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舞弊

性别舞弊

在体育竞技场上,一些男选手为了获得高额奖金,不惜进行变性手术,如“缩阳术”,以女子身份参加女子项目比赛。

所谓“缩阳术”,是指用手术方法将男性的生殖器官,如阴茎和睾丸都缩进小腹内,然后进行巧妙的整形,使其“阴部”完全雷同于女人的阴部,足以达到真假难分的程度。在1932年的奥运会上,美籍波兰运动员沃拉希兹在女子100米决赛中,以11秒2的成绩获得金牌;在以后的七八年间,沃拉希兹创造了多项女子田径赛的世界纪录,成为田坛上不可思议的奇女子。1980年12月4日,几名窃贼闯入她的家中,此时69岁的她奋力搏斗,身负重伤。在医院抢救过程中,当施行腹部手术时,医生们惊奇地发现,“她”原来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男子汉。“她”就是利用巧妙的“缩阳术”进行“男扮女装”而混入女人行列的。

那么,如何识别这些假女人呢?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如果有关部门觉得对某位选手有必要进行性别鉴定时,可用“目测法”检查。目测法可以查出一些性别舞弊行为,但有其不足。一是对一些伪装相当巧妙的性别舞弊(如“缩阳术”)无能为力;二是目测不太文明,易使女选手反感。

因此,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际体坛就向科技界呼吁,能否发明“非目测性别鉴定法”。经世界生物学家的共同努力,用非目测法进行性别鉴定,常用的有两种,即巴氏小体法和基因扩增法。

巴氏小体法

1949年,一位名叫巴氏的科学家对正常男性和女性的体细胞用染料进行染色,结果发现:在女性细胞核膜的内侧有一着色很深的染色质体,但男性的没有。后来发现这个着色深的染色质体就是高度螺旋化的1条X染色体。为了纪念其发现者,细胞学家把这种染色质体称为巴氏小体。

后来还发现,人类体细胞中的巴氏小体的数目与其性染色体X的组成有关:若体细胞中的X染色体数为n,则巴氏小体数为n—1。例如,性染色体组成为XX和XXY,即X染色体数为2时,巴氏小体数都为1;为XO和XY,即X染色体数为1时,都无巴氏小体(图4—5)。

因此,根据体细胞中巴氏小体的有无就可识别受检者的真实性别了。方法是这样的:从自报是女运动员的口腔中取出部分上皮,经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若核膜内壁上有1个巴氏小体,证明为正常女性(XX);没有巴氏小体的,为非正常女性(如做过“缩阳术”的人,应没有巴氏小体,实为男性XY)。

img43

图4—5 不同性染色体组成的巴氏小体数

巴氏小体法与目测法相比,文明、准确,在国际性运动比赛的性别鉴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有时也会出错。在1988年的冬奥会上,一名女运动员被查出与其所报的性别不符,因她无巴氏小体,组委会怀疑她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即为男性,结果被禁赛。后经进一步的染色体组型分析发现,这名运动员确属女性,是一个不正常的女性,其体细胞中只有1条X染色体,而不是2条,即性染色体组成为XO,自然也就没有巴氏小体。这个结果给她造成难堪和心理伤害,也使人们对巴氏小体法鉴别男女的准确性打了折扣。

基因扩增法

基因扩增法(又称PCR法),顾名思义,是使基因的数目得到增加的方法。其原理如下: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内的1个DNA分子,在有关酶的作用下,经一次分裂复制成2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于是,科学家们设计出一种仪器——基因扩增仪,在体外可以模拟DNA上述复制过程,由1个DNA分子增加到2个,然后依次增加到4个、8个……使分子数目呈几何级数增加,以在短时间内获得足够的DNA供研究用。

利用基因扩增法鉴定性别的过程如下:从女运动员头上取1根带发根(即带毛囊)的头发,加蒸馏水煮沸,使细胞破裂;用高速离心分离出的染色体放入基因扩增仪中进行基因扩增;经约两个小时,用一定的染料对扩增液染色;最后,把经染色的扩增液涂在琼脂板上,用紫外线照射,如果出现橘红色光带,则表明染色体中含有睾丸决定基因(在Y染色体上),为男性,否则为女性。

这项技术为目前性别鉴定中的最佳技术,准确性极高,可达100%,也是迄今最文明的性别检测法之一,只要1根毛发即可辨别男女。

1992年,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组委会决定首先使用基因扩增法识别性别,但由于准备不足,只局限用于最有疑问的少数运动员。1993年,在我国上海举行的首届东亚运动会上,全面使用了这一技术。在这届运动会前夕,有关科研人员进行了1037例“预试”,还进行了10例“双盲”(验方和递方都不知道头发是取自男还是女)试验,结果表明准确率达100%!

既文明又准确的性别鉴定法,解除了“性别舞弊”对奥运官员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