6) 根据该计划,法国将投资300亿欧元,重点关注十大领域,包括能源和经济脱碳(80亿)、交通(40亿)、健康(30亿)、农业和食品(20亿)、电子和机器人技术等所需零部件供应(60亿)、战略原材料供应(10亿)、初创企业(20亿)、针对战略部门的创新培训(25亿)、文化(6亿)、太空和海底(14亿)。为保障该计划的实施,马克龙提出所需要的6个条件:一是要确保获得必要材料,包括确保获得塑料、金属、稀土以及开发这些材料的回收利用技术;二是要保障电子元件供应,将法国半导体的产量和创新能力提高一倍,并转向更小的芯片;三是需要安全数字环境,法国或欧洲要提供解决方案,如建设主权云;四是要确保人才,加快培训适应未来新部门和职业的技能以满足需求;五是以横向方式支持对创新部署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初创企业的建立和产业化;六是支持高等教育、研究和创新生态系统。 (7)
在节流方面,主要是针对社会福利改革,目的是创造更为公平的社会环境。马克龙认为,作为法国 “独立的条件”,“我们必须更加努力工作”。为此,他希望将1969年及以后出生人的法定退休年龄逐步提高到65岁,逐个季度进行,但也强调“就业时间长和残疾问题”应由专业分支机构进行谈判,以使该制度适应 “职业的现实”,并计划建立相应的“一站式服务” ,以取代现在的就业中心。同时,马克龙还打算修订直接和间接遗产税数额,并将社会福利直接支付到受益人的银行账户,以打击包括欺诈行为在内的一些不法行径等。此外,他还提出其他诸多社会方面的改革措施,包括照顾残疾、投资教育、解决“医疗荒漠”,等等。例如明确提出,在第二任期内争取男女平等的斗争仍然是 “伟大事业”,将“做更多的工作来支持单亲母亲比例达到85%的单亲家庭”,支持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禁忌”和 “不公正”的妇女健康等问题。 (8)
另一方面则是续推欧洲战略自主。2009年的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给欧洲以沉重打击,影响从经济层面向社会和政治层面渗透,加之周边地区传统和非传统安全热点问题接踵而至,欧洲在大国竞争中越来越深感无力。面对这一局面,早在2018年4月,马克龙在法国BFMTV电视台接受采访时就提出:“我相信一个主权的欧洲。我相信我国在取决于它的这些问题上的主权:移民、安全等问题……但我相信欧洲主权。我认为欧洲的觉醒应该来自这一主权。”他还进一步解释道:“主权欧洲就是它所保护的欧洲。面临巨大的风险、巨大的转变:无论是信息风险还是税收风险。” (9) 而现实是当下的欧洲仍是危机频发,不稳定因素进一步增加:英国脱欧烂尾,一体化遭遇前所未有的重大挫折; “铁娘子”默克尔告别政坛,德国新的大联合政府遭到普遍质疑;意大利政府更迭频繁,政治动荡持续不断。尤其是俄乌冲突再起,美国借机重启北约,强化欧洲对美捆绑,使得欧洲战略自主遭受重大损失。为此,马克龙2022年5月9日在斯特拉斯堡欧洲议会发表演讲,提出应建立一个更为广泛的欧洲政治共同体。按照他的设想,将由乌克兰、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等国组成一个特殊的、独立的“政治联盟”,因为这些国家“有着共同的欧洲价值观”,但出于某种原因,目前不愿意或无法加入欧盟, 而“英国决定离开我们的欧盟,但它可以在这个政治共同体中占有一席之地”。马克龙还称:“这个新的欧洲组织将使欧洲民主国家……为政治合作、安全、能源合作、运输、投资、基础设施和人员流动找到新的空间。” (10) 事实上,近年来欧洲内外政策均发生了一些较为明显的变化,法国的印记更为清晰,即出现法国化的倾向。 (11) 因此,无论这个计划最终能否落实,被冠以“欧洲最后一个总统”的马克龙俨然成为欧洲一体化的实际主导者,而按照其思维逻辑,他也必然会抓住这样的机会,无论是对内强化自己执政的合法地位,还是对外让法国扮演欧盟领头羊的角色。
由此可见,相比第一任期,马克龙的任务更重,但在政策推进上力度也会更大,以期在最短时间的内尽可能地实现其重振法国的政治理想。当然同样的,马克龙面临的挑战也十分严峻。首先是国内的政治分歧。马克龙要想内外有所作为,首先需要的就是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和议会的充分授权。但目前马克龙的执政阵营在议会里是相对多数,但不是绝对多数,也就是说民众并没有赋予其所期望的权力,这就导致马克龙虽然指定了自己的政府和总理,但在接下来的政策制定和实施中受到的掣肘不可避免。表面上看马克龙面对的是一个相互制衡的议会,但背后却是一个越来越去中心化、反体制的、碎片化的社会。对于中间派执政阵营而言,理想的选择是同右翼的共和党结盟,但共和党那边并没有多少回应,而与极左翼和极右翼结盟又显然不是现实选择,弱势政府或者说是“动态共治”恐将成为必然,这也为未来马克龙推行自己的执政方略埋下了重大隐患。
其次是强大的社会阻力。马克龙是打着改革旗号上台的,民众选择他是因为改革,因此尽管有人反对,但马克龙还是要改。但问题是这样的一个社会中,近乎三分之二的人走向了极左和极右,无论马克龙干什么或者不干什么都会有人反对。马克龙2017年上台后,诸多内外危机连续不断,黄背心、交通大罢工、新冠、俄乌冲突等,让其改革进程不得不停下脚步。谁都知道法国得改,不改只能离自己希望的大国地位原来越远,但越改社会的阻力也必然越大。在危机状态下,通胀高企,经济低迷,本就该偏向公平,增大保障力度,要改退休、减福利实在很难。所以,未来在相关政策落地时,必然会引起更大的社会动荡,甚至逼着政府收回,这几乎是马克龙肯定要面对的情况。
最后是法国自身实力有限。马克龙想接默克尔的班,但正所谓“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他同样也会面临很多现实问题。法国缺乏德国的经济实力,更多是在欧盟内充当“政治棋手”,其他成员国会质疑法国的自私主义,即为法国和马克龙的一己之私而不顾他人的利益,甚至在法国跟美国唱反调时,还有人认为这有法式冒险主义的嫌疑。尤其是这些年欧洲内部东西、南北矛盾加剧,俄乌冲突又进一步凸显了欧洲不团结的窘境。欧洲在这场冲突中绝对是受害者,物价高企,军费增加,战争风险上升,但法国乃至欧洲似乎都无法左右冲突形势的发展,更谈不上解决。而且冲突持续的时间越长,带来的冲击就越大,给各国内部社会政治层面的影响也越大。如果马克龙想当欧洲的领导者,这也是他必须要面对的难题。
四、 中欧关系前景
近年来,中欧关系出现了较大的波折。一方面,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潜力巨大,制造业体系和供应链体系完备,在全球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中欧合作无论在广度、深度还是规模上都取得了长足进展。根据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21年中欧货物贸易总额达到8281.1亿美元,同比增长27.5%,创历史新高。2022年前两个月,中欧贸易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同比增长14.8%,达到1371.6亿美元,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而2020年中国就已经超过美国成为欧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同德国、法国的贸易额也均创历史新高。目前,欧中双边贸易已经占到了欧盟货物贸易总额的16.2%,美国紧随其后占14.7%,英国占10%,位居第三。 (12) 另一方面,欧盟对华的防范竞争心理也同时存在。中欧关系的竞争性与合作性的两面体现得越来越充分,尤其是竞争性上升更为明显。
在中欧关系正在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如何塑造相对理性的中欧关系,在管控分歧的同时继续保持互惠互利,已经成为中国和欧盟都迫切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法国乃欧盟核心国,一直是中国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伙伴,尤其是马克龙任内更同中国保持着较为良好的关系。马克龙将中国看作实现自身外交雄心的重要工具,务实求变是其对华政策的核心特点,同时考虑到法国在欧盟地位的进一步上升,马克龙此番连任法国总统,不仅有利于中法之间的双边关系,也有助于中欧关系的稳定和持续。
首先,法国将影响欧盟总体对华政策。中国对于马克龙的外交风格和对华政策已有大致的掌握和判断,其变数相对较小,连任后会大体保持原有的节奏。当前,面对一个向美国靠拢的德国和一个试图与美国相对独立的法国,把握住中法关系对于平衡欧盟对华政策有重要意义,同时马克龙所提出的重振欧洲经济、实现数字化转型等主张也与中国有交集,具备利益可能对接的空间,未来欧盟对华政策无疑将会更多受马克龙政策思维的影响。
其次,欧洲战略自主符合中国多极化主张。从以往的外交实践来看,法中关系与法美关系具有某种程度的 “逆相关”关系。 (13) 马克龙多次在公开场合指出,欧盟需要构建和完善身份认同,需要以自己的方式和政策活跃在国际舞台上,这一追求战略自主的诉求将成为中欧关系的契机。中国与法国和欧盟都是维护多边主义的重要合作伙伴,以法国为例的欧盟国家与中国在地缘政治和安全方面不存在直接利益冲突,中欧更有立场加强对话。
再次,为中欧开展多边合作提供可能。中法两国可以加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方面的合作,履行中法两国的大国责任,尽量消除法国和欧盟对中国的偏见、误会和敌视。同时,法国在《欧盟印太合作战略》框架下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与包括中国在内国家展开合作,加强安全、气候等领域合作与对话,并通过“战略自主”以自身的价值理念来主导和牵引印太地区秩序的重构。 (14)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与之存在对接的可能,将中欧在印太地区的关系由竞争为主转变为合作为主。中法与中欧可以在基础设施建设、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等领域开展各项活动,同时满足三方战略所需,切实为印太地区的安全稳定做出贡献。
当然,应该看到马克龙的对华外交实用主义的反面,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一方面,中法中欧存在现实利益竞争。另一方面,法国对美国的独立性也存在局限。以上这些因素会在不同的语境和背景下成为中法、中欧关系发展的挑战。但总体看,马克龙连任仍然是积极因素,会给中法关系、中欧关系发展和世界格局的变化提供多领域多维度的机遇,对于中法、中欧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带来益处。
作者简介:王朔,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欧洲一体化及法国问题;武亦文,北京外国语大学北外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法国问题。
(1) 吴国庆:《法国政治史:1958—2017》,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12—14页。
(2) 数据来源于法国内政部网站,www.interieur.gouv.fr,2022-09-10。
(3) AFP,“La BCE‘surprise’de la faible croissance française”,http://bfmbusiness.bfmtv.com/monde/la⁃bce⁃surprise⁃de⁃la⁃faible⁃croissance⁃francaise⁃925391.html,2022-08-06.
(4) “Europe,vaccination,présidentielle…Emmanuel Macron se livre à nos lecteurs,”Le Parisien,https://www.leparisien.fr/politique/europe⁃vaccination⁃presidentielle⁃emmanuel⁃macron⁃se⁃livre⁃a⁃nos⁃lecteurs⁃04⁃01⁃2022⁃2KVQ3ESNSREABMTDWR25OMGWEA.php,2022-08-06.
(5) Avec vous(马克龙竞选网站),https://avecvous.fr/wp⁃content/uploads/2022/03/Emmanuel⁃Macron⁃Avec⁃Vous⁃24⁃pages.pdf,2022-08-09.
(6) 《“法国2030”科技强国计划出炉》,《欧洲时报》,2021年10月13日,http://www.oushinet.com/static/content/france/2021⁃10⁃12/897697408879046656.html,2022-08-09.
(7) France 2030,https://www.gouvernement.fr/france⁃2030,2022-08-09.
(8) Avec vous(马克龙竞选网站),https://avecvous.fr/wp⁃content/uploads/2022/03/Emmanuel⁃Macron⁃Avec⁃Vous⁃24⁃pages.pdf,2022-08-09.
(9) “Initiative pour l'EuropeUne Europe souveraine,unie,démocratique,”https://www.elysee.fr/emmanuel⁃macron/2017/09/26/initiative⁃pour⁃l⁃europe⁃discours⁃d⁃emmanuel⁃macron⁃pour⁃une⁃europe⁃souveraine⁃unie⁃democratique,2022-08-09.
(10) Bilan de la présidence française du Conseil de l'Union européenne,PRÉSIDENCE FRANÇAISE DUCONSEIL DE L'UNION EUROPÉENNE,https://presidence⁃francaise.consilium.europa.eu/fr/actualites/bilan⁃de⁃la⁃presidence⁃francaise⁃du⁃conseil⁃de⁃l⁃union⁃europeenne/,2022-08-09.
(11) 张健:《欧盟法国化趋向及其影响》,《现代国际国家关系》2022年第2期。
(12) 《欧盟重回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专家:应推动中欧投资协定重启》,商务部网站,2022年3月22日,http://chinawto.mofcom.gov.cn/article/e/r/202203/20220303287433.shtml,2022-08-09。
(13) 张宏明:《“多重关系”交互作用下的中法在非洲关系》,《西亚非洲》2019年第3期。
(14) 邢瑞利:《欧盟与美国在印太地区的战略互动探析》,《新疆社会科学》202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