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苦恼的征兆
与学龄期儿童一样,青少年也有许多缺乏安全感的征兆。并且,青少年由于青春期日益增多的责任,往往会显示出更多苦恼。例如,不少青少年常常因为学校功课太多和性发育而感到不知所措,进而导致自己的行为越来越叛逆。再加上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已经开始担忧自己的未来,因此他们的焦虑已经超越了眼前的问题。对有些孩子来说,这种不安会发展成绝望和忧郁。帮助青少年克服和处理这种焦虑,并用积极的方法解决问题,需要家庭、社区和政府共同努力。
在以下的几节里,我们将描述一些青春期孩子不安和焦虑的征兆。作为父母,从中可以看出孩子的苦恼。同时,针对每一个具体问题,我们也谈到了一些解决办法,并且概括了一些有助于增强青少年安全感的基本原则。
缺乏相应的人际关系和兴趣 ◣
青少年时期,孩子们往往会扩展自己的活动范围,涉猎新的爱好,选择不同的课程、音乐或者运动等等。但是,如果一个孩子不愿意参与大多数同龄人都感兴趣的活动,那就说明他的内心很可能对未来有一种潜在的忧虑。固然,孩子们在兴趣爱好上各有不同,但这个年龄的孩子如果缺少新的兴趣爱好,那就值得我们关注。大多数青少年都会对学校的某个科目产生兴趣,诸如音乐、运动、跳舞、棋艺、电脑或者其他课外活动。
然而,更值得家长们关注的是,这个时期的孩子是否愿意发展与同龄孩子的人际关系。如我们曾经提到的,青春期的孩子会与人建立更亲密的关系,并且对于自己珍视的朋友通常会发展出很深的感情。到了青春期中晚期,孩子才会对异性产生兴趣,并且也希望与成人比如老师或教练建立亲近的关系。通常,青少年也会更成熟地与祖父母等更大家庭范围内的成员进行互动,甚至会照顾可能需要帮助的爷爷奶奶。所有这些都是这时期的孩子们应该具备的,至少是他们的兴趣或人际关系的一部分。如果孩子到了这个年龄,仍然缺少上述行为,反而躲在房间里没完没了地玩电脑或看电视,就说明孩子的内心有潜在的苦恼。
如果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还不错,回到家里后又能及时完成作业,那么很多家长往往会忽视孩子的内心需求。这样的孩子如果内心存在某种苦痛,往往很容易被家长忽略。这绝不是部分孩子会这样,这种情况实际上经常发生。举例来说,在什么时候对异性产生兴趣这个问题上,青少年们的差异很大——有些到青春期快结束时才有,另一些则早在刚迈入青春期时就开始了。家长应该观察孩子的兴趣是否得以健康发展。如果孩子开始注意衣着打扮,这意味着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长大,并开始萌发对异性的兴趣。如果孩子开始讨论某个亲友的工作多么有趣,也可能是他自己内心对那种工作有所向往。但是如果家长在孩子身上看不到类似充满热情的兴趣,那很可能因为孩子的内心对于长大充满了担忧。
如果孩子没有这个年纪该有的亲密关系,通常会显得态度冷漠、无精打采并且消极被动。有些孩子看上去十分沮丧,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这往往说明孩子内心隐藏着很深的忧虑。
在这样的情况下,尤其重要的是,要给孩子提供始终如一的温暖和关爱,并形成一种持久的滋养关系。这样做会帮助青少年增强对人际关系的兴趣。与此同时,如果父母能够改善与子女的家庭关系,孩子们就会更好地拓展自己家庭之外的人际关系。
沉迷于某种兴趣 ◣
对于父母来说,青少年的很多兴趣都显得有些怪异或者不同寻常。比如一些孩子对音乐或服饰、某些特立独行的男女演员或者非比寻常的政治信念怀有很奇怪的品味。这正是青春期的孩子在探索世界和形成个性时常有的情形。
但是,一旦这些不寻常的兴趣主导了孩子的全部生活时,就可以将其看作是孩子内心存在苦恼的一种征兆。如果孩子对同龄人关系、学校活动、学习以及家庭生活毫无兴趣,那么父母就更应该多加注意。举例来说,有时候青少年可能参与特殊的活动,比如与宗教崇拜有关的活动。而类似的活动会改变孩子的着装风格、交友模式、学习态度,甚至影响孩子是否愿意对家人敞开心扉。出现这种情况时,父母应该密切关注孩子的动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怀,找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以便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状况。对十几岁的孩子的父母来说,很多人往往低估了和孩子待在一起的价值。要知道,即便是有可能遭到孩子的拒绝或者沉默以对,抽出时间陪伴在孩子的左右也是很有必要的。
过分关注自己的身体 ◣
家庭成员对食物、运动和身材的态度,如同媒体对“理想体型”的描述一样,对孩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众所周知,孩子在青春期会十分关注自己的外在形象,比如身体的哪些部位最能吸引别人等。但是,如果孩子过分关注自己的身体甚至为此紧张(比如一个孩子因为脸上长了粉刺就不愿出门),那么家长就需要给予帮助了。在这个时期,孩子们会变得非常注意饮食和控制体重,但这样做也可能会影响他们参与其他活动。如果孩子们的正常生活因此受到影响,就必须寻找专业人士进行干预。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家长应该分辨清楚问题的严重性。如果孩子的关注属于正常的范围内,那就无须采取措施;如果孩子已经存在焦虑和苦恼的迹象,那就一定要想办法进行帮助。
性早熟或过多涉入性行为 ◣
有许多青少年甚至在青春期刚开始,就很冒险地尝试性行为了。当孩子们情窦初开时,对性的渴望可能会成为孩子们的首要问题。当他们寻找自己心仪的对象时,这种渴望甚至会越来越多地占据孩子的生活。但是,如果孩子过度关注性或者过于早熟,很有可能说明孩子内心存在某种苦恼和忧虑,需要通过身体刺激得以发泄。如果孩子只能通过一种关系寻求在别的地方找不到的安全感,或者发泄对身体变化或家庭冲突的感受,那么家长必须认真对待,并且及时给予帮助,以解决孩子的苦恼。
冒险行为 ◣
青少年会有很多冒险甚至触犯法律的行为,比如超速开车、醉酒驾驶甚至在商店里顺手牵羊进行偷窃等。尽管冒险行为看上去只反映了青春期的一个侧面,但它却有可能变成一种危险的行为模式。对于家长而言,最重要的是如何能尽快地处理这种不受欢迎的行为。冒险行为实际上是一种信号,说明孩子在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方面可能存在问题。
饮酒和吸毒 ◣
许多青少年发展到依赖吸毒来稳定自己的情绪,或者借此获得社交上的满足。他们也可能为了体验迷幻感觉,而选择尝试吸食毒品。所有这些都需要家长给予即时的关注,同时采取措施进行综合治疗。
与此相类似,许多十几岁的孩子试图用酒精来麻醉自己,尝试冒险的快乐。不同的孩子可能在饮酒的多少和频率上存在差异,但父母都需要意识到孩子饮酒的危害,并采取必要的办法进行制止。
恐惧、担心和焦虑 ◣
像学龄期的儿童一样,青少年可能会有很多让他们感到恐惧、担心以及焦虑的事。它们经常表现为做噩梦、害怕出门或者内心极度焦虑等。有的孩子甚至有可能患上慢性抑郁和失眠症。
在青春期,孩子通常会把自己的焦虑转移到某种具体的事物上来。比如,一个忧虑全球变暖以及对未来感到不安的青少年,可能会把这种忧虑转移成害怕进不了理想的大学,或者担心找不到工作。换句话说,孩子的不安通常会以某种事情表现出来,而这种事情和自身的生存相比并不是那么可怕。当然了,如果找不到工作或者上不了大学,孩子可能会感到不安,但是这种困窘和自己的生存危机相比,实在算不了什么。因此,作为父母,我们不能简单地以为青少年所表达的担心和忧虑,会一定反映自己内心所关注的。我们需要探究问题的真正所在。通常情况下,如果孩子在学校和社交上出现问题,多半是由于孩子焦虑家庭问题而导致的。
因此,很重要的一点是,父母应该经常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让孩子感受到安全和关爱,从而才能更加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只有这样做,孩子才能将内心苦恼的事情和盘托出。
悲伤和抑郁 ◣
当青少年参与新的兴趣和活动时,有很多原因会让他们感到悲伤或沮丧。比如,人际关系不尽如人意,考试一塌糊涂,与父母或老师发生争执等,都是常见的例子。但是,这个时期的沮丧与小学时期已经大不一样。小学生可能是因为身边的某件事而感到难过,比如遭到伙伴拒绝、父母偏爱弟弟妹妹或者父母不在身边陪伴等。而且家长很容易看出他们的悲伤与难过。而到了青春期,孩子们开始将坏情绪闷在肚子里,会觉得自己没用,或者自我感觉像个坏孩子,甚至对未来感到绝望无助。因为他们已经具有相当程度的自我认知,并且能够考虑各种假设的可能性和概率,因此有能力进行更加深入的自我反省。如果孩子感到沮丧,他可能有更多的自责和消极情绪。有的孩子甚至借由吸毒、酗酒或参与其他冒险如飙车来逃避这些情绪,更极端的甚至会有自杀行为。抑郁还会导致青少年采取攻击和伤害行为,包括采取自我毁灭的方式来伤害他人。
因此,家长要尽可能早地确认青少年是否有抑郁的倾向,同时给予孩子持久的关爱,帮助他们释放内在的压力。如果孩子的抑郁一直存在或者日益加深,就一定要寻求专业人士进行治疗。
对未来感到害怕 ◣
很多青少年都害怕未来,尤其是当他们面对诸如大学生活、未来的工作、人际关系或者建立自己的家庭等问题时。而对于世界安全和未来存亡的担忧,会加重孩子们的害怕。青少年们的内心往往还很脆弱,容易感到不安。因为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太多变化和不确定性,而这些都会让他们充满忧虑。
因此对青少年来说,到了青春期,无论是自身的发展,还是世界的存亡,各种问题的不确定性已经不再只是一种悲剧性的幻想。青少年已经明白诸如恐怖袭击、环境污染和核扩散之类问题的严重性,因而要去除掉他们的忧虑并不容易。孩子们不再因为父母善意的谎言或者简单的安慰就能忘掉忧愁。孩子们对未来感到害怕,有的是和外在世界有关,有的是和自己有关。有些孩子可能担忧与家人分离或者到外地求学,而另一些孩子可能觉得战争或灾难威胁生活,还有许多孩子则可能两种原因都有。
处理青少年这类忧虑的最好办法,同样也需要与他们建立一种持续的充满尊重的亲密关系,同时,对于孩子很小的过错,避免不必要的批评或者与其发生冲突。父母这样做有助于消除孩子的焦虑,并能让孩子学会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害怕。通常而言,无论是青少年、成人或者儿童,如果在感到焦虑和担忧时,他们都很容易夸大事实,因为他们思考问题不再像平常那样能够自我反省。在严重焦虑的时候,人们往往容易陷入“要么全有要么全无”的思维模式。青少年已经能够预估事情发生的概率,可以知道坏事或好事发生的可能性,因而也能更好地思考到底该不该为某件事情忧虑。一旦他们从焦虑中平静下来,就能看出自身安全的机会还是很大的,至少在短时期内如此。与此同时,帮助孩子们参与一些政策讨论,或者参与一些有关冲突解决或环境保护的组织工作,会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价值所在。通过这些,孩子们会发现自己能够为社会做有益的贡献,而不只是一个消极被动、无所事事的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