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与欧共体的关系
第一章 前苏联与欧共体的关系
俄罗斯与欧盟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冷战时期前苏联与欧共体的关系。前苏联与欧共体的关系始于1958年初欧共体的正式建立,中止于1991年底前苏联的解体。总体上说,前苏联与欧共体的关系是冷战期间东西方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变化与东西方关系的演变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我们基本上可以根据冷战时期东西方关系的发展状况将前苏联与欧共体关系前后划分为四个时期,即: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末的苏欧对立时期、70年代初至70年代末的缓和时期、80年代上半期“新冷战”时期以及80年代后半期到90年代的“第二次缓和”与冷战逐步消亡的时期。苏欧政治经济关系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和特点,但是总的发展趋势是双方关系一直处于不断改善和发展之中,而且政治关系对经济关系的影响日益减少。
第一节 对立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末
这一阶段前苏联与欧共体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受冷战初期东西方两大阵营尖锐对抗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苏欧关系始终处于紧张对立的状态,但是从6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东西方关系的初步缓和,苏欧关系也有所改善,前苏联与欧共体之间从相互敌视逐渐向相互默认转化,并开始尝试与对方进行接触。
欧共体产生于冷战初期,当时以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在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领域正展开全面的竞争与对抗。尽管欧共体的成立有着消除西欧战争因素,推动西欧经济的发展、增强西欧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的内在动因,但是特定的历史环境使当时的前苏联认为欧共体的出现加强了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是遏制共产主义的经济工具。这种看法在当时是不无道理的,因为甚至许多西方的政治家和学者都认为欧共体的成立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例如法国的政治活动家爱德加尔福尔就认为,联邦德国将会利用欧共体重新武装起来,而这将会对前苏联及其他中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安全构成新的威胁。
前苏联对欧共体的态度还受到某些传统观念的影响。早在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西欧的某些政治家们就曾提出一些促使欧洲联合的主张,其中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时任法国总理的白里安和德国总理斯特雷泽曼。前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曾呼吁“创立一个新的欧罗巴”,后者呼吁在法德两国之间开展经贸合作,实行货币和邮政统一。面对这种欧洲联合思想的出现,当时的苏俄领导人列宁曾有过一个著名论断:从帝国主义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规律来看,欧洲合众国在资本主义时代,或者是不可能的,或者就是反动的。列宁有关在帝国主义时期欧洲联合的观点无疑对后来的前苏联领导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基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和对冷战严峻现实的认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前苏联在法律上长期拒绝承认欧共体。许多前苏联的政治家和学者对欧共体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认为,欧共体内部矛盾重重,最终将自行解体。
然而,欧共体不仅没有解体,相反组织内部的合作不断深入,经济实力不断加强。这使前苏联政府和学者们不得不重新评价这一组织。从60年代中期开始,首先是前苏联的学术界举行了多次学术研讨会,就西欧一体化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其中前苏联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ИMЗMO )、莫斯科大学(MГy)经济系、社会科学情报研究所(ИHИOH)和全前苏联科学研究所(BHИEИ)等前苏联重要研究机构联合对欧洲经济共同体产生的原因、内容及对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尽管这些研究受前苏联官方观点的影响很大,但是较以前纯粹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看待这一现象无疑有了一定的进步。
随着欧共体的不断发展和前苏联各界主要是学术界研究的不断深入,前苏联官方也开始注意到这一个由资本主义国家构成的地区组织所包含的积极因素。60年代末在莫斯科举办了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学术研讨会,参加者除了前苏联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等著名研究机构以外,还包括前苏联政府中三个极为重要的部委——外交部、外贸部和国防部。研讨会的主要议题包括:分析欧共体的发展现状、如何重新认识和评价欧洲一体化发展的成果、探讨前苏联与欧共体之间建立某种联系的可能性。研讨会上辩论极为激烈,与会者的观点出现了较大分歧。多数学者认为,一体化已经成为欧洲重要的经济和政治现象,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忽视这一事实将会对前苏联的经济利益造成巨大损失,而长期与欧共体的隔绝也会减少前苏联在国际上利用帝国主义矛盾的可能性,因此,有必要与欧共体进行初步接触,并尝试与之建立官方关系。前苏联政府部门的代表们尽管并不完全否认欧共体成立以来为推动西欧经济发展所做出的积极努力,但是他们仍然坚持以前的观点,认为承认欧共体就意味着前苏联对西方侵略同盟体系的承认,这也减少了前苏联在国际上利用帝国主义矛盾的可能性,因此不赞同与之建立官方联系。尽管各方观点存在差异,但总体来说,前苏联政府对欧共体的态度还是发生了某些变化,认识到在如何看待欧共体的存在这一问题上,既要保留意识形态的定位,同时也要考虑到与之建立经贸联系的现实可行性。
前苏联政府对欧共体态度之所以出现某些微妙的变化与60年代中后期随着东西方关系的缓和欧共体对前苏联的态度有所转变有一定的联系。60年代末,随着西欧经济的迅速复苏和增长,西欧与美国之间的贸易竞争加剧,西欧国家迫切需要开辟中东欧和前苏联市场来拓展新的国际市场。此外,欧共体经济实力的增强也相对减弱了美国对其控制的力量。
受东西方关系逐步缓和的影响,前苏联开始尝试与欧共体成员国发展一定的经济联系,如1964年前苏联与英国签订了为期15年的信贷协定,1965年前苏联与法国签署了科学与技术交流协定,1966年前苏联与意大利签订了双边经贸协定。
第二节 缓和时期——20世纪70年代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的东西方缓和背景下,前苏联与欧共体的关系发展较为迅速,双方高层接触日益增多,相互了解不断加深。尽管受冷战思维的影响,苏欧政治关系未能取得较为明显的突破,但前苏联与欧共体的经济关系却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进入了冷战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1969年7月“尼克松主义”的出台和1970年8月《前苏联一联邦德国条约》的签订拉开了70年代东西方“缓和”的序幕。为了巩固和发展对自己有利的战略形势,在“缓和”的掩护下分化、削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联盟,巩固自己在东欧等地区的势力范围,1971年苏共24大上勃列日涅夫提出了和平外交政策,即“和平纲领”,指出:“前苏联的政策是在坚决击退侵略的同时,和平地解决紧迫的国际问题,同属于另一社会制度的国家维持正常甚至良好的关系。”
在“和平纲领”的指导下,前苏联开始调整对欧共体的外交政策,以谋求与欧共体在欧洲安全、贸易等问题上建立一种更加协调的关系。1972年3月,勃列日涅夫发表对欧共体声明,称前苏联决不会忽视西欧变化的客观事实,更不会忽视“统一市场”的存在,但是否与之建立联系还取决于欧共体成员国对欧洲大陆的社会主义国家和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承认。该声明在欧共体得到了谨慎的回应,1972年10月,欧共体在巴黎召开六国首脑峰会,会后发表的共同宣言提到,欧共体准备在互相承认的基础上推动与前苏联及东欧国家的合作。但同时欧共体却拒绝了在欧共体与经互会之间建立直接联系的建议,并认为这是两个具有不同的国际法律地位的机构,它们不具备平等交往的条件。1974年5月,欧共体委员会正式允许欧共体各成员国可以与经互会的欧洲成员国(包括前苏联)进行旨在签订双边协议的谈判,但是没有提到与经互会建立关系的问题。
为了改变欧共体对经互会的态度,以前苏联为首的经互会进行了长期的、多方面的努力,以求在双方之间建立有效沟通的桥梁。1973年时任经互会主席的法捷耶夫致信欧共体主席,就两个组织之间建立联系的可能性问题进行了一次非官方的接触,然而他得到的回答是,这样的问题应该直接提交负责共同体外部事务的机构——欧共体委员会进行集体讨论。为此,1974年9月法捷耶夫邀请欧共体委员会主席访问莫斯科商讨双边关系问题。但是这一次欧共体委员会主席也仅仅派了代表参加这一会谈。在这次会谈中,经互会和欧共体双方就两个组织的结构、功能及拥有的权限等交换了信息,双方承认欧共体和经互会具有某些相似的功能。1976年2月经互会执行委员会主席瓦伊斯向欧共体理事会提出在经互会和欧共体之间、各组织与对方组织的每一个成员国之间签订双边关系协定的建议,并希望确定相互关系的基本框架和原则。但是欧共体没有接受经互会的提议。由于经互会不具有代表其成员国就经贸等问题与第三方谈判的权力,欧共体并没有将经互会看作一个平等的伙伴。作为对经互会的“善意”回应,1976年11月欧共体提出与经互会签订一个“技术协议”,然后以此为基础展开两个组织之间的接触与谈判。对于建立双边经贸关系问题,欧共体认为可以通过欧共体与经互会单个成员国家之间签署相关协定来协调。而关于经互会与欧共体成员国之间签订协议的事,欧共体没有任何表示。
1977年初,欧共体对经互会建立全面关系的提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应该充分考虑到两个组织的差别,并尽可能地增加工作接触,更多地了解和熟悉对方机构的功能,弄清楚双方可以合作的领域及合作的形式。对于欧共体的提议,以前苏联为首的经互会表示不能理解,因为1976年初经互会就已经对其章程进行了修改,明确了经互会有权代表自己的成员国与第三方签订双边协议。有的经互会官员甚至认为,欧共体有意忽视这一个新情况意在给双方建立联系制造人为的障碍。
经过经互会多方努力,1978年5月经互会与欧共体终于开始了直接谈判。然而谈判进行得并不顺利。欧共体的代表坚持与经互会中欧洲成员国签订单独协定的原定方案不改变,并拒绝将贸易问题纳入经互会与欧共体的双边谈判中间来。对此欧洲经济共同体做出解释说,经互会不具备让货物自由流动的共同市场,针对第三国没有统一的贸易政策。
在计划与经互会签订的协定中,欧洲经济共同体仅仅准备在工业和农业生产发展的长期预测、贸易和经济统计和环境保护等边缘领域进行合作。这显然与经互会的要求相差甚远。由于存在诸多争议,双方谈判最终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前苏联期待与欧共体建立较为密切经贸联系的目标一时难以实现。尽管如此,这次谈判使双方能够通过接触表明了立场,增进了了解,这无论是对于两个组织之间还是双方的成员国之间的进一步交流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与政治对话的停滞不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世纪70年代苏欧经贸合作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贸易额快速增长。据统计,从1970年到1980年,前苏联与欧共体国家之间的贸易额从46.9亿卢布增加到近257.54亿卢布,年均增长近20%,欧共体国家在前苏联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从25.6%提高到32.7% 。第二,经济关系的形式多样化。除了贸易外,还出现了贷款、补偿贸易、生产合作、联合经营及技术转让等形式的合作。这种多形式的经贸合作解决了前苏联国内资金匮乏和技术设备落后的问题,大大促进了双方经济关系的发展。
70年代前苏联与欧共体及其他西欧国家经济关系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是东西方政治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在此前提下,前苏联与欧共体都有意改善双方的经济关系。前苏联迫切希望通过发展与欧共体及其他西方国家的贸易关系,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增强社会主义经济的竞争力。而欧共体和其他西方国家认为,二战后欧美对前苏联及其他中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经济战”,并没有能够遏制住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相反增强了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合作与团结。因而有必要对过去的遏制战略进行调整,通过发展与前苏联的经济合作,来增强欧共体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的影响。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在发展双边关系的动因上,前苏联多是从经济的角度考虑,而欧共体的政治色彩较浓。这也是双方在这一时期的接触和交往过程中,前苏联更加积极主动的原因之一。
第三节 “新冷战”时期——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
这一时期苏欧关系的特点是,受“新冷战”的影响,双方的政治对话基本停止,但是经济关系却正常发展,这也成为了双方关系中的一个亮点。
1979年底前苏联入侵阿富汗。该事件标志着70年代的东西方缓和时期结束,东西方关系进入“新冷战”时期。“新冷战”导致东西方关系在80年代上半期陷入低谷。受此影响,前苏联与欧共体的政治关系也出现波折。80年代上半期,欧共体紧随美国其后对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实施制裁,中止了与前苏联的政治对话与合作。70年代中后期苏欧双方之间形成的良好的政治氛围被彻底打破,有关经互会与欧共体原已形成的框架协议的进一步谈判与协商也被无限期推迟。
尽管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前苏联与欧共体的政治关系乏善可陈,但是双方的经济关系基本上照常进行。以1983年为例,欧共体国家与前苏联的贸易额就达到了315亿卢布,占到前苏联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贸易总额的82% 。主要原因是:首先,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西欧国家比美国更希望东西方保持良好的关系以维护欧洲的稳定;其次,西欧在前苏联有着重要的经济利益,需要前苏联的市场和能源。例如,前苏联是西欧天然气的长期出口市场,它可以满足西欧国家天然气需要量的30%~80%,这也是西欧国家(主要是英、法、德、意)坚决抵制美国对前苏联禁运天然气管道设备和技术的做法,并不顾美国的禁令继续履行同前苏联签订的管道设备合同的原因。再次,西欧国家对美国经济制裁的政治效果表示怀疑。时任联邦德国总理的施密特就认为,通过经济制裁迫使前苏联屈服,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想法,相反,西方应当运用经济援助来遏制前苏联。第四,随着经济关系的发展,经济融合的程度不断加深,政治因素对经济关系的影响也在逐步减小。
第四节 冷战末期——20世纪80年代中到90年代初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在戈尔巴乔夫改革“新思维”的推动下,东西方关系出现了全面松动,冷战逐步走向终结,前苏联与欧共体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也有了较大的改善。1988年6月经互会与欧共体相互给予承认。1989年12月,前苏联与欧共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签署了经贸合作协定,进入了双方经贸合作的新时期。1989年东欧剧变之后到前苏联解体之前,欧共体对前苏联开始了较大规模的经济合作交流及援助。
随着戈尔巴乔夫的上台,前苏联与欧共体的关系开始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改革“新思维”方针,不仅从根本上影响了国家的内部运作,而且也使前苏联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本质变化。前苏联国内开始对其长期以来执行的对外政策进行反思,在解读国际政治问题及制定相应外交政策的过程中,不再单纯从意识形态出发,而是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采取更加灵活的态度。面对前苏联出现的这一新情况,西方国家也开始转变对前苏联的态度,将其视为能够进行国际合作的伙伴,而不仅是对手。欧共体也认为有必要考虑帮助前苏联尽快地加入国际社会,使其与世界经济接轨。
1985年5月29日,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他的发言中将前苏联与欧共体视为欧洲大陆重要的两极,并且明确提出必须调整经互会与欧共体之间的经济关系。他强调说:“我们准备在某种程度上尽量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就某些具体的国际问题寻找共同语言。”戈尔巴乔夫的讲话在欧共体内部引起了很大的反响。1985年欧共体卢森堡会议上做出决定,委托欧共体委员会与经互会恢复工作上的接触。
此后,经互会与欧共体之间开始了长达三年的谈判。1988年6月25日在卢森堡双方发表共同声明,宣布经互会与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建交,并签署建交协议。尽管该协议内容并没有涉及双方合作的具体领域及事项,仅表示双方都有义务就涉及共同利益的领域加强合作,但是该协议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曾经相互敌视、猜疑和防范的两个国际组织相互承认了对方的合法地位。
经互会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建交后,前苏联开始积极寻求与欧共体建立单独的双边关系。就在1988年6月经互会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建交的同时,前苏联驻联邦德国大使馆向欧共体委员会提交了一份正式的文件,表示前苏联政府愿意与欧共体建立官方联系,并准备向欧共体派遣级别为特命全权大使的外交代表处理相关事宜。前苏联的意见得到了欧共体的认可,为了便于双方之间的沟通和交流,1989年底和1991年初前苏联驻欧共体代表处及欧共体委员会驻莫斯科代表处相继成立。
前苏联与欧共体之间签订建交协议的过程相对比较复杂,因为,一方面欧洲原子能机构参与欧洲经济共同体与前苏联的谈判使处理协议的技术性更加复杂;另一方面,东欧剧变导致欧共体不得不在东欧事态没有明朗之前小心从事,尽量缩小协议预定方案的范围,并推迟协议的签订时间。
80年代末前苏联的经济改革已经陷入了困境。在这个时候前苏联完全将摆脱国内经济和政治被动局面的希望寄托在西方国家的支持与援助上。前苏联政府认为,此时与欧共体建交将会扭转前苏联经济的颓势和推动改革的进程。为此,为了使将要签署的协议更容易获得欧共体的认可,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价值,在与欧共体的谈判中前苏联单方面降低了自己的要求。比如,为了吸引西欧国家与前苏联进行贸易往来创造良好的环境,前苏联取消了对来自于欧共体国家的产品的某些限制措施。由于前苏联方面做出的让步和努力,谈判很快就取得了大的进展,仅仅经过三个回合之后双方就达成了一致的认识,均表示同意尽快签署协议。
1989年12月18日,在欧共体总部布鲁塞尔,前苏联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签署了经济贸易合作协定。此前一个星期前苏联还与欧洲经济共同体签署了纺织品贸易协定。苏欧经贸合作协定的有效期是10年。协定中规定在经贸往来中双方互相提供最惠国待遇,并预计到1995年底除了涉及欧共体利益的敏感物品以外,废除所有前苏联出口欧共体产品的数量限制。该协定并没有提到前苏联是一个对外贸易国有化的国家,但是强调了在贸易往来中双方都会充分考虑到前苏联与欧共体成员国之间存在的社会、经济上的差异,这被前苏联和欧共体认为是制约双边关系发展的根本性因素,也是前苏联方面没能使经贸合作协定的内容与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相关条款靠拢的一个主要原因。需要指出的是,经贸合作协定及其他相关协议不仅是前苏联与欧共体国家关系的基础。同时也是以后俄罗斯与欧盟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仅从这点上来说,该协议的签署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冷战时期影响前苏联与欧共体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正在逐步得到消除,苏欧政治对话和经贸合作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好条件。但是事实证明这一时期前苏联与欧共体关系的发展并不令人乐观,苏欧经贸合作协定的实际落实情况与前苏联的要求也存在着较大的距离,经贸合作的成果并不十分理想。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前苏联处于政治、经济大转轨时期,国内社会矛盾激化,政局动荡,经济形势一落千丈,这无疑影响了它与欧共体关系的顺利发展。此外,由于前苏联与欧共体长期处于隔绝和对立状态,双方的了解和信任难以在短期内建立起来,因此尽管前苏联非常希望与欧共体开展全面的合作,但是欧共体方面却还缺乏有效应对的思想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