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书刊目录

引用书刊目录

埃亨,艾米利(Ahern,Emily. 1973):《一个中国村庄中对亡者的崇拜》,斯坦福。

阿里,马克(Allee,Mark A. 1985):《官印:19世纪时台湾的县政府与地方领袖》,未发表论文,宾西法尼亚大学。

天野元之助(1936):《苛捐杂税下的河北农村》,见《满铁调查月报》第16卷第4—5号。

天野元之助(1942):《支那农业经济论》,第2卷,东京。

马场毅(1984):《山东抗日根据地的财政管理问题》,见《史观》(日文)第110期。

贝克,休(Baker Hugh D. R. 1979):《中国的家庭与亲属关系》,纽约。

伯格森,艾伯特(Bergesen,Albert,ed,1980):《现代世界体系研究》,伦敦。

比安科,卢西恩(Bianco,Lucien. 1975):《农民与革命》,见《农村研究杂志》第3卷第2期。

布劳代尔,皮埃尔(Bourdieu,Pierre. 1977):《简明行为理论》,英国,剑桥。

布朗,鲁道夫(Braun Rudolf. 1975):《赋税,社会政治结构和国家政权建设:大不列颠与勃兰登堡时期的普鲁士》,见查尔斯·蒂利(Charles Tilly)编《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普林斯顿。

布林姆,约翰(Brim,John A. 1974):《香港的村庄公庙》,见亚瑟·沃尔夫(Arthur Wolf)编《中国社会的宗教和宗教仪式》,斯坦福。

卡拉基,托马斯(Callaghy,Thomas M. 1984):《国家与社会的斗争:对扎伊尔的比较研究》,纽约。

张(Chang,C. M. 1934):《中国地方政府之开支》,见《中国经济月刊》第7卷第6期。

《昌黎县志》,1933年。

陈菊人(1934):《定县田赋现状》,见《民间半月刊》第1卷第4期。

陈寿(1973):《三国志》,北京。

陈永发(1979):《战时盗匪与他们的地方对手:盗匪与秘密会社》,见苏珊·曼·琼斯(Susan Mann Jones)编:《远东研究中心论文集》第3集,芝加哥大学。

瞿同祖(1969):《清代地方政府》,斯坦福。

《中国农村惯行调查》(日文),1981年,6卷,东京。

柯文,梅伦(Cohen,Myron. 1976):《联家与分家:台湾的家庭》,纽约。

克雷西,乔治(Cressey,George B. 1934):《中国的地理基础》,纽约。

(戴维·)克鲁克和(伊莎贝尔·)克鲁克(Crook,David,and lsabel, Crook. 1959):《一个中国村庄的革命:十里店》,伦敦。

《大清历朝实录》,1937年,沈阳。

《大清律例增修统纂集成》,1908年,上海。

丹泥林,杰里(Dennerline,Jerry. 1975):《财政改革与地方控制:战乱中的官—绅联盟》,见魏菲德和卡罗林·格兰特(Frederic Wakeman,Jr,and Carolyn Grant)编:《晚清之冲突与控制》,伯克利,加州。

丁达(Ding Da. 1931):《中国乡村经济的瓦解》(日文译本),大连。

杜赞奇(Duara,Prasenjit. 1983):《华北乡村社会中的权力,1900—1940》,哈佛大学博士论文。

杜赞奇(1987):《国家政权内卷化:对华北地方财政之研究,1911—1935》,见《社会与历史比较研究》第29卷第1期。

易劳逸(Eastman,Lloyd. 1975):《流产的革命: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1927—1937》,坎布里奇,麻省。

艾伯瑞,帕翠莎(Ebrey,Patricia. 1984):《宋代的家庭概念》,见《亚洲研究杂志》第43卷第2期。

艾森施塔特和路易斯·罗尼杰(Eisenstadt,S. N. and Louis Roniger. 1980):《社会交换中的保护人与被保护人关系》,见《社会与历史比较研究》第22卷第1期。

伊来亚森,西加特(Eliassen,Sigurd. 1955):《龙王河》,伦敦。

《恩县志》,1909年。

方显廷(1938)编:《中国经济研究》,长沙。

法默,爱德华(Farmer,Edward L. 1976):《明初政府:迁都过程》,坎布里奇,麻省。

福尔,戴维(Faure,David,1986):《中国乡村社会结构:香港新界的宗族与村庄》,香港。

费孝通(1976):《中国之农家生活:对长江流域乡村生活的实地研究》,纽约。

冯华德(1933):《旅涿见闻杂记》,见(天津)《大公报》1933年5月24日。

冯华德(1934):《河北省地方财政开支》,见《中国经济月刊》第7卷第12期。

冯华德(1935):《县地方行政之财政基础》,见《政治经济学报》第3卷第4期。

冯华德(1938a):《河北省高阳县的乡村财政》,见方显廷编《中国经济研究》(写于1932年)。

冯华德(1938b):《河北省县财政支出之分析》,见方显廷编《中国经济研究》(写于1934年)。

冯华德(1938c):《河北省牙税性质之演变》,见方显廷编《中国经济研究》。

冯华德(1938d):《农民田赋负担的一个实例》,见方显廷编《中国经济研究》。

冯华德(1938e):《吾国县收入制度之特征》,见方显廷编《中国经济研究》(写于1935年)。

冯华德和李陵(1936):《河北省定县之田赋》,见《政治经济学报》第4卷第3期。

冯治王,斯蒂芬(Feutchwang,Stephan. 1977):《文庙与城隍》,见施坚雅(G. William Skinner)编:《晚清之城市》,斯坦福,加州。

福奇,米歇尔(Foucault,Michel. 1979a):《法纪与惩罚:监狱的诞生》,纽约。

福奇,米歇尔(1979b):《性史》,第1卷,《概述》,伦敦。

弗雷德曼,莫里斯(Freedman,Maurice. 1966):《中国之宗族与社会:福建和广东》,伦敦。

弗雷德曼,莫里斯(1979):《中国社会研究》,斯坦福,加州。

古岛和雄(1982):《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东京。

加林,贝纳德(Gallin,Bernard. 1966):《新兴:一个变迁中的台湾村庄》,伯克利,加州。

甘布尔,西尼(Gamble,Sidney D. 1944):《新庄:对一个中国村庄财政的研究》,见《哈佛亚洲研究杂志》第8卷第1期。

甘布尔,西尼(1963):《华北村庄:1933年前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伯克利,加州。

甘布尔,西尼(1968):《定县,一个华北乡村社会》,斯坦福,加州。

吉尔茨,克利福德(Geertz,Clifford. 1963):《农业内卷: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伯克利,加州。

吉赛特,布兰德利·肯特(Geissert,Bradley Kent. 1979):《权力与社会:国民党与江苏省地方精英,1924—1937》,弗吉尼亚大学博士论文。

盖尔纳和沃特伯里(Gellner,Ernest. and J. Waterbury,eds. 1977)编:《中世纪社会中的保护人和被保护者》,伦敦。

古尔德纳,阿尔文(Goutdner,Alvin. 1977):《互惠关系简说》,见施密特(S. W. Schmidt et. al. ,eds. )等编:《朋友,追随者及宗派》,伯克利,加州。

葛兰西,安东尼(Gramsci. Antonio. 1971):《狱中笔记》,霍尔和史密斯(Quentin Hoareand Greoffrey Nowell Smith)编辑并翻译,纽约。

格鲁塔,威罗姆(Grootaers,Willem A. 1951):《宣化附近的乡村庙宇:其神像与历史》,见《民俗研究》第10卷第1期。

格罗夫,林达(Grove,Linda. 1975):《革命中的乡村社会,高阳县,1910—1947》,加州大学(伯克利)博士论文。

顾猛(1933):《崩溃过程中之河北农村》,见《中国经济》第1卷第4—5期。

哈特福德,卡瑟林(Hartford,Kathleen J. 1980):《循序渐进:晋察冀边区的改革、对抗和革命,1937—1945》,斯坦福大学博士论文。

旗田巍(1976):《中国村落与共同体理论》,东京。

哈耶斯,詹姆斯(Hayes,James. 1977):《香港地区,1850—1911》,英国,肯特。

《河北省各县概况一见》,1934年。

《河北省获鹿县田赋计算说明书》,1941年,见《满铁调查月报》第21卷第3期。

平野义太郎(1944):《会,会首,村长》,见《支那惯行调查汇报》第1—2号,东京。

何炳棣(1959):《中国人口研究,1368—1953》,坎布里奇,麻省。

《北支の农业经济》,1939年,东京。

《北支事情综览》,1936年,大连。

萧公权(1967):《中国乡村:19世纪帝国政权对人民的控制》,西雅图。

许烺光(Hsu,Francis L. K. 1967):《在祖宗的庇护下:中国乡村中的亲戚关系、个性与社会流动》,纽约。

黄华洁(1968):《关帝的人格与神格》,台北。

黄宗智(Huang,Philip C. C. 1982):《县档案与地方社会史研究》,见《近代中国》第8卷第1期。

黄宗智(1985):《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斯坦福。

黄锐(Huang,Ray. 1974):《田赋与明朝财政:16世纪之时》,英国,剑桥。

今堀诚二(1963):《清朝时的水会与政治权力》,见《亚细亚研究》第10卷第3期。

今堀诚二(1978):《中国封建社会结构》,东京。

《华北批发物价指数》,1937年,见《南开社会经济研究季刊》第9卷第4期。

井上以智为(1941):《关羽庙的由来与变迁》,见《史林》第26卷第1—2期。

石田文次郎(1944):《土地公租公课》,东京。

石田浩(1977):《有关华北地区的用水合作》,见《亚细亚研究》第18卷第12期。

石田浩(1979):《关于华北地区“水利共同体”的争论》,见《农林问题研究》第54期。

石田浩(1980):《旧中国农村中的市场圈与通婚圈》,见《史林》第63卷第5期。

石田浩(1982):《解放前华北乡村社会之特征:特别是关于村与庙之间的关系》,见《关西大学经济论集》第32卷第2—3期。

石原润(1973):《明、清及民国时期河北省之集市》,见《地理学评论》第46卷第4期。

约翰逊,查默斯(Johnson,Chalmers A. 1962):《农民民族主义与共产党政权:革命中国的兴起,1937—1945》,斯坦福,加州。

约翰逊,纳森和罗斯基(Johnson,David,A. Nathan,and E. Rawski,eds. 1985)编:《晚清之大众文化》,伯克利,加州。

庄士敦(Johnston,R. F. 1910):《威海卫狮龙共存》,纽约。

《华北地券契制度的研究》(日文),1935年,大连。

戒能通孝(1944):《华北农村惯行概说》,东京。

片山刚(1982):《清时珠江三角洲的图甲制:田赋、户籍与宗族》,见《东洋学报》第63卷第3—4期。

《冀东地区农村调查报告书》,1936年,第1卷,天津。

小沼正(1951):《华北集市上的牙行——特别是关于其税收功能》,见《和清博士还历纪念:东洋史论丛》,东京。

小沼正(1966):《华北农村田赋征收机构考察》,见《现代ァジの革命と法》,东京。

窪德忠(1953):《关于“一贯道”》,见《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4期。

窪德忠(1956):《“一贯道”补说》,见《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11期。

孔飞力(Kuhn,Philip A. 1975):《民国时期的地方自治政府:关于控制、自治和动员问题》,见小魏菲德和格兰特(Frederic Wakeman,Jr. ,and Corolyn Grant,eds. )编:《晚清之冲突与控制》,伯克利,加州。

孔飞力(1979):《民国时期的地方税收与财政》,见苏姗·曼·琼斯(Susan Mann Jones,ed. )编:《东亚研究中心论文集》第3集,芝加哥。

孔飞力(1980):《晚清之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坎布里奇,麻省。

孔飞力和苏姗·曼·琼斯(1979):《概说》,见苏姗·曼·琼斯编:《东亚研究中心论文集》第3集,芝加哥。

李友华(Eary,Diana. 1985):《军阀之兵:中国的大兵,1911—1937》,英国,剑桥。

利尔斯,杰克逊(Lears,Jackson T. J. 1985):《文化霸权的概念:问题与可用性》,见《美国历史评论》第90卷第3期。

李,罗伯特(Lee,Robert H. G. 1970):《清史中的满洲边境》,坎布里奇,麻省。

列维-斯特劳斯,克劳德(Lévi-Strauss,Claude. 1963):《结构人类学》,纽约。

李泉石(Li Chuan-shih,音译,1922):《中国之中央与地方财政》,纽约。

李景汉(1933):《定县社会概况调查》,北京。

李,林科(Li,Lincoln. 1975):《日军在华北,1937—1941》,牛津。

李陵(1938):《河北省静海县之田赋及其征收制度》,见方显廷编:《中国经济研究》,又见(天津)《大公报》,1935年3月27日。

李宗黄(1954):《中国地方自治总论》,台北。

梁漱溟(1971):《甘告今之言地方自治者》,见《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台北。

《良乡县志》,1924年。

《历城县志》,1926年。

利辛格,查尔斯(Litzinger, Charles A. 1983):《华北地区庙会团体与村庄文化组合:1860—1895年直隶教案所见》,加州大学(戴维斯)博士论文。

卢湛(1796)编辑:《关圣帝君圣迹图志全集》。

吕实强(1972):《丁日昌与自强运动》,台北。

《栾城县志》,1871年。

麦金农,斯蒂芬(Mackinnon,Stephen R. 1980):《晚清之权力与政治》,伯克利,加州。

前田胜太郎(1966):《华北农村的水利机构》,见《现代アジアの革命と法》。

《满城县志》,1757年。

琼斯,苏姗·曼(Jones,Susan Mann. 1979):《县级贸易组织:民国时期的经纪与捐税征收》,见琼斯编:《东亚研究中心论文集》第3集,芝加哥。

琼斯,苏姗·曼(1987):《地方商人与中国官僚政治,1750—1900》,斯坦福,加州。

松本善海(1977):《中国村落制度の史的研究》,东京。

迈耶,约翰(Meyer,John W. 1980):《世界政治与民族国家的主权》,见艾伯特·伯格森编:《现代世界体系研究》,伦敦。

水野薰(1941):《支那の农村》,北京。

森田明(1967):《民国时期河南省固始县的水利设施》,见《中国水利史研究》第3卷。

墨菲,罗兹(Murphy,Rhoads. 1982):《自然资源与天赋》,见鲁道夫·巴克、罗德哈·辛及贝斯·罗斯(Randolph Barker and Radha Sinha With Beth Rose,eds. )编:《中国农业经济》,伦敦。

马若孟(Myers,Ramon. 1970):《中国农民经济:河北和山东农业发展,1890—1940》,坎布里奇,麻省。

马若孟和陈张馥梅(Myers,Ramon H,and Fu-mei Chang Chen. 1976):《清朝时的习惯法与经济增长》,见《清史问题》第3卷第5期。

中村治兵卫(1951):《华北农村开支:当代中国地方财政的研究》,见仁井田升编《近代中国の社会と经济》,东京。

韩书瑞(Naquin,Susan. 1985):《白莲教的演变》,见《晚清之大众文化》,伯克利,加州。

《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1934—1935年,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南京。

奥科,乔纳森(Ocko,Jonathan K. 1983):《省级官僚机构的改革:丁日昌与江苏之复兴,1867—1870》,坎布里奇,麻省。

彭雨新(1945):《县地方财政》,重庆。

佩珀,苏姗娜(Pepper,Suzanne. 1978).《中国之内战:政治斗争,1945—1949》,伯克利,加州。

裴宜理(Perry,Elizabeth J. 1980):《华北的造反者与革命者,1845—1945》,斯坦福,加州。

波普金,塞缪尔(Popkin,Samuel L. 1979):《理性的小农:越南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伯克利,加州。

波特,杰克(Potter,Jack,1970):《传统中国的土地与宗族》,见莫里斯·弗雷德曼(Maurice Freedman)编:《中国社会中的家庭与亲属关系》,斯坦福,加州。

《清朝续文献通考》,1935年,上海。

《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1979年,二册,北京。

《清史》,1961年,台北。

兰钦,玛丽(Rankin,Mary,B. 1986):《中国之精英活动与政治变迁,浙江省, 1865—1911》,斯坦福,加州。

罗斯基,伊夫林(Rawski,Evelyn S. 1986):《清末及民国时期杨家沟之马家地主》,见艾伯瑞和瓦特森(Patricia. B. Ebrey and James Watson,eds. )编:《清末之宗族组织》,伯克利,加州。

《任县志》,1915年。

罗威廉(Rowe,William T. 1983):《胡林翼对湖北漕运制度的改革,1855—1858》,见《清史问题》第4卷第10期。

拉尔曼,罗伯特(Ruhlman,Robert. 1960):《中国通俗小说中的传统英雄》,见亚瑟·怀特(Arthur F. Wright)编:《孔教之说服力》,斯坦福,加州。

佐伯富(1964):《清代の乡约地保じつじこ——清代地方行政の一出》,见《东方学》第28期。

桑格伦,斯蒂芬(Sangren,P. Steven. 1983):《中国宗教偶像中的女性:观音、马祖和长生老母》,见《文化与社会中的女性》第9卷第1期。

桑格伦,斯蒂芬(1984):《宗族之外的传统中国式合作》,见《亚洲研究杂志》第43卷第3期。

《三国志通俗演义》,1974年,上海。

施密特(Schmidt,S. W,L. Guasti,C. H. Lande,and J. C. Scott,eds. l977)等编:《朋友,追随者及宗派》,伯克利,加州。

斯科特,詹姆斯(Scott,James C. 1976):《小农的道义经济:东南亚的叛乱和生计维持》,纽黑文,康涅狄格。

西曼,加里(Seaman,Gary. 1978):《一个中国村庄的庙会组织》,见《亚洲民俗与社会生活专题研究》第101卷,台北。

《申报年鉴》,1935年,上海,(1966年台北重印)。

谢里登,詹姆斯(Sheridan,James E. 1975):《分裂中的中国:中国历史中的民国时期》,纽约。

滋贺秀三(1967):《中国家族法的原理》,东京。

滋贺秀三(1978):《传统中国的家庭财产与继承法》,见巴克斯鲍姆(D. C. Buxbaum)编:《从历史及比较角度看中国家法及变会变迁》,西雅图。

清水盛光(1941):《支那社会の研究》,东京。

《支那动乱と山东农民》,1930年,大连。

新庄宪光(1941):《包头の蔬菜园艺农业じ于ける灌溉——包头东河村实态调查报告》,见《满铁调查月报》第21卷第10号。

徐,维维恩(Shue,Vivienne. 1980):《变革中的农民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动力, 1949—1956》,伯克利,加州。

《顺义县志》,1933年。

薛光前(Sih,Paul T. K. 1970)编:《艰苦建国的十年,1927—1937》,纽约。

《中国之白银与物价》,1935年,上海。

施坚雅(Skinner,G. William. 1964—1965):《中国农村的市场与社会结构》,见《亚洲研究杂志》第24卷第1—2期。

施坚雅(1971):《中国农民和封闭的共同体问题:一个有开有闭的论辩》,见《社会与历史比较研究》第13卷第3期。

施坚雅(1977)编:《晚清之城市》,斯坦福,加州。

斯科波尔,西达(Skocpo1,Theda. 1979):《国家政权与社会革命:法国、俄国与中国比较研究》,英国,剑桥。

明恩溥(Smith,Arthur H. 1899):《中国农村生活》,纽约,(1970年重印)。

斯特劳斯,朱迪思(Strauch,Judith V. 1981):《马来西亚邦国中的华人农村政治》,坎布里奇,麻省。

斯特劳斯,朱迪思(1983):《中国南部的社区与宗族:香港的多姓村庄》,见《亚洲研究杂志》第43卷第1期。

孙晓村(1936):《地方财政对于农村经济的影响》,见《中国农村》第2卷第9期。

孙佐齐(1935):《中国田赋问题》,上海。

斯威特,阿兰·理查德(Sweeten,Alan Richard. 1976):《从福建教案中来看地保在地方行政中的作用》,见《清史问题》第3卷第6期。

坦比亚,斯坦利·杰亚哈贾(Tambiah,Stanley Jeyaraja. 1985):《文化、思想与社会行为:从人类学角度来考察》,坎布里奇,麻省。

田中忠夫(1955):《近代中国农村之解体与农民之斗争》,东京。

托马斯和迈耶(Thomas,George M,and John W. Meyer,1980):《政权更替与国家权力》,见艾伯特·伯格森编:《现代世界体系研究》,伦敦。

汤普森,罗杰·罗易(Thompson,Roger Roy,1985):《希望与现实:辛亥革命前夜之地方行政改革、选举政治与中国传统社会》,耶鲁大学博士论文。

田德一(1934):《一个农村组织之研究:家族及村治》,见《社会学界》,第8期。

蒂利,查尔斯(Tilly,Charles. 1975)编:《西欧民族国家之形成》,普林斯顿,新泽西。

《统计月报》,1932年,国民政府统计局编,南京。

特纳,维克多(Turner,Victor. 1974):《戏剧,田野与比喻》,伊萨卡,纽约。

内山雅生(1977):《华北乡村社会研究的主题与成果》,见《骏台史学》第40期。

内山正夫(1984):《近代中国之“共同体”:卓见与偏见》,见《金氵尺大学经济论集》第21集。

和田清(1975):《中国地方自治发展史》,东京。

魏菲德(Wakeman,Frederic. 1975):《中华帝国的崩溃》,纽约。

华勒斯蒂,伊曼纽尔(Wallerstein,Immanuel. 1974):《现代世界体系》,纽约。

万国鼎(1936):《中国田赋鸟瞰及其改革前途》,见《地政月刊》第4卷第2—3期。

王刘慧辰(Wang Liu Hui-chen,1975):《族规研究:儒教的作用》,见亚瑟·怀特(Arthur F. Wright)编:《孔教与中华文明》,斯坦福,加州。

王松信(Wang Songxin,1975—1976):《八宝渠与台湾中部的开发》,见《台湾文献》第26卷第4期、第27卷第1期。

王业键(Wang Yeh—chien. 1973):《中华帝国的田赋,1750—1911》,坎布里奇,麻省。

王志信(1938):《河北省之包税制度》,见方显廷编《中国经济研究》,长沙。

《望都县乡土图说》,1905年。

《望都县志》,1906年。

瓦特森,詹姆斯(Watson,James. 1982):《中国宗族的再考察:用人类学观点来研究历史资料》,见《中国季刊》第92期。

瓦特森,詹姆斯(1985):《神祇的统一化:中国沿海地区对天后的尊崇,960—1960》,见《晚清之大众文化》,伯克利,加州。

瓦特,约翰(Watt,John R. 1972):《晚清之地方官》,纽约。

瓦特,约翰(1977):《衙门与城市管理》,见施坚雅编:《晚清之城市》,斯坦福,加州。

韦伯,马克斯(Weber,Max. 1968):《中国之宗教》,汉斯·格斯(Hans H. Gerth)翻译并编辑,纽约。

韦伯,马克斯(1978):《经济与社会》第2卷,伯克利,加州。

翁之镛(1936):《田赋整理问题》,见《地政月刊》第4卷第2—3期。

翁之镛(1952):《民国财政简论》,台北。

韦纳(Werner E. T. C. 1932):《中国神话辞典》,上海。

威廉姆斯(Williams,E. T. 1913):《满清时期的国家宗教》,见《英国皇家学会华北分会会报》第44期。

沃尔夫,亚瑟(Wolf,Athur P. 1974):《神、鬼、祖先》,见亚瑟·沃尔夫编《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和宗教仪式》,斯坦福,加州。

沃尔夫和黄杰山(音译,Wolf,Arthur,and Huang Chieh-shan,1980)编:《中国的婚姻和入嗣,1845—1945》,斯坦福,加州。

沃尔夫,埃利克(Wolf,Eric R. 1957):《中美洲与爪哇的封闭式农民合作体》,见《西南人类学杂志》第13卷第1期。

吴,奥德里克(Wou,Odoric Y. K. 1974):《民国初期的知县:拣选、培训与提升》,见《现代亚洲研究》第8卷第2期。

怀特,亚瑟(Wright,Arthur F. 1975)编:《孔教与中华文明》,斯坦福,加州。

芮玛丽(Wright,Mary C. 1968)编: 《中国革命的第一阶段,1900—1913》,纽黑文,康涅狄格。

萧璠(1935):《河间南北窝头村及肃宁邵庄村筑埝纠纷》,见《河北》半月刊,第2卷第1期。

《邢台县志》,1905年。

《行唐县志》,1772年。

徐德嶙(1937):《地方自治之理论与实施》,上海。

徐正学(1936):《农村问题:中国农村崩溃原因的研究》,南京。

山县干树(1941):《村落起源》,国立北京大学农村经济研究所研究资料,第5期,北京。

山本斌:《中国民间传说》,东京。

杨庆堃(Yang,C. K. 1967):《中国社会中之宗教》,伯克利,加州。

杨懋春(1945):《中国的一个村庄:山东省台头村》,纽约。

叶(Yen,K. C. 1979):《中国国民收入,1931—1936》,见侯继明与余宗仙(音译, Tzong-shian Yu)编:《近代中国经济史》,台北。

吉田浤一(1975):《二十世纪中国の一棉作农村じおける农民层分解じっぃて》,见《东洋史研究》第33卷第4期。

杨,亚瑟(Young,Arthur. 1970):《中国财政变革:1927—1937》,见薛光前(Paul T. K. Sih)编:《艰苦建国的十年,1927—1937》,纽约。

曾小林(Zelin,Madeleine. 1985):《知县的银两:十八世纪时清朝的财政改革》,伯克利,加州。

《翟城村志》,1925年。

《翟城附刊》,1925年。

张淼(1936):《田赋与地方财政》,见《地政月刊》第4卷第2—3期。

张一凡(1935a):《河北省地方财政之检讨》,见《复兴月刊》第4卷第4期。

张一凡(1935b):《山东省地方财政之检讨》,见《复兴月刊》第4卷第4期。

张玉法(1982):《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1860—1916》,上、下册,台北。

《直隶全省财政说明书》,1915年,北京。

《中华民国法规大全》,1936年,第1卷,上海。

庄强华(1936):《一年来各省田赋之兴革》,见《地政月刊》第4卷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