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高校校长遴选办法的历史变迁研究

俄罗斯高校校长遴选办法的历史变迁研究 (1)

王陈昊志

摘要:本文以俄罗斯政府和高校的有关法令法规和文件为基础,对帝俄时期、苏联时期和俄罗斯独立以来的高校校长遴选办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帝俄时期,沙俄政府构建了负责高校校长遴选的体制机制,遴选办法在任命制和选举-任命制之间不断变动,政府在高校校长遴选中的作用不断加强。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确立了高校的校长任命制和一长负责制。戈尔巴乔夫改革期间,高校校长的遴选办法由任命制快速向选举-任命制转变。苏联解体后,在政府的规范下,俄罗斯高校校长遴选从“自由选举”转变为“可控选举”,最终形成了“分层而治”“选举-任命制和任命制相结合”的高校校长遴选制度。

关键词:俄罗斯 高校校长 遴选办法

校长在高校治理和运行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高校校长的遴选办法进行研究,能够反映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结构特点以及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互动。研究高校校长遴选办法的历史变迁,有助于展现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系统的发展趋势,增进对其发展特点的理解。

在世界主要国家中,我国学者对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高校校长遴选办法研究较多,对俄罗斯的有关研究相对不足。本文以时间为脉络,以俄罗斯国家和高校颁布的有关法令、法规和文件为基础,试对其不同历史时期高校校长的遴选办法做一研究。本文的研究范围仅限于俄罗斯的普通高校,不包括宗教院校和军事院校。

一、 帝俄时期:任命与选举之间的“钟摆”

(一) 俄罗斯高校发展早期的模式

俄罗斯历史上的第一所大学是彼得一世于1724年下令设立的科学院大学。 (2) 和科学院中学一样,该大学与彼得堡科学院同时成立,是彼得堡科学院的下属机构,也是彼得一世近代化改革的产物。在成立初期,这所学校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校长,也没有系、教研室等组织机构。作为该校的继承者,圣彼得堡大学将科学院中学首任学监约翰·彼得·科尔视为其校史上的首位校长。 (3) 因此,俄罗斯历史上的首位大学校长由科学院院长和科学院办公室共同选拔产生。 (4) 科学院大学自其成立之日起就面临着缺乏学生的困境,其各方面的活动也一直不温不火,最终于19世纪初停办,到1819年才复校。与之相比,莫斯科大学虽然成立稍晚,但不存在校史中断的问题。

1755年1月,俄国沙皇伊丽莎白签署谕令,在宣布组建莫斯科大学的同时,任命了监理人(куратор)和校长两个职位的人选。在当时,监理人是大学实际上的领导者,其职责是关注大学事务的整体情况并亲自向沙皇汇报。校长的决定须经监理人批准,其职责包括监督福利和财政,与各部门通信,同时担任教授委员会主席。 (5) 整体来看,18世纪的俄罗斯尚无负责高等教育管理的中央一级的国家机构,大学的管理人员由沙皇直接任命。校长除履行学术职责外,其作用更接近于在监理人之下行事的文职人员。

(二) 1804—1884年:政府控制的消长

1802年,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推行带有自由主义色彩的改革,成立了中央一级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国民教育部。从1804年底至1805年初,亚历山大一世分别批准了莫斯科大学、喀山大学和哈尔科夫大学等三所学校的章程。这些章程的内容区别较小,在历史上统称为《1804年大学章程》。根据《1804年大学章程》的规定,大学校长每年由编内教授组成的教授委员会选举产生,呈请学校管理总局,通过国民教育部获得沙皇任命。大学校长的权力范围不仅限于大学,还包括辖区内的所有学校。作为大学学术委员会(Совет)和理事会(Правление)的主席,校长的主要职责是维护校内秩序,监督所属人员,确保大学章程以及国民教育大臣和督学的命令得到执行,每月向督学汇报大学和所属学校的情况。此外,这一时期的俄罗斯大学设置有内部法院体系,校长兼具法官职责,有权组建大学的初级法庭。 (6) 因此在这一时期,校长的权力不仅限于行政权,而是具备了一定的司法权。《1804年大学章程》没有专门规定督学权力的章节和条款,但在大学的实际运行中,督学的影响力仍然较大。不经督学批准,任何一个大学校委会的决议都不具备法律效力。 (7)

亚历山大一世的继任者是尼古拉一世,其上台之初就遇到了俄罗斯贵族为反对专制制度而发动的十二月党人起义。与亚历山大一世相比,尼古拉一世的统治更加保守,这一特点在其批准的《1835年大学章程》中也有所体现。《1835年大学章程》取消了大学法庭,将校长任期延长至四年。校长仍然由学术委员会从编内教授中选举产生,由沙皇任命,其主要职责仍然是对内部人员进行监督和训诫。与《1804年大学章程》相比,《1835年大学章程》以专门的章节规定并扩充了督学的权力,规定大学督学由沙皇任命,负责监督大学内的所有人员,有权采取合法措施清除政治上不可靠的人。此外,如有必要,督学还可以担任大学学术委员会和理事会的主席。 (8) 因此,《1835年大学章程》以专制代替了自治,大学失去了学区内所有学校教育活动的领导权,绝对的支配权掌握在督学手中。 (9)

尼古拉一世去世后继任的沙皇是亚历山大二世。当时,俄罗斯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败暴露了其社会的一系列问题,同时激化了国内矛盾。因此,亚历山大二世上台后,开始对俄罗斯的旧体制进行改革,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成果主要是《1863年大学章程》。该章程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大学在学术和行政事务上的自主权,是帝俄时期大学自治权的顶峰,被俄罗斯学者称为是该时期“最具自由主义色彩的章程” (10) 。在这份大学章程中,督学的权力受到了明显的限制:除正常的监督职责外,他只能就大学和学区事务向学术委员会提出建议,而不能在其中担任主席。与之相比,校长的权力得到了空前的扩大:除了延续以往的产生方式、任期规定和监督职能外,该章程明确规定由校长实行对大学的直接管理,允许校长在重大紧急情况下采取超越其权限的一切必要措施,只是需要通告学术委员会、理事会和督学。 (11) 但是,《1863年大学章程》中的自由主义思想没有与专制国家的统治形式充分协调,政府依然可以通过督学对大学进行限制和影响。19世纪60年代后期,帝俄政府的教育政策开始趋向于反动保守,而国民教育部也于1874年决定对《1863年大学章程》进行重新审查。 (12)

俄罗斯帝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份大学章程是亚历山大三世批准的《1884年大学章程》。这份章程取消了校长选举,明确校长每四年由国民教育大臣从大学编内教授中选任。此外,该章程还重新扩大了督学的权力,规定督学通过校长、学术委员会、理事会或大学各系会议来管理大学。如有必要,督学有权召集学术委员会、理事会和各系会议,并在其中担任主席。 (13) 该章程一经颁布就受到了当时俄罗斯社会各界的批评,不仅没有实现防止学生运动的目的,反而让大学发展陷于停滞。迫于现实压力,帝俄政府在随后几年里对《1884年大学章程》进行了数次修改,并于1910年恢复了大学校长遴选的选举-任命制度,但整体上变动不大。

通过分析帝俄政府在1804至1884年间颁布的四份大学章程可以看到,在这一时期,俄罗斯在高等教育管理方面逐渐形成了“国民教育部—学区督学—大学校长”的垂直管理体制,逐步构建了负责高校校长遴选的体制机制。高校校长的遴选方式在任命制和选举-任命制之间不断变动,是俄罗斯历史上独特的“钟摆现象”在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缩影。整体来看,国家对高等教育系统的控制力逐渐提升,校长始终是在督学之下行事的人员,其权力由国家授予,受国家控制,其职责也侧重于监督而非管理。

二、 苏联时期:从任命制到自由选举的回归

(一) 高校校长任命制和一长负责制的确立与运行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先后颁布多道法令,在推行教育世俗化的同时,将包括私立学校在内的绝大部分学校划归教育人民委员部管理,从而实现了对高校的统一领导。1920年底至1921年初,俄共(布)召开了第一次国民教育会议,决定任命有名望且熟悉高校事务的党组织负责人为高校校长。如果缺乏合适的人选,就任命相关经验较少,但政治坚定且干劲十足的党员为副校长。 (14) 1929年11月,联共(布)中央全会在关于国民经济干部的一份决议中指出,应当以有关领导机关任命管理人员(大学校长、学院院长等)的制度来代替选举制。 (15) 在此之后直到苏联后期,苏联高校的校长不再从大学教授中产生,而是成了执行上级指令的国家官员。 (16)

20世纪30年代,为了加强人才培养与经济生产之间的联系,苏联将工学院、经济学院、农学院等部分专业高校划归对口经济部门管理,实行教育部门与经济部门的双重领导,改变了高等教育全归教育行政系统管理的局面,“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逐渐形成。1936年5月,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决定设立全联盟高等学校委员会,负责领导除军事和艺术院校以外的其他所有高校。 (17) 该委员会章程规定,委员会根据苏联及其加盟共和国有关部门的推荐任命高校校长。 (18) 在该委员会的领导下,苏联高校开始实行以校长为首的一长负责制。同年6月,苏联人民委员会和俄共(布)中央通过决定,要求高校校长必须接受过高等教育,并具备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和生产经验,同时规定高校校长的处分决定只能由人民委员会做出。 (19) 1938年9月,苏联人民委员会批准《高等学校标准规程》,规定高校校长根据所属部门的推荐,由全联盟高等学校委员会任免。高校校长同时对所属部门和全联盟高等学校委员会负责,负责领导高校的所有工作。《高等学校标准规程》的出台标志着苏联高等教育模式已告定型 (20) ,在此之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苏联高校校长的遴选办法再无较大变化。

苏联高校校长的任命制度保障了国家政策的有效执行,一方面符合俄苏高等教育的传统,另一方面与苏联的政治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国家尽早实现工业化的需求相适应。正如学者所指出的,苏联高等学校体制上的纯国家化是纯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模式的对应物。 (21)

1969年1月,苏联部长会议批准《高等学校条例》,规定校长由该校所隶属的部或主管部门从拥有学位学衔、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和业务水平最高的科学教育人员中委任。《高等学校条例》同时明确,校长主持高等学校的全部工作,并负完全的责任。高等学校校长有权以学校的名义采取行动,代表学校的一切机构和组织,具有资金调配权和一定的人事权。 (22) 这是苏联高校管理中以校长为首的一长负责制的具体体现,而一长负责制则是政府集中控制在苏联高等教育系统内的表现。在该制度下,尽管高校内部设有校务委员会和系务委员会,但这两个机构仅仅是高校民主管理的象征性成分,校长在高校管理中起着主要和直接的作用。

(二) 戈尔巴乔夫改革:高校校长选举的回归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随后提出了“民主化”“公开性”等概念并推行了激进的改革。苏联高校的校长选举正是在这一时期得以恢复。

1987年3月,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通过了《苏联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指出“时代的迫切要求是要结合扩大学校民主管理原则、自主权和首创精神,改善对干部培养、再培训和业务进修体系中的集中领导” (23) ,要求“实行高等学校领导干部和科学教育工作人员的竞争改选制,对他们的教学和科研业务水平、思想道德面貌,以及在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方面所做出的实际贡献提出更高的要求。” (24) 1987年6月,苏联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部(下文简称高教部)批准了《高等学校校长选举条例》(下文简称《选举条例》),尝试在民主、公开、自治原则的基础上遴选合适的高校领导人,苏联高校校长的遴选办法由此从严格的任命制转变为选举-任命制。根据《选举条例》的规定,高校校长在学术委员会扩大会议上以不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学术委员会扩大会议的参与者应涵盖高校内部的党团、学术、工会等重要系统,其中学生代表人数应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选举结果应上报高教部,待高教部讨论通过后,由高教部部长下达任命。《选举条例》还规定,校长候选人应为高水平科学教育工作者,通常应具有教授职称或博士学位,且应具备教学、科研和组织工作经验。在正式投票前,校长候选人要通过学术委员会扩大会议的讨论和筛选。通过筛选的候选人及其简历会在投票前公示不少于10天。如果参与投票的代表超过代表人数的三分之二,则选举结果有效。候选人须获得半数以上的赞成票才能当选。如果所有候选人的得票数均不过半数,则须再次召开会议,重新投票选举。 (25)

《选举条例》通过后,高校校长的选举工作很快在苏联各地铺开。1988年,苏共中央二月全会通过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要“建立管理国民教育的民主结构”,“广泛实行自我管理原则”,“始终不渝地实行学校及其主要分支机构负责人的选举和汇报原则”。 (26) 1989年7月,苏联国家国民教育委员会批准了《苏联高等学校暂行(标准)条例》,规定高等学校校务委员会是高等学校的最高管理机构,高等学校的全部工作由校长负责。校长由校务委员会按规定程序选举产生并报国家教委批准,同时担任校务委员会主席,任期为五年。 (27)

在苏联时期,高校校长的遴选办法经历了从任命制到选举-任命制的急剧转变。这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高校师生参与高等教育管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引起了诸多无政府现象。时任苏联国家国民教育委员会主席雅戈金在1988年的一份报告中承认,国民教育管理领域确实存在职能划分不明确的问题,部分领导“陶醉于公开性的异常气氛”,“高估集体决定的绝对正确性,同时低估内行领导者的作用”。 (28)

三、 苏联解体以后:从自由选举到“分层而治”

(一) 叶利钦时期:前所未有的自由选举

苏联解体以后,时任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开始在各领域推行“去国家化”改革,试图通过激进变革将俄罗斯“改造成一个资本主义的,或至少是以市场为主导的民主国家” (29) 。在高等教育领域,改革以“大学自治”为旗号进行,高校在校长遴选方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主权。1992年7月,《俄罗斯联邦教育法》签署生效。该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在公民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不允许任命校长 (30) ,这意味着俄罗斯高校校长的遴选办法从选举-任命制转变为选举制。

1996年8月,《俄罗斯联邦高等和大学后职业教育法》(下文简称《高等教育法》)签署生效。该法第十二条规定:高校管理根据俄罗斯联邦法律、高校示范条例和高校章程,以一长制和集体制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校长对高校实施直接管理。国立或地方高校的校长依照学校章程,在全体会议上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并报该校所属的教育管理机关批准,任期不超过五年。如果教育管理机关有充分的理由拒绝批准高校选出的校长候选人,则进行新的选举。如果校长候选人又获得了不少于三分之二的选票,则教育管理机关必须批准其任命。 (31) 这样一来,尽管俄罗斯政府在高校校长的遴选事务上增设了教育管理机关的批准环节,但高校在这方面仍然拥有和教育管理机关平等的权重。因此在这一时期,俄罗斯高校校长的遴选方式仍然是事实上的选举制。

(二) 普京时期:政府干预下的“可控选举”

1999年底,叶利钦宣布辞职,时任俄罗斯总理普京出任代总统。普京的上台适逢俄罗斯国家实力的低谷。叶利钦在高等教育领域实行的“去国家化”改革一方面给予了地方和高校充足的自主权,另一方面大幅减少了国家对高等教育系统的财政支持。这导致许多自成立之日起就依靠国家拨款运行的公立高校在20世纪90年代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资金紧张,所谓的“高考辅导”“文凭买卖”等破坏教育公平、损害高等教育声誉的现象层出不穷,高校因过度受制于市场而陷入了新的“不自主”。 (32) 此外,在垂直管理体制下习惯于完成上级任务的地方教育管理机构也缺乏高等教育管理经验,权责混乱、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时有发生。因此,普京政府上台后,开始重新加强高等教育领域的国家干预,试图在政府管理与大学自治之间构建新的平衡。

在高校校长的遴选程序上,普京于2006年7月签署法案,对《高等教育法》进行了大幅修改,重新建立了公立高校校长遴选的选举-任命制度,同时增加了对公立高校校长候选人的资格审查程序。修改后的《高等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国立或地方高校根据其章程推荐的校长候选人,由政府有关部门或地方行政机关下属的资格审查委员会进行审查。资格审查委员会通常由两部分人组成:50%的成员是与高校同级别的国家权力机构的代表,另50%的成员是高等和大学后职业教育系统的代表。 (33) 因此,按照新修订的《高等教育法》,俄罗斯公立高校校长遴选要经过如下程序:首先,高校根据其章程推荐数名校长候选人接受相应级别资格审查委员会的审查,然后在全体大会上以无记名投票的形式从通过审查的候选人中选出新一任校长。选举完成后,校长再与高校所属的政府部门或地方行政机关签订为期不超过五年的劳动合同。根据新的《高等教育法》,资格审查委员会对高校校长选举的影响仅限于对校长候选人的资格审查,并不直接干预校长候选人的推荐和选举过程。借用该时期兴起的“可控民主”概念,这种高校校长遴选方式可以被称为“可控选举”,即高校依然保留有选举校长的权力,但所有参与选举的候选人都必须提前获得国家权力部门的认可。

(三) 2012年《俄罗斯联邦教育法》:走向“分层而治”

2012年12月,俄罗斯通过了现行的《俄罗斯联邦教育法》(下文简称《2012年教育法》)。该法整合了包括《高等教育法》在内的多部法律法规,对教育领域的社会关系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规范。《2012年教育法》第五十一条第一款规定,高校领导的遴选要符合俄罗斯联邦法律和各高校章程的规定。 (34) 根据学校类型的不同,当前俄罗斯高校校长的遴选有以下四种形式(见表1)。

表1 俄罗斯高校校长遴选方式

1. 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以下简称莫斯科大学)和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以下简称圣彼得堡大学)的校长由俄罗斯联邦总统直接任命,不进行选举

这种校长遴选方式的法律依据是2009年11月通过的《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和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法》。该法第二条规定,俄罗斯联邦政府以俄罗斯联邦的名义作为莫斯科大学和圣彼得堡大学的举办者,两校校长由俄罗斯联邦总统任命和解雇,任期不超过五年,可以连任。F (35) 值得注意的是,自2009年以来,莫斯科大学和圣彼得堡大学的校长均以连任形式产生:现任莫斯科大学校长萨多夫尼奇自1992年起一直连任至今,而圣彼得堡大学校长科罗巴切夫则于2008年当选,并分别于2014年和2019年获得了总统的连任任命。有鉴于两校章程都只规定了本校校长由俄罗斯联邦总统任命,且都取消了其代表大会选举校长的职能,因此未来两校校长新人选的产生方式目前仍未可知。

2. 联邦大学的校长由俄罗斯联邦政府任命,不进行选举

联邦大学是俄罗斯通过合并既有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的新型高校,在俄罗斯高等教育“金字塔”中仅次于莫斯科大学和圣彼得堡大学。截至2022年12月,俄罗斯已经在其境内的8个联邦区设立了10所联邦大学。联邦大学的校长由俄罗斯联邦政府从各高校理事会(Наблюдательный совет)推荐并按规定程序通过资格审查的候选人中任命,任期不超过五年。获得任命的联邦大学校长与俄罗斯联邦政府签订劳动合同。一般情况下,联邦大学的理事会由5—11人组成,其成员通常是高校所属部门、俄联邦国有资产管理局及其他国家和地方机构、卓越社会人士、高校教职工的代表。校长不得成为理事会成员,在理事会会议上只有参会权和发言权。此外,当前俄罗斯部分重点高校(如高等经济大学、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南乌拉尔国立大学等)的校长也是通过类似的方式遴选产生,由俄罗斯联邦政府任命,不进行选举。

3. 大部分公立高校(如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沃罗涅日国立大学)的校长由师生全体大会(以下简称全体大会)选举产生,并经所属部门批准

此类高校通常会在其章程中明确指出,学校的举办者及财产所有者是俄罗斯联邦,高校所属部门(如科学和高等教育部、外交部、交通部等)以俄罗斯联邦的名义实施学校举办者的功能和职权,其中包括与校长签订和解除劳动合同。在此类高校,校长直接负责学校的日常管理,统筹领导学校的教学、科研、财务等工作。校长在全体大会上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任期为五年,其候选人须按规定程序通过资格审查。一般情况下,学术委员会是此类高校校长选举的组织机构,负责规定校长候选人的推荐(自荐)程序以及校长选举的期限和流程。校长选举的具体日期须经高校所属部门同意。

4. 私立高校的校长通常由举办者根据俄罗斯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任命和解聘,任期一般为五年

综上所述,当前俄罗斯高校校长的遴选制度呈现出了“分层而治”的特点:在其庞大的公立高等教育系统中,大部分高校的校长由本校全体大会选举产生并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任命,而位于高等教育“金字塔”上层的联邦大学以及莫斯科大学和圣彼得堡大学的校长则分别由联邦政府和总统任命,不再进行选举。这一方面体现了普京政府在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国家主义思想,即强调国家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作用,强化国家对高等学校的管理与指导;另一方面避免了过多的干预和彻底的控制,为高校保留了一定程度的自主权。

四、 结语与启示

回顾俄罗斯高校校长遴选办法的历史变迁,在俄罗斯高校诞生以来的绝大部分时期,俄罗斯政府既是高校校长遴选的组织者和规范者,又是俄罗斯高校校长的任命者。虽然在部分历史时期,俄罗斯高校校长的遴选办法包括了选举环节,但是选举出的校长必须获得政府认可,接受政府任命。只有在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独立后的短暂历史时期里,在特殊的社会政治背景下,俄罗斯才实行了事实上的高校校长选举制度。在除此以外的所有历史时期,俄罗斯高校校长的遴选方式或为任命制,或为选举-任命制,或为二者的结合。这表明政府规范、参与甚至主导高校校长遴选是俄罗斯高等教育的传统,这是当前俄罗斯大部分高校校长由政府任命的历史依据。

苏联后期,在戈尔巴乔夫打着“民主化”“公开性”的旗号进行的所谓“改革”中,俄罗斯高校重新获得了校长选举权。这主要是特殊历史时期国家让渡权力的结果,而非源自俄罗斯高校的自治传统或高等教育界的争取。俄罗斯独立后,俄罗斯高校在校长遴选方面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校长遴选在一定时期内转变为了事实上的自由选举。然而,这种自主权的扩大既没有得到长期维持,也没有带来高等教育领域的善治。普京政府上台后,很快就重新加强了高等教育领域的国家干预,通过修改《高等教育法》、设立针对高校校长候选人的资格审查委员会等措施重新建立了高校校长的选举-任命制度,从而实现了对传统的回归,体现了政府干预和历史传统对俄罗斯高校校长遴选办法的重要影响。

作者简介:王陈昊志,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1) 感谢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蒋凯教授在本文修改过程中提出的宝贵意见。本文文责由作者承担。

(2) 俄罗斯历史上的第一所高等学校是始建于1687年的斯拉夫-希腊-拉丁学院,其性质是宗教学校。科学院大学既是俄罗斯历史上的第一所大学,也是第一所世俗高等学校。

(3) Во главе //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2015. №2. С. 12—39.

(4) Николаев А. Б. О формировании состава директоров средних школ в дореволюционной России(1725—1917 гг.)// Universum:Вестник Герценов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2011. №3. С. 66—80.

(5) Костышин Д. Н. История Москов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вторая половина XVIII-начало XIX века):сборник документов(1754—1804):Т. 1:1754—1755. М.:Academia,2006.-С. 127.

(6) Высочайше утверждённый Устав Императорского Москов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 Полное собрание законов Российской Империи. Собрание Первое. Том XXVIII. 1804—1805 гг.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Типография Второго отделения Собственной Его Императорского Величества канцелярии,1830. С. 572.

(7) 关慧颖:《19世纪的俄国大学及大学章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2014,第25页。

(8) Высочайше утверждённый Общий Устав Императорских Российских Университетов // Полное собрание законов Российской Империи. Собрание Второе. Том X. Отделение 1. 1835 г.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Типография Второго отделения Собственной Его Императорского Величества канцелярии,1836. С. 846—847.

(9) Князев Е. А. Автономия и авторитарность. Реформы высшей школы России XVII-начало ХХ вв.:курс лекций. М.:Русайнс,2020. С. 101—102.

(10) Новиков М. В.,Перфилова Т. Б. Университетский устав 1863 г.:пределы академического самоуправления // Ярославский педагогический вестник. 2013. №4. С. 18—31.

(11) Высочайше утверждённый Общий Устав Императорских Российских Университетов // Полное собрание законов Российской Империи. Собрание Второе. Том XXXVIII. Отделение 1. 1863 г.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Типография Второго отделения Собственной Его Императорского Величества канцелярии,1866. С. 625—626.

(12) 李莉:《大学与政府——俄罗斯高等教育与国家崛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46页。

(13) Высочайше утверждённый Общий Устав Императорских Российских Университетов // Полное собрание законов Российской Империи. Собрание Третье. Том IV. 1884 г.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ая типография,1887. С. 458—459.

(14) Институт планирования и организации народно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Директивы ВКП(б)по вопросам просвещения:Вопросы народного просвещения в основных директивах съездов,конференций,совещаний ЦК и ЦКК ВКП(б). М.:ОГИЗ,1931. С. 354.

(15) 《关于国民经济干部》,见《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四分册,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第81页。

(16) Лагно А. Р. Институт ректорства в Московском университете1920-х-1930-х гг. //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управление. Электронный вестник. 2011. №29. URL:https://cyberleninka.ru/article/n/institut⁃rektorstva⁃v⁃moskovskom⁃universitete1920⁃h⁃1930⁃h⁃gg(дата обращения:05.12.2022).

(17) Об образовании Всесоюзного Комитета по Высшей Школе при СНК Союза ССР // Собрание законов и распоряжений Рабоче-Крестьянского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а Союза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 за 1936 г. Москва:[Б. и.],1946. С. 402.

(18) Положение о Всесоюзном Комитете по Делам Высшей Школы при СНК Союза ССР // Собрание законов и распоряжений Рабоче-Крестьянского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а Союза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 за 1936 г. Москва:[Б. и.],1946. С. 717.

(19) О работе высших учебных заведений и о руководстве высшей школой // Собрание законов и распоряжений Рабоче-Крестьянского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а Союза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 за 1936 г. Москва:[Б. и.],1946. С. 515-516.

 〔苏〕帕纳钦:《苏联教育管理》,季亚平、唐承卓、张蕙、陈国俊译,合肥:安徽教育学院,1982,第99页。

(20) 王义高、肖甦:《苏联教育70年成败》,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第130页。

(21) 王义高、肖甦:《苏联教育70年成败》,第452页。

(22)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苏联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法令汇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第154页。

(23) 吕达、周满生:《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苏联—俄罗斯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第71页。

(24) 吕达、周满生:《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苏联—俄罗斯卷)》,第68页。

(25) 张坚:《苏联高校的校长选举》,《苏联问题参考资料》1988年第5期。

(26) 吕达、周满生:《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苏联—俄罗斯卷)》,第104页。

(27) 周文智、赵玮:《苏联高等学校暂行(标准)条例》,《外国教育动态》1990年第2期。

(28) 吕达、周满生:《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苏联—俄罗斯卷)》,第139页。

(29) 〔美〕梁赞诺夫斯基、斯坦伯格:《俄罗斯史(第7版)》,杨烨、卿文辉主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第599页。

(30) 吕达、周满生:《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苏联—俄罗斯卷)》,第243页。

(31) Федеральный закон от 22 августа 1996 г. N 125-ФЗ“О высшем и послевузовском 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URL:http://mrcpk.tti.sfedu.ru/docs/law_vpvo.htm(дата обращения:18.11.2022).

(32) 肖甦:《俄罗斯高考辅导业消费透视》,《教育与经济》2003年第3期。

 李莉:《俄罗斯高等教育体制变革:“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融合》,《俄罗斯学刊》2013年第3期。

(33) Федеральный закон от 22.08.1996 N 125-ФЗ(ред. от 03.12.2011)“О высшем и послевузовском 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 изм. и доп.,вступающими в силу с 01.02.2012). URL:https://legalacts.ru/doc/federalnyi⁃zakon⁃ot⁃22081996⁃n⁃125⁃fz⁃s/(дата обращения:18.11.2022).

(34) Статья 51. Правовой статус руководителя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ой организации. Президент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ой организации высше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Федерального закона от 29.12.2012 N 273-ФЗ(ред. от 07.10.2022)“Об образовании в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с изм. и доп.,вступ. в силу с 13.10.2022). URL:https://legalacts.ru/doc/273_FZ⁃ob⁃obrazovanii/glava⁃5/statja⁃51/(дата обращения:18.11.2022).

(35) Федеральный закон от 10.11.2009 N 259-ФЗ(ред. от 02.07.2021)"О Московском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м университете имени М.В. Ломоносова и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ском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м университете"(с изм. и доп.,вступ. в силу с 01.09.2021)URL:https://legalacts.ru/doc/federalnyi⁃zakon⁃ot⁃10112009⁃n⁃259⁃fz⁃o/(дата обращения:18.1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