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夔古驿文化探究

施夔古驿文化探究

田成才

(重庆市奉节县文旅委夔州文化旅游研究院)

古驿即古驿道和古驿站的总称,是靠人畜之力供养的交通命脉。夔州府(今重庆奉节)至施南(今湖北恩施)就有一条极有影响力的古驿,名为“施夔大道”,南过龙山,北起夔府长江南岸,连接大武陵地区,与湘、鄂、渝、陕、黔地区相交,形成了较大的经济线路、军政线路和文化线路网络,有“长江千里古盐道”之称,史书上载为“官盐大道”,被历史学者定为“中国内陆最重要的文化沉积带”。

一、施夔大道的前世今生

施夔大道何时修建已无从考证,但从“奉节人”、“巫山猿人”、“建始直立人”和“长阳人”遗址来看,应该说其成形很早,因其所在的位置就在夔州和施南的核心区域。据《奉节天坑地缝岩溶景观及世界自然遗产价值研究》、《天坑地缝风景名胜区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和《14万年前“奉节人”》记载:奉节兴隆、巫山庙宇和湖北建始很早就有人类足迹。以“古”类推,以巫盐论道,在巴人兴盛时期形成的长江三峡南岸蜀鄂古道,其渊源可追溯到古时的官、商、兵、盐走向江南的“第一条路线”,被人们称作“历史的高速公路”。那时候的道路有“官道”与“乡道”之别,有“大路”与“小路”之称。《中国国家地理》将这条“巴盐古道”誉为“中国第五大古道”。

康乾盛世期间,受益于长江黄金水道,江南古道逐渐兴起。到清朝末期,施夔境内乡间沿途的集镇因古驿而形成一定规模。史载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川楚古道经太阳河(石乳关)。其线路应是经江南的关武镇(罗家沱)、观音庵、马家堰、马驿口、太阳河(石乳关)、梭布垭、杉木坝、白杨坪、龙凤坝、施南府、咸丰、来凤、龙山,形成了一条包含商贸、邮递、移民、防御的生命线。

天井峡地缝石观音

马驿口半岩中的生民寨

老岩上的百步梯驿道

龙门店子坪的岩石指路碑、功德碑底座

原庙湾乡和尚洞三佛塔

九盘河(过河口)廊桥

被毁坏的廊顶式碑帽

作者实地考察

施夔大道是夔州除水路外通往湖北的重要输送线。这条线结构复杂,集散点较多,自长江南岸出发后,除主道直达施南外,有西南线经湖北利川方向的,有东南线经湖北建始方向的,西南和东南均向主道集散。

施夔大道全长200多公里。据志书记载和遗址考证,施夔大道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按距离有等级分段,即铺(约15公里)、店(约30公里)、站(约50公里)三级。二是在集散路口(一般在十字路口)设有指路碑和功德碑,形状一般有令牌形、柱形和官帽形。指路碑的内容多以地名、方向(东达、北望……)、食宿、水源距离等为主。功德碑主要记载修建、修缮驿道时捐钱、捐工、捐粮等情况。过去的道路都是当地义务捐修,倡议修桥补路作为第一善政和善行,多以树碑立传褒扬。三是设有固定的骡马店,配备适量的马场、马匹和草料。四是古驿沿途有地方联护安全、政府组织剿匪等保障。

一条高速富裕一方,一条古驿兴起一线集市。施夔大道繁荣了沿线的村庄、集市。如施夔交界处的马驿口,又叫三角坝,贾商云集。沿线还有不少地方演变成现在的乡镇中心和现代城镇。

奉恩公路,连接318国道,自奉节南岸李家坝(关武镇)经新民(观音庵)至三角坝(马驿口)过石乳关到湖北。奉恩公路经过三次提档升级,现在已是逢山穿洞、逢沟搭桥、宽敞的柏油马路。国道的开通,替代了曾经的古驿,至此,施夔大道成了历史的记忆。

二、施夔大道的文脉钩沉

施夔两地有较为复杂的渊源,既是一家(恩施原属夔州所辖),又是省界(曾经的湖北、四川交界,今渝鄂交界),曾经还是国界(三国时期的蜀吴交界于石乳关)。

(一)古驿的歌舞

1.歌

在以三峡为中心的长江线、清江线、酉水线和汉水线有丰富多彩的民歌。就以施夔古驿来说,活动在这一线的主力有赶驾子、背脚子、挑夫子、盐贩子等。他们在很累的时候,喊“嗨哟……喂……”;打杵歇气的时候,唱“……三步跳你莫怕,前面就是三角坝”。

竹枝歌因民间竹枝而得名,是词、歌和舞相结合的三峡民间艺术遗产。《词律》称竹枝又名“巴渝辞”,其发源地应在以夔州为中心的区域,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

(1)巫歌,据载源于“原始狩猎时代”和“原始农耕时代”两者之间。

(2)劳动歌,有号子歌,如抬工号子(“伙计我的个伙哟嗬,伙计怎样说哟嗬,前面几步梯哟嗬,几步拿上去哟嗬,伙计哟伙计哟”,前面的人提醒“险得很哟”,后面的人答“踩得稳哟”),薅草歌(“……薅草锣鼓震天响,锣鼓催得人勤快……”“张家大妈年纪大,埋头薅草不说话,汗水如雨脸上挂,铲草除根在锄下……”)。

(3)情歌,俗言“无姐无郎不成歌”,在山乡出口就有哥妹情歌(“妹等情哥哥没来,等得花落又花开。铜壶煨酒煨干了,油炸豆腐起青苔”)。

(4)婚歌,在过去的农村广为流传(“哭声爹来刀割胆,哭声妈来箭穿心……”)。

(5)儿歌,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代代传承(“一根树儿十八丫,又结葡萄又结瓜。又结云南金豇豆,又开四川牡丹花”)。

2.词

“夔州竹枝歌舞”有数千年的传承历史,在2012年被纳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2019年,“夔州竹枝词”被纳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唐代刘禹锡在任夔州刺史期间,取巴渝民歌精华,摒弃其鄙陋,提炼出竹枝词十一首,被广为传诵。

刘禹锡在《竹枝词二首·其一》中写道:“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风趣地描述了当时民间生活娱乐场景。《夔州诗全集》收录了白居易、范仲淹等历代诗人的竹枝词。

3.舞

史载,舞的渊源可追溯至农耕时代。施夔古驿一线的舞主要源于巫舞。在三峡地区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驱鬼妖,一种是请神灵。驱鬼妖的舞,保留了原始狩猎的武风形式;请神灵的舞,焕发着朝新的文礼形式。《楚辞·九歌》就是由巫觋通过歌、舞、乐三位一体迎神、娱神、送神的艺术。《宋元戏曲考》中有“歌舞之兴,其始于古之巫乎”。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由巫觋表演的《九歌》已是后世戏曲的萌芽。

(二)古驿的建筑

古驿在独特的环境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民居大多是“土木墙瓦屋”、“木架板壁瓦屋”和土石墙茅草屋,有单户和联户。

汉代抚琴陶俑

夔州博物馆仿塑猿人吹哨

民间薅草锣鼓

传统舞肉连响

奉节兴隆老街

恩施白杨老街

恩施太阳河老街

(图:田先鸣)

施夔段特别有名的观音庵、兴隆、太阳河、白杨坪等,一般都沿着山麓或平坝依势而建,房屋层层相叠、鳞次栉比,不拘一格,顺乎自然。特别是兴隆古镇,木房老街顺驿道而建,青石街道、门市铺面一字铺开,内套天井,人兴物丰。

古驿的兴起和繁荣,使施夔一带兴起了庙宇文化。立庙朝拜,祈福纳平是重要的活动,甚至有的地名都带“庙”字,如庙宇镇、庙垭河、庙梁子等。在施夔交界区域有数以百计的庙宇,如龙王庙、古寺庙、玉皇庙、太阳庙、和尚庙、仙女庙、城隍庙、关帝庙、川主庙、师爷庙、马神庙、太山庙、土地庙,还有万寿宫、禹王宫、武圣宫和云龙观、天仙观、观音庵等。

施夔大道因古驿兴盛而文脉厚重,有许多名人轶事、诗词流韵、文化古迹。

三、施夔大道的三国疆界

沿巴盐古道北行至一脚踏两省交四县的石乳关,便是交界垭口,北为蜀地奉节“马驿口”(三角坝),现在的兴隆镇,南为吴域恩施太阳河集镇。明诗人童昶有《石乳山》诗:“界分楚蜀控喉咽,诸葛遗踪俗尚传。一锁南封千里地,双峰高拄九重天。华夷今古关防立,草木春深造化欢。我忝书生有边寄,瓣香心绪托前贤。”清嘉庆《恩施县志》记载:“三国时蜀吴于此分疆,武侯尝至此。”《明史·地理志》载:“建始府东南,元属施州,当时施州属蜀,西有石乳山,产麸金,上有石乳关,与湖广施州卫界。”

石乳关又名十二官。这段古道自马驿口到太阳河,全长30公里,上下各15公里,山顶垭口是沿脊梁过关的老奉恩路。垭口公路右侧有新旧界碑:新碑是2008年国务院编号为9的重庆(南)、湖北(北)的汉白玉界碑;旧碑是用青石阴刻的“蜀”(南)、“吴”(北)字样的界碑。

石乳关古(三国时期蜀吴)今(重庆、湖北)界碑

石乳关三国时期蜀吴界碑

石乳关远景

夜幕下的风口(拱桥坪)

地势险要的卡门岩口

渝鄂(蜀吴)交界的垭口

(图:田先鸣)

石乳关北山脚下就是远近闻名的马驿口,是古道驿站遗址。曾经的力人背驮100多斤食盐或山货,从两边的山脚驿站出发,爬坡上岭,穿林破雾,经历春夏秋冬,雨雪风霜,负重翻越石乳关。

关隘内,由于驿站、关防鼎盛,加之盐道、商道繁荣,政客、商客云集,所以人气旺,生意好,当地的兴隆就名副其实了。

眼前的马驿口:山,屹立夔关,山口古风犹存,恪守边界;路,古道已经成为遗迹,“蜀、吴”石碑屹立在关口驿道边,一条崭新的柏油大道联通渝鄂,成为湘、鄂、渝、陕的交通命脉;站,过去的驿站已无任何痕迹了,一座崭新的、集山水林园路于一体的新驿城即将诞生;河,过去的双溪滢带已改道升级,过街穿城,畅入地谷;街,曾经的百米老街已旧貌换新颜。

施夔大道历史悠久,是长江三峡南岸的南北古道之一,是古时官道、商道、兵道、盐道的综合体,更是美不胜收的三峡古盐道活化石,这条“历史的高速公路”将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