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海陆枢纽的生命史——评菲利普·鲍灵《风之帝国:亚洲大群岛的全球角色》
王胤兆
直至1509年,葡萄牙人为寻觅风靡欧洲的热带香料产地,顺着航海先驱达·伽马开辟的东方航线到达苏门答腊岛的比迪尔(今印度尼西亚实格里)和巴塞(临近今印度尼西亚司马威),欧洲才第一次真正踏足东南亚这片充满神秘感的“风下之地”。 (1) 即便欧洲人晚近才与东南亚建立直接联系,“东南亚”(Southeast Asia)和“海洋东南亚”(Maritime Southeast Asia)也是两次世界大战及冷战之后才被广泛使用的地理名词,但是,这片被当地语言称作“努山塔里亚”(Nusantaria,即海洋东南亚)的广袤区域早在13世纪就已经形成了繁荣的区域贸易体系 (2) ,因其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并连接海陆两大板块的区位扮演着全球枢纽角色。《风之帝国:亚洲大群岛的全球角色》正是这样一部致力于超越欧洲中心主义视角,以海洋东南亚内部演化和对外交流进程为线索写就的区域生命史。 (3)
该书的作者是英国记者兼作家菲利普·鲍灵(Philip Bowring),鲍灵曾长期活跃于亚洲的新闻评论界。退休以后,鲍灵重拾历史研究的兴趣,将目光转向早期亚洲的海洋史和对外交流史,本书的出版引起了东南亚地区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包括二十七个章节。第一部分包含第一至第五章,从地区整体史的角度介绍了海洋东南亚的生命起源,包括地理构造、气候特征以及交融激荡的多元文化基因;第二部分包含第六至第二十二章,以列国志的形式分别介绍了曾在该地区产生重大影响的政权与文明,描绘了海洋东南亚繁荣发展的青壮年时期;第三部分包含第二十三至第二十七章,作者再次回到区域视角审视海洋东南亚进入现代以来的挫折与新生,从审慎乐观的态度出发对该地区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一、 列国与枢纽:海洋东南亚的生命历程
阿尔君·阿帕杜莱(Arjun Appadurai)提出了“社会生命”概念(social life),认为“物”像人一样拥有社会生命,其属性并非由自然特征决定,而是由社会互动决定。 (4) 区域(region)作为若干国家的集合,同样可以被视为不断演化之中的社会生命,内部行为体的互动交流以及与外部世界的邂逅碰撞构成了生命意义的关键要素。虽然作者并未在书中着意任何理论建构,但是其对海洋东南亚发展历程的书写却清晰地展现出以起源、繁荣、挫折与新生为主轴的社会生命史线索。
首先,作者从地理、气候和文化等角度概述了海洋东南亚的生命起源。东南亚地区原属于冈瓦纳大陆的一部分,在几百万年前经历分裂和北移大致才形成今天的区位。距今两万至七千年前,海平面上升淹没了巽他陆架的大部分地区,形成星罗棋布的马来群岛。作为生活的最大族群,南岛语族大约在六千年前从中国大陆的闽浙一带向台湾迁徙,最后散布至包括马来群岛、太平洋诸岛和马达加斯岛的广阔地区。其迁移扩散为海洋东南亚带来了今日随处可见的稻米耕作、嚼食槟榔和装饰陶器制作等生活习俗。海洋东南亚也被称为“风下之地” (5) ,印度洋盛行的季风是塑造该地区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季风与洋流帮助该地区居民较早发展出成熟的造船与航海技术,并得以开辟与东亚、西亚和非洲等地区海上航路,开展以香料、矿物、木材和其他热带物产为主体的海上贸易。随着东西之间贸易的发展,以扶南为代表的大型国家在泰国湾与安达曼海之间的区域崛起。同时,海洋商路同样成为引进新思想的通道,印度教和佛教先后传入海洋东南亚地区,该地区逐渐形成了诸多使用南岛语和梵语的印度化国家。
其次,作者描绘了海洋东南亚作为列国云集的群岛以及全球海陆枢纽的历史图景。在欧洲人对东南亚进行殖民以前,该地区曾经涌现出诸多繁荣的早期国家,其中包括东南亚地区首屈一指的贸易帝国室利佛逝、善于建造大型佛教浮屠的爪哇王国、起源于印度的军事强国泰米尔王国、长于水稻种植的中南半岛印度化国家占婆王国、南岛语族在非洲的孑遗马达加斯加地区、香料贸易中心满者伯夷王国、扼守两洋咽喉要冲的马六甲王国、坚守海洋法治与自由的望加锡与武吉士、游走于“努山塔里亚”与欧洲殖民者之间的苏禄王国……除此之外,还有对海洋东南亚地区产生深远影响的域外大国,比如中国、印度,以及近代以来用贸易与火器征服该地区的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与英国。长久以来,海洋东南亚一直是国家与文明的马赛克拼贴画,但从更宏观的区域视角来看,海洋东南亚无愧于海洋与大陆之间、东西文明之间的枢纽辐辏之地。在近代之前,海洋东南亚就已经连接起东亚、南亚、西亚于东非之间的贸易路线。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更是直接促成了欧洲与亚洲在该地区的相遇。历史上,海洋东南亚的兴衰与全球贸易网络紧密相关,一方面全球贸易促进了该地区的繁荣和现代化,另一方面航路贯通也使得殖民者不断西来,造成近代以来东南亚沦为边缘地区的命运。
最后,作者回顾了海洋东南亚进入现代化以来经历的挫折与新生。随着欧洲对香料等商品的需求不断扩大,双方之间的自由贸易逐渐发展为欧洲主导的垄断贸易,荷兰、英国相继建立专门面向亚洲贸易并具有准国家职能的东印度公司。在此过程中,海洋东南亚国家间不断内讧,频繁与外部势力建立同盟关系,加之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开始加快向该地区的传播,使之出现了被作者称为“认同危机”的分裂趋向。经历了17—19世纪的漫长争夺与博弈,欧洲国家在东南亚的殖民格局大抵形成,荷兰人确立了对爪哇的统治权,法国则控制了大部分的中南半岛,英国则通过1824年的《英荷条约》攫取了咽喉要道马六甲,一跃成为该地区的领头羊。18—19世纪,随着接连不断的移民潮,华人在海洋东南亚的影响力不断增加。华人在当地开办公司,管理种植园,通过掌握贸易网络,成为推动东南亚走向现代化的另一股重要力量。最后,作者用“自由”与“恐惧”表达了他对“努山塔里亚”未来的展望。他认为该地区曾先后因为殖民扩张、意识形态分歧和民族主义运动陷入分裂的境地,成为依赖外部力量的“边缘地带”,但自20世纪后期,基于东南亚的身份认同正在逐渐形成,直至今日依然欣欣向荣。虽然大国竞争的回归为该地区投下了一丝恐惧的阴霾,但是自由与自主仍将是该地区永恒不变的追求。
二、 区域与全球:海洋东南亚的历史书写
法国“年鉴学派”的史学巨擘费尔南德·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曾在《菲利普二世时期的地中海和地中海地区》一书中把16世纪后半期即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在位时期(1556—1598年)的地中海世界当作一个整体,并综合运用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视角加以考察,开创了地区整体史研究的范式。“东南亚”作为二战以后才被广泛使用的地理空间概念,东南亚区域史学研究深受“后殖民冲突”与“民族国家”等叙事方式影响,去殖民视角与现代化视角被广泛应用。 (6) 另外,21世纪以来全球史视角的区域研究开始兴起,区域与全球的联系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点。
在《风之帝国》出版以前,已有许多学者尝试从上述角度重建海洋东南亚的历史叙事。弗朗索瓦·吉普鲁(François Gipouloux)借鉴了布罗代尔的研究,进一步阐发了“亚洲地中海”的概念。吉普鲁描绘了一幅以中国南海、东海与日本海等东亚海洋水体为中心,各港口城市为外围连接点的区域图景。在此基础上,作者探讨了该区域如何通过重要港口、商业组织和贸易网络取得13—21世纪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关键地位。 (7) 乔万尼·阿里吉(Giovanni Arrighi)等学者指出,东亚区域内部的交换和联系,包括移民、私人贸易与朝贡贸易体系,决定了东亚成为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政治经济联合体,与它所嵌入的全球交往体系有明显不同。 (8) 杜赞奇(Prasenjit Duara)曾提出“区域亚洲”概念,他认为“区域亚洲”首先是根植于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贸易通道,自下而上形成的非线性历史概念。从地理单位到社会单位的“区域化”过程中,知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9) 罗德里希·普塔克(Roderich Ptak)提出了“海洋共相”(Maritime Universals),即类似布罗代尔“地中海”概念的基本要素条件或者最低标准。根据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中国、中南半岛国家和马来群岛国家共同构成了“环中国南海区域”,它可以作为这一地缘概念的研究原型。 (10) 上田信则揭示了海洋联系起来的中国、东南亚、日本和欧洲的同时代性,并从海洋与陆地两种秩序互动的角度展示了欧亚空间的变化。另外,他还以中国与“海洋亚洲”之间的分合为线索,探讨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角色的变迁及其对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的深刻影响。 (11) 安东尼·瑞德(Anthony Reid)在2015年出版的《东南亚史:危险而关键的十字路口》是这一趋势的代表性作品。在本书中作者延续了布罗代尔“长时段”“全领域”的研究范式,从环境、宗教、社会、文化、人口和思想角度剖析了东南亚作为一个整体近两千年的历史。同时,运用全球史视角展现了东南亚作为全球体系的“十字路口”,如何在与其他区域的互动中经历塑造与被塑造的历史过程。 (12)
与之相比,《风之帝国》一书涵盖了从地理到人文,从族群到国家,从区域到全球的视角,不仅展现了以上几种研究传统的汇流,并呼应了近年来海洋东南亚历史研究的趋势。从历史书写的角度看,本书作为一家之言具有一定创新意义,但仍具有许多不足之处。首先,本书对中国在海洋东南亚的角色理解具有一定偏差。虽然本书中对中国的角色着墨甚多,在书中单列两章描写郑和下西洋与华人经略东南亚的历史,但是作者有意将中国定位为该区域的“局外人”,过分突出了中国与该地区族群之间的竞争关系,而忽视了中国与海洋东南亚之间互利共存、彼此交融的积极因素。其次,作者过分强调海洋东南亚地区的“海洋性”,忽略了该地区跨越海陆的二元特征。虽然该地区大部分地形属于群岛地貌,生活在此的居民依赖航海发展对外贸易,但是沿海地区和群岛地区不是独立的经济单位,其粮食供应、劳动力来源依赖陆地与半岛地区的供应,两者具有紧密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联系。正如瑞德指出的,“对于15世纪的马六甲、17世纪的大泥……城市而言,如果没有这些新源地不断供应出口大米,他们将很难维系下去”。 (13)
三、 亚太与印太:海洋东南亚的未来展望
作者在序言中声明自己无意预测“努山塔里亚”的未来,只是希望通过重新梳理该地区的历史经纬将其发展线索重新置于全球史观之下。但在本书最后一章“自由、恐惧与未来”中,作者还是选择以古喻今,用以两条线索将海洋东南亚的历史与未来串联起来。首先,在政治层面,作者认为海洋东南亚的历史发展可以归纳为外来力量与本土自主之间的博弈。作者通过引用19世纪的菲律宾民族主义者何塞·黎刹《起义者》《不许犯我》等小说中的片段,反映了自主抗争精神在东南亚近现代历史中的重要推动作用。其次,在思想层面,作者认为海洋东南亚先后经历了一元普世思想的冲击以及本土多元性的觉醒的过程。作者将古代的基督教与伊斯兰教、近代的自由主义与共产主义思想视为对该地区影响最大的一元普世思想。虽然以上思潮在东南亚精神世界的建构中曾经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是也使东南亚思想文化的本土性、多元性隐而不彰。因此,作者认为海洋东南亚地区的未来应该找回本土认同,对传统进行批判的继承,从而重建思想文化的主体性。
回身现实,面对近年来兴起的“亚太”与“印太”之争,东南亚又一次站在了选择本土自主/边缘追随、一元对立/多元共存的十字路口上。“亚太”与“印太”仅一字之差,背后却反映了不同的区域秩序观念。“印太”是近年来美国战略学界率先提出的地缘政治概念,旨在以符合美国战略利益的方式,以海洋和海上通道整合西太平洋与印度洋所涉范围内的广阔地区。“印太”概念提出以来,受到日本、印度、澳大利亚以及部分海洋东南亚国家的呼应。“亚太”一词在政治上的生发则由来已久。冷战后在“亚太”的框架下,东南亚国家不仅参与了亚太经合组织(APEC)等区域合作组织,还通过自身的实践与引领建立了以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为中心的区域体系,东盟地区论坛(ARF)、东亚峰会(EAS)、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都是在这一理念下诞生的区域合作成果。
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国家通过“印太战略”强势介入地区秩序塑造进程,东南亚国家一方面通过柔性的呼应与融入化解地区秩序走向应对抗的风险,另一方面仍然坚持使用“亚太”概念以此维护东盟的主体性和地区秩序的包容性。2018年,印度尼西亚提出“印尼的印太合作构想”(Indonesia's Indo⁃Pacific Cooperation Concept),在强调维护东盟中心地位和印尼的主体性的同时,重视与美国在海洋、防务等方面开展“开放、透明”的合作,并强调在“尊重国际法”的前提下与中国发展经贸关系。2019年,东盟推出“东盟印度-太平洋展望”(ASEAN Outlook on the Indo⁃Pacific)发展路线图。作为回应美国等国家“印太战略”的替代性话语,该文件反映了东南亚国家对“印太”地区的自主理解,并着重强调了东盟中心地位、地区秩序的开放与包容等原则。2022年初,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访问美国,在接受采访时李显龙使用“亚太”一词的频率大大高于“印太”,并在对地区秩序愿景的阐述中着重强调“自由”“包容”“开放”。
展望未来,无论是拥抱“印太”还是坚守“亚太”,“努山塔里亚”地区的国家仍将在地区秩序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连接全球各大板块的海陆枢纽,海洋东南亚的兴衰系于整体世界的发展;作为具有独特生命活力的地区,海洋东南亚的未来同样需要“反求诸己”,通过团结克服挑战,通过自我觉醒摆脱边缘与“失语者”的命运。
作者简介:王胤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
(1) 〔澳〕安东尼·瑞德:《东南亚史:危险而关键的十字路口》,宋婉贞、张振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36页。
(2) 〔美〕珍妮特·阿布卢格霍德:《欧洲霸权之前:1250—1350年的世界体系》,杜宪兵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43页。
(3) 〔英〕菲利普·鲍灵:《风之帝国:亚洲大群岛的全球角色》,冯奕达译,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21年。
(4) Arjun Appadurai,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Commodities in Cultural Perspectiv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p3.
(5) 〔澳〕安东尼·瑞德:《东南亚的贸易时代1450—1680第一卷》,吴小安、孙来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7页。
(6) 张云:《东南亚史的编撰:从区域史观到全球史观》,《史学理论研究》2019年第3期。
(7) 〔法〕弗朗索瓦·吉普鲁:《亚洲的地中海:13—21世纪的中国、日本、东南亚商埠圈与贸易圈》,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14年。
(8) 〔美〕乔万尼·阿里吉、〔日〕滨下武志、〔美〕马克·赛尔登:《东亚的复兴:以500年、150年和50年为视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9) Prasenjit Duara,Viren Murthy,and Andrew Sartori,eds,A companion to global historical thought,Chichester:John Wiley & Sons,2014,pp.1—5.
(10) 〔德〕罗德里希·普塔克:《北部湾:小地中海?》,《海洋史研究》2014年第1期。〔德〕罗德里希·普塔克:《海上丝绸之路》,史敏岳译,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9年。
(11) 〔日〕上田信:《海与帝国:明清时代》,高莹莹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12) 〔澳〕安东尼·瑞德:《东南亚史:危险而关键的十字路口》。
(13) 〔澳〕安东尼·瑞德:《东南亚史:危险而关键的十字路口》,第1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