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模式理论脉络
第二章 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模式理论脉络
(一)发展动力路经
根据美国Marschak(1965)提出的语言经济学观点,语言也具有经济性质,即认为语言作为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具有共性的经济特征,即降低成本、优化价值和效用。语言使用的宏观经济价值主要在于语言在不同时期社会经济生活中实际使用地位、频率、语言变化、人们对语言的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语言政策。语言学习的微观经济效用主要在于语言教育投资与经济回报之间的比率关系。基本法则是经济回报越高,投资需要就越大。

图2-1 商务英语发展的动力路经
基于语言经济学的理论,我们可以把商务英语发展的推动力归纳如下图2-1。根据本图,我们可以看出,商务英语是在时代发展变化、社会需求增加和经济预期效用提高的情况下所带来的必然产物。商务英语,作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科地位在不断上升,深受学习者的青睐,从本质上讲,它正是学习者在社会高涨需求的拉动下追求学习成本最小化和教育投资经济效用最大化的必然选择。
人们学习第二外语可以看成是一种经济现象,至少可以说,学习者学习第二外语的部分原因是受到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即考虑到学习的投资费用和预期收益。正是由于学习商务英语对学习者具有较高的预期收益(如一专多能或双重培养目标,社会适应能力强,职场竞争力高等),才导致了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升温的商务英语学习热潮。
(二)理论脉络
从理论发展脉络上看,在20世纪后半叶,商务英语是作为专门用途英语(ESP)的一个分支或在科技英语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专门用途英语(ESP)曾被认为是语言学的一场革命,它从研究语言使用的形式特征转向了发现真实交际环境中语言应用的方式(Hutchinson﹠Waters, 1987)。商务英语应属于专门用途英语的范畴,并可以分为两类:一般商务用途英语(EGBP)和专门商务用途英语(ESBP—English for Specific Business Purpose),其中,EGBP主要针对缺乏工作经验的学习者,以商务为背景,在语言技能加上一般的商务知识,着重培养学生在一般商务环境中使用英语语言的能力;ESBP则主要是针对从事某一商业领域的专业人士设计的培训课程。目前,我国高校所开设的商务英语大都是EGBP一般商务用途英语, 国内对商务英语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EGBP上面(金晶华,2006)。正是商务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相关发展研究必须从这里开始。
综合研究认为,商务英语可视为ESP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经历了六个基本发展阶段,目前在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交叉性学科。
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设,源于ESP,商务英语经历了六个基本发展阶段(参考表2-1)。第一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是语域分析(Register Analysis)阶段,著名代表人物如Halliday(1964)等,基本观点认为:科技英语与普通英语在语域上存在差异,分析的目的在于这些语域的语法和语句的特征,即ESP关注的是句字层面的语言问题。
第二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是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阶段,主要代表人物如Winddowson(1974,1978)等,基本观点认为:ESP关注的是超越句子的语言修辞问题,试图理解为表达某种意义句子之间是如何相互结合的。
第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进入目标情景分析(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是Munby(1978)等,基本观点认为:ESP关注是分析在使用英语的情景下进行交际的内容、方式、途径、媒介、手段等特点以及语言特点和技能,并根据这些分析来设置ESP课程和制定教学大纲,也就是把语言分析与学习者的学习目的紧密地结合起来,这个过程也称作“需要分析”(Needs Analysis)。
第四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进入技能分析(Skills and Strategies Analysis)阶段,主要代表人物很多,但都不太著名,如Grellet, F.(1981)等,基本观点认为:ESP关注的研究重点是从语言的表层形式转向更深层次——语言使用中的思维过程,认为在任何一种语言运用中,有相同的思维和解释过程,但使用一定的技能可以应付语言的各种表面形式而从语篇中悟出其道来。
第五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进入以学习为中心(Learning-centred Approach)阶段,主要代表人物如Hutchinson 和 Waters(1987),基本观点认为:ESP关注的重点是对语言学习过程的理解,即将ESP视为一种教学途径,以充分了解语言学习的过程为基础,集课程设置、大纲制订、教材选编、课内外教学组织、教学过程的监控和测评为一体,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诸如教学手段、教学设备等一系列的非人力因素的系统工程。此时,商务英语开始逐步与ESP脱离走向单独发展的路子,即进入了独立学科发展的新阶段。
目前,商务英语在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日益完善的新兴交叉科学,即进入了ESP的第六个发展阶段。在中国,商务英语的发展历程与国外具有一些差异性。一方面,在中国,ESP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高校开设的外贸英语;另一方面,到了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和全球化,社会对复合型英语人才的需求也随之日益增大,商务英语作为ESP的一个分支便应运而生,而且不断发展壮大,到2007年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独立的专业,进入了ESP的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我国ESP的这一发展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是不同的,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另外,事实上,这一时期开始,ESP和商务英语在中国处于并存阶段。一方面,一些高校(如四川外国语大学等)仍然在与亚洲ESP协会致力于ESP的研究和发展;另一方面,一些高校(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正在努力探索商务英语作为一个独立专业的学科体系、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建设等具体问题。目前在中国也出现了一批知名的学者,如陈准民(2006)、林添湖(2004)、翁风翔(2009)等,基本观点认为:商务英语是一门以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为学科基础,注重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方法的综合性交叉科学。伴随着商务英语独立学科的发展,商务英语研究正在成为一门运用语言学、文化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理论及方法,探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语言和文化现象,描述和解释人们使用语言的特点以及文化因素影响的新型交叉学科(朱文忠,2005)。
表2-1 基于ESP视角的商务英语发展阶段

注:本表根据众多文献资料以及个人认识整理。
(三)本章小结
总而言之,从理论脉络上分析,商务英语,作为ESP的一个分支,经历了六个基本发展阶段,目前在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新型交叉学科。在中国,商务英语,与ESP并存发展,正在成为一门运用语言学、文化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理论及方法,探讨和探究国际商务活动中的语言和文化现象,描述和解释人们使用语言的特点以及文化因素影响的新型交叉学科专业。因此,在中国,当前阶段商务英语关注的重点在于商务英语专业独立学科体系与相关教学模式的发展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