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模式差异化特色
第三章 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模式差异化特色
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模式是在普通英语教学理论和ESP教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为一种突出多种以学习为中心(Learning-centred Approach)(Hutchinson﹠Waters, 1987)或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red Approach)(J.Piaget, 1958)的教学法的总和,如所谓的全英或双语教学法、情景设置法、问答法、任务教学法、交际教学法等,所有这些教学法均试图体现商务英语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培养和评估机制等方面与普通英语教学模式的区别性,甚至是与ESP教学模式的差异性。
(一)培养目标
根据2009年4月19日全国商务英语研究会审定的《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稿)的指导意见,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宽阔的国际视野、专门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较高的人文素养,能在国际环境中熟练使用英语从事经贸、管理、金融等领域的商务工作的复合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
与其他专业相比,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具有特殊性,培养既精通外语又懂得商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以学习为中心和时代发展的必然。商务英语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融语言知识、策略能力和背景知识为一体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全球化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地说,商务英语培养目标具有双重性和实用性等特征,它不但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学习和了解商务专业知识基础和跨文化交际的实际应用能力。与ESP相比,商务英语的培养目标更加宽泛,使学生能够了解与商务活动有关的商务背景知识及商务环境中不可避免的一些基本工作内容,广泛接触和掌握商务英语词汇,而ESP的培养目标相对限制于英语语言在特定学科领域或行业语境中,如化学、金融、医药、法律等学科领域的交际技能培养。
(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
同样,根据全国商务英语研究会审定的《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稿)的指导意见,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的知识和能力构成涵盖四个知识模块的主要内容,包括语言知识与技能模块、商务知识模块、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块和人文素养模块。其中,语言知识与技能模块主要分为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听、说、读、写、译技能和语言交际技能等;商务知识模块主要包括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商务技能等;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块主要包括跨文化思维能力、跨文化适应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人文素养模块主要包括政治思想素养、创新思维和中外文化素养。
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四年的专业课程总学时不低于1800学时,各学校在安排教学计划时,可以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专业特色及现有的教学条件,开设相应的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安排教学时数。各课程开课的大体比例为:语言能力课程占50%-60%,商务知识课程占20%-30%,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占5%-10%,人文素养课程占5%-10%,毕业论文(设计)和专业实习、实践不计入总课时。
与其他专业相比,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具有特殊性,相关建设在不断完善之中。商务英语培养目标的独特性也要求商务英语教学法内容和教材建设能够体现学生参与性强、师生互动性高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体验式教学环节,例如,课程设置、教材和教学内容需要设计更多的商业案例分析或商务谈判假设环境,让学生能够参与其中,相互交流,自由表达思想,完成特定商业模拟和角色扮演任务等,使学生浸泡在某种商务情景之中,充分调动自主学习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和相关商务知识技能。
在教材建设方面,商务英语与ESP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性,如根据剑桥大学出版社2009年度英语语言教学出版书目,商务英语教材主要包括不同级别的系列教材:如Business Start-up、 Business Goals、 Business Benchmark、Working in English、 English for Business Communication、New International Business English和English for Business Studies;ESP教材主要包括如下系列教材:ESP—Finance、ESP—Law、ESP—Medicine、ESP—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ESP—Engineering、ESP—Marketing、 ESP—Media和ESP—Tourism等。而在中国,类似ESP的专业化教材也有,但不够全面或系统,但在商务英语教材建设方面,多分为基础英语教材和商科教材,其中商科教材多使用国外原版的MBA教材,如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同时辅助一些国内案例或自编著作等;基础英语教材,如综合英语、听力等,多为自编商务英语教材或使用出版的普通英语教材或BEC系列教材。在国内,也在出版相关系列教材,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或正在出版的商务英语综合教程系列教材和体验商务英语系列教材等。
在实际课程设置方面,商务英语已经发展得比较系统化,如高职院校三年制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一般总学时为1600学时,其中课程开设在第一学年以“语言基础”课程为主,兼顾专业基础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必须、够用”的语言基础知识技能和一定的专业技能。从第二学年起根据专业岗位的需要开设专业核心课程,使学生能够精一条专业主线,如外贸、函电与单证、进出口业务等相关知识。在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让学生选修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课程,用于拓展专业范围,加强专业特色教育,为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应设置国际商务知识课程,包括商务翻译、商务谈判技巧、商务英语阅读、口译技巧等专业课程,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真正做到学而会用,用而熟练。
同样,在本科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总学时一般为1800学时及以上,总体上语言类课程占70%左右,商科类课程占30%左右,大学一年级以普通英语课程为主,着重语言基础知识的培养;大学二年级以普通英语课程为主,商务类基础知识课程为辅,注重英语在一般商务环境中的应用;到了三年级,课程以商务专业类课程为主;到了四年级第一学期语言类课程除了高英写作和口译两门课程之外,其他都是专业类选修课,而四年级下学期基本不设必修课课程学习,让学生实习,并同时进行论文写作,要求用英语撰写国际贸易、金融、企业管理、文化等方面的论文,锻炼他们专业知识和英语综合技能的运用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
根据全国商务英语研究会审定的《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稿)的指导意见,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的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倡导采用案例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和手段,用英语讲授的商务类课程(全英或双语教学)比例不低于70%。
全英或双语教学是商务英语教学的基本教学法,其他教学法也越来越普遍使用。全英教学是指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英语进行教学,包括讲授、板书、教学软件、实验报告、讨论、作业、案例分析、考试、答疑等,但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重点术语、重要理论概念等,可以辅之以汉语翻译或解释的教学模式(朱文忠,2004)。全英教学应有别于双语教学,但全英教学可以视为双语教学的高级形式。在我国,双语教学是指同时使用汉语或外语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一般要求板书用外语,课堂教授部分使用外语,部分使用汉语。全英教学和双语教学两种教学模式的共同点是,所使用的教材均必须是外国优秀教材或自编商务英语教材。事实上,因全英教学也辅以汉语解释,因此全英教学模式和双语教学模式两者之间的差异性越来越小。
另外,在我国,商务英语专业全英教学模式的发展趋于多样性和不拘一格,如商科专业主修+商务英语辅修制,商务英语主修+商科课程辅修制,商务英语专业全英教学制,商务英语专业+其他专业双学位制等。商务英语专业全英教学的范围包括全英教学试点班和全英语教学课程,如华中科技大学规定,全英语试点班的学生在校期间除“两课”、体育课程以外的其他所有课程都进行全英语教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全英教学的范围包括全英班(已经开办有工商管理、国际市场营销、金融和国际贸易四个专业)和“商务英语+方向”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包括国际商务管理、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经济法专业方向)。该校商务英语学院还开设有BBA“全英班”管理专业,该专业课程,除公共必修课程(如邓小平理论)以及数学和商务统计以外,其他所有管理课程全部使用全英教学;英语+商科方向专业的经济、贸易、管理、金融等绝大部分课程均使用全英教学法。
除此之外,其他教学模式在商务英语教学中也越来越普遍使用,例如:情景教学模式,即通过运用设置情景法,如同把学生带到了虚拟的商务情景中,使学生能触景生情很快进入角色,加深对知识的运用和操作;问答教学模式,即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不仅老师可以提问,学生也可以提问,在提问的同时,老师和同学,同学和同学都会受到有益的启示,加深对知识的掌握,语言运用和专业知识的掌握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任务教学模式,即一种目的明确,以目标为导向的教学活动,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说可以称作“任务式学习”,学生必须分析已知的信息,通过与同学的沟通,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而教师布置任务,反馈信息,作出总结;交际教学模式,即把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商务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学生应该学会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在交际法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特定的商务语境下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商务英语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培养目标具有双重性,即商务专业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两点使得交际教学法可以在商务英语教学中进行运用。
(四)师资队伍培养
商务英语教师队伍的培养具有特殊性,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成为主流。商务英语的顺利发展需要高等院校培养出具有一定商务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商务英语人才,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的教师队伍。商务英语的培养目标是复合型的人才,师资队伍自然也需要是复合型的。这种复合型的师资队伍可以理解为三种基本情况:一是外语专业教师与商科专业教师并存的师资队伍,即外语专业老师负责外语基础课程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商科专业老师(外语也较好)负责商科课程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二是商科和外语一方面较强另一方面也不太差的师资队伍,在这样的师资队伍中,每一位都有自己的专业或重点研究方向(较强的一面),讲授相关商务英语课程或做相关商务英语研究;三是外语与商科知识水平同样强的师资队伍,在这样的师资队伍中,每一位老师即可完成外语教学和科研任务又能完成商科教学和科研任务。相关教师的培养和发展途径也多种多样,比如,外语专业教师自学商科课程或听相关课程积累知识,派遣中青年教师出国攻读相关硕士/博士学位,引进能够全英讲授商科专业课程的高学位、高职称的教师,聘请商科外籍教师等。
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经过多年的培养,相关学院师资结构得到了优化。其中,能从事全英教学的商科类教师占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获得外语和商科双硕士学位的教师约占8%,另外,80%以上专业教师都有英语本科,或国外学位或学习的背景,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用英语作为载体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的需要,提高了教学质量。
(五)教学效果评估体系
根据全国商务英语研究会审定的《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稿)的指导意见,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评估手段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在形成性评价中,采用多种评估手段和形式,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学、学生评教、教务部门对学生的评价等。在终结性评价中,主要方式包括期末课程考试、水平考试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形式。
与其他专业相比,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效果评估体系具有特殊性,但相关建设比较滞后。目前,商务英语专业评估体系一直在沿用全国外语专业四、八级考试作为主要评价依据,与普通英语专业的差异性无法体现出来,因此,相关评估体系发展相对比较滞后,不能完全适合商务英语专业水平评估的实际需要。
在国际上,英国有BEC剑桥商务英语证书的初、中、高级别的水平考试;在我国,高职院校已经开始了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组织的商务英语专业四、八级别考试,2008年也对商务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进行了试考。但目前总体上讲,本科以上商务英语专业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一套完全可行的专业评估机制。
(六)教学管理机制
目前,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管理机制多样化,但主要以下列四种方式为主,即商务英语课程组、商务英语教研室、商务英语系和商务英语学院。其中,商务英语课程组或商务英语教研室管理机制主要适合于将商务英语当作一个课程而不是一个专业管理的高等学校,从属学院英语系或外语系,以课程组为单位具体负责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商务英语系管理机制主要适合于将商务英语视为一个专业而不仅是一个课程管理的高等学校,从属于学校的外语学院、商务英语学院或者商学院,负责商务英语本科或专科课程教学、学生培养等管理工作;商务英语学院管理机制主要适合于将商务英语视为一个学科而不仅是一个专业管理的高等学校,从属于高等院校作为单独设立的二级机构,负责商务英语学科发展、专业设置、学生招生、学生培养等管理工作。目前,在我国高校,商务英语系管理机制比较普遍,商务英语学院管理机制极少,且名称各不相同,例如,有的叫国际商务英语学院,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商务英语学院;有的则叫商务外语学院或应用外语学院,如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商务外语学院、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黑龙江大学应用外语学院等。
(七)本章小结
总之,与普通英语教学模式,甚至ESP教学模式相比,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评估机制等方面存在区别性特色。如:商务英语培养目标具有双重性和实用性等特征,它不但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学习和了解商务专业知识基础和跨文化交际的实际应用能力;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具有独特性,在商务英语课程设置方面,总体上语言类课程占70%左右,商科类课程占30%左右;商务英语商务类课程教学法具有独特性,全英或双语教学成为商务英语商务类课程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商务英语教师队伍具有特殊性,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成为主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