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的六大心理基础
安全感的一些基本情感基础,建立于儿童早期,在学龄期和青春期会获得修正和巩固。如果这些基础建立得不够牢固,儿童可能在发展早期以及以后产生各种问题。一旦这些基础得以稳定,孩子们未来的情感发展就会有据可依,他们的内在安全感也会得以建立。
学会平静并能关注周围的世界 ◣
婴儿首先应学会平静和自制,这样才能关注周围的人、事、物、声音、味道以及变动。等到三四个月大时,婴儿应该能够很有自制地专注于他们摸到的、看到的以及听到的事物上。有些婴儿一看见或听见什么东西,会自然地发出笑声或高兴的咯咯声。另一些婴儿,并且为数众多,在这样做时会有很多困难。很多婴儿不喜欢被触摸,除非是按照某些既定的方式。有些声音会让他们感到心烦意乱,明亮的光线甚至会让他们啼哭不止。婴儿也很容易心烦意乱,像疝气疼痛、过分挑剔、急躁易怒都容易让他们心情不佳。等他们长大一点,可能会为鞋子不合脚或者你给他们画的人像鼻子没在正确的位置而大发脾气。在学校里,他们可能无法专心听讲,因为他们很容易被教室里的其他东西和声音分散注意力。
一旦婴儿懂得专注于自己的世界并能保持平静,他们就建立起了安全感的第一层基础。诸如观看和倾听之类的简单行为、明白父母所说的话语,或者弄清楚兄弟姐妹跑到哪里去玩(而不是不知所措),都有助于婴儿理解这个世界。一个有意义的世界,是一个让孩子感到安全的世界。
相应地,如果这种首要的能力没有发展好,那么在婴儿看来,这个世界就会让人迷惑不解、不可预料、混乱不堪、单调乏味、平淡无趣。婴儿要么会变得退缩不前,要么会不切实际地沉溺于自己的想象之中。他可能会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或者很不专心,看上去心事重重、无所事事。对他来说,可能很难养成一贯的睡眠和饮食习惯,并最终导致无法安心学习。
安全感的六大心理基础
☆ 平静并能关注周围的世界;
☆ 感觉温暖并愿意亲近他人;
☆ 无须言语的交流;
☆ 懂得与他人沟通进而获得想要的东西;
☆ 说出想法,表达情绪;
☆ 以合乎逻辑的方式联结各种想法的能力。
感觉温暖并愿意亲近他人 ◣
学会平静可以培养婴儿的注意力。婴儿如果要想变得温和、相信他人,并且亲近照顾他的人,就必须懂得平静。四到六个月大时,婴儿就开始研究父母的表情。当他们逗弄她时,她会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进行回应,比如温柔的呢喃和微笑,来和父母一起学习爱的真谛。如果是一个七岁的孩子,当他坐在桌前独自用功时,看到老师走过来,他会微笑着同老师打招呼,并自豪地让老师看自己的功课。如果是一个十二岁的孩子,他会在下课时和朋友们一起玩笑聊天,偶尔与朋友勾肩搭背,或开玩笑地追逐打闹。
如果幼儿不能形成一对一的亲密关系或群体关系,那么在向下一个阶段发展之前,他会遭遇到一些非常基础的挑战。这是因为个体大部分的学习,来自早期人际关系的体验。当婴儿懂得微笑回应时,就已经开始学习逻辑思考了。实际上,对挫折的忍受能力,也能反映出孩子是否能心平气和地对待事物,比如时间的问题。就其本质而言,这是一个关乎婴儿情绪的概念,因为它和需求的满足有关:一种是马上能得到想要的东西,一种是需要等待之后才能得到满足。早期对时间产生的情绪感知,对于婴儿掌握抽象的时间观念和以后培养耐心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婴儿最开始是通过与父母的交往进行学习的。当婴儿感觉受到良好照顾,并且可以依赖父母或看护者的安慰与关怀时,就迈出了学习的第一步。与父母的关系可以让他们在情感上有所维系,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不会有孤独无助的感觉。当你感到难过、忧虑或害怕时,如果要寻求他人的帮助,需要你对他人相当信赖,与人分享快乐则不必如此。
当父母都出外工作,家人的陪伴越来越少时,孩子建立亲密关系所需的东西——时间、同理心、自在放松的亲昵——就很可能轻易失去。因此,为了满足孩子们对亲密关系的需要,父母有必要重新考虑自己许下的种种承诺。
当一个孩子与家人形成了温馨、融洽的关系时,他不但可以在遭遇压力、挑战、冲突时依赖它,还可以借此葆有一种长久的安全感。这是因为孩子已经将这些亲密关系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婴儿感觉自己很好、很重要、很有价值并且值得父母照顾,都来自这种体验。没有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不相信他人的孩子,通常在内心深处都有很深的不安。因此,人际关系是能让孩子产生安全感的基础。相反,如果孩子的人际关系不能持续或者过于狭隘,他们就无法建立安全感。
无须言语的交流 ◣
安全感的第三个基础建立在前两个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孩子必须学会专注并与他人建立关系,才能更好地与人交流。六到十八个月大的婴儿已经学会用非语言的方式与人沟通,比如微笑、皱眉、伸手指、扭动身体、发出咯咯声以及哭泣。通过这些方式,婴幼儿能够表现自己,采取主动的行为,并发现自己的举动获得预期的回应。孩子发出声音,父母也发出声音进行回应。孩子伸手拿父母手中的哗啦棒,而父母则微笑着往后面移动。这些有目的的双向沟通,让孩子开始感觉到他有能力做某些事,并且也帮助孩子建立起了对现实的认知。当孩子为别人做出某个动作,而对方也给予回应时,他开始感知事情如何开始及怎样结束。伸手拿哗啦棒的是孩子,递出哗啦棒的是父母;发出声响的是孩子,回应声响的是父母。孩子借此感知除了自己以外,还有其他外物的存在。与此同时,孩子开始对外部世界产生感情并做出反应。这些将帮助孩子学会理解别人发出的信号,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哪怕是无言的沟通。
对于具有安全感的孩子来说,“双向沟通”是他们诸多人格特质的构成要素。缺乏这种能力,儿童将很难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举例来说,如果孩子发出声响,却没有人给予回应,或伸出手去够东西,却没有人递给他,那么他将会感到不知所措。因为孩子发出的信息得不到回应,将使他们不确定自己到底该怎么做。孩子们对自己的感知,以及对外部世界富于逻辑性的感知也会大打折扣。如果他们不断尝试,却始终得不到回应,那么他们就可能放弃,并且变得无助甚至消极。
懂得与他人沟通进而获得想要的东西 ◣
能够成功地对周围的人施加影响,是儿童内在安全感的重要部分。十八个月大的婴儿,已经懂得识别非语言信息,并且会使用它们以得到想要的东西。例如,当爸妈下班回家后,他可以从他们的面部表情或手势得知,父母会立即到地板上陪他玩,还是会再等会儿陪他玩。这个年纪的孩子已经学会打量新近认识的成人,能感觉出他们是安全、友善的人,还是危险、刻薄甚至不喜欢他的人。
了解和懂得使用非语言信息的孩子,比其他儿童更能领悟人类的基本互动和沟通。在学校里,他们倾向于与人合作而且积极主动。他们能够领会无言的暗示,也能弄明白让其他孩子困惑的原因。在非语言沟通方面存在着困难的儿童,很有可能在学校里困难重重,甚至交不到任何朋友。
不理解他人暗示的孩子,很可能扭曲或误解信息,且无法以适当的行动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能够利用手势进行交涉,并最终使用语言解决问题,可以促进儿童的安全感。当刚学走路的幼儿看到一个玩具时,如果他拉着爸爸的手指向架子上的玩具,并要求他抱着自己去拿,那么他就是在学习应对和解决问题。他了解整个过程如何运作,同样了解如何分步骤地达成目标。如果爸爸愿意帮助,与孩子一同探索,那么孩子自然而然地就能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养成积极主动的习性。如果一个孩子擅长讨好别人,央求妈妈不管多忙都抽空抱抱他的话,那么他也是在解决难题。如果孩子拿着一本书走到爸爸跟前并眼巴巴地望着他,那么爸爸自然会无法拒绝;即便他再忙,也会坐下来陪他读书。相反,如果爸爸不确定孩子需要什么,而孩子只会哭着死缠烂打,逼迫爸爸给他买东西,往往会导致父子关系日趋紧张。这样的结果往往让孩子感到生气、恼怒,甚至变得情绪消极。
很明显,这种与人沟通的能力,非常有助于孩子建立安全感。他不需要苦苦等候和期待他人,他完全可以自己创造安乐毯。也就是说,孩子可以通过与照顾者的交流,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要想做到这一点,家长们必须反应敏锐,尤其是从孩子很小就开始。当孩子越来越会讲话时,他会在不同的成人中试着寻找看谁没有反应。但是,一个刚学走路的幼儿会依赖父母或其他照料者充当伙伴,进而强化这种沟通技能。
当孩子不具备这些能力时,就会在心中埋下不安的种子。比如一个孩子,弄不明白由A到D的步骤,想不出办法取下放在架子上的玩具,或不知道如何表达愤怒的情绪,而只会咬牙切齿、大发雷霆,都会让他自己明显处于被动的境地。
懂得与他人沟通进而获得想要的东西,会让儿童在复杂的世界里更有自信。如果不具有这种能力,则会让儿童产生极大的不安。除非孩子的全部需求都非常简单,否则缺少这些技巧势必会让他难以得到满足。至少孩子必须懂得透过面部表情以及随后的话语表达内心的忧虑,并且他们必须找到适当的方法去寻求父母给予安慰和呵护。不过,对孩子们来说,这可能很简单,就像是想办法获得正在看报纸的父亲的拥抱一样,并不需要多少技巧。
说出想法,表达情绪 ◣
当一个孩子说“我想要那个玩具熊”,而不是直接伸手去抓时,他就是在运用象征符号。当孩子们说“给我那个”“我很高兴”或“我很难过”时,他们就是在用思维取代行动(踢或打)。他们不仅仅是体验到了情绪,而且体验到了与这个情绪相关的想法,并可以将其诉诸语言或者假装游戏之中。能做到这些的儿童,已能尝试将心理、身体和情绪合为一体。我们可以在儿童玩过家家的游戏中看到他们表达情绪化的想法,比如拥抱或处罚洋娃娃,假扮探险者兴奋地奔向月球等。幻想的能力是孩子发挥创造力的基础。当孩子们被要求编讲故事,或者猜想另一个孩子可能有什么感受,或者理解老师所读故事的意义时,实际上正是要求他们发挥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许多孩子(还有成人)在运用这种能力时总是困难重重,他们总是一有情绪就立即诉诸行动:“我一想到,我就会去做。”他们会逃避假装游戏,或者避免诉说自己的情绪,因为害怕一旦承认心情不好,就会忍不住爆发。我发现,通常情况下,无法控制好斗倾向的孩子,经常难以承认自己的情绪,更不会通过语言表达情绪。相反,他们会直接诉诸行动,通过运动神经系统发泄情绪——打人、咬人、推人。有时候,可能是因为他们过于焦虑,才会造成这种表达的困难。但也有一些孩子从来没有获得过这种表达情绪的能力。他们没有学会首先明确自己的意图或情绪,并以此来延缓行动或深思行为的后果。他们不能确认自己内在的意图和情绪,也不能坚持足够长的时间,去想出不同的表达方式。认不出自己的意图和情绪,只知道采取行动的儿童,更加容易用侵犯行为应对挑战。
如果想知道你的孩子是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可以寻找机会问他的感受。比如在他的东西被别的孩子拿走时问:“发生这种事情,你有什么感受?”如果他选择直接对那个孩子动手或者表示说“我想踢他”,那他并没有向你展示他说出想法表达情绪的能力。然而,如果他说“我要气疯了”,而你回应说“那么当你气疯了时,你想做什么”?他说“当我气疯了时,就想打人、踢人”,这时,孩子就达到了另一个阶段,即围绕感受形成想法的阶段。
孩子们学习表达情绪,是通过日复一日的体验进行的。自发的沟通,会帮助儿童练习使用语言来表达情绪(如“我现在就要那个玩具!”)。当孩子听到别人在某种情境下使用语言表达情绪后,一旦他自己经历同样的情绪时,就会尝试着用语言表达。如果孩子通过努力能让别人感受到自己的情绪,那么,孩子的语言与情绪表达之间的联系会进一步加强。
对于具有安全感的儿童来说,他们身上的许多人格特质,都依赖于类似的这种能力。孩子有能力讨论各种情绪,会起到巨大的帮助作用,尤其是在他遭遇压力的时候。可以说出想法的儿童,能够在虚拟的假装游戏中抒发自己的情感。内心感到害怕的儿童可能假扮坚强的角色,譬如扮演警察将坏人抓进监狱,或者找来三只大熊保护自己。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孩子都是在为心理困扰寻找解决途径,以克服内心的无助和恐惧。
以合乎逻辑的方式联结各种想法的能力 ◣
在两岁半到三岁半之间,儿童会将不同种类的想法和情感联结在一起。比如他们会说“我很生气,因为你不来和我玩”,或“我很高兴,因为乔治人很好”。这意味着他们能将一段时间内的两种情感联结起来,并且认为其中一个是导致另一个的原因。不仅如此,在儿童玩过家家的过程中我们还会看到:孩子们开始策划故事情节——将两组想法连在一起。例如,孩子们安排几个玩具娃娃互相打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为了某种原因。比如说因为有一辆汽车被坏人偷走,现在警察努力将这辆汽车找了回来。儿童这种在某种情绪水平下,联结想法的能力,为以后他们的逻辑思考能力打下了基础。当他们懂得在各种想法间搭起桥梁时,就能对自己的情绪体验进行梳理和分类。人的思考会反映个人的情绪体验,就像之前提到的,我们关于时间、空间和数量的观念,如同个人的喜好和看法一样,常常始于主观体验。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懂得区分幻想和现实的不同,亦即幻想是“内在于我的事情”,而现实是“外在于我的事情”。这种能力促使儿童学会控制冲动,并让他们认真考虑自己的行动计划。“如果我对某人做了不好的事,可能会伤害到他,而我也可能受到惩罚。”儿童开始了解这个世界运转的逻辑方式,即行动都会产生后果。
影响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因素包括:独特的体格体征(如身体对感觉的反应和处理以及组织回应),以及包括家庭、社区和文化等环境因素,还有儿童在每个发展阶段与照顾者及同龄人之间的互动。学会逻辑思维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途径,并且不同的文化通常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但是,不要将这些发展误解为旨在培养具体的信念或想法。我们在此探讨的是如何帮助儿童学会交往、沟通及思考,而不是具体的信念。我们重点要强调的是,通过尊重每个孩子身体上和文化上的独特性,帮助他们学会有逻辑地思考和了解这个世界。
以合乎逻辑的方式联结各种想法的能力,是儿童安全感的另一种基石,能让他们感到安心。能做到这些的孩子,可以弄清楚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转的,以及他需要怎么做才能改变让他感到害怕的情形。在遇到看上去危险的人时,他知道最好寻找信得过的成人帮助。大部分的儿童本能地知道这一点,但是在面对额外的压力时,还能冷静地想到这一点的孩子,更可能找出行动计划或解决办法。
在其他许多方面,逻辑思考的能力同样有助于儿童建立安全感。它还是判断力、计划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构成要素。如同我们在下一章所讲,逻辑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儿童与同龄人更好地交流。
换句话说,对一个幼儿园(三到五岁)的孩子来说,若要让他能够完全地参与到幼儿园、同龄小伙伴以及家庭生活中去,并且学会数字和字母,他必须具备思考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他才能应对让人害怕而又充满压力的新情况。
和孩子长时间地进行观点鲜明的谈话,帮助他说出自己的观点,能帮助儿童发展出逻辑思考能力。在本章的结尾,我们会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去深入地探讨如何促进婴幼儿这些关键能力的发展。
对于婴儿和学龄前儿童来说,以上这些是他们得以建立安全感的六大基石。但是,如果这些基石并不结实,或者当压力大到让儿童们焦虑、苦恼或出现完全无法控制的其他情况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接下来,我们会探讨这些可能的情况。我们将确认哪些是最常见且最重要的状况,并探讨相应的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