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母亲——读《长江文明》笔记

长江母亲——读《长江文明》笔记

刘德奉

由冯天瑜、马志亮、丁援所著的《长江文明》,是一部全面而系统地介绍长江的学术著作,对长江的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了宏观描述,以及对比性分析,让我们对长江这条中华民族母亲河有了一个完整的、清晰的、客观的认识。

读完此书,我生发出一种深刻的感受:长江这条母亲河的伟大、历史进程的波澜壮阔,让中华民族的子孙为之自豪;中华民族拥有这条大河是多么幸运,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华文明从未中断,一直传承到今天,这与长江、黄河所提供的自然地理环境,所孕育的人文精神紧密相关;让中华民族在长江、黄河以及其他江河流域发展起来、壮大起来,这是我们利用大江大河的伟大智慧、伟大创造,以及不屈奋斗的结果;长江母亲河经历了无数苦难,水土流失,水体污染,植被损坏,河道更改,生物多样性减少,这些都让我们敬爱的“母亲”体弱多病,作为她的子孙我们为之心痛;保护这条母亲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通过文字,向世界传播母亲河的伟大精神,和她孕育的中华民族,这是给母亲河的一份小小礼物。

对于长江母亲河,归纳起来,我认为她具有三大特性:伟岸的身躯,伟大的赐予,伟大的灵魂。

一、伟岸的身躯

长江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的各拉丹冬雪山出发,奔流6300多公里,一路向东注入东海,流域面积约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1/5,是世界第三长河。

长江是一条巨大的河,按照地理环境和海拔高低,我们把高山峡谷地区的河段称为上游,把江汉平原地区的河段称为中游,把江南水乡地区的河段称为下游。

长江是一个站立在地球上的伟大“母亲”,因为除了主干之外,还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汉江、沅江、湘江、赣江八大主要支流,有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四大淡水湖,以及7000多条支流,100多个1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长江流域是我国水网密布、雨量充沛、温暖湿润,适合万物生长和人类生存的人间福地。

长江,这位伟大的“母亲”真可谓万世无疆。她以2.4亿年前的海水为腹胎,以1.95亿年前印支造山运动为孕育,直到120万年前才渐次诞生。生命孕育之久长,养育中华之年轻,正是风华之时。

长江是伟大的,生命是久长的。然而,人们却是后知后觉的。对她到底从哪里来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三四千年前,我们把汉江认作长江之源;两三千年前,我们把岷江认作长江之源;2000多年前,我们把金沙江认作长江之源;300多年前,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由国家组织的长江源头考察,随后又组织了一系列的考察活动,但仍有“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南北二源”“南北中三源”等说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于1976年、1978年先后组织了江源考察。到1987年,正式确认长江干流分别以沱沱河为源,全长6397公里;以当曲河为源,全长6403公里;以楚玛尔河为源,全长6288公里。对长江之源的认识,是对长江本体认识的核心,虽然走过一些弯路,但总是在接近科学,这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母亲河的态度。同时,这也说明,长江之源的认识是一个实践过程。

二、伟大的赐予

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任何生命都能在适宜的条件下孕育生长。而最适宜人类生存的区域当是地球北纬30度及附近,因为这里有充沛的水热条件,特别是在人类社会的原始时期,优越的自然环境是人类孕育、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北纬30度及附近诞生了四大文明古国,这是人类文明集聚区的代表。由此可以往史前推论,甚至有很多考古可以证明,这里也是人类早期的生发地、集聚地。正如专家所言,这是一条“人类文明发生线”。而长江恰好就处于这条发生线上,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黄河都处于这条发生线上。

天之赐,地之造。长江处于北纬30度,中华民族先天就有温暖舒适的摇篮。长江流域雨量充沛,气候适宜,为人类繁衍生息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所以,从远古到现在的人们,都充分享受着自然界所赠予的一切,都努力地开发利用着这里的丰富资源;所以,这里是世界稻作的发源地,丝绸的发源地,茶叶的发源地,生漆的发源地,干栏式建筑的发源地,舟楫文化的发源地。

在北纬30度附近,产生了四大文明古国,而只有中国延续了文明,这与长江、黄河息息相关。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的兴起密不可分,尼罗河水有规律地泛滥,带来了肥沃的土地,促进了水利灌溉、数学、历法的产生,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卡法拉水坝,这里的人民创造了楔形文字。同时,由于尼罗河流经布隆迪、卢旺达、坦桑尼亚等11个国家,国家之间因水而产生矛盾,甚至引发战争,加之干旱少雨,民生困难,内乱外侵不止。不能不说这是古埃及消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诞生了古巴比伦文明。苏美尔文明时期,“两河流域”已经建立起了由运河、水渠、堤坝、堰塘、水库等组成的水利系统,但由于土地盐碱化严重,难以种植小麦等农作物,两河流域的文明中心北移至巴比伦地区。随后的巴比伦王国得到快速发展,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帝国,其文明影响到之后的犹太文明、波斯文明、希腊文明等,可谓贡献大焉。

西藏和青海是亚洲河流的主要发源地,中国的母亲河黄河、长江,藏族文明的摇篮——雅鲁藏布江,印度文明的摇篮——恒河、印度河,有“东方多瑙河”之称的澜沧江,有“野生植物博物馆”美誉的独龙江,年均流量为黄河1.6倍的怒江等,都发源于青藏高原。早期的印度文明发源于印度河流域,这里的农业、铜器加工、制陶业、纺织业都有相当的规模和良好的基础。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河流域后,创造了自己的文字——梵文,留下了重要的文献“吠陀”。随后,雅利安人进入南亚,其文化中心从印度河上游向东推进至恒河流域,恒河流域逐渐取代印度河流域,成为南亚次大陆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中心。伴随着孔雀王朝覆灭而来的是战争,加之入主之后的国家带来了自己的文化,以“两河文明”为核心的古印度文明便成了历史记忆。

北纬30度及其附近的自然和地理环境,为四大文明古国的诞生提供了充分的客观基础,尤其是其中的大江大河。四大文明古国,无论是已经消失的,还是如中国这样仍在大力发展的,都为人类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伟大的灵魂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长江、黄河流域的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长江流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孕育地,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在中华民族的早期,长江流域有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随着历史的演进、民族的融合、文化的发展,又发展出了羌藏文化、滇黔文化、湖湘文化、赣皖文化。这些文化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生产生活、民族特点紧密相关。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一方水土孕育着一方文化,古代是这样,现代仍是这样。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可以影响一个人的特性,甚至是文化的特性。

长江全长6300多公里,流域面积占去了中国内陆面积的1/5,横跨中国南方西部、中部、东部,从雪山高原到大山深谷,从山丘平原到江南水乡,从高寒气候到温热环境,不同的自然地理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性。这样的环境所产生的文化,既是长江文化多元共生的优长,也是长江文化和而不同、生生不息的原动力。下面,我将书中的论述再略写于后。

巴蜀文化,由居住在长江上游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地区的巴人、蜀人所共同创造,是一种区域性共同体文化。长江流经这里的一段,又称川江。这一流域主要由山地和平原构成,物产丰盛,文化繁荣,是中华文化核心主体文化之一。特别是成都平原,为西南文化之中心。巴人善渔猎,重鬼尚巫,信仰白虎,盐业兴盛,居干栏式房屋,曾有悬棺葬习俗,其民质直好义,勇猛善兵战,巴渝舞刚健有力,其很多文化延续至今。蜀人主要居川西平原,农业发达,人民聪敏,开创了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的三星堆文化。特别是7条蜀道与中原相通,交流融合,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有“天府之国”之誉,文化到宋代达到巅峰。

荆楚文化,是长江中游的代表性文化,系中华文化之南支。由楚人、荆人共同创造。其分布于今湖北、湖南及其相邻地区。由于地处江汉平原,大小湖泊众多,农业发达,有“鱼米之乡”之美称。特别是稻作文化发展很早,考古发现有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是老子的故乡,道家文化的发祥地。是屈原的故乡。特别是与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交流互鉴后,荆楚文化得到快速发展,成为中华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

吴越文化是长江下游的核心文化。这里平原和丘陵相间,雨水丰沛,水网密布,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农业生产发达,人民聪敏,勇而轻死,有“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史前文化。尤其是南宋之后,中国文化中心南移,南方文人辈出, 到明清时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中心。

羌藏文化,是由居住在长江源头和上游地区的古氐羌人及其后裔所创造,他们分布在长江的源头、金沙江、大渡河、岷江上游的草原和高山峡谷。他们以畜牧业为主,辅之以农作物种植。生活往往近川谷、傍山险、居石屋,喜豪放之歌舞。

滇黔文化,是由居住在云贵高原,金沙江南岸、长江支流乌江流域的滇黔人民所创造的一种文化。这里民族众多,相对集中而又有杂居,其民族文化既保持个性又互相交融,所以这里是一个多民族文化的复合体。同时,由于有汉族的移入,加之与汉族交往频繁,故这里也受到汉文化影响。

早期湖湘文化属于荆楚文化,有突出的个性:在早期的荆楚文化时期,就有南楚文化的特点;到了北宋,湖南人周敦颐阐发心性义理之学,成为“道学宗主”;随后,湖北程颐、程颢和他们的弟子朱熹等一起,创立并形成了理学思想,为中国思想史做出了重要贡献。

赣皖文化,属于长江中下游安徽、江西之交的一种地域性文化。其早期文化形态有些模糊,到现在其文化形态也有些多元,靠近江浙的近吴越文化,靠近湖南湖北的近荆楚文化。我认为,《长江文明》将赣皖文化列为区域性文化,或者一种文化形态,作为长江下游的文化现象不太科学。此地的文化本应归到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之中。区域性文化的划分标准不应以现在的行政区划而定,因为有的地方文化特性并不明显,很难通过现在的行政区划概括出具有影响力的文化。我们这里所叙述的是对中华文化、长江文化有贡献的特有的区域性文化,是一种有长期历史积淀的特有文化现象。

长江流域的这些文化,无论是整体特征,还是地域贡献,都是长江流域先民的伟大创造,都是先民伟大灵魂的再现。

中华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强大,是因为我们有长江、黄河, 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强大的吸引力,是因为中华民族具有开放、包容、互鉴,并不断努力创造的优秀品质。

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之所以坚定自信,是因为我们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有天下大同的胸怀,有共同发展的伟大愿景。

伟大的身躯,伟大的赐予,伟大的灵魂,铸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我们感到无比自豪、无比荣光,更感到责任重大。我们必须沿着先民所开创的光明大道,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以更加强大的前进动力,更加昂扬的奋斗精神,踔厉奋发,驰而不息,努力开创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伟业,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注:文中引用了《长江文明》中的个别观点和相关素材,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