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脚布”与可丽饼
“包脚布”与可丽饼
我算是个对文字有点敬畏之心的人,虽然我有时也写错别字,但我并不会故意用谐音去骂人,也不会存心错用文字的本意。
特别是好好写文章的时候,我更是注意这点,它们以后都会变成印刷出来的书,要为自己留点脸面,若干年后要给儿辈孙辈看的,他们可不理解你是“年少轻狂”,到时肯定打你个“老不正经”。
食物中也有好多不正经的名字,“西施舌”与“贵妃乳”算是比较香艳且流传较广的,分别指沙蛤肉和鸡头米;别和我抬杠,各地的附会都不一样,有的地方指的是别的东西,可怜的西施,也没逃过“西施乳”,那是苏东坡给河鲀起的别名。那“棺材板”则更促狭一点,是台湾人发明的一种把方面包挖空再充填的小吃。
食物不是文字,所以有些奇奇怪怪的名字是很正常的,“夫妻肺片”“麻婆豆腐”更是喜闻乐见。“吃”哪怕真是文化,也是“俗文化”的一种,不要以为现在有了点钱了,坐在有字画的包房互相灌酒就成了“雅”,别以为能和文武昆乱的名角同桌吃饭就脱了“俗皮”,你还能比得过天天住在有着琴棋书画勾栏的柳永去?人家也没说自己玩的叫“雅”。
“吃”,就是“俗”的,俗又不丢脸,丢脸的是把俗的认作雅,还要别人认作雅。俗,不要紧;俗不可耐,也不要紧,要命!
“包脚布”,就是个俗不可耐的名字,我们小时候,这样食物并不叫“包脚布”,而是另有其名,想出这种“恶形恶状”名字的人,简直应该枪毙个三五十回的。
那玩意,我们小时候就叫做“薄饼包油条”,上海人在食物方面挺缺乏想象力的,大多数东西都是直呼其名,做法加上食材,一目了然;我们甚至不知道“油炸鬼(桧)”是个什么玩意,我们只知道叫做“油条”。
油条,就是天津人说的“果子”,也有写成“裹子”的,原因是“裹在里面的东西”。大家都听说过“煎饼果子”吧?是一种与“薄饼包油条”差不多的东西,只是人家的饼是用绿豆面(干绿豆磨成的粉)加小米面(粉)一起调的,据说绿豆面的成分越多越好吃,然而又不能完全是绿豆面,因为没有黏性,做不成饼。绿豆面饼包油条,就是天津名点“煎饼裹子”,我喜欢用“裹”字。
到了山东,不用绿豆面了,改成玉米面或是杂粮面,也是调成了糊,做成饼;也不包油条了,包脆饼,一般叫做“杂粮煎饼”。上海呢,面饼是用面粉也就是小麦粉调的,包的是油条。
这玩意,源起山东,往北入天津入北京,在天津出了名。往南呢?先是到了江苏,严格说是包括淮北的江北,由江北人逃难带到上海,也成了上海有名的小吃。
让我们来看看上海的薄饼包油条的做法:一块大的圆的没有边的铁板,搁在大柏油桶改成的炉子上,过去是烧柴烧煤的,如今都烧煤气罐了。摊主先用油刷在铁板上刷层油,然后从盆里
一勺面糊浇在铁板上,永远只有一勺,不多也不少,正好一勺。
然后摊主拿起一个竹蜻蜓状的东西,把竹蜻蜓的细杆捏在手里,把竹蜻蜓的翅膀搁在面糊之上,手腕轻轻一转,从铁板的中心向外打转,直到面糊摊满整个铁板;紧接着,摊主将一把三角铲塞到薄饼的下面,前后左右各一铲,把薄饼翻个面。可别小看这一铲,是有讲究的,先入铲刀的地方是竹蜻蜓最早摊出来的方向,然后是照着竹蜻蜓转动的方向铲的,这样才能保证整个饼受热均匀,仔细观察就能知道窍门。
翻饼的时候,右手的铲子还在手里,翻过之后,左手拿个鸡蛋起来,迎上右手的铲刀正好敲破,单手掰开鸡蛋,右手的铲子跟上划散鸡蛋,左手扔掉蛋壳,顺势已经拿起一把葱花,撒在刚结了一半还没凝固的鸡蛋之上,右手再将混合了葱花的蛋液摊匀。过去只有葱花没有香菜的,上海人以前不吃香菜;现在还多了一步,榨菜末,最早的时候,是没有榨菜末的。
接着是涂酱,上海人吃口淡,买来的甜面酱还是太咸,所以酱是用甜面酱烧过的。左手持调羹舀酱,右手拿铲抹匀,左手放下调羹拿起油条,横放在铁板中部靠下的位置,右手执铲再次插入薄饼最下面的地方,左手帮忙往前卷起,就成了一副薄饼包油条了。
过去的薄饼包油条是没有辣的,后来才开始备一瓶辣酱,客人想要辣是要和摊主事先说明的,到了现在,不要辣才得事先讲清,否则“缺省”就是有辣的。也没啥,天下的口味就是变化的,这玩意到上海来之前还不放鸡蛋呢!别和我吵,说你从小吃的煎饼就有鸡蛋的,在没有大型养殖场之前哪来那么多的鸡蛋?现在还有地方是不放鸡蛋的呢!中国拉面传到日本后还每碗加半个蛋呢,中国拉面至今也不放蛋,很多事,没必要玻璃心。
说到蛋,上海的薄饼包油条,蛋是包在里面的,外地有地方是包在外面的,那样的问题是拿在手上手感不好,至少我不喜欢。以前上海也有蛋在外面的,在长途汽车站的门口,一排卖薄饼包油条的,一个个事先做好码得高高的,南来北往赶时间的客人,停下买个金黄灿灿的薄饼包油条就冲进客站,及至买票进站上了车,才定定心心坐下吃。
吃的时候发现不对的,那玩意“有蛋色没蛋味”。原来,外面的黄色的确是蛋,然而却不是一整只蛋,而是门口的大妈一大早打了一大缸鸡蛋,打碎打匀在一起,每摊一个饼,就用刷子刷一层蛋液;你想呀,一张蛋皮有多少蛋?蛋皮还是摊出来的呢,这玩意压根是用刷子刷上去的。
过去,汽车站、火车上,全是此类骗人的东西。记得当时坐火车,一个盒饭五块钱,要知道城里一个盒饭也就两三块钱,还保证吃饱吃好。不过火车上的盒饭,两块大排两个荷包蛋,有人就一家买一盒分着吃。等你买下才知道,面拖的大排全是面粉,里面的排骨其薄如纸,至于荷包蛋,是一层蛋白皮上顶一个蛋黄皮。
想想也是,这可全是手工活啊!材料是少了,可人工上去了不是?真该让如今的小清新们见识见识。
有“极端上海人”不能接受上海名小吃是江北人传到上海的山东货,于是居然考证出薄饼包油条是从法国传到上海的,理由是上海货主料是面粉没有杂粮,法国货主料也是面粉没有杂粮。
他们说的是“可丽饼”,法文写作“crêpe”,英文省去发音符号直接写作“crepe”,面糊由面粉、鸡蛋、黄油、牛奶、糖和盐调配而成,制作的器具也是无边铁板与竹蜻蜓。中国市场上常见的,是“日式可丽饼”,草莓、奶油、巧克力酱和冰淇淋,一般卷成一个圆锥形,拿在手里很漂亮;日式可丽饼是把圆形的饼对折或三分之一折,成为一个半圆形,然后在左边或右边的扇形区域码上料,再以扇形卷起,直到成个锥形。
法国式的可丽饼就低调一点,里面的东西要少一点,一盆两三个。美国人也喜欢吃可丽饼,饼的尺寸明显要比法国的大,甜的放草莓、香蕉、罐喷奶油,以及一定一定要有的“巧克力榛果酱”,最常见的牌子是“nutella”,第一个字母是黑色的,跟着鲜红的“utella”,大家都知道费列罗巧克力吧?里面的夹心就是这家伙,谁让nutella是费列罗集团最赚钱的东西呢?
美国人也喜欢咸的可丽饼,那搭配就多了,但总要有肉有起司,别和我说素的咸的,那不是主流。其实,包什么不行呢?全世界用饼包着吃的东西,从面皮到内容物,可谓千奇百怪什么都有,从中国的春卷、越南的夏卷到印尼菲律宾的lumpia,再到中东的皮搭卷、希腊的gyro乃至墨西哥burrito,不都是各种的“薄饼包其他”吗?
在家里,不太可能去买个无边铁板来,虽然亚马逊上还真有可丽饼铛卖,但你肯定不会熟练地使用竹蜻蜓,所以就用平底锅来做吧。
怎么做?看我写过的“面饴饼”。
包什么?想包什么包什么,只要你包得起来,包得起来包起来,包不起来卷起来,卷都卷不起,把东西放在面饼上一起吃。
最后,再说两句。
第一句,包脚布的名字实在是俗不可耐!
第二句,薄饼包油条真是从山东由江北人传到上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