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经求佛像

取经求佛像

汉明帝梦里看见一个金人,头顶上有一道白光,一闪一闪地在宫殿里摇晃着。汉明帝正要问他是谁、从哪儿来,那个金人忽然升到天空,往西去了。汉明帝不由得吓了一跳,就醒了。擦了擦眼睛一瞧,只见蜡台上的那支蜡烛正像梦里的金人似的,头顶上有一道白光,一闪一闪地摇晃着。他对着蜡烛出了一会儿神,迷迷糊糊地又睡了。

第二天,他把这个梦告诉了大臣们,大臣们都说不上那个头顶发光的金人是谁,更没法说这个梦是凶是吉。汉明帝说:“听说西域有神称为‘佛’。我梦里见到的金人是往西去的,可能就是佛。”博士傅毅说:“皇上说得对!西方有神称为佛,佛有佛经。从前骠骑将军霍去病攻打匈奴的时候,曾经把休屠王供奉的金人带到长安来。据说那个金人是从天竺传到休屠国的。武帝把金人安置在甘泉宫里。现在经过几次战争,那个金人已经不见了。皇上梦里看见的金人准是天竺来的佛。”这一番话引起了汉明帝的好奇心,他就派郎中蔡愔(yīn)和博士秦景往天竺去求佛经。

天竺也叫身毒(就是现在的印度),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降生的地方(释迦牟尼生在尼泊尔;现在的尼泊尔和印度在古时候总称为天竺或身毒)。释迦牟尼生在公元前557年(周灵王十五年),是个太子,从小享受荣华富贵,也娶了妻子。可是他同情老百姓,老爱出去看看老百姓过的是什么生活。他看到衰老的和害病的人那种痛苦劲儿已经叫他够难受了,更别提死了人的那种惨劲儿。他觉得人生就是痛苦。既然人生是痛苦,那还不如不生在世上倒好。要是没有“生”,就没有“老”,没有“病”,也没有“死”了。这么说来,人生的痛苦就在这“生”“老”“病”“死”四个字;做了人,谁都逃不了生、老、病、死。他越想越不是味儿,越看到老百姓的痛苦,越不愿意自己在宫里享福。可是有什么方法摆脱人生的痛苦呢?他要找到一个摆脱人生痛苦的方法。只要能够找到这个方法,使天下的人都能够得救,就是舍了命,他也要去找。

他在十九岁那一年,下了决心,离开了王宫,到山里去静修。他要用他的思想来了解人生的意义。经过十六年深刻的研究,他完成了一套很精细的思想体系,创设了一个宗教,就是佛教,也叫释教。释迦牟尼认为一切行为,有因必有果,所以行善、作恶,都有报应;一切生物,从人类到昆虫,都具有“佛性”,所以做人应当以慈悲为怀,不可杀害任何有生命的东西。他到处宣传佛教的道理,收了许多弟子。当时在天竺有不少宗教专门利用种种幻术愚弄人民。他们曾经采用各种威胁利诱的手段去破坏佛教,可是男男女女相信释迦牟尼的人越来越多,后来连那些反对他的人也有信服他、情愿做他的弟子的。男弟子称为“比丘”,女弟子称为“比丘尼”(“比丘”“比丘尼”,相当于现在我们所说的“和尚”“尼姑”)。他们信了教,什么东西都可以抛弃,连头发也都剃光,男的连胡子也不留。为了维持纪律,释迦牟尼首先提出“五大戒”:一、戒杀害;二、戒偷盗;三、戒奸淫;四、戒撒谎;五、戒喝酒。除了这“五大戒”以外,还有许多清规戒律。尽管佛教讲的这一套道理,对老百姓来说,至多不过是一种空虚的安慰,但是这些佛教徒跟那些横行霸道、欺压人民的教棍一比,简直是圣人,因此得到了老百姓的相信,佛教很快地就传开了。

释迦牟尼传教、讲道继续了四十九年,他死的时候已经八十四岁了。他的大弟子迦叶和阿难等五百多人继承他的事业,还把他生前的教训记载下来,编成了十二部经典。他们抱着释迦牟尼“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积极传道。佛教就这么慢慢地传到西域。汉武帝的时候,霍去病把休屠国的金人带到长安来并不是欢迎佛教,那只是像掠夺别的珍宝一样,当作战利品掠夺来的。这次汉明帝派蔡愔和秦景到天竺去求佛经跟霍去病掠夺休屠国的金人,完全是两回事。

蔡愔和秦景经过了千山万水,碰到了无数的困难,终于到了天竺国。天竺人听见中国派使者来求佛经,表示欢迎。虽然两国的语言、文字不同,可是有了翻译官,也凑合着能够彼此了解。蔡愔和秦景在天竺住了一个时期,初步学习了当地的语言、文字。天竺有两位沙门(沙门,就是高级僧人的意思),一个叫摄摩腾,一个叫竺法兰,他们也略略懂得中国的语言、文字。由于他们的帮助,蔡愔和秦景也懂得了一点儿佛教的道理。他们邀请这两位沙门到中国来,他们也同意了。这么着,蔡愔和秦景带着这两位沙门、一尊佛像和四十二章佛经,回到中国来了。

他们用一匹白马驮着佛经,好容易经过西域,到了洛阳,在东门外的鸿胪寺(招待外国人的宾馆)里受到了招待。蔡愔和秦景朝见汉明帝,呈上佛像和佛经,引见了两位沙门。汉明帝见了佛像,也记不清梦里看见的是不是他,可是头顶上还真有一圈白光,不是他还有谁呢?他翻了翻佛经,字也不认识,摄摩腾和竺法兰给他讲解了一段,他也听不明白,只好认为佛经的道理奥妙无穷,就莫名其妙地点了点头。他吩咐人修理鸿胪寺,把佛像供在里面,请两位沙门做住持。那匹驮佛经的白马也养在里面,鸿胪寺就称为白马寺。

汉明帝听不懂佛经,王公大臣也不相信佛教,到白马寺里去烧香的人并不多。大伙儿只把白马寺里的佛像、佛经和两位沙门当作一种外国传来的玩意儿。谁觉得好玩儿,就去看看,看了就回来,谁也不怎么重视白马寺。只有楚王刘英派使者到洛阳,向两位沙门请教,希望能够把佛法传给他。两个沙门就画了一幅佛像,抄了一章佛经,交给使者,还告诉他怎么样供佛,怎么样礼拜,怎么样祈祷。使者回到楚国,照样说了一遍。楚王刘英就在宫里供着佛像,早晚礼拜,祷告佛祖保佑他,让他一切事情都能够“逢凶化吉,遇难成祥”。他借着信佛的名义,结交方士,制造金龟、玉鹤,刻制图文,作为一种“符命”。

公元70年(汉明帝十三年),有人向汉明帝告发,说楚王刘英跟渔阳人王平、颜忠等私造图文,纠集党徒,自己设置诸侯、王公、将军、二千石(俸禄在两千石粮食的官员),大逆不道,应当处死。汉明帝派人调查以后,认为刘英确实有谋反的情形。他废了刘英的爵位,把他送到丹阳,给他五百户维持生活。刘英到了丹阳,就听到有一个大臣因为把告发刘英谋反的奏章压了几天,被逼自杀。他一想仅仅把告发他的奏章压几天,尚且办了罪,自己再待下去,也许还得全家灭门呢。他也就自杀了。

汉明帝果然派人专门查办那些跟刘英谋反有嫌疑的人,上上下下,远远近近,牵连在内的人很多。定了死罪或者充军到边界上去的就有一千多,关在监狱里的还有几千人。楚王刘英曾经把天下知名之士编成一本名册,这个名册被查办案子的人搜出来了。他就按照名册把这些人都逮了来,经过一年多的审查,逼死了不少人。后来幸亏出来了一个不怕死的侍御史寒朗打抱不平,又由马皇后劝告汉明帝把这些人从宽发落,汉明帝才下了一道诏书,大赦天下。楚王这件案子总算告个段落。

当时一般儒生对于汉明帝把鸿胪寺改为白马寺,供奉佛像,本来都有意见,可是不便反对。以后楚王刘英借着信佛的名义,联络方士,刻制图文,引起了一场风波,一班儒生就趁着机会请汉明帝专门尊重儒家。汉明帝自己并不相信佛教。儒家的学说能够叫贵族子弟和大臣们尊重宗室,不去夺他的皇位,他是愿意尊重儒家的。因此,他尽管取经、求佛像,同时又在南宫创办了一个贵族子弟学校,让外戚郭氏、阴氏、马氏等的子弟学习五经,尤其是《孝经》。以后他到了鲁地,祭祀孔子和他七十二个弟子,亲自上了讲堂,吩咐皇太子和列王讲解经书。

为了楚王刘英的事,仅仅所谓嫌疑犯就杀了几千人,还把全国知名之士逼死了不少,难道不怕各郡县的反对吗?汉明帝敢于这么做是因为他知道这些事情不会引起人民的不满的。他有一套巩固自己政权的办法,那就是采用儒家一贯的主张,实行减租或者免税的办法来换取人民的拥护。公元66年(永平九年,汉明帝即位第九年),他曾经下过一道诏书,命令郡国把公田赐给贫民。公元70年(永平十三年,汉明帝即位第十三年),大修水利以后,又下了一道诏书,把邻近河渠的下田赐给贫民,不准豪强独占河渠的利益。这些措施对于减轻人民的负担,提高生产,都有帮助。同时,正因为促进了人民的经济发展,朝廷也增加了收入。

为了宣扬文教,尊重儒家,汉明帝特别重视太学。从太学里出来的人才还真不少。东汉有几个很了不起的名士都曾经在太学里念过书。

国学知识链接

天竺国

天竺是古代中国以及其他东亚国家对当今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的统称。在中国历史上,对印度的最早记载在《史记·大宛传》中,当时称为身毒。唐初改称为天竺。天竺历史上相继出现了四大帝国:孔雀帝国、笈多帝国、德里苏丹国和莫卧儿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