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建中

一、李建中

【生平小传】

李建中,字得中,自号岩夫民伯。京兆人,徙居入蜀。后侍母居洛阳,聚学以自给。太平兴国八年中进士甲科,历太常博士、直集贤院,迁金部员外郎、工部郎中。建中性简静,风神雅秀,恬于荣利,前后三求掌西京留司御史台,被人称为“李西台”。苏轼《书和靖林处士诗后》称其“留台”。建中尤爱洛中风土,就构园池,号曰“静居”。好吟咏,每游山水多留题。年六十九卒。

李建中笔法学欧阳询,其韵神气清秀,但没有一般学欧者寒瘦窘迫之习气,这是因为他能够从唐人笔法上窥探王献之风格的缘故。传世作品如《同年帖》《贵宅帖》,颇有雄浑气势,学欧而能不失其瘦,可见其善学古人。他的书法对北宋书坛影响很大,如后来的苏轼、黄庭坚等都受到了他的影响。

流传至今的李建中书法墨迹比较少,著名的有《同年帖》《贵宅帖》《土母帖》。其中属《土母帖》最为精美,精辟地表现了李建中书法艺术的造诣和风格,从中可以看出其书法笔画丰腴肥厚、结构端庄稳健及与唐代书法的继承关系。

【作品欣赏】

《同年帖》

img2

《同年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白纸本,行书。帖后又附书《怀湘南诗》。

【释文】

“金部同年,载喜披风,甚慰私抱,殊为款曲。旋值睽离,必然来晨,朝车行迈,适蒙示翰,愈伤老怀,惟冀保爱也。万万,不胜消黯。见(现)女夫刘仲谟秀才并第二儿子在东京,相次发书去。如有事,希图庇也。建中简上,金部同年,9月16日。《汤世帖》碑文三道,略表西京之物也。《怀湘南》拙诗,附上同院刘学士骘。同年邵兵部,希差人通达,或与面闻也。建中又白。”

【评论】

这是李建中写给“金部同年”的一封信,主要是托他照顾在东京汴梁的女婿刘仲谟与其次子李周士。“金部”属户部,“同年”是指同榜科举者。李建中也曾在金部供职,而此时正在西京洛阳作官,所以帖中说“略表西京之物”。此帖书法用笔苍老圆厚,形体紧,结构取敛势,圆转飘逸。后人有如下评价:“西台(指李建中)书去唐人未远,犹有唐人余风。”其书风实开宋人尚意之先声,若与个性鲜明的宋诸家相较,则以典重温润取胜。

《贵宅帖》

img3

《贵宅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册页,纵31厘米,横27.5厘米,行书,9行140字。

【释文】

“贵宅诸郎各计安侍奉,所示请改章服。昨东封须得出身历任家状一本,并须赍擎官告敕牒去,未审此来如何行遣也。兼为庄子事,已令彼僧在三学院安下,近已往彼去来回。此庄始初见说甚好,只是少人管勾,若未货,可且收拾课租,亦是长计,不知雅意如何也。侯亲家亦言可惜拈却。建中(花押)咨。刘秀才久在科场,洛中拔解,今西游兼欲只侯府主,希略一见也。”

【评论】

《贵宅帖》作于李建中64岁时,书风沉着朴厚,具其所特有的“风骨俊整,骨肉停匀”的艺术美感。帖后附明代刘日升七言诗题,称建中书有钟(繇)、王(羲之)法度,足以令后学者效法。此帖曾经项元汴收藏,钤鉴藏印多方。

《土母帖》(局部)

img4

《土母帖》,行书,纸本,纵31.2厘米,横44.4厘米。共10行,每行字数不同,共104字,中国台湾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所示要土母,今得一小笼子,封全咨送,不知可用否?是新安缺门所出者,复未知何所用,望批示。春冬衣历头,贤郎未捡到,其宅地基,尹家者,根本未分明,难商量耳。见别访寻。

【评论】

《土母帖》,行书,少数字用草法,用笔中锋,行笔沉着稳重,法度严谨,深得欧书神韵。结体凝重,字形以纵长为主,因势纵横,功力娴熟。章法行距宽疏,字距拉开,行气清新浓郁,格调高雅,气度雍容。字里行间虚实得体,字形大小、长短、疏密有致。线条粗细交出,枯笔运用自然。“耳”字字形修长,悬针渴笔,欹斜略左,独具韵味,在全篇中有点睛之妙。