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永霞——用针线“透视”斑斓世界
刘雨鑫、王诗雨、凌艺菲
描线稿、架底布、选绣线、分线、排色,穿针引线,上下交错;在一针一线的交错勾勒中迸发出活力与立体感;从局部到整体,从杂乱无章到清晰明了,这便是乱针绣给人的第一印象。
作为重庆市级非遗项目沙磁乱针绣第三代传承人,闫永霞师承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杨世华。她从小就开始拿针捏线,在30年间,一笔一画、一针一线地将乱针绣描绘成了自己的人生主题。
与针线结缘
据闫永霞回忆,她与针线的故事始于7岁那年。
童年时期,闫永霞的母亲靠做老虎鞋、绣花鞋等补贴家用。每次母亲一开工,年幼的闫永霞就趴在桌子上,观察母亲手中来回穿梭的针线,并学着母亲的样子比画。母亲看她颇有兴趣,便给她一根针,一块布。于是,闫永霞便照着老虎鞋上的虎头开始绣起来,在那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母亲见闫永霞乐在其中,便默许她成为自己的小帮手。
自此以后,每天放学,闫永霞就端着一条小板凳坐在母亲身边,将一只只老虎绣到婴儿鞋上,从笨拙到熟练。殊不知,这一双双老虎鞋就是她与刺绣故事的开端。
高中毕业后,闫永霞听从家里的建议,成为四川省煤田地质局一三六队的一名临时工,后来又跟随地质队从四川邻水搬迁到了重庆(重庆一三六地质队)。1999年,20岁的闫永霞与罗守军在重庆结为夫妻。罗守军的祖母和曾祖母都曾从事刺绣工作。20世纪40年代,罗守军的祖母给曾祖母绘制花稿时自制了一本绣花图册。婚后的闫永霞,常常跟着丈夫的祖母做一些刺绣小件。见闫永霞绣得精巧又颇有灵性,祖母便将这本“传家宝”赠予她。从那时起,闫永霞对刺绣的热爱就像一颗种子,在心里扎根发芽。
闫永霞在工作之余,会翻看祖母留给她的绣花图册,在绣布上反复练习。
深耕刺绣事业
2008年,罗守军去成都出差,在街上偶然看到了蜀绣绣坊。他走进绣坊,看着绣布上的花鸟山川,若有所思:自己家也是做刺绣的,妻子又热衷于此,能否将其当作事业传承下来呢?在丈夫的提议下,闫永霞决定一试。于是,罗守军带着闫永霞拜访了蜀绣大师郝淑萍。闫永霞的作品得到了郝淑萍的肯定,当即就答应收她为徒。
之后,闫永霞做出了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辞掉工作,到成都系统地学习刺绣。当时的闫永霞夫妇已经育有一个7岁的孩子,辞职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意味着家中要减少一半的收入,以及闫永霞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陪伴孩子。
刺绣这条路是明是暗,彼时的她也无法断言。但是在家人的鼓励和支持下,闫永霞正式踏上了成都的学习之旅。
为了集中精力学习刺绣技艺,闫永霞在成都租了一个小房子,早出晚归,一整天都跟着郝淑萍学习。闫永霞认为,想要掌握以细腻平整著称的蜀绣,需要有扎实的刺绣基础。虽然她从小接触刺绣,但没有接受过正统训练和学习,需要学习的技巧和手法还有很多。为了打牢基础,闫永霞常常在工作室一待就是10个小时。
在和郝淑萍学艺期间,闫永霞掌握了蜀绣基础针法,学习了蜀绣相关术语、刺绣技巧、色彩过渡、细腻度等方面的知识,提升了艺术欣赏水平。很快,凭借自己的天赋和努力,闫永霞的绣技得到了师父郝淑萍的认可。
在川渝地区,蜀绣一直是刺绣浪潮中的主流。作为中国刺绣传承时间最长的绣种之一,蜀绣以其明丽清秀的色彩和精湛细腻的针法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韵味,丰富程度居四大名绣之首。与之相比,乱针绣就鲜少有人问津。而乱针绣技法复杂,需要绣娘将绣理和画理相结合,因此,学徒中能坚持下来并出成果的人少之又少。
郝淑萍见闫永霞绣艺精湛,学习能力强,是一个学习乱针绣的好苗子,便建议她接触一下乱针绣。经同门师姐柳瑞平介绍,闫永霞认识了重庆市乱针绣的第二代传承人杨世华,时年85岁的杨世华收下了这名年轻的弟子。
为了把乱针绣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杨世华夫妇专门把自家的客厅腾出来作为教室,免费向爱好者教授乱针绣技艺和绘画理论。
对学生,杨世华是既严厉又温柔。她对每一个弟子的针法、技巧要求严格,对每一幅作品认真负责。当弟子们苦苦摸索不到门道时,杨世华不会旁观责备,而是温柔地指导。
不同于蜀绣的细腻平整,乱针绣是乱中有形的。因此,在刚接触乱针绣时,闫永霞一时还无法从蜀绣的针法中切换过来。据闫永霞回忆,她当时就是“乱”不起来,乱针绣着绣着就变成了蜀绣的平齐针法了。杨世华看在眼里,但却没有过多说教,只是告诉闫永霞,不要怕乱,引导她从蜀绣里勇敢“跳”出来。在杨世华的耐心引导下,闫永霞取得了飞速进步。
多年的刺绣经验和扎实的蜀绣功底,让闫永霞从一众弟子中脱颖而出,成为杨世华最满意的关门弟子。《五牛图》是闫永霞和杨世华合绣的第一幅乱针绣作品,杨世华绣了其中两头牛,而剩下的三头牛均由闫永霞完成。2009年,《五牛图》在重庆市第二届工艺美术展览会上获得了银奖。
2011年,闫永霞在磁器口古镇开设了沙磁乱针绣坊,并招收学徒、宣传乱针绣。2012年,在重庆磁器口古镇管委会的支持下,绣坊正式落户磁器口正街29号。
除了售卖绣品,闫永霞还在店里现场授学,欢迎各行各业的人来体验巴渝绣文化。她带领团队进行精品刺绣,绣制的作品在重庆或全国的工艺品展览上荣获多项大奖。慢慢地,闫永霞和她的乱针绣在重庆逐渐有了影响力和知名度。
2019年,沙磁乱针绣被列入重庆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闫永霞被评为该项目的市级传承人。
绣布上的巴渝风情
闫永霞在继承传统手艺的基础上赋予了乱针绣以更多的现代元素。比如,在绣品题材上,闫永霞加入了具有重庆本地特色的山茶花、吊脚楼等元素,赋予了乱针绣以巴渝色彩;在绣法上,同一绣品常常融合蜀绣与乱针绣两种绣法,将饱满与虚实光影相结合,力图让作品迸发出更多生机与活力。
2011年,闫永霞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结识了正在举办个人展览的重庆著名油画家彭享华老师。彭老师对闫永霞的乱针绣作品表现出的油画效果颇感兴趣,并允许她可以采用乱针绣技法再创作自己的作品,还送了她一本画册。闫永霞经常拿出画册欣赏里面的作品,对作品的熟悉程度日益增加。
2019年,闫永霞开始尝试采用乱针绣技法创作自己最熟悉的三幅作品《金银满农家》《金色的家园》《春到山乡鸭先知》,组成“梦回田园”系列。
在二次创作时,首先需要拓稿,即把图案拓在真丝布料上,再根据原稿选择丝线进行配色。因原作品颜色丰富,总共选择了200多种颜色的丝线。配色完成后就是绣制。这个阶段最需要耐心,早已对画面排布了若指掌的闫永霞,绣制起来得心应手。最终,花费接近两年的时间,闫永霞完成了这一系列作品。
三幅作品绣制完成后,闫永霞将其装裱后挂在自己的工作室,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前来拍照打卡。

闫永霞的作品《金银满农家》,2021年入选“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重点推介展品;2022年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好手艺展”进行展览,并被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永久收藏。
闫永霞偏爱那些能够体现巴渝特色的题材。比如,体现重庆田园特色的作品《夏韵》绣的就是重庆的丝瓜。与外地丝瓜表皮光滑不同,重庆本地丝瓜布满了横向的褶皱。为了能更加生动地呈现丝瓜上深浅不一的纹路,闫永霞下了很大的功夫。起初,根据过往经验,闫永霞采用了传统绣法,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绣出来的丝瓜模样扁平,没有立体感。无奈之下,闫永霞只得去请教作画者董泽雄。在与董泽雄的探讨中不断摸索和尝试,最终闫永霞选择了乱针绣,通过交叉线条和频繁换线,营造出强烈的视觉效果,增强丝瓜的立体感。

细看乱针绣的针脚,长短不一、颜色各异的绣线层层叠叠交错在一起,产生了一种凌乱感;把视线放远之后,会发现这些凌乱的针脚每一个都乱得符合情理且恰到好处,组合在一起便成了清晰的、光影重叠的完整图案。乱针绣的表现手法就好似油画中的印象派,从局部看让人不明所以,从整体看便清晰可见,局部服务于整体。
这是因为乱针绣结合了西洋画的绘画技巧,着重于明暗面、虚实感的勾勒。在绣制时,一般会绣三层:第一层做铺色,按照绣稿的轮廓线和色块满绣一层底色;第二层做细,也就是在第一层的基础之上加深或勾勒某个色块,每做一处,都要顾及整体与局部间的关系;第三层进行精细的艺术加工,重点是刺出线条的变化,光线和色彩的变化,这一层也是体现绣者思想感情的关键,或活泼,或浓烈,或伤感,都能通过不同绣线表达出来。
2022年,《夏韵》入选了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初筛,参加了第六届东方工艺美术之都博览会。
2021年,闫永霞与儿子合作绣制的《山茶花和亚麻花》由重庆市人民政府赠送给白俄罗斯驻重庆总领事馆。

除了练就过硬的“手上功夫”,闫永霞对于理论的钻研也丝毫不松懈。罗守军酷爱收集书籍画册,甚至在家中设立了刺绣书屋,藏书多达3000册。对于绣理,闫永霞付出了超越常人的努力,她学会了虚实乱针绣、细乱针等多种新针法。
乱针绣的传承迭代
在教授技艺时,闫永霞从不有所保留。她常说,希望更多人能够通过她这个“窗口”,了解乱针绣,学习乱针绣。非遗应该让更多人熟知,而不是仅仅局限在传承人手中,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乱针绣在世代流传中“活”下去。
从2015年至今,闫永霞每周都会到重庆市沙坪坝区滨江小学、重庆市璧山区文风小学上刺绣课,希望通过刺绣课,让孩子们了解刺绣这种传统文化,感受国粹的内涵和魅力,累计教授学生近700名。不止于校园,闫永霞还把刺绣技艺带进了街道和社区,累计培训了近500名学员,部分学员在提升技艺后加入了刺绣队伍。其中,能够熟练掌握乱针绣并且能绣制作品的有122位。
闫永霞创办的重庆市永霞工艺品有限公司被评为重庆市非遗传习所、巴渝巾帼产业示范基地。公司成立至今,累计培训了1000多名刺绣学员,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支由50名技艺精湛的绣娘组成的刺绣队伍。
除了教授学徒外,闫永霞的店中常会有游客,有的因为对店内的针线活感兴趣,所以进来一试。对于小朋友来说,学习刺绣可以培养定力和专注力;对于成年人来说,学习刺绣可以修身养性。
时至今日,不管多忙,闫永霞仍然坚持每天至少绣两个小时。

2023年,闫永霞和罗泽霖母子俩参与“绣美巴蜀——成渝双城蜀绣展”,并且参与拍摄了《和传承人一起看展》等微视频作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过去主要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这种方式面向的受众范围小,技艺容易失传。因此,闫永霞想到了新的传播之路,一方面通过线下店面推广的方式,在绣坊架起绣绷,让路过的人能够免费体验刺绣;另一方面,不断尝试将乱针绣和蜀绣与生活用品相结合,开发了刺绣糖果盒、首饰盒、笔筒等生活用品,让非遗走进生活,让非遗真正“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