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英语专业研究生教学模式实证研究

第八章 商务英语专业研究生教学模式实证研究

商务英语在全世界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日益完善的新兴交叉学科,而且商务英语研究生教育方兴未艾,发展潜力巨大。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简称广外)现行的商务英语研究生教育实践突显研究生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该专业一直是热门报考专业,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但本文通过实证研究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如:各个专业方向之间不够贯通,商务类基础课程开设不够合理等,并提出了一些进一步推动相关教育改革的建议,如:建议各个方向选修课程打通壁垒,多举办商务类前沿讲座补充相关知识等。

(一)导论

在西方,20世纪后半叶,语言学伴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开始悄然发生变化,即学界开始把注意力和焦点从描述、界定语言用法的规范法则转向研究和探讨在各种语言环境中的语言实际应用方面来。于是所谓的专门用途英语(ESP)便与时俱进应运而生了。商务英语就源于这个时代的西方国家,作为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分支(Hutchinson﹠Waters, 1987;Ellis﹠Johnson, 1994),它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国际化步伐而诞生的一门特殊的应用语言学学科。目前,商务英语在中国正在成为一门包括语言和商务两个领域,理论基础涉及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学科。

img47

图8-1 广外商务英语研究生就业去向图

2007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三所院校获得教育部批准开设商务英语本科专业,2008年广外在全国率先在外国语言文学下自主设立独立的商务英语研究硕士学位二级学科点,商务英语学科发展日益完善。目前,广外在外国语言文学下自主开设了外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法律语言学)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方向课程以及商务英语研究(跨文化商务交际研究、商务英语语言研究和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硕士研究生方向课程,历年招生热度和就业率均名列前茅,且就业层次高,以2009年毕业生为例,有68%去了高等院校任教,17%到中外企业工作,9%到事业单位工作,另有5%考上博士项目继续学习(参考图8-1),显示相关学科发展前景广阔。但目前学界对商务英语研究生教育问题的实证研究还非常有限。

在国内相关学科发展迅速但研究成果滞后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本课题,及时总结和反思相关教育实践,对推动商务英语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创新意义。

(二)商务英语研究生教育实证调查与分析

实证调查基本情况:

2009年4月至2010年11月,我们通过召开研究生专题工作会议,举办师生座谈会,并开展问卷调查活动,分别对两届商务英语(每届45人)在校商务英语研究生就有关研究生教育问题开展了调研,并通过分析得出了一些具有启示意义的结论。

座谈会和问卷调查表主要涉及如下一些基本问题,如:学生对商务英语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总体满意度;学生对商务英语研究生学科建设和与方向设置的看法;学生对商务英语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学生对商务英语研究生教学与导师工作的满意度;学生对商务英语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其他建设性意见等。

实证调查结果分析:

1.商务英语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问题

广外现行商务英语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呈现如下基本特点:一是强化入学、期初和期末研究生例会制度,通过系列例会制度,不断宣传、教育学院商务英语研究生人才培养理念,积极灌输学院“积极向上,勇于奉献,追求卓越”的学院文化,使研究生逐步认同并实践这种价值观。二是强化商务英语研究生综合技能的培养,通过鼓励商务英语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种比赛或竞赛活动,鼓励参加研究生会和班级管理工作(如2008至2009年学校研究生会中的成员有一半来自于商务英语研究生),培养人际关系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08级商务英语研究生座谈会和问卷调查数据发现,广外商务英语研究生对广外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总体满意度较高,其中,基本满意、满意、很满意的比率分别达:57%、29%、14%,没有不满意的回答(参考图8-2)。

img48

图8-2 商务英语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满意度

注:本表基于2008级商务英语和法律语言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的问卷调查数据。

同样,基于09级商务英语研究生的问卷调查数据,我们发现了基本相同的结论,其中,77%的学生对商务英语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很满意或较满意(参考表8-1)。

总体结论认为,广外现行商务英语研究生教育管理方式具有较大的可行性和认可度,比较符合研究生的实际需要,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2.商务英语研究生学科建设与方向设置问题

表8-1 商务英语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总体满意调查数据一览表

img49

注:本表基于对广外2009级商务英语研究和法律语言学研究生的问卷调查数据整理。

广外现行的商务英语研究生学科和方向设置,是在外国语言文学下自主开设了商务英语研究二级学位授权点,开设了跨文化商务交际研究、商务英语语言研究和商务英语教学研究三个研究方向的课程,学制为2年,培养研究应用型的研究生。这三个研究方向的研究范围分别是:

(1)国际商务交际研究从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理论的角度,研究语言和文化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作用和特征。本研究方向既有宏观层面的理论探讨(如对商务文化的哲学思考、方法论的研究等),也有微观层面的实践探索(如双语商务交际中的文化意识,跨文化商务沟通的语言技巧等),以培养具有相关研究与理论能力的商务英语人才。

(2)商务英语语言研究主要从各语言学分支学科理论、翻译学理论和英汉商务语言对比分析角度,研究商务文本词汇语义特征与翻译、商务文本句法特征与翻译、商务语篇结构特征与翻译及商务语体修辞特征及思维特征与翻译。该研究方向通过建立商务英语文本平行语料库,运用统计学等交叉学科理论方法,探索科学系统的商务英语文本与翻译研究,强调理论运用的工具性,侧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之开发,以培养相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商务英语人才。

(3)商务英语教学研究从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理论的角度,将语言教学理论和商科课程教学理论结合起来,在二语习得、全英教学、双语教学、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商务人才培训等方面探讨商务英语教学的特点、方法和规律,以培养具有相关研究与教学能力的商务英语人才。

座谈会和问卷调查数据发现,总体上几个专业方向课程的开设比较合理,具有较大的科学性。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各个专业方向之间不够贯通,差异性不够明显;开设的实践性课程不够;2年制的学习时间有限,同时发表文章,搞好科研难度大等。

针对调查所发现的上述问题,我们建议解决问题的办法包括:建议将各个方向的选修课程打开贯通,互为通选课程;建议建设相对独立的商务英语研究生实习基地,搭建社会实践的平台;建议提早确定导师,并鼓励研究生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共同开展学术研究,共同发表学术成果等。

另外,关于2年学制和研究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定位,座谈会和问卷调查数据发现(参考表8-2),大部分同学认同2年制,较少部分认同3年制;大部分同学认同研究应用型的复合型定位,其中认同研究型定位的极少。

3.商务英语研究生课程设置问题

表8-2 商务英语研究生教育学制和培养定位问卷调查数据一览表

img50

注:本表基于对广外2009级商务英语研究和法律语言学在校研究生的问卷调查数据整理。

目前,广外商务英语研究生各个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是:语言类课程占70%左右,商务类课程占30%左右,旨在培养具备娴熟的英语语言能力、坚实的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理论基础,掌握较系统的国际商务知识,能运用语言学、文化学、翻译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中的相关理论研究英语在国际商务交际中的语言文化现象的研究应用型高级人才。商务英语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围绕研究应用型的研究生培养定位,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以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课程有:

(1)学位基础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二外语。

(2)学位核心课程:语言学导论、跨文化交际导论、国际商务研究。

(3)学位选修课程:研究方法与设计、社会语言学、商务英语教学研究、语用学、功能语言学、文体与修辞、二语习得、语篇分析、商务英汉语对比研究、商务翻译研究、当代商业概论、经济学原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4)前沿讲座。

(5)科研训练与教学实践。

座谈会和问卷调查数据发现,商务英语研究生对我院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总体满意度较高,基本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绝大多数,达96%以上,只有个别同学认为不太满意。但调查也反映出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例如:有些被调查的对象认为,目前的商务英语研究硕士学位课程设置中商务类专业性未突显出来,商务类基础课程不够,希望多开设相关商科课程;语言类课程在第一学期开设的专业课程比较少,建议在第一学期增加相关课程的开设,以便使学生可以更早地学习更多的专业理论知识;希望第一学期多开设课程,以便第二学期有充分的时间写论文等。

针对调查所发现的上述问题,我们认为有些意见有其合理性,因为这符合研究生的一般期望,但也存在一些无奈和不合理性。这是因为商务英语毕竟是在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设置的语言类研究生课程,完全根据学生的期望过多地开设商务类课程与相关学科发展的定位存在一定的矛盾。在目前相关学科定位未做修改的前提下,建议解决问题的办法包括:多为学生举办商务管理类前沿讲座补充相关知识;鼓励研究生额外参加其他专业本科或研究生商务类课程学习,自己抽时间补充相关商务知识;建议前置部分课程在第一学期开设,为学生论文撰写提供更多的时间等。

4.商务英语研究生导师工作问题

目前,广外商务英语研究生导师工作的基本做法是:实行导师与研究生双向选择制度,研究生选定导师后,在整个指导过程中,如果不满意,可以提出申请更换导师;强制规定导师和学生指导的时间,即规定每个月学生必须与导师见面交流一次,每个星期,学生必须通过电话、邮件、短讯等任何方式与导师沟通至少一次;导师有责任监督和督促研究生按时完成论文选题、提纲、初稿和终稿,但没有责任一定保证学生论文通过评审和答辩等。

座谈会和问卷调查数据发现,商务英语研究生对导师工作的满意度很高,其中比较满意和满意的占比达71%,很满意的占29%,没有一个不满意的回答。但学生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如:与导师见面困难,有时候联系导师时,因老师太忙无法见面指导;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够;导师资源比较有限,导师对学生论文指导以外的指导比较有限等。

针对调查所发现的上述问题,一是建议学生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主动地智慧地选择导师比较清闲的时间见面指导或合理选择多种多样的交流渠道交流指导;二是建议学生培养一种正面的人生价值观,不要一时联系不上导师或导师没时间见面就大加责备,应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三是通过明确导师对学生明细化的监督和指导责任,来强化导师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等。

另外,有关研究生还对商务英语研究生教育工作提出了其他一些的意见,这些意见也包括一些与上述几项调查结果相类似问题的看法:如希望加强与师生的交流和沟通,让学生参与导师的研究项目之中,共同开展学术研究;希望提供实习机会,扩大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希望多举办学术讲座,启发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等。对这些问题,本文已在上述问题分析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三)结语

本实证调查与分析对指导商务英语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本研究主要结论认为:商务英语在全世界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日益完善的新兴交叉学科,而且商务英语研究生教育方兴未艾,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广外现行的商务英语研究生教育管理方式突显研究生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较大的可行性,比较符合研究生的实际需要,值得在全国推广应用。

本文通过实证调查与分析也发现一些商务英语研究生教育工作中值得注意的问题:例如,各个专业方向之间不够贯通,商务类基础课程开设不够,学生与导师交流不充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建议各个方向的选修课程打开贯通,使其互为通选课程;建议多举办商务类前沿讲座补充相关知识,鼓励研究生额外参加其他专业本科或研究生商务类课程学习,自己抽时间补充相关商务知识;建议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提高与导师的沟通交流能力等。当然,本研究仅是基于广外商务英语研究生的实证调查研究,尚没有开展更加广泛的对比研究和分析,因此相关研究结论势必存在某种不够科学之处,有待于广大专家学者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附件二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务英语研究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img51

(一)本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娴熟的英语语言能力、坚实的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理论基础,掌握较系统的国际商务知识,能运用语言学、文化学、翻译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中的相关理论研究英语在国际商务交际中的语言文化现象的研究应用型人才。

(二)本专业研究范围:

本专业包括国际商务交际、商务英语语言、商务英语教学三个研究方向。其中:

1.国际商务交际研究从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理论的角度,研究语言和文化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作用和特征。本研究方向既有宏观层面的理论探讨(如对商务文化的哲学思考、方法论的研究等),也有微观层面的实践探索(如双语商务交际中的文化意识,跨文化商务沟通的语言技巧等),以培养具有相关研究与理论能力的商务英语人才。

2.商务英语语言研究主要从各语言学分支学科理论、翻译学理论和英汉商务语言对比分析角度,研究商务文本词汇语义特征与翻译、商务文本句法特征与翻译、商务语篇结构特征与翻译及商务语体修辞特征及思维特征与翻译。该研究方向通过建立商务英语文本平行语料库,运用统计学等交叉学科理论方法,探索科学系统的商务英语文本与翻译研究,强调理论运用的工具性,侧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之开发,以培养相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商务英语人才。

3.商务英语教学研究从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理论的角度,将语言教学理论和商科课程教学理论结合起来,在二语习得、全英教学、双语教学、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商务人才培训等方面探讨商务英语教学的特点、方法和规律,以培养具有相关研究与教学能力的商务英语人才。

(三)本专业主要课程设置:

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围绕研究应用型的研究生培养定位,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以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课程有:

1.学位基础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二外语

2.学位核心课程:语言学导论、跨文化交际导论、国际商务研究

3.学位选修课程:研究方法与设计、社会语言学、商务英语教学研究、语用学、功能语言学、文体与修辞、二语习得、语篇分析、商务英汉语对比研究、商务翻译研究、当代商业概论、经济学原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4.前沿讲座

5.科研训练与教学实践

(四)学习年限:2年

(五)教学计划:

本专业必须修满28学分,其中学位基础课程7学分;学位核心课程6学分;学位选修课程12学分;前沿讲座1学分;科研训练与教学实践2学分。详见下表(表8-3):

img52

img53

img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