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欧洲的安全形势与俄欧安全合作

第五章 冷战后欧洲的安全形势与俄欧安全合作

前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结束对欧洲的安全形势产生了巨大影响。俄罗斯的国家安全所受影响尤其明显。为了化解北约步步紧逼的安全威胁,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特别是加强了与欧盟的安全合作。2000年以来,俄欧在安全领域的合作日益紧密,迄今为止,双方在欧洲共同安全与防务、裁军和防止武器扩散以及边境合作等问题上展开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话与合作。

第一节 冷战后欧洲的安全形势

冷战期间,受美苏对抗、德国分裂及核武器威慑等因素的影响,欧洲安全结构整体上表现为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和冷战,欧洲安全形势总体上比较稳定。冷战结束后,随着德国统一、前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瓦解,欧洲安全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武装冲突和战争等传统安全威胁一度严重影响到欧洲的安全与稳定。20世纪90年代,欧洲长期被两极格局所压抑和掩盖的各种矛盾凸现出来,并由此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武装冲突和战争。其中,最突出的是前南斯拉夫解体过程中爆发的波黑战争和科索沃战争。这两场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大陆首次爆发的大规模热战,其背后既有民族矛盾和宗教冲突的因素,也受到欧美等外部势力的直接推动。战争直接导致成千上万人的伤亡和大规模的难民潮,造成欧洲地缘政治版图的大幅变动,对欧洲的安全与稳定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第二,非传统安全威胁使欧洲面临严峻挑战。安全威胁多样化和安全环境复杂化是冷战后国际安全形势的主要特点之一。这在欧洲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除了因边界领土、民族、宗教等因素导致的地区冲突以外,难民潮、核扩散、恐怖主义、走私、贩毒、有组织跨国犯罪、气候变暖以及环境污染等地区性问题作为欧洲所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对欧洲的安全构成了新的威胁,同时也关系到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第三,美国、欧盟、俄罗斯就欧洲安全结构主导权展开了激烈的较量和争夺。

欧洲是美国的全球战略中心,欧洲的安全与稳定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为了适应冷战后欧洲安全面临的新形势,美国不仅积极谋求北约的继续存在,同时力促西欧盟国与美国一起对北约进行改革,希望建立以美国为主导、以北约为支柱的欧洲安全结构。为此,美国及其盟国通过了《联盟新战略概念》,改革了北约的军事战略,扩大了北约的军事职能和军事行动范围。在此基础上,北约积极实施东扩,向东欧这一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挺进。

在建立新欧洲安全结构的问题上,欧盟的意图是建立一个以欧盟为领导,以西欧联盟为核心,以欧洲军团为军事支柱,以北约组织为保障,包括全欧洲的泛地区的安全体系。为此,1992年签署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中明确将“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定义为欧盟三大支柱之一,1999年欧盟特别首脑会议决定把西欧联盟纳入欧盟框架,试图将其打造成为欧盟提供执行人道主义救援、维和使命和各种危机处理的军事机构。此外,欧盟还积极推动欧洲共同防务体系建设,1992年5月成立了5万人编制的欧洲军团,1999年底欧盟赫尔辛基峰会又通过决议,计划建立一支人数达到6万的快速反应力量,并使之有能力在一年之内完成在全球任何地区的任何军事使命

前苏联解体使得俄罗斯不仅丧失了纵深达数千公里的安全缓冲地带,而且随着华约同盟体系的瓦解和东欧国家的西化,俄罗斯在欧洲基本上处于一种孤立无援的状态,俄罗斯陷入前所未有的安全困境之中。由于实力不逮,在涉及欧洲安全问题上,俄罗斯采取了较为现实的“合作安全”理念,即力避与西方发生大规模冲突,而是通过谈判协商解决矛盾与冲突。俄罗斯在建立新欧洲安全架构的目标是:一方面,不做西方的小伙伴,力求在新欧洲安全体系中占据关键位置;另一方面,通过谈判和协商获得西方的认可和尊重,尽一切可能延缓或制约北约东扩的进程,为俄罗斯保留必要的安全空间,减少西方对俄罗斯的安全威胁。为达到这些目的,俄罗斯积极采取措施:在北约东扩问题上,俄罗斯从被动妥协到强硬反对,力求将东扩范围限制在前苏联加盟共和国范围之外;修改军事安全学说,加强与独联体国家的军事合作;充分利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一政治资本为本国在欧洲安全问题上谋求利益;改善与西方的关系,利用美欧在欧洲安全事务上的矛盾,以欧洲为外交重点,与欧盟建立伙伴关系,为俄罗斯改善其在欧洲安全格局中的地位创造有利条件。

第二节 欧盟共同安全和防务政策与俄罗斯

冷战后,为了在新欧洲安全结构建设中争取到更多的话语权,欧盟推出了共同安全和防务政策。受国家实力整体下降的影响和安全观念的改变,俄罗斯对欧盟的共同安全和防务政策和建立欧洲独立防务的努力采取了理解和基本支持的态度。考虑到俄罗斯对欧洲的安全与稳定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欧盟也倾向于同俄罗斯建立和发展合作伙伴关系。

一、欧盟共同安全和防务政策的逐步确立

1.冷战时期的西欧防务合作

二战结束后,随着冷战的加剧,美国加快了重新武装联邦德国的步伐,以抵御来自东方的军事威胁。为了防止重新武装起来的德国威胁自己的安全,1950年,法国提出有关建立欧洲独立防务的“普利文”计划,建议为共同的防务建立一支与传统的欧洲政治机构有联系的欧洲军。1955年,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等国成立西欧联盟,并宣布建立一个当欧洲面临外敌入侵时成员国相互支援的体系。西欧联盟的成立既有重新武装西欧的目的,又有遏制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军事集团的因素。西欧联盟原本是北约防务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美国基本上垄断了北约的控制权,加上20世纪60~70年代东西方冷战局势的缓和,西欧共同防务的必要性和积极性下降,西欧联盟未能在北约内部表现出自己的“欧洲特性”。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形势的演变和欧洲一体化建设的发展,欧共体迫切希望协调和加强在政治与安全问题上的共同立场,受此影响,西欧联盟重新启动。 1984年2月,法德两国首脑会晤,确定了两国在防务上加强合作的方针。同年5月,双方又签署军备合作协定,两国结成推动西欧防务联合的核心,并计划共同组建“法德联合旅”。1984年10月,西欧联盟七国外交部长和国防部长在罗马举行联席会议,纪念西欧联盟成立30周年,并发表《罗马宣言》,决定重新武装西欧联盟,加强西欧共同防务。通过西欧联盟,西欧国家得以在没有美国参加的情况下,在北约范围以外讨论西欧独立的防务政策,讨论一切有关欧洲安全的问题,协调防务政策,统一对前苏联的立场。

由此可见,二战后西欧国家建立独立安全和防务体系的建议和尝试,有着很深的冷战背景,其中一个主要目的就是针对以前苏联为核心的华沙条约组织。在两极对峙的国际形势下,西欧成为了美苏对抗的前沿阵地,西欧国家时刻面对着前苏联的强大军事威胁,安全问题成为了西欧关心的首要问题。这些国家除了主要依靠北约提供安全保护以外,也希望建立独立防务来加强自身的防御能力,以作为北约的补充手段抗衡前苏联。

2.冷战后欧盟共同安全和防务政策的确立与发展

冷战以后,随着欧洲一体化的迅速发展,有关建立欧洲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和欧洲独立防务体系的设想开始提上欧盟议事日程。1991年12月,欧共体首脑会议同意西欧联盟作为欧共体和北约组织之间的联络机构。同月,西欧联盟发表声明指出,西欧联盟将作为欧洲联盟防务的组成部分和加强北约欧洲支柱的手段进一步发展。1992年2月欧共体签署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更是明确将“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看作是欧盟三大支柱之一,并在条约的J章第四款第二条中指出,“欧盟要求作为其发展中的组成部分之一的西欧联盟负责策划和实施联盟带有防务含义的决定和行动”。这是欧共体第一次以条约的形式把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纳入到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之中,也是第一次提出要将西欧联盟作为欧盟未来承担防务责任的一个组成部分。1993年欧共体正式扩展为欧洲联盟。1996年12月9日,法国和德国在纽伦堡签署了“欧洲安全与防务共同构想”。在这个文件中,两国明确表示要进一步推动欧洲自身的防务建设,并且指出西欧联盟最终将纳入欧盟体系之中。1997年6月,欧盟15国签署《阿姆斯特丹条约》,规定西欧联盟将为欧盟提供执行人道主义救援、维和使命和各种危机处理战斗支持。1999年,欧盟特别首脑会议决定将来要把西欧联盟纳入欧盟框架。

此外,欧盟在欧洲共同防务体系建设上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1992年5月,法德首脑会晤时宣布正式成立欧洲军团,由法、德、比、西、卢五国分别派出部队组成,包括法德混合旅、德国机械化师、法国装甲师、西班牙机械化师等,总兵力约5万人。1996年11月,英法签署海军合作协议,开始研究建立联合海军的可行性问题。1999年年底,欧盟赫尔辛基峰会通过决议,计划在2003年以前建立一支人数达到6万的欧洲军队——快速反应力量,并使之有能力在一年之内完成在全球任何地区的任何军事使命。

3.欧盟共同安全和防务政策中的俄罗斯因素。应该看到,与冷战时期相比,冷战后在欧洲共同安全和防务问题上,俄罗斯的影响力大为下降。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前苏联的军事力量逐步撤出东欧和前苏联的解体,两德的迅速统一和欧洲分裂状态的结束,俄罗斯的势力迅速退回至欧洲东部边缘。而随着1999年和2004年波兰、捷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和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俄罗斯对西欧安全的威胁更是大为减弱。但是,威胁的减弱并不意味着彻底消失,俄罗斯仍然是欧洲安全不可忽视的决定性影响因素之一。因此,欧盟确立和发展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的主要目的之一仍然是针对俄罗斯,这表现在:

一方面,应对俄罗斯潜在“威胁”的需要。冷战后,虽然前苏联的解体使西方面临来自东方(主要是俄罗斯)现实进攻的威胁已不复存在,但是在新的情况下,西欧在战略上还必须考虑到前苏联共和国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可能造成欧洲混乱和不稳定的危险。尤其让西欧各国感到担忧的是,尽管前苏联的解体使俄罗斯整体实力大为削弱,但是俄罗斯仍然是拥有超强核武器的核大国和世界第二大军事强国,未来无论俄罗斯是重新崛起,还是陷入更严重的国家危机之中,都不可避免地造成欧洲新的不稳定。基于这种认识,西欧国家“未雨绸缪”,希望抓住冷战结束带来的大好时机,建立共同安全政策和独立防务能力,以此应对俄罗斯对西方安全的潜在威胁。

另一方面,与俄罗斯进行安全合作的需要。俄罗斯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涉及国际安全的重大决策和计划实施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发言权。此外,虽然俄罗斯强大的军事科技实力对欧洲的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但同时也能为欧洲在应付日益严峻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如恐怖主义、分裂主义、跨国有组织犯罪、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环境污染和核安全提供各种支持。因此,可以说,俄罗斯固有的国际地位和不可忽视的军事科技实力决定了欧盟在确立其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时必须考虑到俄罗斯的因素,因为没有俄罗斯的参与,欧洲大陆的任何安全问题的解决本身就缺乏“安全”保障。正是考虑到这一因素,欧盟无论是在1999年出台的《欧盟对俄罗斯共同战略》,还是在俄欧“路线图”计划中都将加强和俄罗斯在政治和安全领域的合作放在与经济合作同等的位置,“路线图”计划更是明确提出俄罗斯与欧盟共建安全空间的设想。

除了俄罗斯的因素之外,欧盟建立共同安全和防务政策的主要动力还在于争夺欧洲安全问题的主导权,树立欧洲独立自主的国际形象,反映了欧盟争取成为世界“一极”的强烈欲望。如前所述,二战后西欧建立共同防务的成效并不明显。但是随着冷战的结束、华约和前苏联的相继解体,欧洲国际格局发生巨大的变化,西欧在安全和防务上对美国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西欧建立共同安全和独立防务的可能性增加,而西欧的国际地位也因前苏联解体而相应提升。欧盟希望利用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推动欧洲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因此,冷战后欧盟加快了欧洲一体化进程,在实现了关税和经济一体化之后,欧盟共同安全和防务政策也被提上日程,欧洲独立防务建设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

二、俄罗斯对欧盟共同安全和防务政策的态度

作为一个欧洲大国,俄罗斯对欧盟的共同安全和防务政策一直给予密切关注。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俄罗斯逐步明确了对它的立场,并表示愿意与之合作。

从2000年开始,俄欧双方利用各种场合,通过多种渠道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从2000年5月的莫斯科峰会到2007年10月的里斯本峰会,几乎每次峰会上俄欧都将欧洲的安全问题列入对话的范围之内,对于如何推动俄罗斯与欧盟共同安全和防务政策的合作展开了多层次的对话,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2000年10月俄欧巴黎峰会上,双方发表《关于加强欧洲政治问题和安全问题的对话与合作》的共同宣言,其中对欧盟建立共同安全和防务政策表达了肯定的立场,双方声称:“在政治、安全和防务范围内的实际合作阶段开始到来。”。双方还一致同意在下次召开峰会之前,将优先实现已达成的各项决议。“911”事件后,欧盟共同安全和防务政策高级代表索拉纳建议,欧盟应该加强与俄罗斯在安全和防务领域的合作,并提出把俄纳入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中的设想。同时,俄罗斯也表示要加强同欧洲国家在打击国际恐怖主义斗争中的合作,进一步明确了支持欧盟共同安全和防务政策的态度。“911”发生后两个月,2001年11月,俄罗斯外长伊万诺夫就明确表示支持欧盟创建自己的快速反应部队,以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地区威胁,并表示俄罗斯将提供建设性的合作。实际上,俄罗斯与欧盟的军事合作早在2000年就已有过尝试。4月,欧洲军团接管国际维和部队在科索沃的指挥权,并与俄罗斯的维和部队实行了成功的合作。8月,挪威和英国在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救援和打捞工作中提供了军事援助。

俄罗斯支持欧盟安全与防务政策和建立欧洲独立防务的努力,并积极加强与西欧联盟和西欧大国的军事信任和合作,有其深层次的战略意图。

其一,欧盟确立和实施共同安全和防务政策有利于欧洲的安全与稳定,能为俄罗斯的经济转轨提供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冷战结束后,欧洲地区的安全形势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尽管传统安全的威胁大为减小,但是领土纠纷、资源争夺、宗教冲突、民族矛盾和冲突、环境污染、有组织犯罪等非传统安全的威胁不断增加,甚至导致地区冲突。与冷战时期相比,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形势仍然非常复杂和严峻,这对集中精力摆脱经济危机、争取实现经济顺利转轨的俄罗斯来说十分不利。从这一点来看,欧盟实行共同安全和防务政策无疑有助于欧盟采取“共同行动”解决各种安全危机,维护欧洲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为俄罗斯经济建设适当减轻外部安全压力。欧盟东扩后,随着俄欧共同边境的延伸,俄罗斯认为双方更有必要增强在安全领域内的对话与合作。

其二,欧盟共同安全和防务政策的实施将为俄欧安全合作提供一个新的平台,将推动俄欧关系的全面发展。欧盟认为,俄罗斯对欧洲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力,没有俄的参与,要真正实现欧洲安全是不可能的。法国总统希拉克曾说过,俄罗斯是欧洲稳定和安全的一个重要角色,其地位不可忽视。德国前总理科尔认为,“对于德国人来说,俄罗斯是东方最重要的伙伴,欧洲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德俄关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欧洲的安全问题就是俄罗斯与欧洲的关系问题。欧盟共同安全和防务政策的主要目标就是要为欧洲安全提供更大的保障,欧盟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进一步加强与俄罗斯的安全合作。欧盟安全和防务政策可以为俄欧安全合作提供新的平台,能够增强俄欧之间在安全上的相互协作,将推动俄欧政治对话的深入展开。俄罗斯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欧洲一体化和俄欧关系问题研究资深专家鲍尔格说:“欧盟实施共同安全和防务政策,意味着俄罗斯和欧盟政治对话的议题范围将要扩大,包括最棘手的欧洲及邻近地区的安全和维和问题,对话作用将更加显著。”俄欧政治对话的深入,反过来又可以促进欧盟共同安全和防务政策的发展。近几年来俄欧经济关系迅速升温,经济领域的共同利益不断增多,这使得双方将经济利益转化成在欧洲问题上的战略利益——维护欧洲的安全与稳定的可能性大大增强,而双方在政治安全领域内的合作将促使俄欧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最终形成。

第三,欧盟实施共同安全和防务政策有利于制约美国的单极霸权主义,推动世界多极化,这些都符合俄罗斯的外交战略需求。2000年7月8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发表就职后首份国情咨文。在对世界形势的基本判断中,普京指出,“在美国保持经济和实力优势的情况下,建立单极世界的趋势正在加强,……这对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发出了新的挑战和威胁。…俄罗斯将致力于建立能够真实反映当今世界及其利益多样性的多极国际关系体系。为了保障这种国际秩序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必须兼顾各方利益”。这其中就包括欧盟的利益。俄罗斯认为,欧盟不仅能够在未来的国际格局中发挥稳定的一极的作用,而且在欧洲安全问题上能够发挥积极影响,发展同欧洲的全面合作和伙伴关系是俄欧政策的优先方向之一。与此同时,欧盟一贯坚持的反对美国单边主义并努力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的努力也符合俄罗斯的战略利益。可以说,正是俄罗斯和欧盟在构建统一的欧洲安全体系、抵制北约中心主义,削弱美国霸权主义的影响等方面存在着战略利益的一致,才使得俄罗斯对欧盟共同安全和防务政策采取了较为积极的支持态度。

三、矛盾及前景

在谈及俄罗斯与欧盟共同安全和防务政策关系的前景问题时,必须要注意到以下两组矛盾。

第一,尽管俄罗斯对欧盟共同安全和防务政策持理解和支持的立场,同时又担心该政策的发展有可能对自身今后在欧洲的地位产生不利影响。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俄罗斯支持欧盟的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支持欧盟建立独立防务力量的努力。但是同时俄罗斯也清楚地知道,西欧实施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防范俄罗斯的威胁,遏制俄罗斯的崛起。西欧共同防务的真正意图是,建立以欧盟为领导,以西欧联盟为核心,以欧洲军团为军事支柱,以北约组织为保障,包括全欧洲的泛地区的安全体系。在未来的欧洲安全新结构中,欧盟在共同安全和防务政策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防卫力量,有可能逐渐成为对抗俄罗斯的一股势力。这样,未来俄欧军事实力的天平将逐渐向欧盟倾斜,从而导致俄罗斯在欧洲安全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下降,这显然有悖于俄罗斯“建立统一的、非歧视性的和无所不包的欧洲安全体系”的对欧战略目标。

第二,欧盟确立和发展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必须要借重俄罗斯的力量,但是又不希望俄罗斯主导欧洲新安全体系的建设。尽管冷战后俄罗斯对欧洲安全的影响力有所下降,但是它仍然具有许多有利条件: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核大国、一流的军事强国、传统意义上的欧洲大国等。所有这些都使欧盟不能忽视俄罗斯在欧洲安全建设中的作用。但是,欧盟在安全和防务问题上同俄罗斯的合作是建立在俄罗斯虚弱、但又不能忽视其在欧洲安全问题上作用的基础上的。同时,受双方文化、历史、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俄欧在安全领域内的合作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可以说,欧盟对与未来复苏后的俄罗斯能否真正成为欧洲安全体系中平等的合作伙伴并没有信心。而随着国力的恢复,俄罗斯重新崛起的首要目标无疑就是重新确立自己欧洲大国的地位并争取欧洲安全的主导权,这与欧盟希望未来独立主导欧洲新安全体系的战略目标严重对立,必将引起欧盟的排斥和反对。

总的来看,俄罗斯与欧盟在建立欧洲安全新格局的目标上相去甚远。欧盟希望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欧洲安全新体系,俄罗斯只能被视为这一体系的“伙伴国”之一。俄罗斯则主张以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而非欧盟作为欧洲新安全体系的核心,并希望主导欧洲安全新格局的进程。因此,尽管目前俄罗斯会坚持其支持欧盟共同安全和防务政策的立场,但是俄欧未来在欧洲安全问题上的既合作又竞争的局面难以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第三节 俄欧在其他安全领域内的合作

一、在司法、自由和安全(ПрaвicyДиe, cвo6oдa и 6eзoпacнocгь )领域内的合作

随着俄罗斯社会的不断开放和欧盟东扩的顺利实施,俄罗斯与欧盟在司法、自由和安全领域内共同利益明显增多。在该领域俄罗斯和欧盟目前主要致力于合作防止和打击以下违法犯罪活动,如,毒品交易、洗钱、有组织犯罪、贪污、非法移民、贩卖人口和汽车盗窃等。此外,改善边境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步实现海关和边检设施的现代化、提高海关和边防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也成为了双方关注的问题。

近两年,随着欧盟东扩的实施,签证问题又成为了双方对话的主要议题之一。2004年10月,双方就如何简化俄罗斯和欧盟的居民获得短期互访签证问题,及成立双边委员会专门负责有关遣返俄罗斯居民、欧盟居民、第三国居民、无国籍居民、非法进入俄罗斯和欧盟境内的人员等问题行了谈判。

1.合作的制度基础

为了在该领域内与俄罗斯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2000年欧盟委员会通过了“打击有组织犯罪的联合行动计划”。计划称,有效打击有组织犯罪需要俄欧双方的全面合作,其中尤其是司法机关必须在信息沟通、情报交流等方面加强合作。

从2002年开始,俄罗斯司法部和内务部与欧盟“三部委”就双方在司法、自由和安全领域内合作的问题举行了定期的部长级会谈。2004年,部长会谈开始在新成立的常设合作委员会的框架内进行。

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事件、2002年10月的莫斯科轴承厂剧院人质事件以及其他发生在莫斯科的恐怖袭击活动,使俄罗斯和欧盟认识到与恐怖主义的斗争已经是双方共同面临的新课题。在2001年10月3日的布鲁塞尔首脑峰会上,俄欧双方发表了关于共同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联合声明。2002年11月11日的布鲁塞尔峰会双方又通过了第二个“反恐”共同声明,其中再次重申了自己的立场,“为了有效预防和及时制止恐怖主义行动,我们(俄罗斯和欧盟)必须加强合作,其中需要完全执行相关的国际反恐公约和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如2001年通过的1373号决议”。

2003年11月,欧盟委员会中负责司法、自由和安全问题的机构(EBPOПOл)与俄罗斯签署了合作协定,这为双方在处理刑事案件时能够及时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奠定了基础。

2003年5月俄欧圣彼得堡首脑峰会上通过了关于俄欧之间建立四个统一空间的“路线图”计划,其中之一就是建立统一的司法、自由、安全空间。2005年5月10日俄欧莫斯科首脑峰会批准了这一计划。从此,双方在司法、自由和安全领域内合作的空间被进一步打开。

2.具体合作领域

①警察部门的合作——这种合作一般在俄罗斯与欧盟的单个成员国之间进行。在地区合作中,波罗的海沿岸国家警察部门之间的协调行动特别成功,这主要是由于该地区建立了一个打击有组织犯罪的联合工作组。这种合作经验已经开始被作为一种成功模式运用到俄罗斯与欧盟在司法和安全等问题上的合作中。

②打击洗钱活动——近几年来,在打击洗钱活动中,俄罗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包括通过新的反洗钱法案,成立了打击非法活动所得合法化的专门委员会等。对此成绩欧盟方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此外,欧盟对俄罗斯如何制定与打击洗钱有关的法律法规和采取有效的行动提供了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③打击毒品贸易——随着毒品贸易的不断猖獗,欧盟向俄罗斯和其他独联体国家的警察部门就打击毒品贸易和其他有组织犯罪提供了或准备提供相应的法律或具体行动援助。

④在打击有组织犯罪上和国际刑警组织的合作——针对目前许多有组织犯罪的高科技和国际化背景,欧盟在提高俄罗斯司法机构的技术水平和实现信息交流系统现代化等方面向俄方提供了相应的援助。

⑤边境管理和边境检查(包括海关检查)——这里指的是在俄罗斯和欧盟成员国之间,或者俄罗斯和第三国之间的边境地区合作。工作包括:实现边境检查站各类设施、检查仪器设备的现代化,提高海关和边检人员的职业技术水平等。工作的目的是在保障双方公民人身安全的基础上维持边境口岸的畅通无阻。

⑥打击非法移民——近几年俄欧在该领域内的合作持续增强。2003年1月23日,双方开始进行有关成立专门打击非法移民的合作委员会的谈判,其主要目的就是制止非法移民,尤其是贩卖人口。2003年3月,欧盟委员会决定拨专款对从俄罗斯或过境俄罗斯贩卖妇女的违法行为进行打击。欧盟委员会还计划协助俄罗斯政府制定相关的打击非法移民的法律。

⑦俄罗斯司法和法律系统的改革——2000年以来,俄罗斯在司法领域内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其中欧盟的协助起了较大的作用,包括培训法官、法院高级管理人员、法院普通工作人员(如仲裁协调员),这既有利于为俄罗斯公民和经济活动参与者提供有力的法律保护,也能有效地从整体上提高法院的独立办案能力。

⑧监狱系统的改革——在这一领域内的合作刚刚开始,其中主要涉及的问题是,如何处理俄罗斯与欧盟成员国在监狱管理方式上的许多截然不同的条文和规定问题。

3.欧盟的财政支持

从1996年开始至今,为了推动欧盟与俄罗斯在司法、自由和安全领域内的有效合作,欧盟已经通过各种双边合作协议的框架内向俄罗斯提供了近1亿欧元的财政援助。2000年以来,欧盟还多次拨出补充预算资金用于推动俄罗斯司法体系的改革。2005年底,俄欧还计划实施一个旨在提高俄罗斯法律体系信息透明度的方案,该方案一旦付诸实施将有效地保护俄居民的法律知情权。

欧盟在司法、自由和安全领域内对俄罗斯的财政援助主要通过“塔西斯计划”和“欧洲民主人权倡议”来实施,前者在其中占主导地位(有关“塔西斯计划”在欧盟国家对俄投资一章中将作较为详细分析)。

“欧洲民主人权倡议”是欧盟专门向欧洲从事民主和人权工作的非政府机构提供资金的计划。这些非政府机构实际上是欧盟利益的代言人,它们根据欧盟的旨意为俄罗斯的民主体制建设和司法体系改革提供必要的资金援助。

二、在裁军与防止武器扩散方面的合作

1999年,欧盟理事会通过决议,决定与俄罗斯在裁军与防止武器扩散的问题上进行合作,为此,欧盟成员国将根据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基本原则对俄采取统一行动。行动的主要任务是在重视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安全地拆除或者重新安置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有关的地面设施和装备。欧盟的这项行动一直持续到2005年2月才结束,目前双方正在协商有关下一步的合作事宜。

欧盟采取统一行动的目的在于:促使俄方对其武器装备(包括常规武器和核武器)情况进行认真监督和检查,并敦促其裁军;为欧盟的统一行动提供法律保障,以增加与俄罗斯合作的分量,降低合作风险;使欧盟、欧盟成员国和国际社会中与裁军和防止武器扩散的计划和方案尽可能地协调一致。

事实证明,由于行动方案详细具体,加上双方工作的不断协调深入,俄欧在裁军和防止武器扩散方面的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欧盟统一行动的经费根据欧盟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财政预算专项拨款,一般由其成员国(与俄罗斯签署了双边关系的成员国)的代表处管理。以下是该行动前两个阶段欧盟的拨款情况:

第一阶段(1999 ~2000年)。该年度欧盟统一行动的预算为890万欧元,主要用于:在俄罗斯萨拉托夫州参与建设销毁化学武器的工厂;为了协助俄罗斯销毁核武器对相关科研试验专项拨款等。

第二阶段(2000~2001年)。该年度欧盟统一行动的预算为610万欧元,主要用于:拨款200万欧元销毁俄罗斯休奇耶地区的化学武器生产设施;继续资助第一阶段用于销毁核武器进行的科研试验。

第四节 北约东扩与俄欧安全合作

北约是东西方冷战的产物。前苏联解体后,北约不仅没有消失,而是开始了新一轮的东扩进程。1999年3月,北约将波兰、捷克和匈牙利吸纳为新成员。2004年3月,波罗的海三国及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和斯洛伐克加入北约,北约成员国由此扩大到26个。随着北约组织职能的转变和两次东扩的实施,北约成为了一个囊括了绝大多数欧洲国家的军事政治组织,对欧洲安全发挥着重要的稳定作用。由于北约成员国多为欧盟成员国,因此北约东扩也对俄罗斯与欧盟在安全领域的合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北约东扩给俄罗斯的国家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首先,挤压了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领土面积从前苏联时期的2240万平方公里减少到1707万平方公里,缩小了近24%。西面,俄罗斯丧失了近2000公里的战略防御纵深,俄罗斯在欧洲的地缘政治状况恢复到了16世纪的水平,俄罗斯与欧洲中心的距离瞬间被拉大。北面,随着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俄罗斯经波罗的海出入北冰洋的通道受到限制。南面,中亚五国的独立意味着俄罗斯东南部边境向北后退近1000公里。北约东扩后,俄罗斯的地缘战略空间进一步恶化。1999年北约的首轮东扩就使俄罗斯丧失了700~900公里的战略纵深,第二轮东扩后,随着拉脱维亚等波罗的海国家加入北约,美国的军事基地已直抵俄罗斯北部边境,中东欧地区也不再是美俄双方的军事缓冲地带,很显然,俄罗斯已经处于被北约紧密包围的态势之中,这对俄罗斯的国家安全构成了直接的威胁。其次,北约东扩使得俄罗斯与一些原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和传统友邦之间的关系发生转变甚至恶化。其中,俄罗斯与乌克兰和格鲁吉亚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紧张。乌克兰是俄罗斯的传统盟国。从1654年乌克兰哥萨克领袖赫梅利尼茨基与俄罗斯沙皇签订《佩列亚斯拉夫和约》拉开乌克兰和俄罗斯结盟史开始,一直到1991年12月8日乌克兰、俄罗斯和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在明斯克签署别洛韦日协定,宣布前苏联不复存在,并成立独联体,乌克兰最终独立,俄乌结盟历史一直延续了337年。在原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中,乌克兰对于俄罗斯地缘政治经济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橙色革命”后,乌克兰亲美派领导人尤先科提出了融入欧洲、加入北约的国家发展战略方向,如果乌克兰最终如愿以偿加入北约,那将使俄罗斯的地缘战略环境更加恶化。而随着“玫瑰革命”的成功,格鲁吉亚与美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全面合作使俄罗斯在外高加索的影响有被美国逐步取代的危险。此外,借助阿富汗战争,美国的力量开始向中亚渗透,并希望通过各种机会制造与格鲁吉亚类似的“颜色革命”,扶植亲美政府,最终实现从波罗的海、白俄罗斯、乌克兰、高加索直到中亚地区这一弧形地带的对俄罗斯的战略包围。未来一旦美国的对俄战略成功,俄罗斯在世界地缘政治版图中的地位还将大幅下降,俄罗斯面临的外部环境将更加艰难。

正因为如此,北约东扩引起了俄罗斯的极度忧虑和强烈不满。1996年3月22日,时任俄罗斯外交部长的普里马科夫在会见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费时称:“俄罗斯不能接受北约扩展的做法,…因为俄罗斯必须在恶化了的地缘政治环境中捍卫自己的利益。”2004年3月29日,北约第二次东扩当天,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雅科文科表示:“北约东扩将触及俄罗斯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利益,这迫使俄方不得不极为严肃地对待这一问题。”俄罗斯总统普京也不止一次地表示:“北约东扩毫无必要,是个错误。”2007年2月10日,在第43届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上普京对美国和北约东扩的批评达到了顶峰,他说:“美国在各个方面都逾越了它的国界,…北约东扩具有挑衅意义,会减少俄罗斯和北约的政治互信,不符合欧洲的利益。”

北约东扩对俄罗斯与欧盟安全合作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倚美抗俄”的传统心态制约了欧盟与俄罗斯进行安全合作的积极性。冷战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是欧洲安全稳定最主要的军事机制,由于军事实力有限,欧盟国家已经习惯于在北约的保护伞之下生活。尽管北约东扩有美国的全球战略考虑,但是建立新欧洲安全机构、维护欧洲安全与稳定也是其主要出发点。从这一点考虑,欧盟首先需要与美国合作,而不会放弃传统盟友,将与长期敌对的俄罗斯的安全合作放在首位。相反,为了维护欧美合作水平,欧盟还会较积极参与北约东扩进程,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减少俄罗斯东山再起的机会。另一方面,俄罗斯对欧盟国家的安全信任度下降,阻碍了双方安全合作水平的提高。由于许多西欧国家具有北约和欧盟成员国的双重身份,在北约东扩问题上,它们支持并积极参与其进程,这无疑给俄罗斯造成了“几乎所有的欧洲人联合反对俄罗斯”的印象。而在解决欧洲地区冲突中,欧盟国家更是亦步亦趋地追随美国,更让俄罗斯感到自己被边缘化。这在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科索沃战争中,北约无视俄罗斯的坚决反对,未经联合国授权就对一直被视为俄罗斯传统盟友的南斯拉夫动武,严重损害了俄罗斯的利益。在此过程中,北约的欧盟成员国一直站在美国一边,积极支持并参与北约的军事行动,这使得俄罗斯对这些欧洲国家的信任度大打折扣。俄罗斯不得不考虑,在未来新欧洲安全架构中,西欧国家有多少自主性和可信度。

北约东扩对俄欧安全合作的积极意义在于它为俄罗斯和欧盟的合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拓宽了双方交流的渠道。俄罗斯独立以来,为缓和俄罗斯对北约东扩的不满,并使俄罗斯最终接受东扩的事实,北约与俄罗斯展开了比较积极的对话,启动了北约一俄罗斯合作机制化进程,其中包括1994年双方签订了“和平伙伴关系”框架文件,1995年北约与俄罗斯的《双边军事合作计划》和《定期公开磋商制度框架文件》,1997年签订的《北约与俄罗斯相互关系、合作与安全基础文件》,2002年北约19个成员国与俄罗斯达成建立北约一俄罗斯理事会的意见等。尽管到目前为止北约与俄罗斯的合作机制并未收到明显的实际效果,但是不可否认这种协调机制的建立对于缓和欧洲的紧张气氛、加强俄罗斯与西欧的交流与合作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