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工程与农业
基因工程与农业
基因工程与田间除草
基因工程对农业生产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在过去的作物生产中,田间锄草是一件常规的劳作,花费了不少的劳力和财力。
现在,对于作物(如棉花)的田间杂草,可不用人工锄草的方式消灭。研究表明,一种强力化学除草剂——草甘膦,能杀死田间大多数杂草,然而也能杀死许多作物(主要是宽叶作物,如棉花)。这是因为,这种除草剂能阻断植物中一种酶的形成,而这种酶是植物合成各芳香族氨基酸所必需的,这种酶的缺乏会导致合成蛋白质的一些原料(氨基酸)的缺乏,从而使植物不能合成蛋白质而死亡。由于人类本来就不能合成这些芳香族氨基酸,建造其蛋白质时必须从食物中获得这些氨基酸,所以除草剂对人类无害。
基于上述认识,研究者通过基因工程方法,把对草甘膦具有抗性的基因转移到作物染色体上,使其产生的酶消除草甘膦对作物的破坏作用。所以,如果种上这种转基因作物,待田间杂草出现时,喷上草甘膦就可方便地消除杂草,而作物仍安然无恙。
我国科学家从一种野生草中发现了抗除草剂(阿特拉津)的抗性基因,他们用基因工程方法把这种抗性基因移植到大豆体内,培育出了抗除草剂(阿特拉津)的大豆新品种。
防病虫害
在过去的作物生产中,防治病虫害也是一件常规的劳作,也要花费不少的劳力和财力。
转基因植物也能抵御虫害侵袭。有一种番茄毛虫,由于食番茄叶而使番茄受到毁灭性损害。研究发现,土壤杆菌中有一种基因编码,它能把昆虫(其中包括番茄毛虫)的一种胃酶转化成有毒物质,可导致昆虫瘫痪死亡。研究者已分离出这种基因,并转移至番茄染色体上而成为转基因番茄。试验表明,把这种转基因番茄与普通番茄种植在一起并施放番茄毛虫时,结果转基因番茄枝叶繁茂和硕果累累,而普通番茄却被毛虫吃得片叶不留(图8—2)。由于哺乳动物中没有昆虫中的那种胃酶,所以人吃这种转基因番茄对人体无害。
图8—2 转基因番茄(左)与普通番茄虫害能力比较
许多植物害虫(如地老虎)还专门毁坏植物的根。为了避免这一危害,研究者也已把上述土壤杆菌的基因转移至与根群居的细菌中。昆虫在吃植物根的同时,也吃了与其生活在一起的转基因细菌。同样,由于这种转基因细菌中的转基因产生的酶,能使昆虫的一种胃酶转化成有毒物质,从而导致昆虫死亡。
除虫害外,农作物的另一敌害是植物病毒,它对农业造成的损失比虫害还严重,而且还没有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科学家们现在正在研究通过转基因技术,把病毒的某些基因作为疫苗注入农作物,使农作物对病毒具有免疫力。例如,美国学者把烟草花叶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转移到番茄体内,这样培育出了不怕烟草花叶病毒的番茄植株。
我国在烟草生产中,烟草花叶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的感染是普遍发生的严重病害。我国学者利用转基因植物的方法,培育成可以同时抗这两种病毒的双价抗病毒烟草,也培育出了抗黄瓜花叶病毒的番茄。
生物固氮
俗话说得好,“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在肥料中,氮肥是促进作物生长必不可少的肥料,是合成作物蛋白质的重要原料。实验证明,在1吨小麦中含有23千克的氮,而这些氮必须从氮肥中获得。土壤中缺少氮肥,作物又黄又瘦,得不到好收成。
我们知道,豆科植物,如大豆、花生,即使不施氮肥也长得很好。这是因为,在豆科植物的根部长有大量的称为根瘤菌的细菌。这种细菌一方面可把大气中的氮转化成豆科植物吸收的氨态氮,所以又称固氮菌;另一方面又依靠豆科植物提供的养料生存,它们“相依为命”而共生,所以又称共生菌。其他非豆科植物就没有这种本领,它们所需氮源必须通过施氮肥获得。
现已查明,豆科植物之所以能固定空气中的氮,是因为与其共生的固氮菌内存在固氮基因。
于是,各国科学家把固氮菌中的固氮基因分离出来,并移植到非豆科植物的重要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和棉花的细胞中去,希望它们也具有固氮能力。显然,如果实验取得成功,这些作物所需要的氮肥也就可以自给自足了(图8—3)。
图8—3 固氮小麦
据报道,澳大利亚从1972年开始,已不使用化肥,而是利用生物固氮方法,以代替和补充土壤中所缺的氮肥。因此,这不仅可避免施用化肥破坏土壤结构,还可以防止环境污染。
我国的生物固氮工作也取得可喜成绩。科学家利用基因工程方法,选育出适合我国稻区应用的耐氨固氮菌,当水稻根部接种这种菌后,可获得相当于每亩施用2~2.5千克氮肥的效果。据对比试验估算,每花1元的菌种投资,在耐氨固氮菌的固氮作用下,每亩可增产稻谷20~30千克。
基因工程与巨形畜禽
以上所述的基因工程,是把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组合,运载到细菌或动植物细胞内,利用这些极其微小的生物工厂,生产出所需要的产物,如胰岛素等。这里的基因转移对象是细胞,目的是改造单个细胞的遗传特性。
现在要问,能不能跨越细胞水平,直接在个体水平上进行基因操作呢?能不能把体形较大的动物的生长素基因转移到较小的动物中去,而使后者体重显著增加呢?
答案是肯定的,巨型小鼠的产生就是一例,其产生过程如下:
1.受精卵的采集和假孕小鼠的准备。小鼠交配后经14~16小时后,剖腹从输卵管中取出受精卵。选择自然发情的正常雌鼠与事先结扎输精管的不育雄鼠交配,造成假孕;造成假孕的交配时间与上述交配时间相同或基本相同,以便获得具有相同着床条件的假孕小鼠,保证以后移植的受精卵正常着床。
2.显微注射。把目的基因(大鼠生长素基因)用显微注射器注入受精卵。
3.将注射有目的基因的受精卵移植至假孕小鼠中,以发育成个体。
4.转基因动物的鉴定。同窝鼠中,巨型小鼠为转基因小鼠,转基因小鼠间交配,产生的仍是巨型小鼠,说明这些小鼠在遗传上是稳定的(图8—4)。
图8—4 普通小鼠(左)和巨型小鼠
基于转基因小鼠试验的成功,使人们不禁设想,如果把体形较大的动物的生长素基因转移到较小的动物中去,也应使后者的体重显著增加。例如,把大象的生长素基因转入到猪中,就可能使猪长得像象那样大(图8—5);把人的生长素基因转入鱼中,就可能使鱼长得像人那样大;把鲸的生长素基因转入牛羊等家畜中,也可能长得硕大无比。现在,日本科学家已着手将鲑鱼的生长素基因注入到虹鳟鱼卵内,期望培育出一种“超级鱼”。
图8—5 理想中的基因工程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