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龙附凤
“大树将军”冯异料到朱鲔、李轶一定会率兵来进攻的。他先写了一封信给李轶,劝他及早归附萧王。李轶也知道更始长不了,可是他有他的心思。当初刘秀在宛城粜谷的时候,首先约会刘秀起义的就是李轶和李通。他们本来是一条心的。后来刘玄做了皇帝,朱鲔得了势,他就倒在朱鲔那一边,帮着他杀了刘秀的哥哥刘。为了这档子事,他尽管愿意听从冯异的劝告,可是他不敢投奔刘秀。另一方面,他尽管不敢来投奔刘秀,可是也不愿意再帮着朱鲔。他就写了一封回信给冯异,含含糊糊地透露了这个意思。
冯异得到了李轶的回信,知道他不会跟他作对。他就带着一万多精兵往北打下了天井关(今山西晋城附近太行山上,也叫太行关)和上党的两个城;回头往南又打下了河南、成皋以东十三个县;杀了更始的几个大将,收下了十多万投降的士兵。李轶眼看着这么多的县城给冯异夺了去,他一直袖手旁观。就是冯异进攻邻近的地方,他也不去救。冯异觉得李轶暗地里真帮了他的忙,就派人把李轶的信送去给刘秀。
刘秀接连打败了尤来、大枪、五幡等这几路农民起义军,一直追到右北平,又打到顺水北面。也是他一时大意,只知道打胜仗,没料到会打个败仗。北路的一支起义军围上来,双方都拿着短刀对打。刘秀的马受了伤,眼看逃不了啦。他就从很高的地方跳到底下,腿也摔坏了。敌人不肯放松,急急地追下来。刚巧耿弇和王丰赶到。王丰把自己的马让给刘秀,刘秀搭着王丰的肩膀上了马,回头笑着对耿弇说:“差点给盗贼取笑了。”话还没说完,追兵已经到了。耿弇是个神箭手,连连射倒了十几个带头的,别的人只好退回去。耿弇和王丰保护着刘秀到了范阳(今河北定兴一带),可是已经跟大军失散了。
汉军不见了刘秀,都悄悄地议论开了。有的说已经给敌人害了,一传十,十传百,将士们都慌作一团,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吴汉出来了。他尽管说话带结巴,可是说出来的话挺有力量。他说:“咱们大家努力,怕什么?万一大王有个三长两短,他哥哥(指刘刘)的儿子在南阳,咱们就尊他做主人。”大伙儿这才稍微安定点。没有几天工夫,刘秀回到大营。从此,众人格外卖力,接连着把北边的起义军打得七零八落,刘秀才把大军驻扎下来。正在这个时候,冯异的信到了。
刘秀给冯异写了回信,说李轶这家伙反复无常,不能轻易信他。他还把李轶写给冯异的信故意泄露出去,让朱鲔那边也知道这件事。朱鲔得到了这个消息,恐怕李轶谋反,就派人去把他暗杀了。然后,马上派部将苏茂和贾强带领着三万兵马渡过巩河去进攻河内郡的温邑(今河南温县一带),他自己带领着几万兵马去攻打平阴(今河南孟津一带,临黄河)牵制冯异那一头。
寇恂一面通告各属县发兵到温邑会齐,一面亲自出马先去抵抗苏茂和贾强。将士和官吏都拦住他,说:“洛阳兵继续不断地渡过河来,声势十分浩大。太守您不能随便出去。现在通告已经发出了,等到各县的兵马都会齐,才能够打仗啊。”寇恂说:“温邑是河内郡的大门。要是敌人进了大门,屋子里怎么守得住?”他带领着少数的军队连夜赶到温邑。第二天一清早就跟洛阳兵开了仗。正好冯异和各县的兵马也到了。寇恂吩咐士兵拼命地打鼓,大声地嚷着说:“刘公的大军到了!刘公的大军到了!”苏茂、贾强的军队在汉军的面前着了慌,一打就垮了。打死和打伤的已经够瞧的了,没想到汉军不让他们好好地渡河,差不多有一半人马都给淹死了。洛阳的两个部将,贾强死在阵上,苏茂逃到朱鲔那儿去了。寇恂还不肯饶他们,全军渡过河,追了上去。
孟津将军冯异已经渡过河追击朱鲔那一路。朱鲔的兵马逃回洛阳。冯异和寇恂两路兵马合在一起,一直追到城下。洛阳城关得紧紧的,谁也不敢出来对敌。汉军就绕着洛阳城耀武扬威地走了一圈。打这儿起,洛阳大起恐慌,白天也关着城门。
寇恂、冯异打了胜仗,派人向刘秀去报告。刘秀听到洛阳兵进攻河内,正担着心哪。赶到捷报到了,他挺得意地说:“我知道寇太守行!”将士们都进来向刘秀贺喜,还要尊他为天子。大伙儿趴在地下,一齐说:“大王功高德重,天下的人心都归向您。我们恳求您登上天子的大位。”刘秀摇晃着脑袋,用眼睛把他们压下去。当时有一个将军,挺着胸脯,理直气壮似的说:“大王虚心退让,好是好,可是大王就不顾到宗庙社稷了吗?应当先即位,确定了名分,才好商议征伐大事。要不然,谁是主、谁是贼,天下的是非公理不分,事情就不好办。”刘秀一看,原来是前锋将军马武。马武本来是绿林军的一个首领,也是南阳人。刘玄即位的时候,他跟刘、刘秀都算是更始的臣下,他曾经跟着刘秀在昆阳打败王寻、王邑,他就向着刘秀。马武办事能干,打仗特别勇敢,刘秀不但信任他,而且跟他很亲热。刘秀做了萧王,就拜他为前锋将军。这次他劝刘秀即位,刘秀认为不到时候,怎么能够答应下来?他说:“将军怎么说出这种话来?论罪名是可以砍头的!”马武说:“将士们都这么说。”刘秀说:“那你就去告诉将士们别这么说。”
刘秀到了中山,将士们又都劝他即位。他还是不答应。他到了南平棘(平棘是县名,属常山郡),将士们又来要求他即位。他说:“盗贼未平,四面受敌,还说得上自己的地位吗?”将士们正想退出去,耿纯上来了,他倒挺干脆,说:“天下士大夫抛弃亲戚,离开故乡,跟着大王在刀枪、弓箭底下过日子,还不是希望‘攀龙附凤’,大家伙儿都能够得到功名吗?现在大王不听从大众的意见,不肯接受尊号。我怕的是,士大夫没有指望,他们就会想:何苦老在外面奔波呢?你也想回家,我也想回家,人心一散,再要联合起来可就难了。”刘秀待了一会儿,说:“让我仔细想想吧。”
这一班“攀龙附凤”的将士们跟着刘秀到了鄗南(即鄗县南,鄗县后来改名为高邑,在今河北柏乡一带),就接到了两个报告,说又出了两个皇帝。原来别的地方“攀龙附凤”的人也正多着呐。
那两个皇帝,一个是孺子婴,一个是公孙述。皇太子孺子婴被王莽废了,改称定安公以后,一直关着,跟外界没有来往,长大了,连六畜(马、牛、羊、鸡、狗、猪)都不认识。王莽被杀以后,他才放出来,一直住在长安。说他没有用,他可是刘家不折不扣的皇太子。平陵人方望把他接到临泾(今甘肃镇原一带),立他为皇帝,自己做了丞相。更始刘玄派部将李松去征伐。方望究竟力量不够,打了一仗,全军覆没。孺子婴和方望都死在乱军之中。这一个皇帝完了。另一个皇帝是成都的公孙述。他是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一带)人,很能干,又有名望。刘、刘秀在南阳起义的时候,公孙述就在成都招募了几万兵马响应汉军。他一听到南阳有一位将军叫宗成,带着几万兵马到汉中来,就马上派使者去迎接他们。宗成确实是南阳人,可是他和南阳起义军不是一起的。他自称虎牙将军,他的军队一到成都就露出了本来面目:烧毁房屋,各处抢劫,强奸妇女,杀害百姓。公孙述对郡里的豪杰们说:“天下吃了新朝的苦头,想念着汉朝,已经不是一天了。所以一听到汉军来了,马上去迎接他们。哪儿知道他们一来,老百姓遭了殃,妇女们受了污辱,房屋给烧毁。这明明是盗贼,哪儿是义兵呢?我打算保护成都,等候着真的主人。你们愿意共同努力的,请留在这儿;不愿意的,随你们的便。”他们都磕着头,说:“情愿跟随将军同生共死。”他们帮着公孙述,派人扮成汉朝的使者,从东方来,拜公孙述为将军,管理益州。公孙述杀了宗成,把他的军队都接收过来。
公孙述起兵打的是汉军的旗号,可是更始并没给他封号,也不把他当作自己的部属看。公元24年,更始派兵去攻打公孙述,公孙述吩咐他的兄弟公孙恢发兵去对敌。公孙恢把更始的军队打得大败而逃。打这儿起,公孙述的威名更大了。他就自立为蜀王,当地的老百姓和邻近的部族全都归附他。他的部下也希望“攀龙附凤”,劝他即位。有个部下叫李熊的,还说了许多理由,请他赶紧做皇帝。公孙述当然不能马上答应下来,他说:“做帝王要由天命决定,我不敢承当。”李熊说:“天命没有一定,做帝王还得看老百姓的心愿和自己的能力。民心归向大王,大王又是才能出众,还怀疑什么呢?”公孙述就自立为天子,拜李熊为大司徒,自己的兄弟公孙光为大司马,公孙恢为大司空。关中起兵的豪强有一万人马的,有几万人马的,可是都还没有主人。他们都来归附公孙述。公孙述有了几十万士兵,粮草充足,就在南郑盖了宫殿,端端正正地做起皇帝来了。公孙述做了皇帝,势力越来越大,这可叫跟着刘秀的那一班人着急起来。他们就又去要求他即位。刘秀召冯异到鄗南来,问他四方的动静。冯异说:“更始的几个重要的大臣都跑了。他一定失败。天下没有主人,人心惶惶。上为社稷,下为百姓,大王应当听从大家的意见。”
萧王刘秀就在公元25年六月,在鄗南即位,就是后来的汉光武帝。那时候他三十一岁。汉光武一面大赦天下,一面打发使者拿着符节和诏书到河东(今山西一带)拜邓禹为大司徒。这时候,邓禹才二十四岁,汉光武把他当作张良看。
邓禹由东北往长安去,赤眉的首领樊崇由东南往长安去。邓禹打到河东的时候,赤眉军早已进了城关。河东离长安还远,可是赤眉军很快就可以打进长安去。长安已经是“火烧眉毛”,十分危急了。
国学知识链接
反水不收,后悔无及
成语“反水不收,后悔无及”出自《后汉书·光武帝纪上》:“马武先进曰:‘天下无主。如有圣人承敝而起,虽仲尼为相,孙子为将,犹恐无能为益。反水不收,后悔无及。大王虽执谦退,奈宗庙社稷何!宜且还蓟即尊位,乃议征伐。’”前锋将军马武劝说刘秀称帝,刘秀谦让不肯。原意是指水已泼出去,不能再收回。后用来比喻事情不可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