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东南岁时民俗文化概述
向笔群
(铜仁学院)
岁时民俗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由于节日民俗也是岁时民俗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因此岁时民俗又可称为“岁时节日民俗”。岁即年,古人把一年分为四季,即四时,《礼记·孔子闲居》曰:“天有四时,春、秋、冬、夏。”每一季再细分为六个节,四季共二十四个节气。“节”原意指竹节,引申为对岁时的分节,把两个节气相交接的日时定为交节,并转意为节日。土家族和其他民族一样,有自己的岁时民俗。渝东南地区土家族的岁时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征。
一、过赶年等
过赶年是土家族特有的年节民俗。土家族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即月大在腊月二十九过年,月小便在腊月二十八过年,因此叫作“过赶年”。
传说明嘉靖年间,土家族人在年关时接到朝廷赴苏淞协剿倭寇的命令,为不耽误战机,土家族人决定提前一天过年,为抗倭官兵送行。土家族官兵及时赶到前线,战功卓著,荣立“东南第一战功”。后人为了纪念这一很有意义的事件,提前一天过年便成为习俗。也有说为逃避财主年关逼债便悄悄提前一天过年。
过赶年的习俗主要有“打粑粑”“做团馓”“插柏梅”“贴纸”“贴门神”“吃团年饭”“守岁抢年”等。特别是“团年饭”,一定要有甑子饭、蒸肉、合菜。甑子下层蒸的是用小米或米粉子裹的坨子肉。饭一定要蒸很多,因为有很多人一起过年。合菜就是把肉丝、萝卜丝、白菜、海带、粉丝、猪杂等煮在一起,也称“贺菜”,有祝贺打胜仗之意。
土家族过赶年是在汉族大年除夕的头一天。除了过赶年,土家族还过六月年等。传说,古代土家人原住江西一带,因不堪忍受官府、财主的掠夺、欺压,大家约定在农历四月初八开始准备,然后悄悄离开,经过洞庭湖,溯江而上,到达了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这里有大树可盖吊脚楼,有清泉可酿“苞谷烧”(家制白酒),能够安居乐业。于是,新落居的土家人就决定先过一次年。他们宰牛,祀神,摆手,唱歌。这一天是农历六月二十五,所以就叫“六月年”。与贵州相邻的酉阳、秀山一带的土家族分别在农历三月三、四月十七过年,这是因为明代万历年间土家人奉命出征,班师回朝的日期不一致,所以过年的时间也就不一致。


二、吃刨汤
土家人过年杀年猪的时候,讲究吃刨汤。吃刨汤就是快要过年的时候,主人家宰杀年猪后把肉、内脏、猪血、蔬菜等用一锅煮,邀请亲朋好友围坐在一起享用。杀年猪很讲究,猪必须是自己家喂的粮食猪。杀年猪的日子也要精挑细选,要选“肥日”。杀年猪前,主人家需要准备香纸、板凳、盆子、开水等等,最重要的是要请到一位技术熟练的屠夫,也叫“杀猪匠”。杀猪所用的工具有尖刀、砍刀、刮刨、挺仗等。杀年猪时要一刀毙命,不能复刀,土家人认为这样主人来年才会槽头顺,时运好。


吃刨汤的猪为现杀的粮食猪,菜是自家地里现摘的农家菜,放在大铁锅里,用柴火慢慢炖煮。做出来的肥肉肥而不腻,瘦肉松软可口,蔬菜清甜水嫩……配上一杯清香扑鼻、甘甜芳醇的糯米酒,吃刨汤的日子就在无穷回味中慢悠悠地过去了。
三、打年糕(打过年糍粑)
土家人称打年糕为“打过年糍粑”。打糍粑的步骤为,先将糯米洗净,然后上甑蒸熟,将蒸熟的糯米放入石臼中,两人用木槌擂透,再揉团、压制。女人负责洗糯米、蒸糯米、上黄蜡、揉团、压制,男人负责擂捶。

打糍粑是力气活,一般由年轻力壮的年轻后生担任擂槌手。擂槌是用木头制成的“T”字形工具。土家人有“舞不起打糍粑槌,就娶不了媳妇”之说。打糍粑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活动,既传递着传统文化,又寄托了一家人对下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糍粑扯得越长,代表下一年的日子越好。

四、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土家族和其他民族一样,讲究在过年期间走亲戚拜年,而渝东南地区的土家族又有着自己独特的拜年习俗,如有“初一的儿,初二的女,初三初四干儿子”说法,即儿子给长辈拜年的时间是正月初一,女儿是正月初二,干儿干女是正月初三初四。


拜年的礼品有糍粑、面条、酒等,特别是女儿回娘家拜年时一定要给父母送猪肘子,给伯爷送条方(即用红纸封上的猪肉)。拜年还要“打发”,就是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一定要“打发”晚辈。有“空手出门,抱财归家”的说法。长辈“打发”晚辈体现了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祝福。
五、土家花灯
正月唱花灯在渝东南地区十分流行,是渝东南岁时民俗的重要内容。渝东南地区的土家花灯,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与其他地区的土家花灯有一定区别。

土家族历来有“唱歌耕种”的传统,出门就爬坡,开口就唱歌,看到什么就唱什么,想到什么就唱什么。因此,土家花灯灯词涉及范围广,内容十分丰富,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传说
如《唱古人》:“五月里来是端阳,桃园结义刘关张,先生诸葛,卧龙岗上,赵云虎将,身保皇娘,百万雄兵无阻挡,怀抱阿斗见君王。”《老十杯酒》:“三杯酒,桃花红,白马银枪赵子龙,长坂坡前救阿斗,万马营中称英雄。”《十把扇子重十分》:“六把扇子重六分,要唱六郎一个人,统兵元帅杨宗保,大破天门穆桂英。”《二十八宿闹昆阳》从“一人一马一条枪,二人花官斩蔡阳”唱到“十九仁宗不认母,二十八宿闹昆阳”。
2.爱情倾诉
如《五送郎》:“一送郎的帽,耍须两边吊,小郎戴起往外跑,好似那杨宗保。”《红绣鞋》:“荷花水面开,春风吹满杯,柳荫树下站着女裙钗,裙钗女手里在做鞋。”《大采花》:“正月采花金花放,二人又到采花场,只见蝴蝶,对对成双,二人姊妹,闻听花香,采花要采花榜样,花开四季得久长。”还有《采花调》《小采花》《五更转》《闹五更》《苏州歌》《月调》《打金钗》《望郎歌》等等。
3.对丑恶现象的鞭挞
如《长工歌》,从正月唱到十二月,把长工的辛酸、老板的刻薄全都唱了出来。《十诉干人苦》《当兵歌》揭露了抓壮丁的情景和穷人所受的虐待和盘剥。
土家花灯经历了堂灯(即在堂屋内表演)—坝灯(即在场坝中表演)—台灯(即在舞台上表演)—台戏(即花灯剧,有场景、人物及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其中,堂灯历时较长,也是花灯的最初阶段和内容最多的阶段(主要表现形式为二人转或三人表演,如《上茶山》《倒茶》《敬茶》《团茶》《谢茶》《开财门》《贺主人》《打贺喜》《坐堂花灯》等)。


渝东南地区的土家花灯音乐有着浓郁的土家风情和地方特色。尽管不同地域有些许差异,但形式基本上一致。土家花灯音乐曲调分灯调、正调、杂调、小调等四大类。土家花灯音乐的伴奏乐器有马锣、大锣、二胡、月琴、三弦、鼓等。常用的锣鼓曲牌有“单打五”“双打五”“凤点头”“鹰拍翅”等。
六、牛王节
土家族与苗族、仡佬族一样,每年都过牛王节。土家人用这种方式感谢牛的辛勤付出。牛王节选择四月初七、四月初八、四月十七、四月十八等不同的日子,因地区而异。过牛王节时,土家人会举办牛王会,唱牛王戏。家里有牛的,还会在节日前一天将牛清洗干净,装扮一番。

七、六月六
渝东南地区的土家族和其他地区的土家族一样,有六月六的民俗,但内容和形式截然不同:既不像湘西的土家族“敬太阳神”,也不像利川、龙山等地的土家族每年六月六燃烧香烛“烧黑神”,更不像鄂西清江流域的土家族称每年六月六为向王节。当地民谚曰:“六月六,晒衣服!”因为渝东南地区夏天湿气较重,放了一冬的衣服会潮湿,所以要在农历六月六晒衣服,这样衣服才不会发霉,也不会生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