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婴儿和学龄前儿童增强安全感
在这一节里,我们将更详细地探讨帮助婴儿、刚学会走路的幼儿及学龄前儿童更有安全感的方法。即便孩子的情感很健康,这些策略仍可以帮助孩子强化安全感。有三种基本类型的策略:利用零散时间与孩子共处(我称之为“地板时间”);共同寻找办法解决问题;设定温和而坚定的界限。当然,家长到底采用何种类型的帮助,需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而定。
“地板时间” ◣
所谓“地板时间”,也就是你可以用来与孩子进行互动的时间。你可以根据孩子的想法,加上你的引导,帮助他学会与人相处、沟通,同时训练他学会富于逻辑地进行思考。诚如我们所知,这些能力都有助于孩子建立安全感。许多父母都会出于本能地这样做。按照本书方法实施的父母,会发现这样做将会获益匪浅。
根据孩子的水平,顺应他的引导。“地板时间”的主要原则很简单:家长要放下身段与孩子平起平坐,鼓励孩子在所有的游戏中充当主角,而家长只充当配角。
对于小孩子来说,地板上的天地其实是很大的。在地板上他可以自由自在地玩玩具和做游戏。当你和孩子一同坐在地板上时,你实际上营造了一种平等的氛围,鼓励孩子与你互动,且行事上更加主动、更加自信。不过,“地板时间”同样意味着围绕孩子的天地运转:在帮婴儿换尿布时冲他做鬼脸,吃饭或做事时同他聊天,给他洗浴时玩水或同他一起户外散步。也就是说,“地板时间”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只要你能让孩子感觉到,你乐意根据他的水平和能力与之相处就行。与此同时,全家人都很关注他的兴趣、想法和意见。
让孩子自行选择活动。无论哪种游戏,只要父母和孩子都能从中得到乐趣,就都是有价值的。如果你偶尔才会和孩子玩游戏,那一定要鼓励孩子扮演主导,并要根据孩子的节奏来玩。
每一个父母都可能会喜欢不同的游戏。一个人可能喜欢幻想式的游戏,另一个则可能会倾向于艺术性或体能性的游戏。兴趣不同并没有关系,只要父母热心参与。孩子们能感觉出来你们的享受程度,并且会期待和你们每一个人玩不同类型的游戏。
“地板时间”既不是教导的时间,也不是家长控制孩子或者独断专横的时间。相反,“地板时间”是让孩子做主的时间。即便是八个月大的婴儿也会希望主导自己的游戏。因此,只有两种限制是必要的:不准伤害别人,也不准破坏玩具。而且,执行这些规定时应该礼貌温和,但是要态度坚定。
与幼儿玩时,家长应该无拘无束地加入孩子的活动,同时随着孩子一起拍手、嬉闹或玩哗啦棒。当你跟着他做时,可以用你自己的表情模仿他的动作和腔调,和他一起微笑,一起噘嘴。最重要的是,家长要引导孩子使用肢体语言和你进行互动。
如果一个学龄前的孩子正在画画或者堆积木,你可以有礼貌地参与其中。如果他坚持让你只在一旁观看,那就依照他的意思,在一旁观看就是了。但你可以试着夸张地表示很想知道,自己到底能否也画上一些。如果孩子最后告诉你五个理由,表明自己比你更优秀,那你就应该静静地在一旁欣赏。这同样也是一种“地板时间”,只不过主题是“我比你画得更好”。
家长应该经常参与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并根据他的水平与孩子玩游戏。久而久之,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亲密感,会成为儿童内在安全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互沟通。当你决定按照他们的兴趣和提议跟随他们的引导时,孩子们通常都会大受鼓舞,并积极地回应你所做的或所说的。我将这个过程称为“沟通的开合循环”。如果你的孩子移动自己的玩具卡车时,你也将另一辆车移动到他的旁边,并说“我们要去哪里”?这样,你就打开了一个沟通的循环。如果他在你的引导下回答“我们要到房子那边去”,或只用自己的卡车撞你的车,同时给你一个会意的眼神,他就合上了一个沟通的循环。游戏伙伴关系不仅会鼓励孩子采取主动,而且会对你的行为做出回应。即使当孩子只是说“不!”或“嘘!”时,也是在合上这个沟通的循环。通过这种持续的交流,让孩子学会倾听他人的这种能力,是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的核心能力之一。
创造适当的游戏环境。帮助孩子与你展开对话的方法之一,就是提供一些简单、适合孩子年龄的玩具,诸如洋娃娃、机器人、汽车或积木等。你可以利用这些玩具来培养孩子的爱好兴趣。你应该想办法让玩具变得鲜活起来。例如,当你拾起青蛙玩具时弄出蛙鸣声,当你推动玩具车时发出“轰隆”声。通过这种方式,有助于在你和孩子之间形成一种富于创造性的互动氛围。
有些孩子会对某几种玩具比较倾心,另一些孩子则可能什么玩具都会喜欢。对很多孩子来说,洋娃娃和机器人可以更容易地让他们用幻想的方式,探索现实的情境和真实的情绪,尽管其中一些日常生活体验有可能会让他们感到害怕。而“地板时间”给他们提供了安全的场所,可以让他们无须害怕地进行实验。另外,下棋和拼图游戏也可帮助孩子与他人建立更有条理的互助关系,而不是随兴而发的互动。
扩展与孩子的对话。扩展孩子与你沟通的最好方法是,通过帮助他达成自己的目标,与孩子形成一种很有建设性的互动。例如,当你看到十八个月大的孩子指着放在架子上的玩具大象时,你可以指着玩具问他:“想要大象,是不是?”当他微笑着从你手里接过玩具时,你就等于帮助他达成了目标,扩展了你们的互动。
如果你两岁的孩子拿着两个洋娃娃互相打斗,你可以会意地说:“好激烈的打斗啊!”然后拿着一个玩偶假装说(用玩偶的口吻):“我正在看这场战斗!”如果孩子对你的举动产生兴趣,或者更好的情况是,他试图用你的玩偶去中断打斗,你可以询问他是否需要另一个玩偶帮忙,从而进一步地扩展你们的互动。
在游戏中故意设置障碍,也可以增强与孩子的互动。例如,当你的孩子有意避开你时,你可以试着让自己处于孩子和他专注的玩具中间。你可以扮演围墙或高山,而他必须从上面爬过或从下面钻过,才能拿到最心爱的卡车。如果你的孩子看上去决心要自己驱动玩具汽车,你可以试着用手做出“隧道”的形状,盖住他的汽车。这可能会激励他努力掰开你的手去找玩具车。所有这些方式,都可以帮助家长避免与孩子在一起游戏时变得呆板无趣。
容许孩子在游戏中表现攻击性或愤怒的情绪。在“地板时间”,家长应该允许孩子尝试各种主题的人生体验:亲密与依赖、主动与好奇、喜爱与冒犯、愉快与惧怕等。然而你会发现,尽管你竭尽所能地利用“地板时间”为孩子成长提供支持的环境,孩子仍然会有意识地忽略某些特定的游戏主题。在这种情况下,最合适的做法是温和地给孩子们介绍那些他们试图无视的情绪。举例而言,当你三岁的孩子想要维护自己的利益,宣称某些玩具是他的,但是又因为胆小显得被动时,你可以将他最喜欢的那辆卡车拿走。但是一定要记住,在你拿走卡车时请面带微笑,放慢速度,以不带有敌意的方式进行。这时候,你的孩子就会变得勇敢果断,会赶紧跑过去抢回自己的卡车。
如果孩子的“地板时间”里充满了过多的愤怒或攻击的主题,请尽量不要用以下的问话方式进行干预:“为什么(这个角色)那么坏?”或“为什么(这个角色)不能停止打架?”相反,你可以这样说:“天啊,他真的很想教训教训这些坏蛋,将他们一网打尽。他一定对什么事情非常愤怒!”通过承认角色的愤怒以及认可孩子那样做的理由,你能让孩子知道你会站在他的一边理解他,而不是站在对立的位置上批评他。
充满想象和言语生动的表达方式,通常能帮助孩子学会了解及控制自己的情感。诸如愤怒等强烈的情感如果得不到承认,孩子很可能会选择直接发泄,从而变得很有攻击性;或者选择以间接的方式进行发泄,以致变得过度压抑或胆小。接受孩子们的情感,并不意味着赞成他们发泄到生活中去。反之,家长可以通过对话帮助孩子们学会使用思考,而不是直接诉诸行动。与此同时,这样做还可以增强家长与孩子讨论问题的能力,并为孩子的攻击行为设定适当的界限。
一个懂得表达并控制愤怒的孩子,将会更有安全感。如果你能传达给孩子一个很有同理心的信息,让他知道在游戏时可以表达愤怒的情绪,那么孩子也会在游戏中表露出依赖、爱和关注他人的特性。否则,一旦孩子感到自己被人误解,失望的心情就会让他变得更为极端。而且,孩子的这种愤怒和恐惧,有时候会非常严重,甚至会让他一蹶不振。
在体能和感知方面强化孩子的自信。“地板时间”的游戏,会对很多孩子产生吸引力,同时也有助于他们进行感知和体能的锻炼。当孩子与你进行有意义和礼貌的互动时,他们的感知和体能都可以得到锻炼。你可以试着在游戏中加入视觉和空间的元素,看他是否能发现你藏在门或椅子后面的东西。与之相似,用积木搭建城堡和高塔之类的空间游戏,同样能够扩展孩子处理问题的思维,并帮助锻炼他们的体能。如果他想建造一个城市,你就可以充当他的助理建筑师或建筑工人。城市需要递送食物,保障安全,还要确保怪兽不会入侵。当孩子按照梦想设计游戏内容时,不仅可以扩展他们的能力,还可以让他们从完成任务中获得自信。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后面的内容中进一步讨论解决这种问题的能力。
与兄弟姊妹和朋友共享“地板时间”。有时候,亲子之间很难进行一对一的地板游戏。这时候,可以找其他孩子、兄弟姊妹或看护人,一起进行团体地板游戏。这样做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让每个孩子充当领导者的角色二十分钟,其余的人在游戏中充当演员或道具。每个人都要跟随领导者表演,不论是演出学校的生活还是演出好人抓坏人。成人的任务则是帮助其他人跟随剧情进行演出。即使是刚学走路的幼儿,也可以充当演员。可以让孩子与你一起藏进橱柜里,或者趴在你的腿上扮演摆放茶具的桌子。一个九个月大的孩子,可以被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四岁孩子安排扮演一个友善的外星人角色。等到九个月大的孩子充当领导者的角色时,你和其他的孩子可以尝试着引导他进行循环式的沟通。例如,一个四岁大的孩子假扮妈妈并递给九个月大的孩子一个哗啦棒,然后看看他会不会伸手去拿。
第二种进行团体地板游戏的方法,是寻找大家都感兴趣的游戏主题。这个方法可以用在三到五岁或更大的孩子身上,因为他们已经学会了与别人合作。在这类团体地板游戏中,成人可以帮助孩子发现他们的共同兴趣,并主动演绎和扩展孩子们的戏剧故事。家长可以不断变换主题,比如从家庭、学校生活到太空探险再到扮演卡通人物等,这样会使游戏得以进行下去,而孩子们也会发挥创造力,从而让游戏变得乐趣无限。对于家长们来说,有机会观看孩子们的即兴演出,也不啻为一种很好的乐趣。
实际上,这两种团体地板游戏的方法有相同的目标:帮助每一个人都参与其中进行互动。按照这种方式,所有的参与者都体验和参与过这种目标明确的互动,运用大量的肢体语言,而且当游戏内容适合孩子们的年龄时,他们会非常有创意,会很有逻辑地串联前后的剧情。当然,这中间最重要的是,成人和孩子都会觉得兴趣盎然,并从中获得乐趣。
根据每一个孩子的个体特征调整“地板时间” ◣
根据孩子的个体发展特征进行游戏,可以成功地与孩子在“地板时间”里进行互动。以下五种不同的分类,或许可以描述你的孩子的发展概况(可能是某一种,或者是几种情况的混合)。
容易感到挫败、过于敏感的孩子。有些儿童非常敏感,即便是轻微的触动、些微的声响、亮光或突然的移动,都会吓到他们。当你与敏感的孩子一起游戏时,他可能非常谨慎,并且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新的情况。他也可能特别需要当主导者,在所有的行动中控制他人。天性敏感的孩子想要尝试人生百态,但却喜欢每次只尝试一点。家长需要不断地采取假装游戏,才能引导其进入正轨。尤其重要的一点是,家长要尊重他想做主导的欲求,通过游戏让他逐渐体验勇敢果断,从而变得日益自信。
反应迟钝的孩子。反应迟钝的孩子可能不大愿意通过肢体动作、语言或假装游戏来主张自己的意愿。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需要多加引导,鼓励他们参与活动。过不了多久,好奇心或兴趣就会让孩子们醉心于游戏之中。甚至到了最后,他可能很享受父母在房间里和他一起玩游戏。通常,这样的孩子在能够用语言表达心思之前,需要通过肢体语言和假装游戏来表露自己的勇敢和自信。
渴求感官刺激的孩子。对于过分活跃的孩子,父母的任务将会更多。首先,家长应该因势利导,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引导他将注意力集中到其感兴趣的事情上,而不是来回地变换主题。否则,孩子对新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的渴望可能变得狂乱不羁、恣意妄为,而不是积极有序地参与游戏。这样的孩子一旦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选择的某个主题上,他可能会坐下来聚精会神地玩上一刻钟甚至更长时间。其次,你可以试着混入“调音”的游戏,由快到慢,由嘈杂到安静,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一个非常活跃的孩子可能需要父母格外的抚慰以及关怀,才能在他们的鼓舞下,运用概念和采取行动。要知道,一个感到自己缺乏自制的孩子是不会有安全感的。
能注意到所见但注意不到声响的孩子。有些孩子在弄清楚周围的声响上比别的孩子困难,且经常注意不到父母所说的话。父母与其指着各种物品或书中的图画教他,倒不如利用“地板时间”给孩子提供额外的机会锻炼他的理解力。假装游戏可以让孩子自发地与洋娃娃或机器人进行“谈话”,这种自然的方法很能促进孩子的表达能力。当你知道孩子需要东西时,就跟他聊天,同样可以帮助孩子注意周围的声响。
能注意到声响但很难理解所见的孩子。与上面的情况相反,有些孩子能注意到声响,却很难搞清楚看到的东西。家长可以采用寻宝、搭建积木之类的假装游戏,并利用足以刺激视觉的道具,来锻炼孩子的视觉反应能力。这样做会很有用处,因为通过游戏,可以激发孩子们更仔细地注意视觉信息。
解决问题 ◣
除了无拘无束地享受“地板时间”的快乐之外,和孩子进行特别的一对一的问题解决练习,也是建立孩子安全感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每天在家庭和幼儿园经历的那些日常挑战不同的是,一对一的练习很有针对性,焦点主要在应对孩子可能面对的“重要”事情上:夜半惊梦、如厕训练、殴打他人、乱扔食物、乱发脾气或者刻薄地对待兄弟姊妹等。家长可以在一段时期内,坚持每天抽出十五到三十分钟的时间和孩子谈话。这样会比一次就试图收到作用的谈话更有帮助。但是请记住,在你和孩子之间遭遇危机时最好不要这么做。
如果学龄前的孩子个性比较强,当你和他进行类似的谈话时,他可能前十分钟根本不理你。要么他会转变话题,要么他会直截了当地告诉你“我不想谈这个问题”。然而,必须要意识到的一点是,可能得经过十五分钟的讨论,才能让孩子明白你的真正用意。当然,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不情愿谈,有些孩子会为一件事和父母喋喋不休地争论好几个小时。
一旦你引出了一个话题,就要试着倾听孩子说话,并设身处地从他的角度着想。比如孩子动手打人后,你可以这么对他说:“我敢说,你会告诉我很多原因你为什么打人的。”最后孩子可能向你抱怨一堆事情,“他老是抢走我的玩具”或者“你老是站在他那一边”。你越是了解孩子行为的缘由,就越能给他机会发泄不满,表达恐惧和希望,也越能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帮助孩子成长。不要以为你知道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而且即便你知道,也要让孩子自己说出来。家长要学会倾听,让孩子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对于你问的问题,如果孩子光是点头或简单地表示肯定或否定,就无法帮助他掌握解决问题的更好技能。越不喜欢谈论问题的孩子,实际上越是需要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些孩子在考虑问题时,往往很难抓住事情的重点。即使是语言和逻辑思考能力很强的孩子,也可能在遭遇特殊事情时变得不知所措。如果你的孩子有这方面的问题,你可以引导他,把注意力集中到他容易忽略的较大问题上。另一些孩子可能无法描述问题的细节,或无法确认自己的情绪问题。你可以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体验:“告诉我今天早上发生了什么事?我有很多时间倾听的。”家长对孩子情感的某个方面表现出兴趣,可以帮助孩子梳理问题的细节,从而避免过于笼统地进行描述。如果孩子无法描绘明天可能出现的状况,你可以帮助他进行想象,然后询问他会有何感受。随着孩子日益长大,这种技巧会帮助他应对看上去让人生畏或可怕的情境。
设定界限 ◣
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的第三个重要措施,就是建立坚定的界限。家长要想培养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除了以上的措施以外,还必须设定清楚、始终如一的行为界限。而且,这几项措施一定要同时进行。当你取消了孩子表达情绪的一条路径时——比如不接受孩子冲动任性或者不守规矩的行为——通常要给他提供另一条途径去表达自己的关切。成功的界限设定不仅态度温和,富有同理心,而且也坚如磐石。在这种界限下长大的孩子,会感觉到更多的安全感,并且无论对于什么事,只要是可以预知的、充满意义的,他们都会表现出安心。
如何给孩子设立界限
☆ 严格执行你的决定;
☆ 教导孩子认识界限;
☆ 保持同理心、关注并保持对话;
☆ 选择你要解决的问题;
☆ 合理的惩罚;
☆ 避免过度保护;
☆ 冷静对待孩子发脾气。
严格执行你的决定。家长们经常会感叹他们的孩子“就是不听话”。他们不愿意自己穿衣服,不愿意自己收拾玩具,以及不愿意做诸如此类的很多事情。然而,大部分的孩子都不会在客厅的墙上胡乱涂鸦超过两次,那是因为父母在孩子这样做时,会严肃地说这得重新粉刷墙壁,而且态度远比要求他们收拾玩具更坚决。大部分的儿童都能看得出父母在什么事情上态度坚决,在什么事情上他们可以逃得过父母的管教。因此,要想给孩子设定界限,首先你要决定,哪些限制是真正重要的,并且是孩子必须遵守的。家长的决心不只是通过言辞传达,更是通过他们的肢体行动传达的。
教导孩子认识界限。界限只有通过教导,才会真正有用,仅仅命令是起不到作用的。孩子们总是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这就会给你提供充足的机会去教导他们。一旦孩子长大到能够理解手势和语言的意思,当他犯错误时,你就可以站在他前面坚定地摇头说:“不,不可以!”当孩子无法拒绝诱惑时,你可以采取措施把他与诱惑的事物分开。比如你可以重复告诫他:“不可以看电视!”“不可以开灯!”孩子很可能委屈得大哭,但只要你能坚持不懈,摇头并且心意已决地说“不”,孩子就会知道你是不会妥协的。
对刚学走路的幼儿来说,当他们能把语言、行动和影响(感情)联结在一起时,就会逐渐知道你的话和手势是什么意思。相反,如果你看到危险,只是猛然拉开孩子(这么做比较简单,要是孩子陷入明显的危险时,你的第一反应当然是先把他们拉开),那么孩子学会的只是“被拉开”意味着“我不能做某件事”,却不明白为什么“被拉开”,并在以后出现类似的事情时,不会遵从你的指导。
当你和孩子在自家的草坪玩耍,而不是在商店等公共场所时,可以主动找机会教导孩子。这样做的好处是,你不用担心会引人注意。你可以利用下面的这些机会,给孩子以积极的引导,比如:要求孩子自己收拾玩具,使用汤匙吃饭,晚上按时上床睡觉,和别的小朋友分享玩具或者自己学习穿鞋子等。当你这样做时,可以自问以下问题:
*我的孩子注意到我了吗?
*他是否了解我的意思?我的话或手势足够清楚吗?
*他是否已经注意、了解我所说的话,但却选择不听从?我是否以积极的方式包括充满尊重地给了孩子足够的激励?如果有必要,我是否已经准备好以合理的制裁激励他?
*为了保护孩子远离危险,或避免伤害别人,我是否应该更加坚持不懈,并且态度礼貌地制止他的某些行为?
*我是否已经通过每天的“地板时间”和练习解决问题的时间,为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提供了足够多的对话机会?
如果这些问题你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你所设定的行为界限,对孩子来说,会很容易就学会的。
保持同理心、关注并保持对话。当交流的双方话不投机、出现纠纷或者行为受到限制时,人类的天性往往倾向于拒绝使用同理心,并且不愿意与对方保持亲近。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你如何能够保持同理心?如何能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比如,当孩子看见一个很喜欢的玩具却不能购买时,那种极力克制住自己购买的欲望,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家长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才能真正地理解孩子。而家长只有在设定界限时怀着同理心,才能让孩子甘心情愿地选择顺从。毕竟,家长设定界限的最终目标在于教导孩子更有同理心,并且尊重他人。
同时,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学到的多数内容,不是来自你说了什么,而是来自你做了什么。可是,面对让人头痛和生气的孩子时,许多父母总想选择逃避。如果家长总是抱着这样的心态,那么,只会让孩子更加感到被人排斥、脆弱无助、出离愤怒或者担惊受怕。要知道,家长们最好的方法就是勇敢地承担起责任,重新建立起孩子的安全感,并教会孩子学会自我控制。额外进行一些地板游戏,或者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都会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如果家长能够持之以恒,那么要不了几个星期,所有对孩子设定的严格界限,看上去就会显得合适而且有用。学会保持同理心而不是选择逃避,将会帮助家长摆脱因管教子女而产生的苦恼情绪。
选择你要解决的问题。设定界限的首要任务,就是决定要限制什么。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你必须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家庭情况做出适当的选择,然后范围清楚地设定界限并严格执行。在一段时间内,最好把精力集中于解决某几个问题上。家长需要明白,通过有效的途径,在几个重要的问题上获得成功,总比注意力过于分散导致失败要好得多。例如,关于“不许打人”,你就要清楚地定下规矩。不要陷入战术上的错误,一次试图解决好几个问题,更不要给孩子设定过于狭窄的许可范围。
举例而言,不要因为具体的过错行为来惩罚孩子,诸如打人、咬人或掐人等行为。相反,要将眼光放到更大范围的层面上,也即要让孩子学习“尊重别人的身体,不能伤害别人”。“尊重”和“不能伤害”的概念,将让孩子无法狡辩或者违抗你的命令,比如他会说:“我确实遵守你的命令,没有打人、掐人或咬人,我只是用力撞了他一下。”要知道,你的目的在于帮助孩子学会合适行为的普遍原则,而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合理的惩罚。如果要惩罚孩子,请尽量不要采取那些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的方式。例如,不要禁止孩子与朋友一起玩耍,因为这种活动极有价值。你可以考虑别的处罚方式,诸如不准看电视、不准玩电脑游戏、提前睡觉或者打扫厨房等。孩子们需要有挑战性的处罚方式。我认识的一位家长,曾经对孩子采取过“计时隔离”的方式,但在她那样做十五分钟之后,四岁的孩子很直率地说:“我根本不在乎,这种处罚太简单了!”
“计时隔离”并不见得一定有效。采取这种方式,甚至会暗示你的孩子你忍受不了他的怒气。如果你与孩子互相敌视,或要求他在你跟前面壁思过,那么结果是你将更加难以收场。更重要的是,有些叛逆的孩子会存在“成熟期延迟”的现象,这会影响他们理解你的话语。他们会对你说的内容“充耳不闻”,完全迷失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对这样的孩子来说,他们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与世隔绝,好让他们自己能做更多的白日梦,尽管这样会进一步破坏他们了解事实的能力。这样的孩子会对“计时隔离”毫不在乎,甚至会觉得好玩。对他们采取这种办法,自然毫无意义。孩子们有能力去平衡亲密、信赖、尊重同愤怒的关系,而这将引导他们学会自我约束。家长处罚孩子的方式绝不要过于冷酷、机械或者缺乏同理心。要知道,只有在充满温情、相互尊重的关系中,那种富于建设性的界限设定才可能取得成功。
避免过度保护。有些父母担心设定界限会导致孩子不开心,不少家长甚至为此头痛不已。如果你发现自己无法有效地限制孩子的言行,可以试着与你的配偶谈谈,探寻一下自己过去产生这类情绪的根源。家长不应该降低训练标准,而应该尝试着更加严格一点:你可以采取多陪孩子玩耍的方式,来减少自己内在的痛苦和罪恶感。毕竟,父母不能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过多负面的东西。接着,要确认你选择的行为限制对孩子来说具有真实意义。因为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同样的行为限制对不同的孩子来说效果很不相同。因此,家长最好通过尝试寻找到对自己孩子有意义的行为限制。比如,失望而生气的表情、连续几天禁止孩子看电视、禁止玩心爱的玩具或者要求孩子提前睡觉等。家长可以通过比较来发现哪一种办法更有说服力。
冷静对待孩子发脾气。孩子们大发脾气会导致父母产生很多种情绪:在公众面前因尴尬而羞愧、伤心、紧张甚至恐慌。
孩子们大发脾气的原因往往各不相同,因而差别往往很大:有的孩子因为点滴小事哭闹,是因为太累了或者生病了;有的孩子绝望地号啕大哭,可能是因为不会自己系鞋带;有的孩子情绪失控地大发雷霆,可能是因为你不让他在晚饭前吃巧克力。当你了解孩子为什么发脾气后,你就知道该如何应对了。
要让因为疲累而心烦意乱的孩子安静下来,你需要给予拥抱、安抚、给他读故事或者谈心,或者吸引他注意窗外五颜六色的花朵。这么做的目的在于教导孩子,即便是在他真的感到心烦意乱时,他也可以想办法平静下来。当你的孩子精疲力竭或者小题大做时,不要觉得“我被这孩子操纵”了。他只是需要你的协助,使他能够恢复平静。
当你的孩子因为做不好某件事而倍感挫折时,你应该理解他的怒气,就像是你在钉一幅图画时,不小心用铁锤砸到自己的大拇指上。人生难免有需要发泄情绪的时候!但是,如果孩子变得不守规矩、试图伤害别人或破坏东西,那么必须采取明确的限制。例如,如果孩子因为极度失望而朝你扔鞋子,毫无疑问,你应该采取措施加以制止。
当我们的同事因为无法弄明白新的电脑软件而牢骚抱怨时,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会对此表示同情。那么,为什么对于刚学走路的幼儿和学龄前孩子,我们不可以给予同样的体谅呢?当孩子因为系不好鞋带,或者玩不了复杂的玩具时,请尝试用同理心去看待孩子的失望和怒气。然后,等他冷静下来之后,再问问他是否需要你的帮助。如果孩子不需要帮助,并且再次尝试着去做的话,那就站在旁边给他加油鼓劲吧!
当孩子因为你不给他想要的东西或不让他做想做的事而大发脾气时,你就应该采取严格的限制措施。大多数父母认为孩子这种发泄愤怒的方式最难处理,尤其是孩子的个性很强,而父母自己又对大声吵嚷或愤怒情绪过分敏感的时候。避免这种紧张状态的最有效方法,就是首先确信你同孩子之间存在着非常温馨、亲密及互相尊重的关系,然后给孩子提供多种机会支持他表达愤怒或失望的情感。对于孩子之前较为严重的犯规行为,比如伤害兄弟姊妹或恶意乱扔玩具等,一定要建立起对这些行为进行约束的记录。
对于孩子发脾气,父母首先要做的是承认事实:“我知道你很生气,因为你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接下来,你最好顺其自然,一直到孩子的怒气消了并且可以同你沟通了——同你对话或者用手势交流而不是只会哭泣——再谈论为什么他觉得你不公平。如果你因为忍受不了孩子的胡闹,而对孩子大喊大叫、竭力维护你的立场、试图用妥协安抚孩子、“开玩笑”让他消气或者把他赶回房间去,都只会让孩子的怒气变本加厉。你要让孩子知道,如果他选择用话语(或肢体语言)告诉你他有多生气的话,你就会认真倾听的。如果孩子在发脾气时存在着自我伤害(咬伤或砸伤)、破坏东西或者伤害他人的倾向,你就必须迅速采取严厉的措施加以制止。用你的胳臂紧紧地抱住他,通常会相当管用。在这种情况下,你需要做好心理准备,有可能随时得面对一场真正的肉搏战!
一旦你采用“地板时间”和行为限制的管教方法,学龄前的孩子通常会变得态度温和并且愿意合作,尽管他的脾气偶尔可能会更为暴躁。要知道,任何一个孩子都不会轻易放弃抗议的机会。但只要假以时日,孩子的脾气自然会日益消减。
在限制孩子的行为时,也要教导新的应对策略。除了设定界限以外,家长还需要采取新的方法去应对孩子的需求,并且要让孩子感受到尊重,而不是让他们感觉受到羞辱。到孩子两岁的时候,你就可以通过对话教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理智的思维比起只会喊叫、哭泣或噘嘴生气,可谓是前进了很大的一步。毕竟,那些都是幼儿早期才会有的一些行为特征。同样,当你花费二十分钟和三岁半的孩子辩论到底“多看一会儿电视”和“准时上床睡觉”哪一个更好时,你会教会孩子掌握复杂的感情推理。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明白你并不是一个容易对付的人;如果孩子无法成功说服你,你就仍然可以坚持要他准时睡觉。
当学龄前的孩子只是觊觎或者抢夺其他孩子的玩具时,管教起来是相对容易的事。但想要搞清楚孩子到底需求什么,则比较困难。也许他之所以抢别人的玩具,是因为在紧张的家庭生活里他缺少安全感。孩子之所以有这种行为,很大的可能是想让自己感到重要并且得到尊重。在这种情况下,问题会变成:“我该如何帮助孩子通过其他方法感到自豪和安全?我如何帮助他认识到这一点,即兴趣、技能、玩笑以及挫折和迷失,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都很重要?”无论何时,只要你不得不对孩子采取设定界限的措施,那么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在与父母的关系、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上,要么是孩子的一些基本需求没有获得满足,要么就是孩子的个体发展方面出现了问题。
如果世上真的有什么关于设定界限的黄金法则,那么它可以简单总结为:更多给予,更多期望。我们给予孩子的爱和富有同理心的互动,毫无疑问会影响着孩子应对挑战的能力,影响着孩子满足父母要求的能力。
尽管听起来很简单,但对于我们中的很多人来说,要想做到上面这些并不容易。正如我之前所言,当父母对孩子感到失望时,他们很自然地会想逃避。面对孩子的无礼挑衅,为了克制自己的怒气,父母可能会选择退缩、回避或者干脆让自己忙起来以视而不见。甚至有时候一些父母可能会天真地自言自语:“毕竟我已经为他做了这么多,他不至于再会胡闹了吧……”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不仅会感受到来自你的期望带来的压力,同时也会感到缺少应有的关爱。这很有可能让孩子感到生气及失望。如果孩子可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困境,他很可能用类似的话语说:“什么?让我收拾玩具?你甚至不抱我、不安抚我,却叫我收拾玩具?”通常来说,当孩子觉得自己接受了父母足够多的“心灵鸡汤”,并且父母立场坚定但态度温和地进行告诫时,他就会更加热心地回应父母的要求和期待——无论是收拾玩具、克制与同学争斗的倾向或者学会与别人分享东西。
要培养婴儿期和学龄前孩子的安全感,关键在于培养孩子的一些基本能力,包括懂得与人交往,表达和识别情感信号,运用肢体语言和概念解决问题,以及富于逻辑地进行思考。当孩子感到压力重重或者缺乏安全感时,父母不应让孩子落入好斗、退缩或大发脾气的境地,相反,应该尽可能地帮助孩子采取更好的途径去应对恐惧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