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血型发现小史
2025年09月26日
Rh血型发现小史
根据ABH血型系统,同型个体间相互输血是安全的,不会发生溶血现象,但在1939年,利伟英等发现,一个O型血妇女接受其O型血丈夫的输血后,却发生了溶血!进一步用该妇女的血清与其丈夫的红细胞混合时,果真还发生了凝集。这些“越轨”现象,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解释。
这个妇女当时生了一个死胎,检查结果是由于胎儿患了新生儿溶血病,使红细胞破裂融血引起死亡,但病因当时也不明白。
利伟英后来推想,这个胎儿可能从其父那里得到一种其母所没有的未知抗原,这种抗原通过胎盘到达母体,于是在母体内产生一种未知抗体,该抗体又进入胎儿的血液循环系统,与胎儿的红细胞(含有与父亲相同的未知抗原)发生反应而溶血。如果这一推想是正确的,那么这种未知的抗原和抗体又是什么呢?
有人将猕猴血液注射给家兔,可得到一种能使猕猴血细胞凝集的抗体。用这种抗体检查人的血细胞也可引起凝集反应:在白人中,约有15%的人产生凝集;在我国,只有约1.5%的人产生凝集。
不久就证实了,利伟英从人类血清中提取的未知抗体,与将猕猴血液注射到家兔所获得的抗体为同一物质。猕猴又称恒河猴,英文名叫Rhesus monkey,于是人类将这种存在于猕猴红细胞表面,又能使家兔产生抗体的抗原叫Rh抗原,把产生的相应抗体叫Rh抗体。根据人类红细胞表面Rh抗原的有无,可把人类Rh血型分为两类:具有Rh抗原的,叫做Rh+血型;不具有Rh抗原的,叫做Rh-血型。这是人类的另一个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
现在已知,Rh+对Rh-呈显性。这一相对性状,从临床的观点,可认为是受一对等位基因R和r控制,所以表现型和基因型有如下关系:Rh+的基因型为RR或Rh;Rh-的基因型为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